04华东三市游(之二)

7月22日早晨,我们大概9点钟才起床,原因是昨晚睡得迟。起床之后,我们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在东方大都市上海了。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我妹妹便和上海裴家有了联系,前因后果要靠一部中篇小说才能叙述得清,这里就免了,只是提两个年月日:1968年8月11日,妹夫阿裴作为知识青年离开上海,上山下乡远赴黑龙江的虎林县854农场;1994年8月11日,妹妹与妹夫作为科技人员从黑龙江密山县855农场调回上海。回上海后,他们住过多个地方,现在定居在浦东这锦绣小区内的金桂家园。我们现在就身处金桂家园某幢5楼一个单元里。

  从城市住房的角度来说,这个单元已是很不错的了。有两个大室,一个也不算小的厅,厨房也很大,可兼作饭厅用,厕所和浴室面积也足够,总之,我的感觉很好。当然,和我在中山的三层楼房相比,起码活动空间就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来到这里,父女三人要住一房,女儿睡床,我睡地板。不过,对于我来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唯一不习惯的,是客厅睡房内铺了方块地毯(以后再介绍),妹妹要求进厅房要换一种鞋,进厨房饭厅要换一种鞋,进厕所浴室还要换一种鞋,这种折磨人的“清洁”,我认为会使人活得更累!想起我的家,两只小狗随意拉屎拉尿,清洁工作由我夫人跟进,兼作锻炼身体。

  妹妹家的装修一般,说明他们不是追求“富丽堂皇”;家具也较陈旧,这个原因,我很快就弄清楚。原来他们不是买不起新家具,前两年,妹夫的父亲裴老爸爸和他们住在一起。裴老爸爸是个怀旧的人,他希望屋里摆着的,是跟随了自己多年甚至数十年的旧家具,这是一种很高贵的情怀!裴老爸爸去世后,他用过的家具,又可使后辈睹物思人,于是,芳妹他们又把那些旧家具留下。这些旧家具,在我看来反而亲切,兴许有哪件,还是我于二十多年前在东长治路912弄见过或摸过的……

  上述是我初来上海,对妹妹的家的初步观察和了解所得。下面就要叙述我们在上海的第一天的活动了。

   这天,妹夫阿裴和外甥小川已经上班;芳妹请了假,先带我们去离家不远的、说是很值得去的上海科技馆。昨天在杭州热得很,想不到到了上海依然热,出门不打伞,可能会晒焦了!我们坐了几站公交车,便到了位于世纪大道上的、离世纪公园不远的上海科技馆。从外观上已经看到,科技馆的规模非常宏大,非常壮观,非常现代化!天蓝色的大玻璃屏幕,可以看到馆内的一些拱圆形的建筑物。大门前的广场也非常宽阔,似乎那里正在准备拍电影或电视或广告,引起我两位女儿的兴趣,双眼努力去寻找,看有没有周杰伦或孙燕姿等。广场正对着地铁站,芳妹送我们进去后,自己也上班去了。

  这宏伟的科技馆,肯定是近年兴建,当是一个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的很好的地方。馆内分为天地馆、生命馆、智慧馆、创造馆、未来馆五部分。首先,我们参观生物馆,那里曲曲弯弯,上上下下,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尤其是热带雨林植物。除了植物,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不过,都是模型而非真实。一个馆区,是介绍生命的起源的,告诉你人类是如何繁殖发展起来的;有一个馆区,是告诉你太空的秘密的;还有一个馆区,有许多有趣的机械和新科技,游人可以参与活动,如果每样都试试,要花许多时间,可惜女儿并非科技爱好者,又或者觉得是“小儿科”,样样东西只是走走瞧瞧,还是因为走累了,才坐了一会“海轮”,到了澳大利亚的悉尼港。有一个儿童馆,只准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进入,她们也不觉沮丧。在馆内,我们看到许多从各地来的少年儿童旅游团,包括香港和日本的。我认为,这科技馆很不错,尤其对于少年儿童,可惜广州并没有。馆内还有一种四维电影、立体巨幕电影可供观看,不过票价不菲,女儿兴趣不大,我也乐得省钱。对这科技馆,我还是有诗赞美:“世纪公园侧,巍峨远客惊。神奇生物界,变幻太空星。此日寻根底,他朝诱发明。儿童多快乐,科普在年轻。

  下午2点钟了,我们到了底下的美食广场,吃了一些日本风味的食物。从科技馆出来,刚好看到广场上正在开拍,原来不是拍电影也不是拍电视而是拍高露洁牙膏的广告!群众演员头顶烈日,排成好多行队,欢呼着迎向一位“牙医”和一只“大牙”……想不到我们意外地看到了拍广告的场面。

  3点钟,离开科技馆后,我们坐地铁到南京路。上海许多地方都优于广州,但地铁就落后于广州了,除了陈旧,路上的标志不明显,站内的指引不详细,车厢内也无图示,这些对外地人是不便的。我们在河南中路站下车后,很快就到了南京路步行街。这里高楼林立,商铺相连,人流熙攘,热闹非凡,正合女儿的口味。她们从电视剧《表妹吉祥》《半生缘》《粉红女郎》《十八岁的天空》等似乎已熟悉了旧的和新的上海,对上海早已心驰神往,加上香港的黎阿姨又托妹妹给她们每人不少钱作购物,袋中有钱她们也不怕这里摸摸那里问问。

  南京路,上海著名的商业街,以前到上海,我不会不去,但现在,除了“一百”,除了那钟楼还有一点印象外,其他的都很难回忆起了。现在的高楼,座座美轮美奂;现在的商场,家家琳琅满目。那步行街内也布置得光彩夺目,红色的观光车在缓缓行驶……应该说广州的北京路以及上下九是远远比不上的。我们在步行街内一家一家商场地逛,所幸两位女儿不觉疲倦,而我不时要坐坐,主要是我无购物的欲望。到了傍晚时分,才想到要与芳妹会合。

  和芳妹会合后,她带我们到一家叫Chris的餐馆用晚餐。那餐馆环境很好,菜肴也合我们广东人口味。饭后,当我们再站在南京路时,南京路已华灯璀璨,比白天更加热闹。对这南京路,我有一诗要送它:“道路闻名久,于今只步行。高楼新且壮,百货美而精。处处无伪劣,家家有竞争。流连惊入夜,忽见灿明灯。

  离开南京路,我们乘坐地铁到了陆家嘴。这里便是浦东最繁华的地区,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海洋馆等都在这里。我们经过东方红明珠塔的脚下,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旁边走过,一直走到黄浦江边。从这里,可以看到浦东的高楼,也可以看到外滩的风光,就如在广州的河南望河北一样,当然,珠江的夜景,已远不及黄浦江的夜景了。令人感到遗憾的,则是那高温天气!原来上海市政府有规定,高温35度以上,一切装饰灯不开,以保证居民用电,所以,黄浦江两岸远没有平日璀璨,东方明珠塔也只有两个钢球体有灯光闪烁,使得女儿叹息连连。

  我们坐在江边,芳妹很感慨地谈起了浦东的变化。芳妹她们一家是1994年才从黑龙江农场调回上海的,回到上海这十年,她刚好见证了浦东的巨变。据她介绍和我查看了一些资料,以前,浦东只有一些低矮破旧的房屋,几条狭窄的马路,是落后的郊区,在邓小平同志“加速改革开放步伐”“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指导下,数年之间,上海人民在这片6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成的百米高楼大厦就有近200座,外商投资项目3千多个,浦东的工业、商业、金融、贸易、邮电通信等均居全国前列,具有世界的先进水平。自“深圳奇迹”后,上海人又创造了一个“浦东奇迹”!从上海的浦东,我想到了广州的天河。天河远没有浦东大气,起码那马路就缺少前瞻。广州真的要向上海学习。站在陆家嘴,看着这黄浦江两岸的美景,我觉得不可无诗,于是敬献一首:“原是荒郊地,如今最盛名。明珠瞰海岳,金茂接辰星。两岸霓灯耀,一江美乐声。游人陶醉夜,怀旧说今明。

  将近10点钟,我们离开陆家嘴,坐地铁再转出租车才回到家,又一次体现浦东之大。

7月23日:这天,依然酷热,芳妹介绍我们应去参观上海博物馆。于是,上午,我们乘地铁在河南中路站下车后,往人民广场的方向走去。这人民广场,也是我过去游览过的地方,解放前是跑马厅,文革期间,它的主要功能是召开几十万人的群众集会,斗争“走资派”、欢呼“最高指示”发表什么的,现在,当然真正是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去处。在它的四周,有人民公园、上海人民大厦、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城市规划展示馆、香港名店街等。我对于这一切,是完全陌生的。

  在参观上海博物馆之前,由于女儿发现了“香港名店街”,非要进去不可,于是,我们进去了实际上是广场的地下商场——香港名店街。我们在中山和广州也领教过这种“街”或“城”,但是,恐怕没有哪一处比得上这里!这“街”非常之大,纵横交错,灯火辉煌,熙熙攘攘,犹以女士居多。的确,里面的商品,几乎都是服装、鞋子、手袋、化妆品等,走了半天,也摸不着东西南北,而处处都买卖兴隆。走这样的“街”,对于我来说是受罪,对于女儿来说是享乐。但有一点则是共通的,里面的冷气很充足,也令人不想浮出地面。

  1个小时后,我们才离开香港名店街,走向那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的造型很有特色,“天圆地方”,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融为一体。进入馆内,发现大概有四层之多,气势宏伟。我们先参观古罗马雕塑馆,继而参观青铜器馆、陶瓷馆、玉石印章馆、古钱币馆、书法绘画馆等。馆中藏品丰富,有各种文物12万件之多,质量之精妙,在国内外少见。这些展品,不仅我感到兴趣,两位女儿也看得津津有味,不是发出各种询问,这是参观别处所没有的。带她们出来旅游,就是要让她们增加见识,尤其是领略祖国的悠久文化,来此博物馆,正合适也。

  女儿喜爱这博物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博物馆,中国游客固然不少,但是外国游客却更多!有欧美的,有日韩的,有非洲南美的。有的外国人,身边有一位中国的姑娘或小伙充当翻译,见他们谈得很开心,女儿十分羡慕。女儿从没有见过身边有这么多的外国人,觉得机会难得,也想和某外国人作些交谈,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但是,指望外国人主动与自己交谈,看来可能性很小;而能主动又自然地与外国人成功搭讪,又是一种较高的能力,她们显然不具备。所以,走了很久,多次机会擦肩而过。就在我们即将绝望之时,忽然,有两位棕黑皮肤的脸容可亲的外国女子走到我们面前,用英语问:“你们是日本人好是中国人?”我们一听乐了,连忙回答是中国人。于是,她们用生硬的中文问我们,她们的发音准不准:“我吃得多。”“我吃得快。”……我们有点失望,原指望跟她们交谈学点英语,现在是她们向我们学习汉语!不过,我们马上也醒悟,教她们汉语,也须用英文表达,于是,我们三人,亮出了全部英文底子,居然和两位外国女子交谈了十多分钟,我们知道她们一位来自非洲,一位来自中美洲,要在中国逗留6个星期。我们问她们上海的印象,她们说:“很好,很好,上海象纽约……”我说:“上海不可能好过纽约吧。”她们说:“不不,纽约很旧,上海很新!”……

  参观上海博物馆,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我有诗记之:“文物琳琅现,包罗汉宋清。何时熔鼎爵?哪代铸戈兵?已赏青铜币,犹观白玉瓶。身边多外客,英语说欢迎。

  离开上海博物馆,我们来到一个美食广场,吃了中饭。饭后,我们继续逛淮海路。淮海路同样是上海著名的商业街,高楼大厦虽不及南京路多,但商场不比南京路的逊色。据上海人说,南京路多是外地人光顾的,真正的上海人购物多去淮海路。那淮海路,的确也是名店林立,名牌众多,女儿购物,是冲着名牌而去的,有的牌子我听过,如“佐丹奴”“阿迪达斯”“飘马”“耐克”等,有的是我跟着她们走而记下的,如“花花公子”“以纯”“真维斯”“班尼路”“堡斯龙”等。后来,小女儿买了一只二百多元的手袋,大女儿居然想买一双五百多元的“耐克”鞋,这些价格都远远地超出了我脑神经的承受能力,只好自责“教女无方”,再如九斤老太长叹“人心不古”……

   晚饭,我们回到芳妹家吃,原因是,侄女小秋带着9岁的儿子泽鹏从南京也来到上海!这晚餐,很热闹,小川的女朋友阿云也来了。由于人多,大家边谈边吃,很是高兴。饭后,芳妹带我们到她家附近散步。她家附近有一条小河,叫张家浜。这张家浜,一头接黄浦江,一头通长江,但是,在过去,它和无数这类的小河一样,仅是一些灌溉渠或臭水沟,自从浦东开发后,这张家浜也得益了,政府对它实行整治,进行净化,沿河铺上石堤,种上柳树,加以绿化和美化,成为了上海市一项样板工程。于是,张家浜两岸,便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高尚住宅区和别墅区。我们走在张家浜岸边幽雅的小道,以及经过一个个大型的住宅区、安静的别墅区,深感这一带是居住的好地方,尽管离闹市区远了些。

   从外面回来,已近10点钟,妹夫阿裴要带我们到他的工厂参观,因错开供电,他的工厂晚上要开工,可以看到生产的全过程。于是,我和小秋以及泽鹏随车同去。妹夫与我一样,也曾当过知青,不同的是,他于1968年8月11日离开上海,去黑龙江虎林县854军垦农场,当时与他成为“朋友”加“战友”的妹妹,在上海为他送行。他到黑龙江北大荒后,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历任连长、副场长等,直到1994年8月11日,才从855农场副场长的任上调回上海,历时整整二十六年!一般情况,在北大荒“蹉跎”了半辈子,再回到现代化的上海大都市,是很难立足的,干上几年便下岗退休抱孙子,这是最正常的,他的那些也在“北大荒”当到副场长、科长、厂长的知青同事们大都走了这条路。然而,妹夫却能够在这个工业之都里,在短短的数年间,杀出了一条血路,如今,他是一家地毯厂的董事总经理。他的业绩,当然引起我的兴趣。

   妹夫开着的“上海大众”,来到了张江高科技园区,在寂静开阔的马路上飞驰着。老实说,光看地图,很难体会到这高科技园区的“大”以及规划之“好”!来到这里,已感到科学的含量很高,那些纵横交错的宽大道路,全用中外科学泰斗的名字命名,如“哈雷路”“高斯路”“居里路”“牛顿路”“李时珍路”“祖冲之路”“郭守敬路”等。大道两旁,全都是一些上规模的中外著名企业,似乎以德国、美国的居多。我也去参观过一些“工业园区”,但与这里相比,都算“小巫”了。

   阿裴的工厂,全称是“上海高荣新型装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是一种方块地毯。这种地毯面积是半米乘半米,一块一块铺在地上,就成了一整块的地毯。神奇的是,铺好以后每小块地毯之间,看不到缝隙。这种地毯便于运送,便于铺设,便于清洗,便于更换,好处是很多的。在工厂里,我们看到那全套从德国进口的机械,如何把整块地毯布卷上,如何加粘合剂,如何与薄膜形成一个整体,最后又如何分割成一小块……整个生产程序都是自动化的,使我大开眼界。现在,阿裴工厂生产的“高佳地毯”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工厂还要扩展,已经在松江买了更多的地建厂房,不久就要搬到那里去。

  在回家的路上,我感叹妹夫的成就,不禁顾影自怜。不过,很快,我的心理也平衡了。我们这一辈人,经历的坎坷太多,要取得一定的成绩,的确不容易,真的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尤其是要咬定目标,持之以恒。我自己也不错呀,我不是获得“世界优秀诗词艺术家”“当代词坛百星”等荣誉吗。还是韩子说得好,“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趁着还有一线金色夕阳,大家在自己的领域继续努力吧。

   意外地夜观张江高科技园区,感触不少,不可无诗,也献上一首:“策划谁人出?恢宏大气城。纵横宽道路,左右绿毡坪。广纳工商客,全含科技名。驱车行夜暮,泰斗伴归程。

7月24日:这天,依然是酷热,阳光猛烈。尽管如此,千里迢迢来到上海,总不能呆在家里享受冷气吧。这天,我们父女三人和小秋母子二人,决定上午到豫园游览,下午再与阿裴在外滩会合。是日是周六,但只有他能休息。

  我们是坐公交车去的,多少路车则忘了。坐这趟车的最大收获,就是车子经过宏伟的南浦大桥。这南浦大桥有些什么特点,我说不上,只觉得身在桥上,如同在极高处,可以望到四周很远的地方。

   豫园在古城公园附近,方滨中路以北,离外滩不远。以前我也去过,但已没有多少印象,如今,作为上海的一处重要的旅游点,肯定建设得很好,吸引许多游客。到了那豫园商业区,果然人流汹涌,到处是中外游客。这里的建筑以红色为主,雕龙饰凤,勾心斗角,古色古香,全是卖各类工艺品以及时装、美食等。由于人多,我们五人目标不同(主要是小孩),很难一致行动,于是,我们决定暂时分开,我被女儿牵着去看时装、手袋、球鞋;而小秋也被泽鹏牵着去看那些小玩意。

  中午时分,我们汇合,泽鹏花了15元买了一只蝈蝈。我们在一家美食城吃午饭。那美食城采用超市的自助形式,先随意取食物后出栅付款。里面的美食品种很多,令人垂涎欲滴。我们取了一些食物,不知是天气热没有胃口还是我们要的那些“美食”不对胃口,总之吃得并不算津津有味。

  饭后,已到下午,我们并没有参观豫园,也似乎没有见到城隍庙的所在。只在街中有特色的地方照了一些相。这豫园商业区,保留了旧上海的风貌,又赋予新时代的内容,的确是不错的景点,怎么广州找不到一处这样的地方?我有诗赞美道:“满眼人潮涌,新音伴古声。店陈时尚服,街卖宋元瓶。美食招人爱,雕楼动客情。名园经百载,今日最升平。

  离开豫园商业区,我们原想打出租车到外滩,但司机说五个人超载,不去;我们看看地图,发觉并不远,穿过古城公园即到达。于是,我们一行五人,漫步往外滩走去。来上海已两天,还未到外滩,女儿也觉得不妥,因为她们也知外滩的大名。

  穿过古城公园,很快便到了中山东二路,也就走上了外滩,见到了黄浦江。沿着江滨往北走,过了永安路、金陵东路,渐渐,外滩风光便收眼底。那一座座带有欧美特色的、错落有致的建筑物排列在中山东一路,有希腊式、罗马式、西班牙式……形成了一道漂亮的风景线。那些建筑物,我只记得“国际大厦”,曾以它作背景照过相。在江滨步行区内,设置有绿化带、雕塑、休憩地,也形成了一条新的风景带。如今,另一处更美的风景群已经出现,这就是浦东的现代化的高楼。游人的照相机,更多的是对着浦东的方向,背景都是东方明珠塔,是金茂大厦,是国际会议中心……我们也不例外,不停地捕捉美好的角度。可惜,那天并不是照相的最好日子,天色灰暗,似乎风雨将至。终于,在我们游览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再往回走时,天终于降雨了。雨中的外滩,又别有一番朦胧的风味。

  来到外滩,不可无诗,诗云:一水东流去,沧桑数百秋。滩头留旧迹,江畔立新楼。细雨轻飘落,游人美照留。遥观陆家嘴,壮景不胜收。

  下午时分,我们在外滩与阿裴会合。他带我们坐船到对岸陆家嘴。这样,我们又有了在黄浦江上坐船的经历。从陆家嘴,阿裴开车把我们送到龙阳路地铁站。他说:“时间还早,我们去坐一趟磁悬浮列车。我也没坐过的。”磁悬浮列车,我们听闻过,知道是最高速的陆上交通工具,只有少数国家拥有这种列车,我国唯上海独有,但是没见过更没坐过。

  票价是50元。在上车之前,我们凭票得以参观了一个展览馆,了解了磁悬浮列车的一些情况。看那介绍,似乎只有上海的磁悬浮列车是作商业运行的,莫非世界第一?上海磁悬浮列车从龙阳路地铁总站到浦东国际机场,全程三十多公里。我们进站后,来到列车旁,都很兴奋,赶忙在车头处照了几张相;进入车厢内,也抓紧时间照相。列车的车厢有点象飞机机仓,但座位和火车座位相似,是相对而坐的。

  列车开动后,可以看到车厢内显示的车速数字。开始时,并不算太快,时速一百多公里、二百多公里……渐渐,三百多公里,最后,最高时速四百三十公里。我们坐在车厢内,觉得很平稳,也没有什么噪音。由于道轨都是高架,我们须俯瞰两旁的景物,那树木,那房屋,那田野,那小河,很快地一闪而过……还没让我们坐过瘾,列车减速,停了下来!一看时间,还不到8分钟!人们说,东方明珠塔代表了上海的高度,磁悬浮列车则代表了上海的速度,此话不错。对于这种新型的列车,我情不自禁写诗赞美它:“现代新科技,悬浮我独先。车头无响动,机尾绝尘烟。才送清莹水,忽逢翠绿田。遥遥七十里,转瞬机场前。

  下了磁悬浮列车后,我们步入浦东国际机场。老实说,女儿是没有到过飞机场,更没有近距离看过飞机的,这回,可以弥补她们这方面的经历。浦东国际机场建在上海东南方的东海之滨,机场大厅富丽堂皇,内部的设施都是现代化的。由于我们不是乘机者,无法进入候机室,只能在二楼大厅的一处屏幕,观看到停泊在机场中的各个国家、各种类型的飞机;也能在短时间内看到飞机的降落和起飞。对于这机场,也应来一首赞美吧:“远望宏楼立,机场海畔成。华堂迎远客,跑道列银鹰。才送东瀛日,即来北美星。凭窗观起落,心底涌豪情。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没有坐磁悬浮列车,而是坐机场快线,但也需12元。磁悬浮列车的好处在归途的对比中尽显。那机场快线,绕道川沙镇、张江镇、花木镇,足足走了一个多钟头,才回到龙阳路!

  晚饭后,芳妹跟我们安排的节目是,到附近的一家大型超市——“家乐福”参观购物。有关超市,如今已很普遍,中山市也有“万佳”“壹加壹”之类,广州则更多。而芳妹家附近(其实也非步行可到)的那家“家乐福”,的确规模宏大,品种齐全,购物者如潮。在那里,芳妹给孩子们买了一些衣物。听她们说,附近还有一家也是大型的超市——麦德隆。

7月25日:这天是星期天,但芳妹还要上班。阿裴和小川休息。本来,上午就应该安排活动的,不料,小女儿感到身体不适。也难怪,她们离家北上多天,而且天天都在外面跑,天天都是高温,没有大病已算幸运了。于是,我们决定上午在家休息。而小秋则带着泽鹏,去科技馆玩。

  外甥小川,在黑龙江农场长大,回上海读高中、读大学,如今,已参加工作,在百事食品(中国)有限公司担任销售区域主管助理。真的感叹时光飞逝,去日儿童皆长大,而且这么有出息。小川也善解人意,关心妹妹,毕竟都是年轻人,相处了一两天,他们已经没有陌生感,可以一起谈论关于学习,关于南北方人的特性,甚至关于人生等话题。上午,有小川和她们交谈,小女儿的精神也好了很多。

  下午,阿裴、小川带我们去一个地方,就是上海新天地。我们在淮海路某处与小秋她们会合,然后,一起去到兴业路的上海新天地。“上海新天地”这名字,似乎有点奇怪,为什么叫“新天地”?有“新”必有“旧”,原来,这一带,有一条条的里弄,里弄两边的房子,都是上海近代的建筑物,其主要特点是家家都有一座石库门,这种石库门,让人们看到旧上海市民的住宅风貌。有人说,没有住过石库门,算不得上海人,这话有点夸张,但是,上海的石库门弄堂,如同北京的胡同,的确别有风味。进入石库门,那弄堂内住着多户人家,彼此之间隔开,但又实实在在连在一起,互相熟悉,邻里间时有照应。而小孩子,更是弄堂里的主人,从小玩到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不似现在的孩子,被困在高楼中的某一单元,与别人老死不相往来。所以,那没有抽水马桶,没有卫生间的石库门住所,仍是许多中老年人思念的旧居。

  但是,旧的东西总容易被淘汰,尤其是在追逐新潮的今天。如今,政府已征收了这片房屋,把它改造成一个有旧上海情调兼异国情调的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好去处。我们一进入其间,即看到不少外国游客,或在咖啡厅闲谈,或在酒巴间慢啜,我们恍如置身于欧美某个地方,引起强烈的拍摄愿望,在里弄口,在石库门外,在洋人身侧……都留下我们的美照。在新天地旁边,还有一个街心公园,夕阳斜照,小湖、垂柳、石桥、雕塑,翠绿中镀上金黄,不远处有高楼大厦作衬托,真是闹市中难得的幽静处。在新天地,还有一处房子不可不提,那就是兴业路76号。一走近那房子,就有似曾相识之感,因为在报刊中时可见到,那就是中共一大的会址。我们去到时,屋门关闭,不能进内参观,但我和女儿还是在门前照了一个相。参观了“新天地”,我又想到广州,广州为什么没有这类的“新天地”?那东山的富人府第已消失了?那西关的深院大屋已拆尽了?……对于上海新天地,我也写有诗赞美:“此地风情异,家家石库门。酒巴闻外语,食店遇洋人。里弄通幽院,街衢带夕氛。花红湖水净,是处少凡尘。

  离开新天地后,我们去哪?去泰安路74号。那是个什么地方?是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上海市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中心、上海市质量管理协会。到这个地方做什么?原来,是芳妹要我们去的,到她工作的单位看看,然后去附近的一家餐馆吃饭。

  芳妹的经历更奇特,她比我小三岁,在广州度过她的童年和少年,1968年11月,她到了海南岛琼海县东红农场,1977年在知青回城潮时,她却远嫁阿裴并调到黑龙江虎林县854农场,一直干到1994年8月11日才调回上海。如果她在二十六年的农场生涯中,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她回到上海之后,肯定是最早被淘汰、最早下岗的一类,最多再当当保姆、摆个小摊帮补家用,“老三届”的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结局的。幸而,文革前只能读到初二年级的她,在海南、北大荒农场那艰苦的条件下,自强不息,通过自学、函授等方式,先后获得了大专、本科的学历,并获得”经济师“的职称。调回上海五年后,在她即将面临提前退休时,她通过人才市场,马上就在这个单位,找到了一份”教师“的工作,一干又干了五年……芳妹的成功,印证了一条真理:是金子总会发光,年轻时的努力,总会有回报。

  我们在她的单位参观了一会,她的单位房屋较旧,也不算大,但芳妹说,单位不久也要搬迁,新单位的房屋很大很舒适。走出培训中心的大门,芳妹指着附近的一所房子,说是音乐家贺禄汀的故居;指着另一幢,说是海军司令员的府第。泰安路是名人聚居之地,宋庆龄故居、巴金等的居所都在附近。

  之后,我们到了一家餐馆吃晚饭。阿裴、芳妹还请来了几个人——五位当天到达上海的从东北来的“老乡”,以及两位作陪的、也曾在北大荒农场工作的上海夫妇。从他们的交谈中我可以感觉到,阿裴、芳妹虽然离开北大荒十年,但和那里的人和事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那对上海夫妇交谈,让我感到吃惊,原来,男的李先生,原在黑龙江农场担任副场长(准备提升正场长),管辖着数万职工;女的茅老师,一直在场部中学担任电脑教师。两夫妇仅仅是三年前因为家中老人瘫痪在床,才回到上海(现在关系仍在农场)!把一辈子都献给北大荒的上海“知青”,无论怎么样,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更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李先生曾把我的《民国军政人物寻踪》一书细读,并记住了我这个编著者!至于席上的一位姓许的年轻人,是农场的职工子弟,阿裴曾任麦芽厂厂长,离任时提拔他继任。现在,许青年自己干起粮食的买卖,生意做得很大,与他分手时,他拉着我的手,热情地邀请我们明年到黑龙江去旅游,说住食玩一切他都包了,体现了东北人的豪爽。

7月26日:大都市的繁华,那些高楼大厦固然是美景,然而,近年来,游客也渐渐喜爱那些小桥流水的古朴乡村,因而,一些江南古镇便成了旅游热线。不要以为这些古镇是自然而然地保留下来的,这还有一段故事呢。

  江南水乡地区由于历史上的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留下了许多风光优美、建筑精良的古镇,明清时期各具特色的乡村集镇数以百计。然而,这些古镇却在上世纪80年代农村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浪潮中迅速消亡。从1986年以来的十多年间,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和他的同事、学生们,奔波于江南水乡的十多个各具风格特色的古镇、乡村之间,陆续针对这些乡镇的具体情况作出了总体规划和古镇保护规划。经过老人相当艰苦的上下沟通,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真心实意的具体帮助,终于完整地保留住了今天的“江南六镇”——周庄、同里、甪(音陆)直、南浔、乌镇、西塘。2003年12月,阮仪三教授及他的同事因在保护文化遗产所作出了贡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奖励。

  我身处上海,那些离上海并不远的江南水乡对我也颇有吸引。当我提出这个想法时,芳妹说:“不如到近一些的朱家角镇,虽然朱家角镇不在六镇之列,环境情调差不多的。”于是,这天上午,我们一行五人便决定到朱家角镇去。

  我们从住地坐了一趟车,到了浦西某处,再转乘沪青线。这个”青“是什么意思?原来是青浦区,朱家角就在青浦区。这郊线车的车票8元,按照我在广东的经验,8元钱坐不了多久。然而,那公交车望西而行,过了一地又一处,那青浦镇总不见踪影。问问身边的人,他说:“还远着呢,这里还是虹桥镇。”汽车走了1小时,才说只走了一半,只到了徐泾镇。见此情景,我差点想叫小秋下车,往回走了。好不容易,汽车经过赵巷镇,再走很久,才到了青浦镇,算来足足跑了两个小时,完全可以从广州跑到珠海有多!要命的是,这里还不是朱家角!我们又打了一辆出租车,花10多块钱,才能到达。

  在正午太阳最毒的时候,我们来到了上海西郊的朱家角镇。这里是一个古镇,似乎应是一个新开辟的旅游点,游人并不多。它的特点,是有一条小河叫淀浦河横贯全镇,为什么叫淀浦河?皆因它从西面的淀山湖流经青浦镇。淀浦河之上,有一座石桥;淀浦河两旁,有垂柳倒影;房屋依水而建,房屋建筑,都是古色古香;淀浦河之中,有小船悠悠摇荡。这些,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的景象。我们首先到了一座石桥上。殊不知,这是一座很有名的石桥,叫放生桥。它全长70多米,宽近6米,为上海地区最长最大的一座石拱桥五孔联拱,构造精巧,形制美观。桥是明朝隆庆五年即1571年为该地僧人性潮所建,清嘉庆年间曾重修,并规定桥下数里许只准放生鱼鳖,不准撒网捕鱼,故名放生桥。难怪,当我们刚到石桥,即遇当地人向我们兜售一袋一袋的鱼,叫我们放生。我们也买了两袋,让女儿和泽鹏站在桥的最高处,把大大小小的鱼儿抛下河中,只是不知会不会把它们摔的昏死过去。

   之后,我们到了河之对岸,沿着青石板路漫步,一边领略小镇的风情。走了一圈,我们又从放生桥回来,在桥边一家饭店吃午饭。那顿饭还不错,似乎有一种淀浦河上的小鱼(放生而后死?),肉质细滑,很可口。通过饭店的窗口,我们也可以观赏到正午阳光下的小镇风貌。

   饭后,我们沿着一条“商业街”走。那街不宽,两旁都是店铺,卖的都是当地的工艺品和特产。走了很久,遇到了一座城隍庙。门票5元,还可接受,于是我们进去。忽然听到有唱戏之声,寻声而去,发现里面有一座戏台,有人在高高的台上唱戏,而也有不少人在台下听戏。原来,这朱家角城隍庙,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即1763年,如今,主体建筑保存完好,里面那座古戏台,顶部由160只斗拱组成的螺旋结顶,结构别致,十分罕见。1992年,这城隍庙被批准为道教活动场所,是旅游烧香的好去处。

   在朱家角,我们照了一些相,最主要的收获,就是让孩子们领略到江南水乡的风味。去了朱家角,周庄、同里、乌镇等可以不用去了吧。其实,从朱家角再往西走一段路,便到了淀山湖,那里有一处“大观园”——《红楼梦》拍摄之地;从“大观园”再往西走一段,就到了周庄。但是,当我们尚未游完朱家角,已到下午三点多钟,必须回上海去了。在一家文印铺,我把数日所照的相片刻录成一张光盘。

  游览了这不错的江南古镇,岂可无诗?诗云:“水上轻舟荡,依依柳叶青。城隍闻越调,街市唤吴声。老屋雕龙凤,石桥饰马鹰。骄阳犹漫步,尽览古风情。

   回到上海后,我们并不想马上回芳妹家。我们明天就可能离开上海了,还有个愿望,想上去东方明珠塔。但是,我们的行动不够果断,不够迅速,在南京路和外滩耽误了不少时间,以致我们在外滩买了票(50元),渡江到陆家嘴,再去到东方明珠塔时,天已黑尽,大概8点半钟了。本来,在塔上,白天的情景能看到,晚上的情景也能看到,是最理想的,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夜景了。

   东方明珠塔高468米,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塔。在底层,是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它一共有三个球体,下球体高90米,为室外观光走廊;259米有上球体主观光层;263米也是上球体主观光层;267米是空中旋转餐厅;271米有一个海外旅团定点餐厅;350米是太空仓,友好城市礼品展览馆。

  我们拿着50元的门票,进入塔区内,再进入塔内,乘坐电梯,一下子升上263米高的上球体主观光层。那里是360度全方位的观光区,可以看到浦东、浦西以及整个上海市的夜景。我们看到,无论浦东还是浦西,都是灯海一片。然而,最遗憾的是,因为高温天气,须节约用电,大量的霓虹灯装饰灯都没有打开,这样,夜景就大大逊色了!就连照相,背后的灯火也照不出来。在263米处,我们才知道,要上到最高的球体,即太空仓,还要30元(?),而旋转餐厅的自助晚餐是每位180元(包观光票)。我们只有就在那263米处流连,最后时间已到,又必须下去。下到底层,本想参观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但是,原来门票又要35元,而离9点半关门的时间也不多了。

  我们这次登塔,算是很亏的,只到了263米观光层,不过,能有幸登上这亚洲第一高塔,也是很开心的事。我有一诗写道:“高塔江头立,昂然入远空。登升如域外,步履若云中。眺望江之北,环观海以东。满城斜日尽,闪闪美霓虹。”这首诗有不实之处,就是写我们在塔上由日呆到夜,这又是诗人之笔法了。

7月27日:由于小秋须工作,不能请过多的假,所以,这天的上午,她带着泽鹏先回南京。而我们,本打算一起行动,但小川提议,两位妹妹应该到上海的高校参观一下。于是,我们决定晚上再离开上海。

  上午,我们坐一趟公交车,先到复旦大学。坐这趟车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车子经过宏伟的杨浦大桥!杨浦大桥是世界上最大跨径的斜立桥,于1993年10月通车,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杨浦大桥”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分别镶嵌在东西两座巍峨高耸的桥塔上。在桥上,可以看到浦东浦西两岸的高楼大厦以及黄浦江上的大小船舟,景象甚为壮观。坐这趟车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可以经过大半个杨浦区,这里是上海的旧城区之一,沿途可以看到旧的新的城市痕迹。但不管是旧的还是新的,都规划得很合理装饰得很得体,没有破旧杂乱的感觉,更极少见到大煞风景的“烂尾楼”。

  到了位于邯郸路的复旦大学,我们坦然地很高兴地走进校园。两位女儿从来没有到过一所高校,此行的目的,并非为她们订立一个目标,两年后要考上复旦,而仅仅是让她们感受一下高校的环境和氛围。进了校门后,在校道的两侧,陈列了一些曾在复旦工作过的大师、院士、著名教授等的照片;也有一些照片,是介绍老复旦的。正对大门的,是一座毛泽东的巨大雕像,莫非是文革时期的产物?我们沿着校内的林阴道随意走着,看到一片片绿茵茵的草地,看到一座一座如生物楼、化学楼、数学楼等,楼房还比较旧,和一般的大学无异。由于是放暑假,校园内看到的学生并不多,倒也看到一些外国留学生。走了一通,女儿觉得,闻名全国的复旦大学不过如此,环境似乎比不上中山市的孙中山纪念中学。时值正午,天气炎热,最后,我们只得在一处林子里的石椅上休息、喝水。要把复旦校园都走完,是很难的,也没必要,我们恐怕只参观了一角。

  离开复旦大学后,我们打出租车,又来到四平路上的同济大学。进入同济的大门后,一样有一座毛泽东的巨型雕像。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科学家的雕像。但同济大学给我们的感觉,是楼房建筑比较新,而且,我们走不了多远,就来到了一处运动场区,那里有篮球场、足球场等,许多学生在运动;附近还有图书馆、学生商店等。我们在一家商店逛了一会,学生的生活用品和文具都有得卖。想照相,这里也有很不错的背景。如此一来,女儿对同济的印象,就比复旦好。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当然不会要求她们能考上复旦、同济这样的学校,但是,勉励她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高层次的大学,则是见缝插针的话题。有诗为证:“复旦参观后,再游同济园。林阴新馆畔,雕塑旧楼前。科学须求索,成功靠钻研。谆谆嘱晚辈,不畏夏炎天。

  离开同济后,我们在校门附近的一家餐馆吃了午饭。原来,我还想带她们到虹口区的鲁迅公园,但女儿嫌天气热,车票又没有买,于是,我也打消了这念头,打出租车到了火车站买票,原想买晚上7点或8点的,但是,最后只能买到晚上9点13分到南京的票。

   买好票后,我们坐地铁回妹妹家,收拾行李。在此,我还要补充介绍一位人物,这就是妹妹家的保姆。保姆是安徽人,十多年前,阿裴的母亲病卧在床时,请她来服侍;母亲去世后,她被留下,继续服侍阿裴的父亲;父亲去世后,保姆本来可以辞退,但是,此时,保姆已经成为他们家的一分子,于是,他们还是把保姆留下,在附近另租一小房供她居住,保姆每天上门,做些清洁、洗衣和煮晚饭的工作。我们在上海这几天,也得到保姆的许多帮助,所以,在离别之际,我要给她一些钱,但是她硬是不要。真是一位厚道的老妇人。

   晚上,阿裴、芳妹、小川、阿云在龙阳路地铁站附近的一家叫“鹭发美食”的餐馆为我们送行。那餐馆非常大,装修得非常堂皇,就连那厕所,也如宾馆的厅堂,在别处实在少见。我与芳妹在广州共同生活了十余年,1968年11月上山下乡彼此分开,我在雷州她在海南;我在湖北她在黑龙江;我回到广东她仍在黑龙江;最近十年我在中山她在上海……三十多年来,我们聚少离多,此次,匆匆的一周相聚,又得分离了,令人不胜欷噓。唯一感到安慰的是,各人的处境均好,如今科技发达,电话、短迅、电邮、网站使我们时有联系,如在身边。

   饭后,8点钟左右,我们要与上海的亲人分手了。芳妹送我们坐地铁,一直送到火车站。这是一趟硬座,女儿又多了一种经历,知道硬座是什么情景。小女儿表现还不错,和邻座的一位丹阳的妇女谈了许多话。在车上,我思索着对上海的印象。在上海的这一周,只能见识到几处地方,有一些很值得去的地方也未能去到,如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世纪公园、长风公园、上海植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大观园、古猗园、鲁迅公园等。如果问上海给我的印象,我认为,除了个别服务行业的人员态度欠佳外,其他方面都很好!别的不说,与广州相比,大家同是开放性商业都市,上海的每条马路都干净、整洁,广州则不然;上海街上人多,但少见流浪者,广州则不然;上海偶见“办证人员”(指满街涂写办证手机号的现象),而广州则满城充斥,让你觉得公检法已经瘫痪……

   半夜1点多钟,我们在南京站下车,侄儿赞宁已在等候。他打出租车,把我们送到了丹凤街大石桥4号、东南大学的校区内。

附录:贤芳的读后感

  今年暑假前,二哥发信告诉我,三哥将携带双胞胎女儿到江浙、沪宁旅游,知道这个消息我马上想到两点:一是三哥终于提前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一对女儿带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二是我与裴海荣结婚二十八年 ,三哥将第一次 走进我的家,就这两点,足以说明此行非同寻常。

   现在回想一下,有些细节很有意思。7月20日,他们在广州上了火车,当天晚上,想到嘉慧、嘉敏从来没坐过长途火车卧铺,我想知道她俩此时的感受,于是分别发了短信询问,结果妹妹嘉慧首先回信 :“感受?蛮痛苦的!”  姐姐嘉敏清晨才回复:“还好吧!我们快在杭州下车了,大概半个小时后……”抵上海后见到她们,才得知她们由于从没坐过火车,在卧铺车厢这个“狭小空间”,她们太不习惯了,加上是上铺,行动更加受到限制,她们简直要哭出来,难怪“蛮痛苦的”。这使我想起我们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岁月,那时候乘火车非常拥挤,能有座位就不错,裴海荣有一次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站立到河北省天津市,约1300多公里,整整站了16——17 小时;有一年我携带小川回广州,当时他只有四岁,因为车上人多,我一夜紧紧抱着他未敢松手,那才叫作苦呢!对比之下,能坐上卧铺就是很高级了!

    前面我提到三哥是第一次到我家,他的评价很客观,是的,尽管我们目前经济条件算好的,但是我们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装饰房子、购买豪华家具上,一方面是工作忙,另方面正如三哥所写,本来裴爸爸(我的公公)是住在我们家的,2003年2月,一次意外他瞌然去世,撒手人间,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之情,我们保留着一些他老人家的“摆设”,的确是怀旧,是一种境界。三哥精通世事、深知人间冷暖,我几句话一点拨,他果然悟出我们的所思所想,裴爸爸九泉之下,也欣慰了。

    说到工作忙,三哥的“游记”中——对我和海荣至今仍在忙碌工作赞赏有余,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是啊,好一个“忙”字,这个字或许是最能概括现代人生活的,几十年来,在我脑中,对生活的感觉就是这样一个忙字。对比许多同事、同学,他们目前都已经退休在家,他们中有随遇而安的、有出于无奈的,可是我们却坚持奋斗、不愿放弃,未敢自认事业有成,三哥的赞赏权当是一个鼓励。这次三哥一行(包括后到的逸秋、泽鹏)到上海,我正好同时担任两个培训班的班主任,双休日也要上班,特别的忙,因此,我没有请一天假陪他们,只能晚上抽空,过后我感到很歉意!

     三哥在“游记”中用了大量的篇幅称赞上海的巨变。的确,三哥上一次是一九七九年来的,至今已过去二十五年,现在故地重游,一定会感到人是物非,旧综难觅,老弄堂方位难辨,旧城区风物不再;尤其我们家在浦东,第一次踏进这片土地,一定会被陆家嘴的金茂大厦、东方明珠、滨江大道、浦江夜景以及浦东国际机场的磁浮列车等现代化景观所震撼。屈指一数,今年是我们家回上海工作整整十周年,记得刚回来的时候,陆家嘴的大片民居正在拆迁、夷平,高楼大厦开始兴建,没过几年便形成规模,速度之快,世人瞩目;就连我家所在的锦绣路、世纪公园一带,当年我也见证了从无到有、一天一个样。时至今日,上海城市更加迷人,记忆上海、回味上海、关注上海,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更何况三哥是一位写作高手,描写上海、解析上海——出自他的笔下,是最合适的。

  当然,凡事一分为二,上海这座城市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三哥“游记”中提到“地铁落后于……”,本来我没有多少体会,但就在8月的某一天(三哥一行离去后),因为办事我在徐家汇地铁站下车,居然半个小时内未能找到正确的出口,后来从报上了解到,徐家汇车站共有14个出入口,众多的商厦与车站出口、通道衔接,具有轨道交通车站、地下商场、过街通道等功能,难怪在里面如入迷宫。9月初,已知“上海轨道交通站导向标志改造启动”,这才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三哥的意见和评论很正确。

    至于“服务态度”问题,这有待于全体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真正的上海人,我们应努力倡导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诚信儒雅、天人和谐、与时倶进的人文品格。

    写到这里,我还要发自内心的称赞三哥、嘉慧、嘉敏、逸秋母子此次旅游的表现——实在不简单!因为他们在沪期间,正遭遇上海连续一个多月的35度以上高温,那些日子每天37-38度,放假的学生多数在家享受空调,我真担心他们会中暑、会吃不消,但他们居然挺过来了,这是需要精神和意志支撑的。也很遗憾,因为高温,东方明珠的流光溢彩、外滩的华灯吐艳以及一些其它夜景,他们便没能看到,只好下次再来。

    在文章的最后,我还应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我的老朋友黎秦云,当她得知三哥一行要出来旅游,就实施赞助,开始我婉言谢绝,说明三哥他们是有备而来,但她执意要给,理由是“孩子第一次到上海,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难道还要父母同意才买吗?给孩子一点自由吧……”于是,便有了孖女她们自己作主买拎包、买鞋的一段插曲。在此,代表三哥一家谢谢秦云了!

 
 
                                                      

                     接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