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清世祖和清圣祖

    1643年旧历八月,皇太极突然病死,六岁的福临继位,是为清世祖顺治帝。顺治即位时,明朝的气数已尽,东北有清军入侵,南有李自成、张献忠攻打, 处于风雨飘摇的局面。不过,灭明之事并非他六岁小皇帝可为,而是要靠他的叔父多尔衮、阿济格、济尔哈朗、多铎等人。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崇祯皇帝煤山自缢。 李自成入京后,得知崇祯皇帝已死,准其亲属停棺一天悼念。明朝遗臣权贵1300多人表示归附。进京后,李自成发现国库空虚,为解决起义军的财政压力,于是实行“追赃比饷”,即通过酷刑向富人逼出钱财,此行动一经实施,军纪败坏,民心涣散,烧杀抢掠之风蔓延。此外,李自成本人以及部下,开始享乐腐败,李自成将崇祯皇帝的后宫嫔妃尽收己用,刘宗敏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抢去,士兵们也与娼妓寻欢,甚至发展到强抢民女作乐……

   是时,总兵吴三桂拥5万 精兵坐镇山海关,处于清军和李自成之间。李自成招降吴三桂,吴三桂接受招降,率军离关向北京而来。但是,吴三桂行至半途,遇家人密报,说家父吴襄被囚,财产被抄,爱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部将刘宗敏抢去,登时勃然大怒,率军返回山海关,并立即派人持书到清朝邀兵入关。多尔衮在宁远接吴三桂书信,立即挥师西进。李自成得知吴三桂拒降, 刘宗敏又不愿带兵出征,自己仓促率领20万军队,并带上吴襄和崇祯太子, 于4月12日急赴山海关,想继续招降吴三桂。结果,李自成军队与吴三桂军队以及清军在山海关一带展开激战,李自成战败, 于4月26日慌忙退回北京,杀了吴襄及吴氏全家。4月29日,李自成匆匆在武英殿举行登极大典,次日即率军撤出北京向陕西 西京转移。

   李自成的部队被清军一路追杀,在此期间,队伍还发生内讧,李岩兄弟被杀,刘宗敏带部下出走河南,牛金星投降清军。之后,李自成于潼关战败,西安又败,商州再败,最后被清军赶到湖北通山县的九宫山。是年五月十七日,李自成在九宫山遭到当地乡勇误杀而死。

   李自成的死讯,见之于清朝靖远大将军阿济格给朝廷的奏报。也有另一说法,见之于《澧州志林》,说李自成兵败后逃到湖南的石门夹山寺出家,法号奉天玉。

   李自成死后,余部 则继续进行抗清斗争。李过联合何腾蛟抗清,数次率军进攻荆州,被南明朱聿键帝授予龙虎将军,封兴国侯。1649年,李过病死。高桂英被南明隆武帝封为“节孝忠义一品夫人”,号其军为“忠贞营”。 后忠贞营被清军追击,高桂英与李过儿子李来亨率部退至兴山县茅麓山。1664年,10余万清军围攻 茅麓山,高桂英与李来亨 率7000明军抵抗,持续半年。最后,李来亨斩杀妻儿,烧毁房屋,与高桂英等自焚 而死,誓死不向清军投降。

   李自成的悲剧很值得后世研究。1944年,郭沫若先生写作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于当年3月19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讲述了明朝灭亡 以及李自成起义的经过以及原因,供后人借鉴。

   1644年旧历五月,多尔衮率清兵到达北京,许多明朝官员出城五里迎接。多尔衮从朝阳门入城,登武英殿受朝贺。多尔衮并非一介武夫,很有政治头脑,并能听取范文程、宁我完等汉人参谋的意见,他发布告示,安抚州县,并为崇祯帝发丧,令官民服丧三日。此外,他决定迁都北京,从沈阳接来顺治皇帝。京城原明朝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的汉族官员一律保留原职,另配满族官员,共同处理政务。这应该是很得体很得民心的做法,然而,汉族之民,很难忍受满族人的统治,不甘心做“亡国奴”,而明室贵族,更是不想丧失自己的天堂,于是,南明小朝廷相继建立。面对这种局面,多尔衮唯有采取武力征服,别无他法。于是,他派他的兄弟侄儿阿济格、济尔哈朗、多铎、豪格、博洛、尼堪等,以及明朝降将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南下消灭李自成余部 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以及南明各小朝廷。

   1630年,张献忠起义,辗转四川和陕西、湖北、江西等省,与清军周旋。曾三度入川,并于1644年建立大西政权。史书称张献忠是个杀人魔王,所杀官吏、士绅、读书人、妇女无数。此事还有争议。清廷将其后清兵入川屠川的川人死亡之数亦归到张献忠身上,也是完全可能的。1646年,清兵南下四川,张献忠率部撤离成都,北上抵抗 。

    在彭山的江口,张献忠部遭遇清兵伏击,战败船沉,传说中上千艘满载金银财宝的船沉于江底。另一说,传说张献忠在败走过程中,在江口镇将大量金银财宝沉下江底,期待日后有机会再捞回。不管怎样,“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在300年后得以证实。2017年,经国家对江口进行探测考古,打捞出大量珍贵文物, 既有皇家御用金宝、达官贵人所用服饰器物,也有明末农民起义政权税银、当时民间流行的首饰,还有江口之战双方所用的武器,涵盖了明末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方方面面。 

    是年七月,在西充县和盐亭县交界的凤凰山,张献忠中箭身亡。余部继续进行抗清斗争。  

    到了顺治三年即1646年,清朝消灭了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和南京福王政权后,南方的局面大体稳定了。

   清军在征服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明朝降将。其中,李成栋为最突出者。李成栋是明末陕西宁夏人,早年参加高迎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1635年投降明朝,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被任为徐州总兵。清军南侵后,李成栋降清,被任为吴淞总兵。

   清军在征服南明政权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出现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广州“庚寅之劫”等残暴行为 ,而李成栋等,甘愿充当屠杀汉人的急先锋。

   1645年5月,清军在多铎的率领下,分兵亳州、徐州两路,向南推进,势如破竹,直至扬州。南明降将李成栋率清军进攻扬州。史可法等南明将领率军民进行扬州城保卫战。20日,城破,史可法等牺牲。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幸存者王秀楚著有《扬州十日记》,明末史学家计六奇著有《明季南略》。扬州城内军民几乎全被屠杀,仅被和尚收殓的尸体就超过80万具。

   1645年农历6月,清军入江阴县城,知县方亨投降,并奉命推行“剃发令”,遭到民众的反抗。诸生许用发出呐喊:“头可断,发不可剃也!”民众组织起来,先后推典史陈明遇以及前典史阎应元为帅,正式武装举事。明降将刘良佐率清兵来攻城,江阴人民顽强守城,清军屡攻不下。历经81天,直到农历8月21日,清军在火炮的帮助下才攻入江阴城内,城内义军坚持巷战,直至全部战死。清军统帅博洛下令屠城,阎应元家属十余人自杀殉国;陈明遇战死,全家43扣人自焚殉国;抗清义士冯厚敦在文庙自缢殉国,其妻及妹投水殉国;许用带老母在家中自焚殉国……有骨气的官吏、诸生尤其妇女或自焚或投水投井殉国者无数。江阴屠城,义军及百姓死者十余万,仅有53人幸免遇难。

   1645年,清军在降将李成栋的率领下,攻破嘉定城。李成栋下令屠城,3000多平民被杀害。三四天后,义士朱瑛召集2000多人,返回嘉定,处死汉奸和清军委派的官吏。李成栋再率军入嘉定,再度屠城。20多天后,南明将军吴之番率余部攻下嘉定。李成栋再度反扑,又屠杀20000多人。 此外,在太湖、在杭州,清军遭到汉人的抵抗,也实行野蛮的屠杀。

   1647年,清军在降将李成栋的带领下,骗开广州城门。降将尚可喜、耿继茂更指挥清军血洗广州城,屠戮甚惨,城内居民几无生者。南明中书舍人邝湛若长子邝鸿率义军抵抗,兵败牺牲。邝湛若在住所邝家祠,对天焚香,手抚岭南四大名琴之一的绿绮台琴,长啸悲歌而亡。李成栋因战功显赫晋升为广东提督。至于李成栋的结局,在上一章的最后一节介绍南明小朝廷时已作过交代。

   之所以出现“嘉定三屠”等暴行,又与多尔衮推行的一项政策有关,这项政策就是“薙发令”,即令所有汉族的男子,亦如满族男子一样,一律薙发。薙发就是将前部额头以上头发剃去,后部余留部分编成辫子盘于头顶或垂于背后。多尔衮的意思,当然是以此使得入主中原的满族人,不至于在发型上成为“另类”,而一国之中,发型统一,也具有征服的意义。明朝的男子习惯束发,薙发这种并不美观的发型,理所当然受到了汉人的强烈抵制,于是,一方“反薙发”,一方是下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矛盾激化必然造成流血杀戮事件。最后,多尔衮的“辫子政策”获得成功,汉族男子都被迫薙发。不过,这种薙发,历经两三百年后,又习惯成自然,无辫者反而成了“异类”了,当民国初年,革命党人发起“剪辫子”运动,不是又引起另一次恐慌吗?看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风波》等便可知。时至今日,这种“辫子”还是很有用处的,一些编剧导演们,凡拍古装片,都让男人拖着“辫子”;大多数观众也以为封建时代的中国男人就是留“辫子”的,有辫与无辫,便成了时代的分界。此外,“旗袍”,顾名思义是旗人即满族人的服装,是满清入主中原后的“舶来品”,而我们现在看电视剧,旗袍可能就穿在汉唐时女子的身上!

   在征服南方、巩固政权的过程中,摄政王多尔衮无疑是功劳最大的,被尊为父皇摄政王。他的权势越来越大,以至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于顺治四年即1647年停止辅政。顺治五年即1648年,多尔衮又将侄儿、和硕肃亲王豪格构陷削爵下狱而死,还将其妃子博尔济锦占为己有。顺治六年即1649年,功绩同样卓著的多尔衮弟、和硕豫亲王多铎病死,时年36岁。据说多铎在征服扬州时,抢得美女多人,其中有一位叫刘三季的,长发委地,光可鉴人,多铎令其侍寝, 刘三季宁死不从;多铎北归,刚好其妃子死去,答应以刘三季为继室,刘三季才委身于多铎。多铎死后,多尔衮在朝中的政敌就剩下其兄和硕英亲王阿济格。阿济格自恃功大,要求给与“叔王”的称号,但被多尔衮拒绝。

  多尔衮在朝中位高权重,而庄太后极其依重他,后有二人私通之传说。不仅如此,满族旧制嫂子下嫁叔子为正常事,多尔衮新近亡妻,便让人向群臣提议,迎娶庄太后;群臣通过讨论,同意太后下嫁摄政王。到了乾隆时,纪昀即纪晓岚见到清初档案,认为此事不成体统,不可彰之后世,请示乾隆全部销毁,因此,庄太后下嫁给叔子摄政王多尔衮的事便变成了“传闻”,无卷帙可寻了。

   顺治八年即1651年初,年仅39岁的多尔衮病死。死后被追尊为成宗义皇帝。摄政王多尔衮死后,和硕英亲王阿济格想步多尔衮后尘,想当摄政王,但是,已经14岁的顺治帝不甘心仍受制于人,于是宣布亲政,将阿济格幽禁。不久,又责令阿济格自尽。顺治帝对摄政七年的多尔衮并无感激之情,相反还恨之入骨,一来恨他专权,二来,可能并不高兴母亲下嫁于他,总之,顺治帝一亲政,即接受近侍苏克萨哈等的告发,说多尔衮私制帝服,谋图不轨;郑亲王济尔哈朗也证实其事。于是,顺治帝削去多尔衮(到乾隆时,才恢复其和硕睿亲王的封号)及其家属的一切爵号,唯庄太后不予追究。而以前依附多尔衮的官员,全都入罪处罚。此外,顺治又把正白旗改属皇帝,从此两黄、正白属皇帝 统领,称“上三旗”,其余为“下三旗”。

   顺治亲政后,天下并未太平,尤其南方数省仍未征服。西南有李自成、张献忠旧部,以及孙可望、刘文秀等势力、湖广有李定国等势力;东南有郑成功、张煌言等势力,顺治帝继续派出经略洪承畴、平西王吴三桂,以及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继茂(耿仲明子,耿仲明因部将犯法,惧罪自缢)、平南王尚可喜等继续征讨。到了顺治十六年即1659年,南方基本平定。是年旧历三月,清朝命吴三桂镇云南,尚可喜镇广东,耿继茂镇四川(后改镇广西、福建)。顺治十七年即1660年,顺治帝制定上述三藩的兵制,吴三桂辖53佐领,另绿营10营,每营1200人;耿、尚各辖15佐领,绿营各7000人。

   顺治十八年即1661年正月,清世祖福临因天花病死于养心殿,年仅24岁。可能,一位皇帝病死,实在太平常了,也太不够刺激了,所以,有关顺治帝的死或者说下落,民间则流传着另一种说法,更加浪漫些,传奇些,悲壮些,这更符合一般民众的欣赏心理。当然,也可能无风不起浪,也说不定事情真如流传的版本呢。

   且说顺治帝长大以后,庄太后等为他立过两位皇后,但他都不中意,第一位被废,第二位也被打入冷宫。在妃子之中,有一位叫佟妃的,其祖辈与父辈为汉人,但都是清朝的开国功臣,后成为汉族旗人。原先满汉是不通婚的,后清政府为了笼络汉人,冲淡满汉民族对立情绪,巩固统治,实行了尊孔政策,顺治帝亲至孔庙祭奠孔子,推崇《四书》《五经》,提倡忠孝节义,并允许满汉官民通婚。由于允许满汉官民通婚,也打破了不从汉人中选妃的清宫旧制,所以,出身于汉族旗人的佟妃得以选入宫中。顺治11年即1654年,15岁的佟妃生下一子,取名玄烨。然而,17岁的少年皇帝顺治帝并不喜欢佟妃,当然也不喜欢她所生的儿子玄烨。那么,顺治帝有否意中人?原来,他有他的所爱,那就是另一位妃子,叫董鄂妃的,顺治对她情有独钟,痴心一片。后来,董鄂妃也为他生了四皇子,但三个多月就夭亡了。顺治 十七年即1660年秋,董鄂妃病死,顺治帝伤心欲绝,不顾群臣反对,追封她为皇后;而自己,也悲不欲生,多次寻死自尽,不几个月,也病死了。

   从人性或爱情的角度看,顺治帝能够对一位妃子如此真心实意地钟爱,并为她忧郁而死,的确是令人感动的;但民间觉得这样还不够动人,传说顺治帝并非病死了,而是伤感过甚,干脆离宫出走,遁入空门,到五台山当了和尚!而朝廷没有办法,只得假告大丧,掩饰过去。这真是一种更富有传奇性的结局!写书编戏以及观书赏戏的人,肯定更喜欢后一种结局吧。因此,我们今天观看某些电视剧,真的就是如此演绎的。

   回头还要说说董鄂妃。如果董鄂妃仅仅是满族旗人之女,选入宫中,那也没有多少故事性,于是,又有了另一种版本:原来董鄂妃并非满人,而是汉人!而且不是一般的汉人,原为江南才子冒辟疆的爱妾,名叫董小宛!后为清军所掳,辗转入宫,大受顺治宠爱,于是用满族的姓称董鄂妃。这故事,也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于是,又为后世的小说编剧家们提供了广阔的“戏说”空间。

   不管怎样,在1661年旧历正月,清世祖顺治帝病死或遁去了。去位前夕,就皇嗣问题他专门问过在朝中任职的德国人汤若望,在福全、玄烨、常宁三位皇子中,汤若望主张立玄烨,理由是他出过天花。当然,庄太后喜欢和看重玄烨,更极力主张玄烨继位。于是,顺治帝与庄太后共同商议,遗诏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辅佐佟妃8岁的儿子玄烨即位。正月初九,玄烨在庄太后的主持下举行登基大典,改次年为康熙元年,玄烨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清圣祖康熙大帝

   前面讲过,由于顺治帝只爱着董鄂妃,因而并不喜欢佟妃以及二皇子玄烨,直到董鄂妃所生的四皇子夭折后,顺治才对玄烨关注多些。玄烨的成长,全靠他的祖母庄太后。庄太后一切按帝王要求严格培训 ,使玄烨从小即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此外,苏麻喇是玄烨的启蒙老师,对其成长影响很大。在登基大典时,庄太后在群臣百官面前问康熙有何愿望,六岁的康熙答道:“臣无他欲,唯愿天下治安,民生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可见他已经少年老成,初具帝王风范。

   然而,康熙毕竟年幼,庄太后特意安排四大臣辅政,互为制约。四大臣开始辅政时,在顺治帝陵前发誓,要同生共死,尽忠辅政。在开始几年,也没有发生大的矛盾,大事均由皇太后决策,然后再具体执行。但是,慢慢,鳌拜自恃战功卓著,并救过皇太极,野心膨胀,开始结党营私,陷害异己,辅政几年来,已在各个重要部门安插了亲信,如秘书院大学士班布尔善,吏部尚书阿思哈,兵部尚书噶褚哈,工部尚书济世等, 逐渐形成了一个鳌党政治集团。四大臣中,索尼年老多病,不久又病死了,遏必隆胆小怕事,都不是鳌拜的对手,唯有苏克萨哈敢于与之对抗。

   康熙五年即1666年,鳌拜制造镶黄旗与正白旗调换土地事端,借以排挤苏克萨哈。苏克萨哈以及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和保定巡抚王登联等均坚决反对。鳌拜欺13岁的康熙年幼,竟矫旨将苏纳海等三位大臣处以绞刑,并籍没家产。康熙六年,康熙14岁,开始亲政。苏克萨哈提出引退,想迫使鳌拜也交出辅政大权;鳌拜反而利用此机会,联合党羽,给苏克萨哈罗织了24条罪状,奏请凌迟处死。刚刚亲政的康熙很是吃惊,认为不可,但鳌拜瞪眼叫嚣,迫使康熙批准,硬把苏克萨哈及长子查克旦一起推上凌迟台,苏克萨哈其余六个儿子、一个孙子和两个兄弟也被处斩家产籍没。

   面对如此嚣张的鳌拜,14岁的康熙在谋求对策。他以对弈为名,将索尼之子、吏部右侍郎索额图召入宫中谋划方案。对弈之后,索额图被调回宫中担任一等侍卫,并负责从八旗子弟中挑选一些孔武有力的少年儿童,组成一个“善扑营”,每日在内苑陪伴康熙进行扑击游戏,鳌拜看到,认为是儿童闹剧,全然不放在心上。在其后的两年中,康熙对鳌拜表面还十分敬重,但暗中在作充分的准备。康熙八年即1669年五月十六日,16岁的康熙认为时机已到,决定翦除鳌拜。在行动之前,他先 以各种借口将一些重要的鳌党派遣出京,然后召鳌拜和遏必隆“入宫议事”。当鳌拜一进宫门,训练有素的“善扑营”的少年儿童即将鳌拜生擒。康熙把他交付康亲王杰书审讯,列出30条罪状,最该论斩。行刑前夕,康熙召见鳌拜,问他有何话说。鳌拜无可抵赖,只有解开衣襟,让康熙看自己救皇太极时留下的伤痕。康熙也念他昔日功劳大,免去死刑,改判终身监禁。不久,鳌拜即病死狱中。康熙翦除了鳌拜,其党羽也根据罪行轻重处罚;苏克萨哈、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等平反昭雪;任命索额图为大学士,明珠为右都御史。

   内患消除,康熙又面临外患,即“三藩”问题。明亡之际,有多位明朝将领降清,并帮助清军灭明,立下大功,其中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分别被封为平西王、靖南王和平南王。耿仲明死后,儿子耿继茂袭父爵;耿继茂死后,儿子耿精忠袭父爵。此三位藩王,分别留镇云南、广东和福建,形成三藩拥兵自重,盘据南疆的局面,其中,又以吴三桂的势力最大。吴三桂因爱妾陈圆圆被抢,“冲冠一发为红颜”,引清军入关,率军助清占领北京,夺回陈圆圆,然后入陕西进湖广,由四川而贵州、云南,甚至深入缅甸追击南明桂王。坐镇云南后,他在昆明建造了豪华的平西王府,他并非专宠陈圆圆,后宫佳丽不下千人,其中一位爱妾叫连儿的,最得他宠幸。

   康熙十二年即1673年旧历 三月,年届70的平南王尚可喜奏请告老还乡,康熙帝趁机令其撤藩归辽东。7月,吴三桂、耿精忠也奏请撤藩,但其目的是要试探朝廷的意思。康熙帝与武英殿大学士明珠等商议,明珠坚决主张撤藩,于是,康熙帝决定撤藩,而且三藩并撤。但朝廷使者到昆明时,吴三桂却不肯服从,这年十一月,他杀死不肯追随的云南巡抚朱国治,囚禁朝廷使者,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假托收养着一位朱三太子,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举行叛乱。靖南王耿精忠响应 。贵州提督李本深等也相继响应。此外,一些汉人知识分子也纷纷响应,如有“岭南三大家”之首之称的广东著名诗人、学者屈大均也赶赴广西投入吴三桂军中。于是,三藩之乱爆发。尚可喜不肯追随,但两年后,袭封平南王的儿子尚之信也劫持其父叛附吴三桂。

   面对来势汹汹的三藩之乱,年仅20岁的康熙帝沉着应战,发布檄文揭穿吴三桂叛乱的目的,斩杀吴三桂 留在京城的儿子、附马吴应熊,调兵遣将抗击叛军。康熙十六年即1677年,尚之信兵败投降;康熙十七年即1678年旧历三月,吴三桂见大势已去,在衡阳匆匆举行即位大典,国号为周,年号昭武,同年八月,67岁的吴三桂病死。其后,叛军拥立其13岁的孙子吴世璠即位,改元洪化,随即撤退贵阳。康熙廿年即1681年,清军进取云贵,攻入昆明,叛军投降,吴世璠服毒自尽。后耿精忠被凌迟处死。经过历时8年 且波及滇、黔、川、桂、闽、粤、湘、赣、陕、甘10省的三藩之乱终于平息。

   平定“三藩”后,康熙帝准备收复台湾。自1661年,朝廷为遏制郑成功,颁布“迁海令”,沿海居民怨声载道,拒迁被杀者有几十万,死在搬迁途中的亦有几十万,迁往内地难以生存而死亡者,更是无数。1662年,郑成功命世子郑经留守金门、厦门等地,亲率大军驱逐了盘踞在台湾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台湾。同年6月,郑成功病逝。

   郑成功死后,郑经继位,坚持自外于清朝的独立立场。“三藩之乱”后,耿精忠约郑经为援,率军西渡大陆,攻占闽、粤数府。后耿精忠反水降清,郑军战败,退守台湾。

   1681年正月,盘据台湾称王的郑经病死, 郑氏集团内部发生长幼争立的内讧,最终儿子郑克塽继位。 台湾政权日趋腐败,分崩离析。同时,随着全国大陆的统一,“反清复明”口号已经失去号召力,大陆士兵纷纷思归。7月,康熙帝以郑芝龙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准备攻台。1683年6月,施琅率领清军水师2万以及230多艘战船,攻打刘国轩军,攻下澎湖36岛,刘国轩投降。8月,施琅进赴台湾,继而攻占台湾,郑克塽投降。施琅建议在台湾驻兵屯守,以防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此提议为康熙帝所采纳,封施琅为靖海侯。郑克塽和刘国轩,后来也分别被封为公爵和天津总兵。1864年,康熙批准台湾建制,改东宁府为台湾府,下辖3个县:诸罗县、凤山县和台湾县。澎湖归台湾府直辖,同属于福建省。

   现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即西伯利亚地区,原来就属于亚洲的地盘,16世纪以后,沙俄大军翻越乌拉尔山脉,向东进袭西伯利亚汗国。西伯利亚汗国是蒙古金帐汗国的一个分支,人口只有20万,无力抵挡强大的俄军,1598年,该汗国被沙俄征服,到了一处有水源的地方,就插支旗帜,建一座城堡,将周围土地占为己有。就这样,偌大的西伯利亚地区,被沙俄收入囊中。17世纪中叶,沙俄侵略者开始窜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尼布楚(今俄国涅尔琴斯克)和雅克萨(在今漠河东黑龙江北岸)等地,筑城盘据。

   康熙初年,俄国出现了一位强人,就是彼得一世,后世称其彼得大帝。彼得大帝1672年出生,1682年即位,成为俄罗斯沙皇以及其后的俄罗斯帝国皇帝。他即位后,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事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继而发动战争,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

   康熙初年,沙俄仍不断侵扰我国边境。康熙帝决定进行一场反侵略战争。1685年,康熙帝派将军彭春、郎坦率领由八旗兵和福建籍藤牌兵组成的水陆军队,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师,驱逐盘据雅萨克的俄军。黑龙江沿岸的各族人民也积极地投入这场反侵略战争。清军进抵城下后,先谕其撤走,俄军将领托尔布津不听。清军开始发炮攻击,俄军势穷力竭,乃遣使约降,请准其退往尼布楚。彭春、郎坦许其所请,并毁城而归。同年冬,俄军又重占雅克萨,建筑土城。康熙帝获悉后,于次年即1686年,使萨布素、郎坦等率军再围雅克萨。清军击杀托尔布津,于城的三面掘壕筑垒,对城西沿江一面,驻泊战船,以此长围困敌。后清政府获悉俄方已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即停止进攻,把围城的军队主动撤到瑷珲城。

   1689年九月,康熙帝派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和舅父、内大臣佟国纲等与沙俄政府在尼布楚签订了《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和《黑龙江界约》,为中俄第一个界约,又称《中俄尼布楚条约》。该约规定中俄以额尔吉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源顺外兴安岭往东至海,岭南属中国,岭北属俄国。乌第河和外兴安岭之间地方暂定存放另议。又规定自条约签定之日起,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

   在反击沙俄侵略的同时,西北的准噶尔部噶尔丹加紧扩张势力,侵扰汉蒙地方。1688年,噶尔丹攻袭喀尔喀蒙古,喀尔喀部落瓦解,内迁求救。1690年,噶尔丹再进扰蒙古,康熙帝下令亲征。八月,裕亲王、抚远大将军福全、都统佟国纲等率军与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今赤峰附近)交战,佟国纲战死。噶尔丹大败退走。1691年,清政府分遣重臣驻守张家口、大同、宁夏,以防准噶尔部。康熙帝亲自到口外抚慰喀尔喀各部首领,并阅兵示威。1696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以萨布素为东路军主将,费扬古为西路军主将。费扬古所率西路军在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遇敌,大破之。当时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拉布坦占有阿尔泰山以西之地,青海各部亦乘机脱离噶尔丹。1697年,康熙帝再次亲征噶尔丹,至宁夏(今银川),令诸军深入,噶尔丹兵败自杀。清政府将其剩余兵民拨归策妄阿拉布坦。

   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的势力强大,竟然入侵西藏境内。1717年,准噶尔叛军击败藏兵后进入拉萨,领兵抗敌的拉萨汗被杀,囚禁拉萨所立达赖,并将拉萨城洗劫一空。清廷得到消息时已经很晚,康熙帝派亲随侍卫色楞为主将,内大臣策旺诺尔布、将军喀伦特、和礼等协同平叛。平叛军深入藏区,环境异常艰苦,遭到重大损失,色楞与喀伦特战死。1720年,康熙帝再派大军入藏平叛,击败和驱逐了准噶尔人,收复了拉萨城。清军又护送六世达赖喇嘛入藏,并于藏区驻军守卫和管治。

   康熙帝在巩固四方边境的同时,也深入内地民间,在位期间,他一共进行了六次的南巡。1684年,康熙帝第一次南巡,九月出发,十月,视察黄河水利;渡江,到苏州。十一月,到江宁。北返,途中视察高家堰水利。十二月,返京。1689年,康熙帝第二次南巡。正月出发,至苏州、杭州,直至钱塘江对岸而返,三月回京。1699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二月出发,三月至苏州、杭州,折而北返,途中视察黄河水利,五月,返京师。1703年,康熙帝第四次南巡。正月出发,二月,视察水利,至苏杭而返。三月,回京师。这年十至十二月,康熙帝还进行了西巡,历经京畿、秦、晋一带。1705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二月出发,四月,至苏杭,北返,还至京师。1707年,康熙帝第六次南巡,也是最后一次南巡。正月出发,二月视察水利。四月,至杭州而返。清初,水患频繁,康熙帝尤其重视水利工程,靳辅、于成龙(字振甲;因还有另一被康熙帝称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张鹏翮等重臣先后担任河道总督。在南巡之中,他趁机训斥和处罚一些失职的官员,也平反一些受冤屈的官员。靳辅任河道总督,长年奔走于黄河、淮河、运河等工地,在水利专家陈潢协助下,在治理水患方面取得很大成绩。1688年曾受谗被罢,后康熙帝视察河工,恢复原职。当然,也有人对他的南巡事表示不满,文人张符骧就写了《竹西词》和《后竹西词》,对他第三次、第六次南巡进行讥讽。

   康熙帝是个开明的皇帝,他善于学习,多才多艺,尤其喜欢接受西方先进的事物,但是,为了巩固政权,他也使用一些极端的手段,“文字狱”便是典型的事例。

   顺治、康熙年间,浙江湖州人庄廷鑨召集学人编辑《明书》,称努尔哈赤为建州都督,不书清帝年号,而书“隆武”“永历”等南明年号。庄廷鑨死后,这事被告发。康熙二年即1663年,庄案结案,庄廷鑨被戮尸,庄氏家属和刻字、印刷、为书写序、校阅、卖书、买书、藏书的人,以及地方官吏,分别被处死刑70余人,或流放盛京与披甲人为奴。这事,史称“庄廷鑨明史狱”。

   如果说,庄廷鑨案时,康熙尚未亲政,那么,“《南山集》案”,就与康熙帝有关了。1711年,翰林院编修戴名世撰写《南山集》,多采用方孝标的《滇黔记闻》一书所记述的南明事,因而 获罪。1713年,“《南山集》案”定案,杀戴名世,戮方孝标尸,家属充发黑龙江。文学家方苞因为该书作序,被革职。

   在“《南山集》案”的同时,还发生了一桩“江南科场案”。江苏巡抚苏伯行上奏:有数百人抬财神入学宫,称科场不公。朝廷派张鹏翮去查办,考官左必藩、赵晋解职受审。巡抚张伯行与总督噶礼有矛盾,互相揭发,中伤,致使这简单的案子长期不结,受牵连死去多人。康熙帝认为张鹏翮办事草率,改派穆和伦、张廷枢往审。二人认为张伯行的弹劾是无中生有,提议要将张伯行革职。但是,康熙帝却认为“张伯行操守为天下第一,断不可参”,反而罢了噶礼的职务。1713年,“江南科场案”也结案,左必藩被革职,赵晋等被判死刑。

   康熙帝在位61年,在位期间,虽四邻有外族侵扰,国内也有民族摩擦,但是,康熙朝基本是国富民安,并为其后的雍正朝和乾隆朝奠定坚实的基础。

   1688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1月27日),75岁的孝庄文皇后去世,葬于昭西陵。孝庄文皇后一生培养和辅助了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1705年旧历九月初七(10月24日),苏麻喇姑以九旬高龄去世,康熙按嫔礼为其办理丧事,并将其灵柩与孝庄文皇后置于一处。

   康熙晚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就遇到很大的麻烦。康熙先后立过4位皇后,还有众多妃子,生有35子20女。1675年,康熙册立刚满周岁的皇二子、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到了1702年,康熙因发觉太子“结党妄行”,加上其他皇子的煽风点火,康熙废了太子,连与太子关系密切的索额图也撤职查办,幽禁而死。皇太子被废,反而增加了诸皇子为太子位置的争夺,1709年,康熙又复立胤礽为皇太子。但是,到了1712年,康熙又以胤礽“行为乖戾”“大失人心”为由再度被废并幽禁。

  1718年,康熙以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统兵西征,驻西宁。出发时,凡不从征之王、贝勒等及二品以上大臣,均到城外送行,其隆重为清开国以来所未有。人们普遍猜测,胤禵有可能被立为皇太子。1721年,大学士王掞等见康熙帝年老体弱,请重立胤礽为皇太子。但是,却被责令赴军前效力,王掞因年老,由儿子代替。从这事,人们更觉得胤禵被立为皇太子更有可能。

   1722年正月,68岁的康熙帝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到了十一月十三日,当了61年皇帝的康熙帝玄烨病死了。皇后之弟、步兵统领隆科多宣布遗命,由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继位。是夜,铁骑四出,京城戒备森严。隆科多等总理事务,命大将军胤禵回京。二十日,胤禛即位,是为清世宗,年号雍正,故亦称雍正帝。

   至于康熙帝的死,史家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被胤禛和隆科多毒死的。之所以有如此说法,就是胤禛的被继立,疑点重重,这就留待下一节再叙述了。

   最后,还要补充一段内容,就是康熙统治时期,远在欧洲的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英国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新贵族不满封建王权的统治,他们勾结议会,从各个方面限制国王查理一世的权力,而遭到镇压。新贵族集团代表人物、独立派首领克伦威尔将军召集军队,与王军展开战斗,最终打败查理一世,并于1649年1月30日将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之后,克伦威尔创立新的国家政权并实行独裁统治。1658年,克伦威尔病逝,英吉利共和国再度陷入内乱之中,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请回了远在荷兰的威廉回国执政。1689年,威廉一世登基,英国颁布了《权力法案》,英国正式进入了君主立宪制时代。资产阶级新贵族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

   远在欧洲的英国发生的这场资产阶级革命,似乎与大清帝国无关,但是,一百多年后,闭关锁国、日益腐朽的大清帝国,正是被这个日益强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兵船大炮首先打开了国门。

   接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