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南北的内乱
公元318年,司马睿即皇帝位,正式在南方建立起东晋政权。当时的北方,在黄河流域和西南地区,有匈奴刘聪统治的汉国;巴氏李雄统治的成国;鲜卑拓跋猗卢统治的代国;以及汉人张轨、张实统治的前凉。这四个国家,都是在西晋时期建立起来的,其中,势力最强盛的,当然就是消灭西晋的汉国。
也就是在公元318年,汉主刘聪病死。刘聪在位共9年,是个荒淫腐化的君主,光是皇后,就立有上、左、右三个,其他妃子宫女就不计其数了。中护军靳准有二女,名叫月光、月华,被刘聪立为皇后(月光后来被废),靳准也当上了司空,执掌大权。刘聪死后,太子刘粲嗣位。刘粲更加荒淫,将刘聪的皇后尽占为己有,日夜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司空靳准是个野心家,打算废刘粲自立,于是领兵上殿,将刘粲杀死,所有刘氏眷属(除靳月华等),不问少长,全部斩首东市。挖掘刘渊、刘聪陵墓,斩戮刘聪死尸,并焚毁刘氏宗庙,靳准自称为汉天王。相国刘曜自长安发兵讨伐,大将军石勒也率精兵五万进攻平阳。刘曜自称皇帝,以石勒为大司马,加九锡,进封赵公。靳准的部将乔奉等杀死靳准,推举靳准的兄弟靳明为首,派卜泰等人传国玉玺向刘曜投降。石勒大怒,攻拔平阳,靳明率平阳士女15000人投奔刘曜,但刘曜将他斩首,并灭其族。石勒焚烧宫室,平阳城被火毁灭。从此,刘曜、石勒怨恨日深,终至分裂。
公元319年,刘曜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被刘曜抢到手的原晋惠帝后羊献容被立为皇后,羊氏与刘曜所生的长子刘熙被立为皇太子。石勒自称赵王,建立赵国,史称后赵,都城在襄国(今河北邢台县)。石勒的谋士张宾(汉人)被加封为大执法,总管朝政;石勒的侄儿石虎被加封骠骑将军,都督禁卫诸军事。
在西晋末年,已建立的小国有汉国、成国、前凉,后赵是东晋后第一个建立的小国,也是十六国中第4个建立的小国。从始,刘曜、石勒成为死敌,二人的交战成为主要的战乱。
晋将祖逖,自公元313年渡江北上以后,逐渐发展势力,组成了一支坚强的军队。祖逖军纪严明,得到广大民众的爱护,屡次击败石勒军,收复黄河以南全部土地,晋元帝封他为镇南将军。
公元321年,祖逖准备渡黄河进攻石勒,收复河北。晋元帝派仅有虚名的戴渊做征西将军,都督司、兖
、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祖逖已收复的和未收复的州,都归戴渊统辖,这显然是对祖逖的不信任,祖逖大为不满。当时又听闻王敦将要作乱,祖逖感到前途无望,忧愤成病,不久便死去。祖逖死后,部队由他弟弟祖约带领。
公元322年,王敦起兵反晋。晋元帝登帝位后,不满意王氏的骄横,想削弱王氏势力。他引用刘隗、刁协作心腹,暗中作军事布置,王导被疏远。王敦本来是个野心家,乘机以反对刘隗、刁协,替王导诉冤为借口,阴谋篡夺政权。祖逖死后,王敦更无忌惮
,于是,起兵造反。王导只得脱去丞相朝服,换上朴素的衣服,带领全家跪到了皇宫的门口请罪,一连几天大雨,他们也不离开。好友周顗上朝见晋元帝,王导托他向晋元帝求情,周顗不置可否。
王敦在武昌起兵后,刁协被杀,刘隗投奔后赵,王敦乘胜攻入建康。晋元帝率领百官来见王敦,对王敦说:“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朗邪,何至困百姓如此?”只得拜他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
王敦问王导,周顗是否该杀,王导也不置可否,结果,王敦认为得到王导的默许,将周顗和戴渊杀死。王导本以为周顗也是刁协等一伙,后来看到周凯顗的奏章,才知道周顗多次上书阻止晋元帝谋杀王氏,因而后悔莫及,周顗字伯仁,王导说“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王敦攻入建康后,又想篡夺政权,但遭到王导和朝官们的反对,只好退回武昌,途中攻陷长沙,杀死反抗自己的谯王司马丞。又派襄阳太守周虑,袭杀了镇南大将军甘卓。王敦虽然还镇武昌,但气焰愈加嚣张。
公元323年,晋元帝司马睿忧愤病死。晋元帝在位6年,享年47岁。晋元帝死后,太子司马绍即位,就是晋明帝,还是由王导辅政。王敦以为有机可乘,联合死党钱凤、沈充等,加紧谋篡夺。不久王敦病重,以其兄王含为骠骑大将军,王含的儿子王应为武卫将军,准备起兵,再进犯建康。中书令温峤得知消息,设计逃离王敦到了建康,和中书监庾亮(庾皇后的哥哥)筹密商讨伐计策。当时王导已和王敦决裂,反过来帮助晋明帝。
晋明帝的女儿南康公主司马兴南,其母亲在动乱之中被奸污后自尽,公主自幼养成倔强的性格,从小习武,培养了一批女护卫。此时,她也显露出政治才能和野心,积极参与朝政。
公元324年,王敦派钱凤等率兵3万直取建康,派王含等率兵5万杀向江宁。出师之前,王敦命善于阴阳卜筮之术的记室参军郭璞占卜成败,郭璞说他必败,寿亦不久,王敦一怒之下将郭璞杀死。晋明帝亲自领兵迎战,大败王敦军。王敦听到兵败消息,忧病交加而死去。王含、王应、钱凤、沈充等全部都兵败后被杀。晋明帝得胜回朝,王导、庾亮、温峤、苏峻、卞壶等人都得到加官进爵。
晋明帝对王导更加器重,准许他佩剑上殿。
公元325年,晋明帝将广州刺史陶侃迁调至荆州,都督荆、湘、雍、梁诸军事,加封征西大将军。陶侃,公元259年出生于庐江郡浔阳县,字士行。陶侃生性勤谨,忠于职守,尤其珍惜时间。他曾说过:“大禹圣人,尚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怎得逸游荒醉,生无益于世,死无闻于后耶?”他也很痛惜清淡的风气,说:“老庄浮华,并非先王法言,怎可遵行?君子当振衣冠,摄威仪,哪有蓬头跣足,自诩宏达呢?”他注重农业生产,看到有人拾取路旁的禾穗,也要斥责鞭打。陶侃到荆州后,境内平安,人民也丰衣足食。
晋明帝是个奋发有为的青年皇帝,但在这一年却得病死去,年仅27岁,在位只有3年。晋明帝死后,5岁的太子司马衍即位,就是晋成帝,王导、庾亮、温峤、卞壶、郗鉴等受遗诏辅政。
公元326年,温峤调江州,都督江州军事。由于晋成帝只有5岁,庾太后临朝听政,太后的哥哥庾亮渐渐掌握了大权。庾亮想振作帝室,排斥王导等人,并疑忌荆州刺史陶侃,还杀了与他不和的南顿王司马宗,引起各势力间的不安。
公元327年,历阳(今安徽和县)守将苏峻、寿县(今安徽寿县)守将祖约以杀庾亮为名,率领叛军进攻建康。卞壶、桓彝起兵抗拒,但都兵败被杀。苏峻攻入建康,庾亮、庾翼兄弟逃亡,庾太后忧愤而死。苏峻、祖约掌握了朝中大权。这事,史称“苏峻、祖约之乱”。
公元328年,温峤起兵讨伐苏峻,邀陶侃共赴国难。陶侃因与庾亮有怨恨,不愿出兵,温峤晓以大义,并听从部将毛宝的建议,推举陶侃为盟主,陶侃也就同意出兵。郗鉴、王舒等人也都起兵响应。陶侃、温峤等率军围攻建康,击破苏峻、祖约军。苏峻被杀,祖约兵败投奔后赵,后来被石勒杀死。东晋政权转危为安,王导又执掌朝政。由于庾太后已死,庾氏兄弟失势,转移到上游,宣称以北代中原为己任,企图建立起自己的根基。庾亮、庾翼兄弟相继镇守武昌,占有了东晋重要领土的一半。
公元329年,温峤平定了苏峻、祖约的叛乱,自建康西还武昌,不料在归途中病死。幸亏东晋还有大将陶侃,刘曜、石勒都不敢南侵。
而就在这一年,日益强盛的后赵竟把前赵灭亡了。公元328年冬季,石勒与石虎、石生、石堪等率领大军进攻刘曜,双方大战于洛阳,结果,刘曜军大败,士卒死伤5万余人。刘曜
在撤退时马蹄陷入石渠中,刘曜摔在冰面上,伤重而被石勒擒拿。石勒要刘曜给儿子刘熙写劝降书,刘熙受到劝降书后,带着宗室官员弃城逃跑。
公元329年,石勒派石虎、石生又攻陷长安,杀死刘曜的儿子刘熙、刘胤及王公将校以下3000余人,坑死屠死各种人5000余人
。唯有刘曜12岁的小女儿安定公主,十分美丽,被石虎霸占,成为刘昭仪。刘曜的前赵国被灭亡了。前赵传5主,共26年。前赵灭亡后,其疆土全部归后赵石勒所有。
公元330年,石勒称帝,自号为赵天王,立儿子石弘为太子,其余子侄全都封王。石勒为了巩固统治,竭力提高羯族人的地位,称他们为“国人”,严禁称“胡”,甚至以“胡”命名的物品都改名。他把羯人和其他胡人组成强大的禁卫军,并派遣石虎以单于元辅的身份率领,作为自己的基本力量。同时,他也搜罗和利用汉族士人,恢复九品官人之法,设立学校,并且大力提倡佛教。他最信服的就是天竺僧人佛图澄。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并没有受到人们怎样的重视,经石勒大力提倡,佛教在中国也就泛滥开了,僧人便成了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的阶层。此外,在经济方面,石勒阅实户口,劝课农桑,制定不算太重租税制度。这些措施的推行,使后赵政权比汉国和前赵显得稳定一些,民族压迫也略见和缓。石勒晚年,大臣徐光、程遐规劝他说,石虎凶残暴戾,不易驾驭,应及早夺去兵权,免得养虎贻患。石勒因石虎屡立战功,并不以为然。
公元333年,石勒得病,自知命不久矣,下令处死被囚禁了三年的刘曜。不久,石勒病死,享年60岁。太子石弘嗣位。石弘是个庸弱的人,朝中大权完全掌握在石虎手中。石虎将徐光、程遐斩首。石勒的王后刘氏不堪胁迫,密召石堪,准备起兵攻杀石虎,不料石虎得知消息,领兵擒杀石堪,逼刘太后自杀。关中守将石生、洛阳守将石朗得知这消息,联兵讨伐石虎,但都兵败被杀。
公元334年,石虎见时机成熟,干脆将石弘杀死,自号为赵天王,册封歌姬出身的赵樱桃为天王皇后,立赵樱桃所生的儿子石遂为太子。
但赵樱桃只当了八个月的皇后,就因受到荒淫无道的儿子连累,被废为东海太妃,随即,同样是歌姬出身的杜珠当上皇后,所生的儿子石宣被立为太子。
公元335年,石虎迁都于邺城。石虎是一个穷奢极欲,暴虐荒淫的统治者,他在中原大规模圈地为猎场,推残了农业生产;又在邺城、洛阳、长安大修宫殿和苑囿,使千千万万的农民死于苦役。为了准备侵犯东晋,他调发成百万农民当兵,强迫他们自带粮食车牛,农民被逼死的到处皆是。这种空前的残暴统治引起了汉族人民的义愤,他们多次举行起义,但都被石虎残酷地镇压下去。
公元337年,鲜卑族的慕容皝自称燕王。西晋末年,中原大乱,士族和各州郡流民逃到辽河流域避难,鲜卑慕容部酋长慕容廆受晋官爵,建立起一个晋的蕃属国。公元333年,慕容廆死,儿子慕容皝继位,到了公元337年,慕容皝自称燕王,建立燕国,史称前燕,虽然名义上仍尊奉东晋朝。前燕是十六国中第5个建立的小国。
公元338年,西蜀的成国被李寿篡位,并改国号为汉。成国国君李雄于公元333年病死,侄儿李班继位。李班继位才5个月,被李雄的儿子李越杀死,李越立他的兄弟李期为国君。李期在位3年,被李特的兄弟李让之子李寿废去,李期自缢死。李寿掌握了政权,干脆连国号也改了。也就是在这一年,由鲜卑拓跋部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一带建立的代国,几经内乱,由什翼犍掌握了政权,当上代王。什翼犍是个较有为的君主,他采取了各种措施,进一步摧毁氏族制的残余,确立了阶级国家。
当时,占据中原的主要是后赵和前燕两个国家,后赵石虎屡次攻打前燕,但未能得到多少便宜。石虎、石邃父子一样荒淫残暴,后来父子间产生怨恨,石邃想杀石虎,但反被石虎杀死。
公元339年,刘昭仪(即刘曜的安定公主)生下儿子石世。她不甘心只是昭仪的身份,暗中与将军张豹联络,力争登上皇后的宝座。
而前燕慕容皝则极力向东北发展势力,到了公元342年,降服了高句丽(今朝鲜),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逐步并吞了宇文部等附近许多部落,收纳了大量的汉族流民,国势日益强盛。
东晋大将陶侃于公元332年病死后,朝中没有能担当北伐大任的人材。当时,司空庾亮屡次提出北伐(虽然他是想借北伐来发展势力),但是受到太傅王导、太尉郗鉴、太常蔡漠等人的反对。不久,郗鉴、王导、庾亮相继病死,庾亮的兄弟庾翼掌握了军权,庾冰当中书监。
公元342年,晋成帝病死。晋成帝司马衍在位17年,享年只22岁。成帝死后,庾冰以成帝的儿子年幼为由,立皇弟琅琊王司马岳为帝,就是晋康帝。但是,晋康帝司马岳是个短命皇帝,在位仅2年,即于公元344年又病死,享年也是22岁。当时庾翼、庾冰兄弟正在外调兵遣将,准备北伐,不在朝中,所以中书令何充等即奉太子司马聃即位,就是晋穆帝。但是晋穆帝当时只有2岁,何充等尊康帝皇后褚氏为皇太后,请她临朝摄政。
公元345年,庾翼病死,何充推举桓温为荆州刺史,都督荆梁各州军事。桓温是谯国龙亢人,生于公元312年,字元子,晋臣桓彝(苏峻叛乱时遇害)之子,少有才略,也有北伐的雄心。他是继祖逖、陶侃之后的东晋杰出的军事统帅。
公元347年,桓温经过一番准备,首先以西蜀的汉国为进攻目标。汉国的国王李寿于公元343年病死,儿子李势继位,是个荒淫无道的君主。桓温统率大军,深入西蜀,直指成都。李势战败,而缚舆榇出城投降。汉国(包括以前的成国)传7主,共47年,至此灭亡了。
李势的一位女儿被掳到东晋,被南康公主的丈夫纳为妾。南康公主开始很抵触,但后来感叹“我见犹怜”,最终接纳。
公元348年,前燕国王慕容皝病死,儿子慕容隽继位,不久即起兵攻后赵,夺得幽州,迁都蓟城(北京市西南部)。
公元348年,后赵太子石宣暗杀自己同母弟弟石韬,并阴谋篡位,事情败露之后,太子被杀,皇后杜珠被废。在张豹的帮助下,石虎册封刘昭仪为皇后,10岁的儿子石世被立为太子。石虎还安排石遵为大将军,石斌为丞相,张豹为镇卫大将军,三人一同为辅政大臣。但很快,石虎病重,
刘皇后与张豹伪造诏书,将石斌免职。
公元349年,后赵国王石虎病死,10岁的儿子石世即位,刘皇后被尊为皇太后。皇太后与张豹再伪造诏书,诛杀石斌。在外的石尊则带上兵马,以奔丧为名,杀回邺城,邺城士兵开城门迎接。石世继位才1月,与皇太后被石遵杀死;帮助刘昭仪上位当上皇后的张豹也被石尊杀死,并被灭了三族。
石尊自立为王。但是,随即,石虎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王位,展开互相残杀。石遵继位才6月,又被石鉴杀死;石鉴继位才4月,又被石闵杀死。石闵是石虎的养子,汉族人,本姓冉。石闵杀了石鉴,夺了政权,复姓冉。冉闵杀了石氏一家人,又下令杀羯族人,不论男女老少,无人得免,一天内就杀死数万人。前后共杀20余万人。
公元350年,后赵大官48人推冉闵称帝,国号魏(不在十六国数中)。冉闵惨杀非汉族人,引起非汉族人猛烈的反抗。石虎庶子石祗据襄国称帝,非汉族人的州郡官和武将们都响应石祗。
公元351年,石祗联合前燕慕容隽、羌族姚弋促、蒲洪夹击冉闵,冉闵大败,文武官员及士卒死亡10余万人。这时,石祗的部将刘显杀死了石祗,投降冉闵,后赵彻底灭亡了。后赵由羯族石勒建国,传7主,共33年。后赵时徒居中原的氐族,乘后赵崩溃之际,由符健率领,西入关中,在长安建立了秦国,史称前秦。
前秦是十六国中第6个建立的小国。
公元352年,冉闵攻破襄国。这时,刘显又想背叛冉闵自立,结果被冉闵杀死。冉闵在襄国大肆杀戮羯族人,石虎仅剩的一个幼子石琨逃奔东晋,但被东晋斩首,石氏于此被灭绝了。北燕慕容隽趁机派遣慕容恪等率大军攻击魏国,进军至冀州。大臣刘茂等劝冉闵避其锋芒,但冉闵恃勇出击,刘茂等料他必败,不肯坐等敌人来戮辱,都服毒自杀。结果,冉闵虽十战十胜,后来却陷入鲜卑大军重围中,战败被擒杀。不久,慕容隽入破邺城,大臣王简等人自杀,魏国被灭亡了。
慕容隽杀冉闵,灭魏国,适逢大旱和蝗虫,慕容隽害怕,祭冉闵,谥为武悼天王。冉闵逞勇残杀,立国3年,杀人无数,失败是必然的。但是,他的野蛮行为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
接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