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大炮

                      树紫

    中国人制造的大炮(精确点说,应是“在中国土地上制造的大炮”),从元军灭宋时开始发威。那时候的炮还很苗条,只有150多斤重,但威力据说还算可以,“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见《元史 阿老瓦丁传》)潭江、静州等地的陷落,就是拜它所赐的。吕文焕死守襄阳,本是铁骨铮铮的一条汉子,末后也终于不敌炮威,举城投降。元军杀入中国腹地时,刀光到处,炮声亦轰隆不绝,挡者身首异处,遍体开花。遇上这号神话中的强敌,宋朝的“舆图”也只好换一换稿了。我们祖传的“四大发明”中,其中一味是火药,但我们一直只懂得制造炮竹,用来点缀节日气氛,至于它那种索命伸冤的功能,则是爱和平的先人们始终未曾梦见的。及至明代,大概知道这东西有点用了,于是大量堆积,但又不会管理,火药库失控事件层出不穷,发生在天启六年(1626)五月的著名的王恭厂大爆炸,还差点要了正在进餐的天启皇帝的小命。爆炸中出现的各种怪异现象,直到今天也还是不解之谜。平心而论,明朝人也有过不少关于“炮”的设想和制作,如开花炮、霹雳炮之类,名堂不下二三十种,不过那都是些“温柔敦厚”的玩具或准玩具,至于制人死命的能力,它是不具备的。
   明朝人轻视能杀人的大炮,清人却否。天聪五年(1631),他们造出了第一座炮,命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同年八月,炮攻明人控制下的大凌河城,首立奇勋。后来造出来的其他大炮,清人都管叫它什么什么“将军”,拿它当人一样,到处逞威施暴,明朝的江山于是乎被它轰的晃个不停。稍后,俗称为“红衣大炮”的炮口瞄准了山海关,多亏吴三桂微笑功夫了得,山海关“和平解放”。不久,清军的炮口瞄向了咽喉之地扬州,守将史可法微笑不来,只能一死了事。清军飞渡长江,江南江北大片明土,便相继被清军的大炮所征服。
   清人抢江山时无比凶狠,坐江山时也绝不手软。在它接近三百年的统治中,今天这个什么“狱”,明天那个什么“案”,此起彼落,不绝如缕,汉族读书人被逼退入书斋,一生只为考据着忙。而八旗子弟据说上了陈名夏、金之俊等汉人的当,也渐渐地变得不能打仗,不会经商,甚至也不会写文章了。到鸦片战争爆发时,八旗官兵不但对于他们祖先“助威将军”和“红衣大炮”的光荣传统,早已不甚了了,而且连点火发炮这一两下子功夫,也早已丢光,且讶为高深学问,怎学也学不来。其实,那时候清朝政府所拥有的大炮,为数并不少,质量也不差,只是不中用。道光年间曾经五任浙江巡抚的福建人梁章钜,有一篇名为《炮说》的文章,说英兵进犯广州时,他奉朝命到广西选送大炮,运往广东。这些炮轻则八百斤,重则三千斤,个头不小,说定仗打完后,要原封不动运回广西的。但可惜这批大炮不争气,或者做了俘虏,或者移民大海,最后没有一座能够衣锦还乡。梁章钜在上海,亲自检阅过临海阵地的大炮,新炮旧炮,大炮小炮,不下二百座,然而洋鬼子一到,一下子竟像变成了蜡造炮,又哑又软,硝烟过后,检点残骸,人人伤心落泪。作者还说,当时的清军,其实是有炮也没用,因为他们听不得炮声。对方“桅顶上之飞炮”一响,统军们便如惊奔之马,士兵们跟着乱跑乱钻,接二连三的惨败,便是这样来的。战争期间,清廷先后铸造出来的各种大炮,总数超过二千座,如果一齐准确地轰隆起来,满可以把百万英军化为粉末的 。无奈清军打出去的炮弹,并不想寻找目标。厦门之战,命中率只有二百分之一。定海之战,葛云飞指挥清军“开炮数日”,仅一发命中,而且还只是轻吻了一下人家船上的桅杆!回想那时候,“天时”未必不利于中国;“地利”则无疑是被中国人占尽了的;夷人登岸,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似乎“人和”上也不成问题。但只是“似乎”而已。听说那时候的炮,有时炮口会无端被堵塞,弹药会无端变成泥沙,一些将军和士兵,畏敌如虎,临阵会呼爹喊娘,争相逃命。这样一种纂乱的军心民心,加上这样一种“超水平”的炮术,即使再有一万个关天培、葛云飞,再“以身殉国”一百次、一千回,也于国事毫无补益。
    英军进攻广州城时,有个“扬威将军”叫杨芳的,奉命来粤“参赞”军事,他的表现尤其出格。在呼啸而来的敌方炮火之下,杨将军横刀冷笑,下令军民们把一桶又桶的大便小便以及妇女们行经时的土特产,扛上城楼,布成阵势,等待对方的枪炮变成哑巴。他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压胜法”(或称“厌胜法”),以邪制邪,一物治一物,传说最污秽的东西,则其威力亦最大。不料,诗人杜甫说对了,“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厌胜失效,城楼上除了颓垣烂瓦之外,还添了许多人肉炮灰。用猪、羊血、经血和裸体妇女抵挡枪炮,厌而胜之,这类事情在中国近代史上时有所闻,听说也有大获全胜的例子,但仅限于“兄弟”间打架,用在洋人身上,则绝对不灵。杨芳误把夷人当兄弟,明显犯了“严重错误”。后来广州人论功行赏,送给他一首打油诗:
     杨枝无力爱南风,参赞如何用此公?
     粪桶当年施妙计,秽声长播粤城中。

     三、四句为一诗之眼,读者不可轻轻放过。就这样,这首小诗使杨芳真的“扬芳”起来了,至少在广东一省之内,百年之间,没有人会忍心忘记他的大号。
    由所向无敌的“助威将军”和“红衣大炮”带头抢江山,发展而为借助血水、经水来保家卫国,这段历史会使人想起许多问题,内中有苦,有恨,有憾,有教益,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