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记游

     陈贤庆

                                (序)

说来惭愧,本人为粤人,粤西、粤北、粤东北、珠三角等都去过,唯独没有去过粤东南之潮汕地区。2016年3月26及27日,我与市诗词楹联学会同仁13人,乘坐一部中巴,到访潮州市,除了与潮州诗词界人士交流,当然还有参观旅游项目。

 26日早晨6点钟,我们开车离开中山市。沿着沿海高速公路,到中午才到达汕头市。过了海湾大桥后,在某牛肉馆吃了一顿牛肉火锅。之后,大巴再驶向潮州市,我们入住闹市中的宝华酒店。潮州市诗词学会的曾会长已等在等候,中午,在酒店的饭厅,主人招待我们吃了一餐地道的潮州菜。

                                  (一)

下午,安排参观,由诗词家兼潮州市民俗学家曾会长引路并作介绍。

潮州,是一座古城,唐代的大儒韩愈“夕贬潮阳路八千”时,地处珠三角腹地的香山远还未建县,还是荒蛮之地。当然,潮州也是因韩愈的到来而得益,而出名,我们首先参观的,便是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位于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双旌石”下。笔架山或称东山,又因韩愈而称韩山。韩祠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古朴典雅,肃穆端庄。祠内梁间遍挂名家题写匾额,沿壁则环列历代碑刻40面,其中不乏书法珍品和研究专访文史的珍贵资料。2006年05月25日,韩文公祠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谪潮州。韩愈在潮州期间祭鳄释婢,兴学劝农,历代潮人都很怀念他的功绩,韩祠内有一块碑刻:“若无韩夫子,人心尚草菜。”便是对他极高的评价。
祠堂前广场有一座古书形的石雕,上面刻写了韩文公在《进学解》中的两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勤奋是事业精进的前提,深思是行为成功的保证。
韩祠正门,上面写着“韩文公祠”四字,是1984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潮州所留下的手迹。韩祠依山而建,层次分明,前落是韩祠的主体,后落是侍郎阁,拾级而上,石阶一共有51级,是纪念韩愈51岁时到潮州。韩祠前原有韩愈手植橡木,民间传说:橡木开花的多少,可以预示当年科举考试录取率的高低。韩祠橡木后来成为潮州八景之一。
韩祠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才迁到这里,算起来也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其中,“三启南山”,是原广东省委书记林若所书,出自苏东坡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之句“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另一层意思是指他一生中曾三次来到广东。
韩文公一生倡导儒家思想,并以儒家“道统”继承者自居,他提倡“仁政”,反对暴虐,“抵排异端,攘斥佛老”。他到潮州之后极力兴办久废了的乡校,还把自己的俸银捐出来支持教育,并起用当地贤士赵德主持教育工作,让读书风气长久发扬下去。
这边的一副楹联,上联是: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下联是: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嬴洲。上联说他来潮州的缘由及到潮之后使读书的风气遍及海滨。下联说他到潮州只做了八个月的官,但驱除鳄鱼,功德无量,历代都没有忘记他。
正殿左侧有碑刻:“功不在禹下”,出自韩文公自己的文章,本来是韩愈称赞孟子的话,但后人反过来用这句话来赞美他。他来潮州之后除办学校,驱除鳄鱼、释放奴隶之外,还积极发展农桑,修筑水渠,就象古代大禹一样。
        韩文公祠保存完好,风光秀丽,教育内容丰富,确是一处很值得参观的景点。

                                                                              (二)
       潮州的湘子桥很是闻名,很想尽快一睹其风采。游罢韩文公祠,我们便参观湘子桥。韩江之上的这桥,叫广济桥,但当地人多称湘子桥。“湘子”为谁?乃韩湘子。韩湘子,字清夫,是古代汉族民间传说故事中的八仙之一,擅吹洞箫,拜吕洞宾为师学道。道教音乐《天花引》,相传为韩湘子所作。有说法称他是唐朝韩愈的侄孙子韩湘。原来韩湘也喜爱道教之术,韩愈厌恶他。后来道教将其神话,成为八仙之一。
唐宪宗时,韩愈因谏迎佛骨,惹宪宗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限日动身。韩愈别离妻儿,往潮州而去。走了不到几天,寒风急起,大雪纷纷。韩愈走到一处,雪有数尺之深,马难以前行,附近不见一户人家,不知路在何方。想循路而退,也无归路。风刮得紧,雪飘得急,韩愈是全身湿透,难捱的冻饿,万般愁苦无处诉说。就在韩愈绝望之时,只见一人冒著严寒,扫雪而来,一看竟然是韩湘子。于是韩愈与湘子到蓝关傅舍中借宿,并有有诗记其事:
《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因韩湘子与韩愈的关系,潮人将广济桥俗称为湘子桥,也就不奇怪
 湘子桥
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当地汉族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以及对湘子桥的描写“潮州湘桥好风流,廿八梭船廿四洲,二四楼台二四样,两只犀牛一只溜。”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
  广济桥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定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
  绍熙五年门 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骠、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谭纶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鉎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门(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故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广济门城楼,俗称东门楼,是潮州古城七城门楼之首。广济门城楼扼潮州古城东西要冲;是潮州城区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现一、二楼为广济桥史陈列馆。它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楼,它与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相毗美。楼分三层,面宽五间,下涵拱门以通内外;仿宫殿式建筑,重檐歇山顶,配以玻璃瓦红彤壁,朱柱格子窗,画栋雕梁,显得雄伟壮观。

                                                              (三)
      离开湘子桥和广济门,我们来到北阁景区。
      北阁景区,辟建于宋,形成于明,历代均有兴废。迎澜亭为景区人门第一景,圆攒尖式亭体,亭顶辅以黄琉璃瓦,亭内安环形石凳,可供游客小憩。原广东省省长刘田夫题匾:“回澜亭”,并重书请人姚竹园对联:“折地河声奔足底,脱天峰影落城头”。韩江楼背倚城廓,面临韩江,楼高二层,面宽三间,俄棚屋面装点金黄瓦片,红柱丹墙,雄伟壮丽。著名学者饶宗颐为其题额“韩江楼”,并重书对联:“忠贞亘万古而有光,何用别求自己;义勇垂两间干不眼,既此便是青天”。楼中重塑关羽、关平、周仓组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玄天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斗拱抬梁大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巍峨壮观。著名书法家秦乌光为其题颇:“玄天阁”,并重书对联:“一江壁立擎天柱,百道泉飞洛地维”。阁中重塑玄天上帝立像一尊,披发仗剑,威风凛凛。中国传统文化的“周易”中,人世间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有各自的保护神,也就是民间常说的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潮人在城北建北阁,供奉北帝,故称“玄天阁”。阁北侧高耸石佛灯塔,座高7米,仿唐代的石经幢造形,三层六角,四周雕饰佛像、莲花、云纹。北阁佛灯指从前悬挂在阁前桅杆上之灯。昔日夜间灯光远照,江面从韩江上游十五里处的鹿湖,下游亘到江东急水三元培,陆路东从饶平樟溪的南武栋,南到潮安的浮洋镇,均可望见灯光,成为江上夜航的标志。该段韩水急转折变,来往船只,看到航灯,聚精会神,悟知潮州府城在即,流急须加小心 虽处危临险,却安然无恙。行船的人便归功于桅灯的明指暗示。民间传说是从前京城的皇帝夜晚熟睡,忽被佛灯照亮了龙床头,醒后认定是潮州的北阁的桅灯。从此北阁的桅灯从航灯到神明灯,最后晋升为佛灯。

登上北阁景区的顶端,仁立古城墙北端的“观澜亭”上登高眺望,顿觉心胸开阔,天地浑然一体,有“衔远山,吞韩江”之气势,山川美景尽在眼下。景区山上的古井是号称“广东第一井”的金山古井。史载:“井深百余丈,可饮万人”。井径3.8米,围12米,深18米,全井容积可达204立方米,比广东省内在此前发现的最大连平县的“仙人照镜井”的容积(63 8立方米)超过2倍多。该井始建年代尚须进一步考证。

晚上,主人为我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潮州菜,菜色与中午的完全不同。席间,宾主互相致辞,觥筹交错,融洽热闹。晚饭后,宾主互赠礼品,挥毫闲谈。

                                                                        (四)

27日早上,早餐后,我们在曾会长的带领下,到饶宗颐学书馆参观。
       饶宗颐学术馆在潮州古城区的下水门城脚,有一座被誉为“翰墨书香”的饶宗颐学术馆。

饶宗颐先生,字固庵、伯濂,号选堂,1917年出生干潮州城的一个书香世家,是潮州知名学者、工商金融饶锷先生的长子。他从小聪颖好学,年方16岁便续编《潮州艺文志》,20岁参与编纂民国时期的《潮州志》,是主修者之一。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先生笔耕不缀,学富五车,涉猎的学科主要有(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金石)学、书画艺术等。
他还懂得八种文字——包括相对于当地人也近乎是“天书”的巴比伦古文和印度古梵文,破译了世界级的学术难题,先后在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讲学。于1962年获法国儒莲汉学奖;1993年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学艺术勋章,被国际汉学界誉为“道夫先路的汉学大师”。拥有世界多个国家语言的教授、研究员、院士等头衔,“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季羡林教授语)。名城潮州既诞生了商界巨子李嘉诚,又出了个被誉为“北钱(钟书)南饶(宗颐)”学界泰斗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确实是潮州的骄傲。
学术馆共四层:
首层展厅以“誉传寰宇耀乡邦”为题,介绍饶先生历年行迹及学术贡献;
二层展厅题为“墨沈丹青动艺林”,展出饶先生书画作品;
三层展厅以“旷世奇才饶宗颐”为主旨,从“博大精深”、“预流导路”。“勤奋自励”三方面,对饶先生的学术成就及治学精神,予以述评、绍介;
四层则为小型学术会议厅。此外,还有珍藏图籍的“书巢”及再现历史环境的“选堂旧读书处”。
                                                           (五)
        离开饶宗颐学书馆,我们到附近的牌坊街。
        古时统治者提倡伦理道德,把城乡间于节义、功德、科第突出成就者,将其“嘉德懿行”,书贴坊上旌表,称为“表闾”,故牌坊也具纪念作用。到明时改用石砌,加叠层楼,饰以花纹,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唯嘉靖时建多柱多门长
牌坊
  清末民初,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
骑楼建筑引入广东,在此期间,潮州城的太平路、东门街也渐次改造成骑楼式商业街,并与明、清石牌坊共存,形成了国内独特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1951年,当时尚存的19座石牌坊因阻碍交通、
废坠伤人而被悉数拆除。所幸拆除前均留下照片并对坊刻文字作了实录。拆除后部分构件由有关单位予以收藏,余散失各处,后陆续有部分构件得到回收。
  2006年,潮州市启动
牌坊街修复工程。工程将修复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东门街2座),整修沿街历史建筑,同时实施沿街古井保护、路面和地下管网改造和公用设施配套。修复后的牌坊街,外接广济门城楼、广济桥、韩文公祠、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内连开元寺、己略黄公祠、许驸马府及以甲第巷为代表的古民居群落,形成一个反映潮州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和经济生活的古城文化旅游中心区。
      这牌坊街算是修复了,但那一座座的牌坊,都是新的,难以让游人产生怀古之情。不过,这数十年间,我们对古迹的破坏,全国皆然,岂独潮州?
      牌坊街同时又是潮州的旅游观光街、购物街,据说旅游旺季时,这里真个是人山人海,照相、购物都难。幸而我们参观游览时,游人不多,可以轻松行走。各人也买了或多或少当地特产回家作手信。

                                                                     
(尾声)
      中午,主人还是招待我们一餐潮州菜。饭后,我们告别潮州回中山,晚上八点多钟到达城区。此行路上时间两个半天,参观时间两个半天,两地诗友交流时间一个晚上,安排得很紧凑和合理。我想,这也全赖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数百公里的距离半天可到达。将来有时间有机会,还想坐高铁到粤东福建一带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