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唐太宗

   公元626年,唐高祖传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唐太宗立王妃长孙氏(隋大臣长孙晟之女)为皇后,长孙皇后和顺节俭,是唐太宗的一位好助手。唐太宗即位时下诏大赦天下,减免租赋,并释放宫女3千多人;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唐太宗即位时,国内虽已统一,但四邻边境并不平静,为了维持国内的统一局面,为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唐太宗在边境上发动了几次自卫反击战争。

   公元627年,唐太宗刚即位不久,燕郡王李艺(即罗艺、归唐后赐姓李)起兵反唐,入据幽州(今陕西彬县) 。唐太宗派长孙无忌和尉迟恭领兵讨伐。李艺兵败,逃至乌氏(今甘肃泾川县),被部将杀死,叛乱也被平息了(演义小说中说他有个儿子叫罗成,是瓦岗军大将,那也是虚构)。

   公元629年,东突厥(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大举入侵。其时,东突厥为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统治。颉利可汗是个反复无常的家伙,连年入侵中原,攻破城邑,掳掠人口和财物。唐太宗即位时,他率大军进到渭水与突厥对阵。颉利见唐朝军容齐整,不敢决战,要求讲和。唐太宗同意讲和,颉利取得大批金帛,心满意足领兵退走。唐太宗决心消灭东突厥,他每天在显德殿前教习将士们射术。几年内诸卫府兵都成了精锐。这次,唐太宗派李世勣、李靖、柴绍、薛万彻(原李建成部将)、李道宗、苏定方(原窦建德部将)等分道出击,大破东突厥。突利可汗降唐。公元630年,李道宗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完全崩溃,当时降唐及被俘的男女多至数十万人。唐太宗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原在罗艺处当司马)的主张,把这些突厥降众迁置到河套以内。

    隋炀帝的萧皇后和幼孙杨道政被李靖接回长安,唐太宗将已48岁的萧氏召入后宫,封为昭容,时时 让她谈一些隋朝的故事。某日,唐太宗举行盛大宴会,极尽奢华,问萧昭容:“卿以为眼下场面与隋宫相比如何?”萧昭容颇为得体地答他:“陛下乃开基立业的君王,何必与亡国之君相比呢?”唐太宗很是叹服。萧昭容在唐宫中又度过了18年的平静岁月,直到67岁寿终正寝。唐太宗以皇后之礼,将她与隋炀帝合葬。萧氏先后被6位“皇帝”所纳,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公元624年,唐太宗设置广州都督府,有效地管辖着边远的岭南地区。

   公元635年,唐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等率兵分六路进攻唐朝西部的吐谷浑国。自隋末开始,吐谷浑的伏允可汗经常往东入侵,这次,李靖等大败吐谷浑军,伏允兵败后自杀。唐太宗立伏允的嫡子慕容顺为西平郡王 、吐谷浑国可汗。

   公元640年,侯君集率兵灭了西突厥的附属国高昌(占鄯善、吐鲁番两县地),设置西州。在交河城(在吐鲁番西北)设置安西都护府。公元644年,安西都护郭孝恪率兵灭焉耆国(今焉耆回族自治县)公元648年,又灭龟兹国(今库车县)。疏勒国(今咯什市)和于阗国(今和田县)都依附唐朝 。唐朝在这些地方驻兵镇守,完全控制了天山南路。

   公元641年,唐朝和吐番和亲,当时,吐番已成为唐朝西南一个敌国。公元630年,13岁的松赞干布当了吐番赞普(即国王)后,统一了西藏高原的许多部落, 公元633年,松赞干布将都城从山南匹播城迁到逻些,即拉萨,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吐蕃王国。松赞干布爱好唐朝的文化,几次向唐朝求婚,于是,公元641年正月,唐太宗派李道宗护送宗室女文成公主入吐番与他成婚,松赞干布亲自出远地迎接。他特地在拉萨按照唐朝的样式,为文成公主建筑了城郭和宫室。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唐朝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使得藏族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自此,唐与吐番一直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友好关系。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病逝,继位的赞普年幼,噶尔家族掌握军政大权,吐蕃与唐朝爆发了大非川之战、青海湖之战,文成公主只能目睹这痛心的局面。

   唐太宗除了迫不得已,对外很少用兵。他认为中国是汉族和少数族共有的中国,他定出“偃武修文,中国即安,四夷自服”的方针,采取缓和阶级矛盾及各族间矛盾的方法,专心改善政治,以求国内和平。

   隋朝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隋朝的盛衰兴亡,给了他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农民大起义,使这个出身大贵族的雄豪子弟,不得不在事实前面,认识了劳动民众的巨大威力。他曾对朝臣们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剥削民众来奉养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了身也就毙命,君富了国也就灭亡。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从外面来,总是由自己造成的。大抵人君嗜欲太盛就要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民众就要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有危殆,国危了人君那得不丧亡?我经常想 到这个道理,所以不敢纵欲。”

   在唐太宗的身边,当时有一大班杰出的文武大臣。中书令房玄龄、尚书右仆射杜如晦是他的左右手。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唐初的各种典章制度,多是由他俩订定的,时人合称“房杜“。可惜杜如晦于公元630年便病故了。另外,魏征 ,初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等,是唐太宗一位重要的谏臣,唐太宗有什么么疑难,总要请求魏征,而魏征又常常犯颜直谏,纠正了唐太宗的不少错误。至于心术不正的裴寂、封德彝等人,处在英明的皇帝唐太宗手下以及众多的刚正大臣之中,很难施展他们的伎俩。在隋朝时称为奸臣的裴矩,身在当时那种气氛之中,也渐渐变得忠直。

 唐太宗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和科举制,并作了一些改动。均田制规定,每个18岁以上的男子受田100亩,其中20亩可以传给子孙,叫做“永业田”; 80亩归农民使用,死后由政府收回,叫做“口分田”。按照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谷物2石,叫做“租”;纳绢2丈或布2丈5尺,叫做“调”;服徭役20天,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推行这两个制度,目的是迫使农民接受封建国家的控制,负担租税、徭役。但农民有土耕种,生活多少能得到改善。府兵制为北魏宇文泰所创建。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共置府634个,每府有府兵千人左右。男子20岁开始服兵役,充当府兵的,平日务农,农闲操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轮流保卫京师,防守边境。府兵制多少能减轻民众服兵役的劳苦,对生产的影响不大。唐太宗继续推行和改进科举制度,通过各级考试来选取官吏,打破了魏、晋以来的士族特权制。科举制中的进士科,主要考诗赋,由此也产生 了不少文学家和诗人。

由于唐文宗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制度,减轻了民众的负担,加上社会能够保持长时期的安宁状态,因此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据史书上记载,贞观年间,人口增加,社会安定。有一年全国被判决死刑的人仅得29个。粮食增产,米价下跌,1斗米只3文钱。东到海边、南至五岭,住家外边的大门都不用关闭,旅行的人不用随身带粮食,道旁随处都可以弄到饭吃。这些记载或许有粉饰,但“贞观之治”却是 历代历史学家们一致肯定的。

唐太宗之所以取得贞观之治,其原因很多,但有两条具体措施那是不容忽视的。这两条措施就是纳谏和用人。

在封建帝王中,唐太宗应是最善于纳谏的人。他能虚心倾听不同的意见,包括一些十分刺耳的意见。他曾对萧瑀说:“我少时喜爱弓箭,得好弓十几张,自以为再不会有更好的弓。近来拿给制弓的匠人看,他们竟说都不是好弓。我问其中的道理,匠人说,木头的心不直,就会使木头歪斜,弓是强硬,但射出的箭却不直,我才知道过去的鉴别不够精确。我是用弓定天下的,认识它还不全面,何况天下的事情很多,难道都能了解吗?”

他问魏征,做皇帝怎样才能明辨是非,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对群臣说:“人想知道自己的模样,必须借助镜子,君主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忠臣。我办事有什么得失,你们就畅所欲言吧!”他下令给京城任职的官员,凡五品官以上的都要到中书省轮流值宿。他频繁地接见他们,向他们了解民间的疾苦和政治的得失。谏议大夫魏征、王珪,起居郎(专门记录皇帝言行的官)杜正伦、褚遂良等随时都注意着他的言行。特别是魏征,形状相貌不过中等人,但很有胆略,善于说服皇帝改变错误的主意。他每次都犯颜苦谏,有时遇到唐太宗大发脾气,魏征神色不变,唐太宗也只好收敛怒气。有一次,唐太宗准备到终南山游玩,行装都已整治好,但后来怕魏征批评自己劳民伤财,因此没有去。唐太宗曾得到一只极好的鹞鹰,自己就把它架到臂上,正好望见魏征来了,连忙把鹞鹰藏于怀中。谁知魏征向他报告的事情太多了,时间长了,这只鹞鹰竟闷死在他怀里。当然,对魏征的犯颜言直谏,有时他也受不了。有一次,他退朝回到宫中,愤怒地喊道:“总有一天要杀死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问 想杀谁,他说:“魏征常常当众羞辱我。”长孙皇后当即向他道贺,说:“魏征忠直,正因为陛下是明主。”他听了怒气才平下去。他曾对群臣说:“人家都说魏征态度粗暴,我看起来却觉得更加柔媚。”显然,这是因为他知道,魏征的所为,正是帮助他避免亡国之祸。

    能否知人和能否用人,是判断人君贤愚的一个重要标准。唐太宗能知人,又能用人,是历史上少见的明君。他在即位时,对群臣申明用人的规矩。他说:“人君必须大公无私,才能服天下人的心。我和你们每天的衣食,都是从民取得,所以设立官职,要为民众做事。应当选用贤才,不该按关系的亲疏、资格的新旧定官职的大小。”他曾要封德彝推举贤才,过了很久没有推举出来。唐太宗责问他,他说:“我不是不尽心去办,只是当今没有奇才。”唐太宗驳斥道:“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你自己不能知人,怎么可以妄说今世没有奇才!”

   贞观年间涌现出众多的文武奇才,无疑这是唐太宗善于用人的结果。魏征、王珪本是他的仇敌,他不仅化敌为友,而且让他们担任专门挑自己毛病的谏议大夫。马周少年孤贫,后到长安。在中郎将常何家当食客。公元631年,他代常何上书,所议论的20多件事,都很受唐太宗赏识。 问明情况,唐太宗即日召见,封监察御史,后来马周一直当到中书令,向唐太宗提出了不少正确可行的意见。戴胄原来只是个兵部郎中,唐太宗因他忠清公直,使得当时天下没有冤狱。对待功臣,唐太宗没有听信谗言,胡乱猜忌。有人向他报告尉迟恭想谋反,唐太宗把他们叫来询问,尉迟恭说:“我跟随陛下,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如今天下已足,你怎么反而怀疑我谋反呢!”说完,他脱下衣服,露出满身的伤疤。唐太宗流泪怃摸着他的伤疤,还要将女儿嫁给他。尉迟恭说:“我听闻糟糠之妻不下堂。我妻子虽然很丑陋,但在一起共患难很久了。”唐太宗也就不提此事。

   功臣犯了罪,唐太宗也能做到不姑息迁就。濮川刺史庞相寿犯贪污罪被撤职,因他曾是秦王府幕僚,唐太宗可怜他,想让他官复原职。后经魏征规劝,唐太宗便送他一些帛,打发他走。有一次在翠微殿,唐太宗总结了自己取得成功的五条原因。他说:“(第一)自古帝王多数妒忌比自己才能强的人,我见到别人的才能,好象就是我自己的才能; (第二)一个人的品德才能不会样样具备,我用人总用他的长处,避免他的短处;(第三)人君升进贤能的人,喜欢得要把他抱在怀里,黜退差劣的人,恨不得要把他推到沟里。贤能的人我敬重他,差劣的人我可怜他,我使他们都得到恰当的安排。(第四)人君常憎恨正直,明杀暗杀,历朝都有。我即位以后,褒奖正直,从没有黜责过一人;(第五)从古以来,都是看重中华,轻视夷狄,我独不取这种偏见,爱护他们象一家人一样,因此他们的部族都来依附,对待我象对待父母一样。“唐太宗提到的五条原因,其中有四条都是知人用人。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大哭,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就在这一年 的二月,唐太宗命人在凌烟阁内画上24个开国功臣的图象,他们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勣、秦叔宝。

   这24位功臣中,其实是第二位的李孝恭的功劳最大。李孝恭是李渊唐侄、李世民堂兄,在短短的6年间,李孝恭领兵攻取巴蜀,击灭3国,为唐朝打下近半的天下。但他因已去世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榜首则让给了政变主谋的长孙无忌。李孝恭也知道功高盖主,所以,功成之后,他便纵情声色,很少过问政事,公元640年病死,享年50岁。

    唐太宗取得了贞观之治,但并没有因此而忘乎所以,他常常记住隋煬帝的下场,认为“前事不远,事属之师”。他知道创业难,守成也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连年丰收,他认为是一喜,边境平安,是二喜。但是“治安则骄侈易生, 骄侈则危亡立至,此一惧也。”

   当然,不能认为唐太宗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作为封建帝王,他的这些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他和他的父兄一们,也贪图美色。李元吉被杀,他把弟妇杨妃纳为已有(因此而追封李元吉为巢王,谥一个“刺”字,史称巢刺王;又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一个“隐”字,史称隐太子)。隋煬帝的萧皇后从突厥接回长安后,也进入了他的后宫。长孙皇后死后(公元635年),他又纳了武士彠(公元635年病逝)的14岁的女儿武(这是武则天为自己的名字创造出来的一个汉字,读照),称她媚娘,封为才人。 此外,他还相信王玄策的话,希望长生不老,服用天竺僧人开的丹药,身体越来越差。事实上,到了贞观后期,唐太宗不再能很好的纳谏,逐渐抛弃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修建翠微宫(在今西安终南山)和玉华宫(在今陕西宜君境)为避暑之用,又征发江南、剑南 民工造船,准备远征高丽。公元643年,宫廷中更发生了一场变乱。

    长孙皇后生三子,长子李承乾,被立为太子;次子李泰,封魏王;三子李治,封晋王。太子承乾年少时还没有什么过失,长大后变得荒唐无耻。太子的侍从官于志宁、张玄素等时时规谏,但太子毫无悔改之意,甚至还派遣亲信纥干承基刺杀于志宁。因纥干承基不忍下手,于志宁才没有遇害。魏王李泰多才艺,深得唐太宗喜爱。李泰有夺取太子地位的野心,被太子知道,太子想将他暗杀。当时,汉王刘元昌(唐太宗庶弟)因为法乱纪,常受唐太宗的遣责。侯君集攻破高昌国,立有大功,但因有贪污行为受到审查。太子便勾结他们俩人,此外还有李安俨(中郎将)、赵节(唐高祖外孙),杜荷(杜如晦子、唐太宗女婿)等,组合成一伙,准备发动宫廷政变,刚好这时,唐太宗七子、齐州都督齐王李祜起兵作乱,唐太宗即派李世勣领兵前去平息,执李祜送京师斩首。李祜造反一事,牵连到纥干承基。纥干承基被捕下狱。他为了求生,揭发了太子一伙的阴谋。结果,唐太宗将他们全部逮捕。废太子李承乾为庶人,李元昌、侯君集等统统处死。

    这时,魏王李泰想谋求太子地位,唐太宗也曾口头答应,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坚决反对,认为晋王李治仁厚 ,更适合接班。于是,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将李承乾、李泰徙往外州。太子柔弱昏懦,唐太宗很不放心,随事都要教诲他,如见太子吃饭,就说:“你知道耕种的艰难,你就常常有饭吃。”如见骑马,就说:“你知道马的劳逸,不用尽它的气力,你就常常能骑它。”如见乘船,就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犹水,君犹舟,不可不慎。”然而,就是这个谆谆教诲儿子的父亲,于次年却发动了一场以失败告终的侵略高丽的战争。

    写到这里,还要加插一个高阳公主的故事。高阳公主是唐太宗的第18女,也是最宠爱的女儿,在她15岁的时候,唐太宗就精心挑选了宰相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作她的驸马。但是房遗爱虽然是当朝宰相的儿子,却一点也不合高阳公主的胃口。洞房花烛夜之后,房遗爱就再没有被宣进公主闺房的机会。婚姻不美满的高阳公主,唯一的消遣,就是纵马郊外,游山玩水。某日,高阳公主遇到了当时不过20岁出头、文雅俊秀的和尚辩机,于是,两人相爱偷情,达数年之久。房遗爱知道此事,也不敢声张。此举也得到了高阳公主的报答,公主容许他与府中的侍女明来暗往,还常在太宗面前为他说好话。贞观十九年正月,玄奘大师求经归来,奉旨在弘福寺主持翻译取来的经文,辩机以渊博的佛学、飞扬的文采、出众的仪容,被玄奘法师选中,参与翻译经文。由此,高阳公主不得不与辨机分手。分手时,公主送辨机一只玉枕。不料,后来,此玉枕被小偷偷去。由此,高阳公主与辨机的奸情败露。唐太宗知道后大怒,下令腰斩辨机,以及高阳公主的奴婢数十人。高阳公主和房遗爱表面上没有处罚,高阳公主却无限期地被禁止入宫。高阳公主心中充满对父皇的憎恨,为她日后的谋反埋下伏笔。

    唐朝初期,朝鲜半岛上共有3个国家,北方为高丽(包括辽东半岛),西南为百济,东南为新罗。公元642年,高丽西部酉长泉盖苏文(泉是姓)杀高丽大臣百余人,又杀国王高建武,立高藏为国王。盖苏文专擅国政,用严刑立威信,高丽内部动荡不安。唐太宗觉得有机可乘,公元644年,决定亲率大军前往进攻。大臣褚遂良等劝阻他不必亲往,他不听从。于是,留房玄龄辅太子守长安,萧 瑀守洛阳,唐太宗率领长孙无忌、李世勣,尉迟恭、李道宗、契芯何力(突厥降将)、阿史那社尔(东突厥处罗可汗次子)等,统率数十万军进攻高丽。唐太宗破辽东城(今辽阳市),又取白岩城(在今辽阳市东北)、盖牟城(今辽宁盖平县)。接着,唐太宗进军安市城(今营口市),高丽将军高延寿、高惠真率兵15万人来救援。李道宗献计说:“高丽全国兵都在这里,平壤守备必弱,请给我5千精兵,直攻平壤,这样,数十万敌兵必然溃败。”唐太宗却想击败高丽军主力,到平壤城下受降,满足自己的骄心,因此当作没听见。唐军猛烈围攻安市城,高丽军民坚守不屈。在这次战役中,农民出身的下级军官薛仁贵表现得很英勇,唐太宗在阵前封他为游击将军。唐军屡攻安市城不下,当时天气寒冷,草枯水冻,粮食又快用完,兵马无法久留,战无不胜的唐太宗只好从安市城下退兵回国。唐太宗深悔不该出兵,叹道:“魏征如果活着,一定不让我走这一趟!”

    公元646年,唐太宗派李世勣、李道宗等北攻薛延陀国(在今外蒙),将它灭亡。铁勒部、回纥部等亦都归附唐朝,唐朝完全控制了北方广大的疆域。

    公元647年,唐太宗又派李世勣、牛进达分别率陆海两军侵扰高丽。此外,又派各路偏师,轮番攻击,企图使高丽民众无法耕种,不战而降。

   公元648年,唐太宗派阿史那社尔率军远征西突厥,灭龟兹国,完全控制了天山南路。这一年,房玄龄病死。

   公元649年,李靖病死。李靖是唐初军事家,著有《李卫公兵法》(李靖封卫国公)。而就在这一年,唐太宗本人也患痢疾,不久病危。 当然,也可能是常服用丹药中毒。当时太子李治昼夜不离侧,有时几天食不下饭,头上也出现了白发。唐太宗哭着说:“你能这样孝顺,我死去也没有遗恨了。”其实,太子也不是个正经人,在侍病期间,他却和父亲的妃子武媚娘勾搭上了。不料,唐太宗却让武媚娘出家当尼姑,为自己祈福,太子很是悲伤。唐太宗临死前,召长孙无忌、褚遂良入卧室内,托嘱后事,说:“太子仁孝,你们也知道,好好地辅佐他吧!”又对太子说:“有无忌、遂良在,你不用担心。”

   唐太宗在位23年,享年53年,死后葬于昭陵。

      接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