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清溥仪

    1908年11月14日,清德宗光绪帝载湉病死。光绪帝真的是病死吗?和清朝多个皇帝一样,死因总有可疑,这又使得历史学家很有兴趣地去考究一番了。

    对光绪帝的死,清朝的官方宣布当然是病死的,但是,外间总不大相信。而这个不相信,也是空穴来风,未必无因。首先,光绪帝虽然平时已多病,身体很羸弱,病死是不奇怪的,但是,在一两天之内即病重而死,这就不大正常了。其次,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光绪帝就死在慈禧太后的前一天!慈禧太后当时已73岁,要死也不奇怪,但是,她死的前一天,38岁的光绪帝先死,这就总觉得有蹊跷。联想到34年间两个人的关系,以及由他们牵涉到的其他人,这就不能不让外间判定,光绪帝不会是病死的,而是被害死的。

   那么,光绪帝被谁害死?在慈禧太后病重,随时会归西的情况下,谁最害怕光绪帝名正言顺地亲政?很容易便找到这两个人,一是李莲英,一是袁世凯。太监总管李莲英,即小李子,长期依仗着慈禧太后,狐假虎威,他以及他手下的太监,都是监视光绪帝的爪牙,如果慈禧太后一死,光绪帝亲政,他绝不会放过李莲英。慈禧太后身边的女官德龄,在她后来所写的记实著作《瀛台泣血记》中,就肯定是李莲英下毒害死光绪帝的。第二位是袁世凯。在戊戌维新中,袁世凯出卖光绪帝,致使维新失败,光绪帝被囚。如果光绪帝亲政,不可能不拿问袁世凯。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就谈到是袁世凯使人送去一杯药,光绪帝便突然死去的。

   其实,最可能害死光绪帝的,正是慈禧太后本人。她在病危中,深怕自己死后光绪帝亲政,继续推行维新变法,所以,在自己死前,先将光绪帝弄死。慈禧太后完全有这个动机,这个必要。有一件事最值得深思:在光绪死前的一天,清廷以光绪的名义,向全国发布了两道谕旨。其一是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在宫中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其二是,授载沣为摄政王。这两道谕旨,肯定不会出于光绪帝的本意,肯定是慈禧太后的安排。这两项安排,她必须要在自己和光绪帝死前完成。为了保险,她要看到这事的真正实施,所以,光绪帝必须先她而死……

   从以上分析,光绪帝被害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在封建社会中,国王和皇帝被害死的事比比皆是,并不奇怪。现代考古学家对光绪帝的遗物进行了科学化验,发现砷的含量严重超标,说明光绪帝很可能是被砒霜毒死的。

   那么,慈禧太后又为何选到溥仪为继承者?这原因又很复杂。咸丰帝之弟醇亲王奕譞生有7子。嫡福晋就是慈禧太后亲妹叶赫那拉氏,生4子,一、三、四子早死,二子就是载湉,过继给慈禧做儿子当皇帝,就是光绪帝。二侧福晋刘佳氏生三子,就是载沣、载洵、载涛。1891年醇亲王奕譞死,谥号“贤”,后称醇贤亲王。8岁的儿子载沣继承王位,为第二代醇亲王。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德国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打死,联军统帅瓦德西公开要光绪帝17岁的五弟载沣前往德国,为克林德事件道歉。载沣到德国后,受到德国皇室的隆重礼遇。为了笼络载沣,慈禧太后将心腹大臣荣禄之女嫁给载沣,他们的儿子溥仪便在1905年诞生。戊戌政变和镇压义和团运动后,庆亲王奕劻和北洋大臣袁世凯位高权重,慈禧太后不放心袁世凯,逼其交出北洋兵权。1908年慈禧太后病重时,她听到一个令她震惊的消息:袁世凯策划废掉光绪帝,拥立奕劻之子载振为皇帝。因此,慈禧太后拿定主意作最后安排。她令庆亲王奕劻去视察东陵工程;同时将袁世凯的亲信段祺瑞所部六镇北洋军调离北京,令陆军部尚书铁良所统辖的第一镇进京换防。然后,她再发布谕旨,令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其子送宫中教养。奕劻知道消息赶回北京时,已经既成事实,唯有叹息而已。

   11月14日,光绪帝死去,慈禧太后终日料理大事,至晚才休息。11月15日,她一早便起,召见军机大臣、皇后、监国摄政王及其福晋,谈话多时,以新帝名义下一道谕旨,尊光绪皇后为隆裕皇太后。慈禧太后并未想到自己很快也要死去,不料,午饭时分,她突然晕倒。她自知末日已到,急召隆裕皇太后及摄政王载沣等,安排后事。她认为,有自己亲侄女以及光绪帝亲兄弟摄政监国,自己也去得放心。傍晚时分,统治了中国47年之久的慈禧太后终于死去了。

   慈禧太后统治的半个世纪,中国迅速走向衰败,这和她的专横跋扈、奢侈腐化、无知媚外等所作所为有着直接的关系。似乎很难找出她还有些什么优点,如果实在要挖掘出一点,那么,为杨乃武与小白菜平反昭雪,可以算她做的一件好事吧。此案说的是,同治、光绪年间,余杭有个卖豆腐的人叫葛品连,妻子毕氏美艳,人称小白菜。县令刘锡彤之子强逼小白菜与他私通成奸。后举人杨乃武爱上小白菜,准备纳她为妾。此时,葛品连刚好得急病死去,刘锡彤之子卖通葛品连母亲,告杨乃武与小白菜合谋用砒霜毒死自己儿子。官府开棺,验尸草率,认定毒杀,并将小白菜与杨乃武屈打成招,判处凌迟处斩。案卷层层上呈,皆无异议,至都察院,翁同龢认为疑点不少,在京的浙江籍官员亦呼吁重审。于是,慈禧太后下令刑部重审,终使杨乃武与小白菜得以平反昭雪,刘锡彤等十多位官员或革职或充军。

   慈禧太后死后,还要带走大量稀世珍宝,她的陪葬品多得数不胜数,光是她的寿衣,就镶着大珍珠420粒,中珠1000粒,小珠4500粒,大小宝石1135块。但是,到了1928年,却有一位土匪将军孙殿英,用炸药炸毁她的墓门,盗走她墓穴内的珍宝,她的尸骨也遭到亵渎,这恐怕是尊贵了一辈子的 慈禧太后所预计不到了。

   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清朝进入了最后的阶段,迎来了最后一位皇帝。经过半个多月的准备,1908年12月2日,清廷为3岁的溥仪举行登极大典,接受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的朝贺,定年号为宣统,因此,溥仪又称宣统帝。这天,天气寒冷,溥仪在紫禁城太和殿的龙椅上坐不住,又哭又闹,摄政王载沣跪着扶住他,嘴上不停地说:“别哭,别哭,这就完了,这就完了。”摄政王的话仿佛是预言,预示着清朝的统治很快就完了。

    此时的大清帝国,已经相当的腐败落后,官吏盘剥,加上各地水旱等灾害,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10年末到1911年初,东北大地还爆发了一场通过空气可以人传人的鼠疫,病死者无数,并且有向关内蔓延的危险。东三省总督锡良上折向朝廷求救。外务部右丞相施肇基力荐31岁的留英医学博士伍连德。 伍连德,出生于1879年,马来亚华侨,英国剑桥大学等毕业,医学博士。1907年受清政府邀请,回国任教,担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此时,伍连德受命带着一名助手赴东北,出任“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通过灭鼠、隔离、焚尸等手段,经过数月的努力,终于遏制住了这场可怕的灾难。

    由一位小皇帝以及一班腐朽大臣支撑着的大清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谁来救民于水火,谁来改天换地,振兴中华? 

   在清朝末年,中国人已开始走向世界,或游学,或游历,尤其是在广东等省。而在30年前曾派遣最多幼童留美的香山县,更是形成风气,不少人通过香港或澳门,到檀香山,到南洋、到美洲生活、工作和学习。在上一节中,我们讲述了《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要向列强赔偿巨款4亿5千万两。1900年为庚子年,这笔赔款通称“庚子赔款”,简称“庚款”。1909年,美国政府与清政府协定,清政府可以每年利用美国政府退还的部分“庚款”,派遣学生留学美国。于是,便出现了一批“庚子赔款留学生”,其中便有香山人、后来曾任民国政府代理外交部长的唐悦良等。

   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人中,还有一位香山籍人,他就是孙文。

   1866年11月12日,在广东省香山县的翠亨村,农民孙达成家妻子杨氏诞生了一位男孩。他乳名帝象,入学时叫孙文,17岁到香港读书时取号日新,两年后取字德明,20岁在香港中央书院上学时,改号为逸仙;1897年,他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革命党和日本人叫他“中山”;辛亥革命后,学者章士钊将孙姓与“中山”连用,从此,“孙中山”这名字才被普遍称用至今。

   孙中山出生贫家,儿童时便要干农活,故他曾感叹说:“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早知稼穑之艰难”。后他大哥孙眉离乡背井到了夏威夷谋生,经营农牧业兼商业,他家境才好起来。七八岁时,村中有位太平天国老兵,常给孩子们讲述太平军反清的故事,令他很神往。 孙中山9岁入村塾,接受传统教育。1879年,13岁的孙中山随母亲到夏威夷檀香山读书,他感慨说:“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1883年7月,孙中山回乡,因与好有陆浩东破坏村中北极殿,反对迷信活动,得罪村民,被大哥送到香港读书。1885年,年仅19岁的孙中山在父母包办下与商人之女卢慕贞结婚。是年,中法之战,中方取得镇南关大捷,迫使法国内阁下台,但腐败的清政府却与法国签订投降卖国的《中法安南条约》。孙中山说:“余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于是,他结识了三合会首领惠州人郑士良,并与同乡 人杨鹤龄、新会人陈少白、顺德人尢列志同道合,被人同称“四大寇”。

   1892年,孙中山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毕业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他说:“悬壶于澳门、羊城两地以问世,而实则为革命运动之开始也。”1993年冬,孙中山邀集陆浩东、郑士良、陈少白、尢列以及任清海军管带的同乡人程璧光、程耀寰、程奎光兄弟等在广州南园的抗风轩开会。在会上,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华夏”的斗争口号,并打算成立一个团体,但因人数不多,没有组成。这段时间,孙中山也受到改良主义思想家乡人郑观应等影响,向清政府提出改良主张。1894年1月,孙中山在翠亨村,闭门10多天,写出了长达8000多字的长信准备呈给李鸿章,史称《上李鸿章书》。6月,孙中山与陆浩东北上天津,凭着郑观应和王韬等著名维新派人士的推荐信,孙中山顺利将上书转到李鸿章手中。但是,李鸿章并没有接见孙中山,更没有采取他信中的政治主张。这次北上的碰壁以及沿途的所见所闻,使孙中山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必须“以倾覆而复更之”,才能挽救中国。

   1894年10月,孙中山再到檀香山,联络发动当地华侨,11月24日,孙中山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大会通过《兴中会章程》,孙中山领大家举行宣誓仪式,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2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梁启超等 采取“公车上书”形式,孙中山采取的,却是武装斗争的形式,决定发动广州起义。10月,兴中会选举孙中山为起义总指挥,孙中山、郑士良、陈少白潜入广州,杨衢云留在香港,分头准备。但是,由于准备不足,加上起义计划泄露,起义还没有正式发动就被镇压,陆浩东等被捕遇害。1895年的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但它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武装斗争的起点。而陆浩东,则是为共和献身的第一人。

   由于广州起义流产,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受到清廷的悬赏通缉,孙中山远赴美国,再转欧洲。1896年10月,他在英国伦敦被清廷驻英公使馆软禁,幸得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的老师康德黎和孟生的营救,才避免遣送回国处以极刑的厄运。这段时间,孙中山主要到世界各地宣传革命,并创办报纸,成立兴中会分会。1900年义和团在北方蓬勃发展,孙中山决定在广东惠州发动起义响应。10月,郑士良在惠州三洲田领导起义,屡败清军,后因日本政府阻挠,起义失败。史坚如为配合起义,以炸药轰炸两广抚署,谋刺署理总督德寿,不中而被捕,英勇就义。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武装起义。在其后数年,孙中山依旧在世界各地宣传革命,筹集革命经费,争取各国政府和民众支持,成立留学生革命组织,同时,还要和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党进行论战。

   这一时期,除了兴中会,其他革命团体纷纷兴起,上海有蔡元培、章太炎等组织的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龚宝铨、蔡元培的光复会;长沙有黄兴、陈天华、宋教仁、刘揆一等组织的华兴会,黄兴、马福益、刘揆一组织的同仇会;武昌有刘静庵、张难先组织的科学补习社,刘静庵、曹亚伯组织的日知会;东京有秦毓鎏、叶澜组织的军国民教育会等。各革命团体大造革命舆论,令清廷感到恐慌。1903年夏,上海《苏报》支持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的活动,聘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等为撰稿人,发表推荐邹容《革命军》和章太炎驳斥康有为改良主义政见的论文,鼓吹革命。清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工部局,于6月底逮捕太炎,邹容不久亦入狱,《苏报》被封。章、邹二人在会审法庭上坚持斗争,成为轰动国内外的政治事件。后章、邹被判监禁,1905年,邹容病死在狱中。

   面对人民革命情绪的高涨,清廷除了镇压外,慈禧太后也想通过一些怀柔手段拉拢资产阶级上层分子,抵制革命,于是,清廷提出,准备立宪,并宣布于1905年7月,派出五位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随后也宣布预备立宪。详情在上一节已有叙述。

   为与清廷的预备立宪相呼应,各地的保皇派也加紧活动。在美国的康有为,要将海外170余埠的保皇会改名国民宪政会。江苏、浙江等省的君主立宪派张謇、汤寿潜等为促进清政府立宪,在上海组成预备立宪公会,进行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梁启超、蒋智由等在日本成立政闻社,发表宣言,创办《政论》,鼓吹君主立宪,反对革命主张。1908年,清政府为抵制迅速发展的革命,欺骗人民,也颁布了《宪法大纲》。这《宪法大纲》除了允诺给人民一些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权利外,重要的是保护皇权的世袭和不可侵犯。随后,各省便成立地方咨议局,选派一批官绅和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当议员,江苏张謇、湖北汤化龙、湖南谭延闿、浙江汤寿潜、四川蒲殿俊等后来都出任咨议局局长。

   清廷企图实行的君主立宪制,并不能迷惑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是要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国家。1905年7月,孙中山偕胡汉民、汪精卫等到了日本东京,与黄兴、宋教仁、陈天华、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等会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尤其是清廷的所谓预备立宪,他们认为革命团体必须头脑清醒,如果各自战,势必力量分散,无助革命的成功,应该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统一的组织。在日本友好人士内田良平、宫崎寅藏等的协助下,8月20日,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织联合,成立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分任执行、评议、司法等工作。中国同盟会的政纲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由章炳麟、陶成章等为主编,胡汉民、汪精卫等为主笔,第一次公开阐述了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并与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主张保皇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立即组织各种的斗争和武装起义。1905年12月,陈天华在东京参加抗议日本政府《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的斗争,愤而投海自杀,留下绝命书,鼓励同志誓死救国。陈天华是同盟会成立后第一位牺牲的会员。

   1906年,同盟会策动湖南会党与矿工起义。刘道一、蔡绍南从日本回国,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相约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三处同时发动。12月初,起义爆发,声势浩大,屡败清军。清政府调集数万军队镇压,起义军终至失败,刘道一牺牲。计划支持萍浏醴起义的刘静庵被捕,后死于狱中。

   1907年,徐锡麟、秋瑾准备在皖浙两省同时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枪杀清巡抚恩铭,率巡警学堂学生攻占军械局。后起义失败,被捕后英勇牺牲。徐锡麟失败后,清政府发现绍兴大通学堂主持、同盟会会员秋瑾与之有联系,下令缉捕。山阴县令李钟岳钦敬秋瑾之才情,不忍缉捕,多次掩护,但终被上司派军队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不屈,15日就义于轩亭口。秋瑾 ,生于1875年,浙江绍兴人,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德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号鉴湖女侠,就义前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句子。 秋瑾牺牲后,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边,墓旁有鉴湖女侠祠。李钟岳因自己为秋瑾辩护不成功,还最终被迫押送秋瑾赴刑场,深感愧疚和痛愤,遂于1907年10月29日在寓所自缢身亡。时人因其义行,于鉴湖女侠祠内供奉其神位。

   至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则继续在南方领导武装起义。1907年5月,命余既成率众在潮州黄冈起义,6日后失败,此为第3次起义。6月,命邓子瑜率众在惠州七女湖起义,10日后失败,此为第4次起义。9月,命王和顺等在钦州王光山起义,连破防城等要地,10余日后失败,此为第5次起义。12月,命黄明堂等在镇南关起义,并亲自指挥,7日后因粮弹不济失败,此为第6次起义。1908年3月,命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此为第7次起义。4月,命黄明堂率众于云南河口起义,此为第8次起义。1910年2月,倪映典在广州发动新军起义,事败殉难,此为第9次起义。

   孙中山领导的九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花费了大量金钱与军火,牺牲了不少同志,同盟会中有些会员意志消沉,一些领导人也不满,怀疑孙中山侵吞海外华人捐款,想借机罢免他。保皇派梁启超等也煽风点火,不但批评同盟会的暴力革命,也讽刺同盟会领袖贪生怕死,是“远距离革命家”。

   面对外界的指责,汪精卫很不忿,为挽回信任,他决定刺杀以贪腐闻名的庆亲王奕劻,以证明他们不是贪生怕死之徒。孙中山、胡汉民强烈反对,但汪精卫坚持己见,在1910年3月,他与黄复生、喻培伦、黎仲实、曾醒、陈璧君、方君瑛等会员组织了一个暗杀团,秘密前往北京。因奕劻家戒备森严,他们改变计划,直接刺杀摄政王载沣。4月,刺杀之事因不慎败露,汪精卫、黄复生被俘。汪精卫料定必死无疑,在狱中慷概陈词,并写下绝命诗:“慷概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英雄事迹轰动朝野。汪精卫如果此时被处死,将是名流千古的大英雄。

   按理说,刺杀摄政王是不赦之罪,但清廷内部陷入争执,载沣等认为非杀不可,肃亲王善耆敬重汪精卫之才情,以安抚民心,同时顾及国际形象为由,力主从轻发落。在肃亲王的劝说下,摄政王载沣同意饶汪、黄不死。4月29日,清廷以二人“误解朝廷政策”为由,免除死罪,判处终生监禁,亲属、同党盖不株连。其后,肃亲王还多次到监狱,与汪精卫谈诗说词,纵论天下。 对此,汪精卫心存感激。

   经过9次起义皆失败,孙中山并没有气馁。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再次发动广州起义。会议后,孙中山到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筹款。此时,曾帮助康有为训练中国保皇军的荷马李,转而支持和帮助孙中山筹款和训练军事人员。黄兴、赵声在香港组成统筹部,派人至新军、巡防营和会党中活动,各地同盟会员纷纷赶来参加。1911年4月,黄兴等选拔800人组成先锋队即敢死队,在广州陆续设立秘密机关30余处。计划占领广州后,即分兵大举北伐,通知各省革命党人相机响应。因事前走漏消息,清两广总督张鸣岐严加戒备, 黄兴等即改变起义计划,在实力尚未集中而又不得不发的情况下,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分队与大量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起义军奋战一昼夜,终因伤亡过大,被迫退却。喻培伦、方声洞、林时爽、李文甫、林觉民、徐广滔等100多人英勇牺牲。清政府 将死难者曝尸街头,以此儆众。后革命党人潘达微以红十字会的名义,冒死收尸,得七十二具,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起义领导人之一的赵声也于起义失败后逃往香港,不久即病死。孙中山对是役牺牲了许多同盟会的精英感到非常悲痛,但他高度赞扬同志们的战斗精神,称 是役之悲壮,使得“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早在1909年初,摄政王载沣摄政时,首先就将出卖自己哥哥光绪帝的袁世凯罢免。他重用满族大臣,如奕劻,任外务部总理大臣,兼管陆军部;端方,川汉铁路大臣;赵尔丰,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再署四川总督;瑞澄,湖广总督;铁良,陆军部尚书、江宁将军 等。1911年5月,清政府决定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任命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永昌为协理大臣,善耆、载泽、载洵、荫昌、绍昌、溥伦、寿耆、梁敦彦、唐景崇、盛宣怀为各部大臣。阁员共13人,满人占9人,汉人占4人,其中皇族又占7人,故被外间称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

   这皇族内阁一成立,就面临着一场声势浩大的民众保路运动。 在这之前,1898年4月14日,清政府驻美公使伍廷芳与美国美华合兴公司在华盛顿签订了《粤汉铁路借款合同》15款;1899年5月18日,清政府工部左侍郎许景澄与英德银团代表在北京签订《津镇铁路借款草合同》35款。而这一次,也就是在1911年5月20日,清政府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与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代表在北京签订《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25款。这实际上就是将已由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又将筑路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 。广东、湖南、湖北、四川人民强烈抗议和反对。其中,以四川省为最激烈。6月,川汉铁路股东代表在成都开会,当场成立保路同志会,推立宪党人浦殿俊、罗伦为正副会长,各县保路同志会亦先后成立。至8月下旬,保路运动发展为罢课罢市和抗粮抗捐的群众斗争。清政府下令镇压。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屠杀请愿群众,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同盟会会员乘机在各县组织同志军,发动武装起义。清政府派端方从湖北率新军入川,这样,湖北尤其是武汉三镇,清军的兵力便显得薄弱了。

   同盟会早在湖北进行革命活动。湖北的新军中许多官兵都同情和支持革命。所谓新军,是一支不同于八旗旧式军队和湘军、淮军的新式军队。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派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北洋新式陆军。之后张之洞等总督也在地方编练新式陆军。到了1911年,全国有新式陆军26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额设官兵12500多人。清政府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借以巩固其垂危的封建统治。但在革命党人的积极活动下,各省新军中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倾向革命的人日多,反而成了反清武装起义的重要力量。7月间,文学社领导人詹大悲主持的《大江报》先后发表何海鸣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和黄侃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等文章,湖北地方当局查封报社,逮捕并审判詹大悲和何海鸣,造成“大江报案”。9月24日,同盟会下属的文学社和共进会联络湖北新军和会党,在武昌胭脂巷召开大会,成立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10月,湖北革命党人趁端方率鄂军入川之机,决定于10月9日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

   9日上午,共进会领导人孙武检查炸弹时失事受伤,在汉口的机关被破坏,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闻讯,改定当夜发动。因送信人未能到达炮营,号炮未响,各营未动,而武昌的机关又被破坏,彭楚藩、刘尧澄、杨宏胜三人被捕遇害。蒋翊武被迫出走。10日上午,清湖广总督瑞澄和第8镇统制张彪将按名册捕人,形势紧迫,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在当晚起义。晚7时,工程营士兵整装待发,二排排长陶启胜查营时发现有异,派人镇压。士兵程正瀛打响第一枪,班长熊秉坤率领工程营官兵占领楚望台军械局,各营奋起,向总督府进攻。瑞澄、张彪等逃走,11日,革命军于是占领武昌。当时,孙武和蒋翊武都不在场,起义士兵聚集到湖北咨议局,在咨议局议长汤化龙的参与下,缺乏政治经验的革命党人用枪强推清军协统黎元洪出任军政府都督,发表宣言,号召各省起义。起义军打出18星旗,代表关内18省。当时,汉族人民包括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革命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将满清赶出汉地18省,当时的“中华”概念,并不包括蒙古和东北三省。1911年是旧历的辛亥年,武昌 首义引发的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则称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爆发后,在全国得到迅速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有的举行武装起义,获得成功;立宪派也赞成革命,促使某些省市政权的瓦解;有些省市的督抚,也见风使舵,摇身一变,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到了11月底,清政府所能控制的地区,只剩下直隶、山东、河南、奉天、新疆等。11月,武昌和江浙先后倡议由各省派代表集会,讨论建立临时政府。15日,有10省代表到上海开会,其中有立宪派代表参加。议决推武昌政府为中央军政府。30日,14省代表在汉口英租界开会,制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另一方面,革命的胜利使清政府极为震惊,10月27日,清廷不得不起用实际掌握北洋军大权的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授予指挥湖北军事的全权。11月1日,清军攻陷汉口。同日,摄政王载沣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交出全部军政大权,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为挽回民心,清廷又释放一批政治犯,其中有汪精卫、黄复生二人。11月6日,汪、黄出狱,受到北京社会各界1000多人的夹道欢迎。特别是汪精卫,更是成为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

   此时,重新掌权的袁世凯在清朝与革命党之间权衡利弊,他指示军队,打打停停,在窥测方向。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党人手中没有多少武装力量,他们想以大总统的位置,利诱袁世凯倒戈,推翻清朝政权。11月27日,清军攻陷汉阳。12月1日,双方停战,派出代表商讨大局。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代表会议决定以南京为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随即自武汉齐集南京。 此时,国内报纸已盛传,孙中山将被拥戴为首任总统。12月18日,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和革命军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始和谈。

   武昌起义爆发及成功后,远在美国的孙中山还一无所知。在得知消息后,孙中山与军事顾问荷马李立即行动,两人分别请求会见美国国务卿诺克斯,均被拒绝。两人随后辗转从欧洲赶往中国。12月21日,孙中山返抵香港。在与廖仲恺、胡汉民等商讨时,孙中山拒绝了胡汉民等提出在粤组织武装进图全国的建议,强调从速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府为当务之急。孙中山随即北上,12月25日 到达上海。

   在组建新政府的过程中,革命党人意识到,“18星旗”“汉地18省”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等口号对新生的政权不利,外国列强也需要新政府承认与清朝签订过的各种条约,所以东三省、蒙古、新疆等省都应纳入中华民国的版图。孙中山等迅速提出一个新的口号:“五族共和”。于是,17省代表齐集南京,16位代表来自关内的省,也包括来自奉天省的吴景濂。12月29日,17省代表会议以16票的绝对多数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就职,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告全国同胞书》等文件,正式宣告中华民国诞生。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感到大总统的位置已难以到手,立即撤消和议代表,造成谈判破裂的形势,迫使革命势力妥协。帝国主义列强也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并且制造外国干涉的空气。当时的形势,也出现反复,如湖南立宪派谭延闿就策动新军管带梅馨发动兵变,杀害了军政府都督、同盟会员焦达峰和副都督、同盟会员陈作新。同盟会员、新军第6镇统制吴禄贞也在北方被暗杀。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孙中山被迫退让。1月22日,孙中山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加紧逼迫清帝退位。 他密奏隆裕皇太后,说进攻南方有困难,列强准备干涉,在此情况下,清帝应该“禅位”,以顺民心。1月6日,隆裕皇太后召集御前会议讨论。溥伦、奕劻主张退位;摄政王载沣和溥伟反对。一些皇族宗室的少壮派良弼、溥伟、铁良等结成集团,坚决反对清帝退位,反对与革命政府议和,被称为宗社党。 他们主张训练皇帝亲军,发动暴动倒袁。恰好在当天,袁世凯在北京王府井的街道,遭到北方共和党人杨禹昌等人炸弹的袭击,袁世凯的随从10多人丧命,袁世凯侥幸逃脱,之后称病不露面。为防宗社党首领良弼,他密召亲兵侍卫,伺机行动。10天后,良弼遭到同样遭遇。在天津兵站司令部任副官的四川人彭家珍,武昌起义后加入同盟会,任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他与张绍曾等策动起义。1月26日,他在北京良弼的家门前炸伤良弼,自己亦重伤牺牲。29日,良弼伤重而死。良弼一死,宗社党也就解体。这时,袁世凯又指使部下段祺瑞联合28名战将,从湖北前线打来电报,请求共和,并请袁世凯派全权代表与南方对话。

   良弼之死,宗社党解体,加速了隆裕皇太后接受清帝退位的决定。2月1日,她再次召集御前会议,决定清帝退位。溥仪登基后,3岁小儿什么也不懂,即使到了1911年,他才6岁,也无亲政能力,政事由摄政王载沣处置,而国家大事,实则由隆裕皇太后决定。隆裕皇太后是位平庸的妇人,“共和”是什么,恐怕她是弄不清楚的,面对袁世凯的逼迫,她也是没有多少主意的。隆裕皇太后更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一生郁郁寡欢。她在宫中没有什么贴心人,太监小德张是她唯一信任的人。小德张原名张春喜,入宫后改张兰德,后慈禧太后赐名小德张。他是继安德海、李莲英之后清宫中最得宠的太监。袁世凯深知小德张在隆裕皇太后心中的份量,所以,除了以武力相威逼外,据说他还买通小德张,小德张再向隆裕皇太后进言说:所谓“共和”,只是将载沣的权力移交给袁世凯而已,清皇室还一样住在紫禁城内。隆裕皇太后信以为真,于是力排众议,赞成共和。

   2月4日,隆裕皇太后诏令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磋商退位的条件。袁世凯主张优待皇室、皇族,革命党人为了结束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也被迫通过了袁世凯订立的《优待条例》,条例上规定:皇帝尊号不废,待以国君之礼,每年供其新币400万元费用,暂住宫中,以后迁居颐和园;宗庙陵寝及其私产,派兵保护;皇族世爵依旧,私产保护,免于当兵,享有一般公民权;满、蒙、回、藏王公世袭与宗教信仰依旧,各族与汉族平等。 此外,还代为起草《退位诏书》。退位诏书由唐绍仪、胡汉民、张謇等协商,由留日学生杨廷栋起草。起初,诏书中没有“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语,胡汉民回忆录中说是袁世凯自己加进去的。但是,曾参与其事的唐在礼在50年后的回忆则有另一说法:是隆裕皇太后害怕天下落到革命党手中,对她们母子不利,要求 将袁世凯加进去的。2月12日,隆裕皇太后决定接受革命政府对清皇室的优待条件。但是,早晨,仍有王公大臣想阻止退位上谕发布。隆裕皇太后对内阁成员说:“我们先办了这事,我再见他们,免得又有耽搁。”于是,当日, 隆裕皇太后代表宣统皇帝正式颁布退位诏书。

   王宫中一些保皇派大臣,反对退位诏书,如肃亲王善耆,就拒绝在退位诏书上签字。

   善耆为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后代,1866年出生于清朝贵族家庭,从小练武,武力过人,曾与手拿洋枪得洋流氓交过手,夺了洋流氓手中得枪。光绪十三年即1887年,他被封为二等镇国将军,并承袭了肃亲王爵位。善耆面对列强的欺凌及入侵,亦感到愤怒,也有励志改革的决心和行动。早年,他结识了一位日军的翻译官川岛浪速。在川岛浪速的提议下,根据日本的警察法和北京城的现状,组建了一支巡捕队。善耆也是中国现代警察制度的建造者之一。

   善耆又是一位坚定的保皇派,对大清的灭亡,感到无比的痛心。民国时期,善耆逃到日本占领的旅顺 。他将自己的38位儿女全部送到国外,其中35人送到日本,其余三人分别送到德国、比利时和英国。善耆嘱咐他们,永远都不要回国,不要做中国的子民。他还将一位女儿送给川岛浪速做干女儿,就是后来的汉奸川岛芳子。善耆依靠日本人的资助,曾两次发动满蒙独立运动,均以失败告终 。1922年3月14日,善耆在旅顺病死。 

   隆裕皇太后,应该是不得已为保存皇室而赞成共和的。当然,也有人认为她是真心赞成共和并同意清帝退位的,如历史学家辜鸿铭,就将她比作普鲁士的路易斯王后。孙佩珩撰文赞美她“力排二三王公之反对共和论,独使皇上让政,以泯南北官民两军之战祸,其识能洞见世界之趋势,其 功足与唐虞媲美”云。不管怎样,能以这种较为和平的方式,避免过多的杀戮,使封建帝制逊位于一个立宪共和政体,总是好事。而且,民国建立后,没有对前朝的晚清官员清算,晚清留下的官员还被留用,更是一种进步。

   就这样,统治中国268年之久的清王朝终于宣告结束,同时,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宣告结束。

   2月13日,袁世凯向临时政府正式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2月15日,孙大总统率领文武官员前往祭明太祖的陵墓,以告中华的光复。在典礼中,唯一允许参加的白人就是统领荣誉卫队的荷马李。同一天,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典礼结束后,荷马李突然中风。拖到5月,荷马李离开了中国,返回美国,11月1日病逝于家乡加州。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3月11日,孙中山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华民国的宪法。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4月5日,临时参议院决定临时政府和该院迁往北京。至此,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篡夺。孙中山在后来也承认,他这次“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从1912年开始,是中华民国时期,在此后的38年间,中国又进入了几个很特殊的时期,发生了许多很复杂的政治事件和重大战争, 这些,在其后的章节会继续叙述。

   还要作些交代的,是隆裕皇太后、摄政王载沣以及末代皇帝溥仪的结局。

   在被迫宣布清帝退位第二年即1913年,隆裕皇太后便病死,享年45岁。摄政王载沣在民国时期,过着平民生活,倒是活到了新中国成立,1951年才在北京病逝,享年68岁。

   经历最复杂的,便是宣统皇帝溥仪。溥仪在位期间,是个无知小儿,没有什么可写的。辛亥革命后,由于有《优待条例》,他仍住在紫禁城,在皇宫内享受着清朝遗老遗少的参拜并逐渐长大。令他想不到的是,1917年,在他11岁那年,黎元洪总统府和段祺瑞国务院发生府院之争。6月,黎元洪召江苏督军张勋入京调停。张勋率军入京,反而逼黎元洪解散国会后,又驱走黎元洪,并于7月1日拥清室复辟,改民国6年为宣统9年。张勋复辟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段祺瑞以反复辟为名,在马厂誓师讨张,张勋兵败,溥仪做了12天皇帝后,又被赶下台。

   1921年,溥仪15岁,娶皇后婉容、淑妃文绣。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摄政内阁决定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皇帝称号并将其驱逐出宫。鹿钟麟将军到紫禁城宣布了这一决定,溥仪及其家族不得不搬出紫禁城,先后在醇亲王府、日本公使馆、天津日租界、天津张园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康有为、郑孝胥、罗振玉 、熙洽、张景惠等遗老的影响,溥仪逐渐滋生对国民政府的仇恨,梦想复辟大清王朝。

   1931年,文绣与溥仪离婚,成为当时一大新闻。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在侵华日军的策划下潜到东北的长春,1932年3月,他被立为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3月,又改为伪满洲国皇帝。其间,婉容因私情被软禁,溥仪纳“妃子”谭玉玲,5年后谭病死;又纳“福贵人”李玉琴。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溥仪准备逃往日本,婉容失散后病死,李玉琴流浪回到家乡,溥仪与弟弟溥杰,以及张景惠等伪满大臣被苏联红军俘虏, 送到西伯利亚集中营关押5年。1950年8月,溥仪等伪满战犯被移交给新中国,先后在哈尔滨和抚顺两个战犯管理所被关押10年,接受改造。1959年12月,溥仪获特赦释放,成为一名公民,并被安排在全国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任专员,后又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62年4月与李淑娴女士结婚。1967年10月17日,溥仪病逝于北京,享年62岁。 有《我的前半生》一书存世。

   最后,还是循前例,谈谈清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情况。

   1、农业的发展

   清代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首先表现在荒地的大量开垦、耕地面积的扩大。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为526万顷;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就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统计数字,达到851万顷;到1725年(雍正三年),达到890万顷。
   清代人口的增长也很迅速。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人丁数字是1913万。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乾隆以后,统计方法变了,总括大小男妇数。1741年(乾隆六年),全国人口总数为1亿4300多万;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又增加到3亿100多万;1840年(道光二十年),更增长到4亿1200多万。人口的大量增加,表明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压力。
   在水利的兴修上,当时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明末清初,由于黄河下游堵塞,多处决口,黄、淮合流,给两岸农田造成严重灾害。康熙时大力修治黄河,通过广大民工十来年的辛勤劳动,终将“淮黄故道,次第修复”,暂时缓和了黄河中下游和沿淮各地多年水患的威胁。另外,康熙时,劳动人民还完成了永定河的修浚工程。当时,每年用在治河上的经费达三百万之巨,足见康熙帝对治河的重视。雍正时,又扩大修筑江、浙的海塘,使沿海地区的肥沃农田免受海潮的侵袭,还将部分海滩辟为良田。其他各地也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
   由于注意精耕细作,农田的单位面积产量也有显著提高。如稻米生产,在江浙、湖广、四川、福建等省的膏腴之区,一般都亩产两三石,多者可以达到五六石,甚至六七石。康熙时在江南大力推广双季稻,使单位面积产量进一步提高。由于“苏民精于农事”,达到了“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台湾稻米的总产量也很高,一年所产足够四年之用。北方京、津等地试种、推广水稻,也取得较好的收成。
   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如棉花,在明末基本普及的基础上,种植更加盛行。不仅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省都是著名的棉产区,而且东北也成为重要的棉花产地。在松江府属诸州县,“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河南的棉花也大量输出。植桑养蚕也很兴盛,如浙江、江苏、广东的一些地区,农民都大量种植桑树。特别是浙江省,“蚕桑之利甲天下”,其中有一些地区,“尺寸之堤,必树之桑”。所获之利,比种稻往往多出四五倍,甚至十余倍。甘蔗的种植在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也十分普遍。广东一些地方种植的“白紫二蔗,动连千顷”。台湾更是“蔗田万顷碧萋萋”。烟叶的种植也已推广到全国各地。在“江南、山东、直隶,上腴之地,无不种烟。而耳闻于他省者,亦如之”。清代经济作物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明末清初,因长期战乱,手工业生产也遭到严重破坏。大约经过五六十年的光景,到康熙中期以后,手工业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丝织业在清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虽然清朝统治者在江宁、苏、杭设有织造衙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江南丝织业的正常发展,但清代民间丝织业还是发展很快。如江宁的织机在乾、嘉时达到三万余张,而且比过去有许多改进,“织缎之机,名目百余”,所产丝织品畅销全国。即使在偏远的贵州,丝织业也得到很大发展。道光时,贵州遵义绸“竟与吴绫、蜀锦争价于中州”,招致了秦、晋、闽、粤各省客商竞来购买贩运。
    清代的棉织业在江南一些地区也日益发达。棉纺织工具有显著改进。如上海的纺纱脚车,可“一手三纱,以足运轮(名脚车),人劳而工敏”。织布机也有一些改进和革新。当时的棉布生产,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上海的“梭布,衣被天下,良贾多以此起家”。苏州的“益美字号”,因大家誉其“布美,用者竞市”,“一年消布,约以百万匹”,结果“十年富甲诸商,而布更遍行天下”,“二百年间,滇南漠北,无地不以益美为美也”。苏布“名称四方”,可见信誉之广。无锡也盛产棉布,乾隆时,“坐贾收之,捆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有“布码头”之称。

    清代,江西景德镇仍是全国制瓷业的最大中心。到乾、嘉时,不说官窑,单“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除景德镇外其他各地的制瓷业也都发展起来。据统计,乾隆时全国著名陶瓷品产地共有四十余处,遍布各地。如直隶武清、山东临清、江苏宜兴、福建德化、广东潮州等地的窑场,都有很大的规模,所产瓷器色彩鲜艳,精美异常。
    制糖业在台湾、福建、广东、四川等地都很发达。康熙至乾、嘉之际,台湾的种蔗制糖极盛,每岁产蔗糖“六十余万篓”,“篓一百七八十斤”,内销京津及江浙各省,外运南及吕宋,东至日本等国。广东的蔗糖也贩运四方。此外,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甘蔗种植和制糖行业,也日益发展起来。
    矿冶业在清代也有进一步发展。云南的铜矿,贵州的铅矿,广东、山西、河南、山东的铁矿,开采的规模都比较大。如云南的铜矿,至乾、嘉极盛时,全省开办的铜厂有三百多处。其中有官督商办的大厂,也有私营的小厂。“从前大厂(砂丁)率七八万人,小厂亦万余人,合计通省厂丁,无虑数百十万,皆各省穷民来厂谋食”。1740年(乾隆五年)至1811年(嘉庆十六年)间,云南铜矿的最高年产量达到1467万余斤。乾隆时,贵州铅矿年产黑铅也达到1400多万斤。广东的铁冶规模也很大。广东佛山镇的铁器制造业也很发达。那里有铸锅业、炒铁业、制铁线业、制钉业和制针业等行业,而尤以铸锅业最为有名。所铸铁锅不仅行销国内各地,而且也大量输出国外。
    商业的繁荣清代前期,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各种商品行销海内外,四方流通联系更加密切。如河南、东北的棉花供销各地,而棉花却又仰给于外省。广东佛山镇的各种铁器,行销全国,当时有“佛山之冶遍天下”的说法,其他如苏州的丝、棉织品,南京的绸缎,景德镇的瓷器,广东、台湾的蔗糖,安徽、福建、湖南的茶,也都行销各地。特别是江南丝织品,清代比明代有更广大的国内外市场。例如南京所产的绸缎,几乎行销遍全国。

   3、经济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北京、南京、苏州、杭州、扬州等著名大城市都很繁华。如苏州“五方杂处,人烟稠密,贸易之盛,甲于天下”,“洋货、皮货、绸缎、衣饰、金玉、珠宝、参药诸铺,戏园、游船、酒肆、茶店,如山如林,不知几千万人”。这种情景在风俗画《盛世滋生图》中有形象地反映。其它如天津、济南、开封、太原、广州、厦门等地,也都是商业繁荣的都市。
    各地中小市镇的发展更为突出,这是随着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如湖北的汉口镇,“户口二十余万,五方杂处,百艺俱全”,商业往来,以“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最大,而各省会馆亦多”。广东的佛山镇,乾、嘉年间已发展成有622条大小街巷和数十万人口的工商业大市镇。河南的朱仙镇,也因地处南北水陆交通要道,也成为一个有名的商业市镇。
    由于经济作物种植的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农村市场也随之发展起来。这种农村市场,在江浙地区十分活跃,尤以苏、松、嘉、湖、杭等地特别发达。如苏州府的震泽镇,在明代只有数百家,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到清代乾隆年间,“居民且二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北方的农村集市也有很大发展。但规模、数量还是繁荣程度,都比不上南方。
    清代还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财都达到数十万至数百万两。他们盘剥的巨额利润,主要仍停留在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范围内。
    清朝的对外贸易,比以前也有所发展。中国出口的货物有茶叶、陶瓷器、生丝、绸缎、棉布、纸张、纸伞、干果、线香、烟草、铁锅、家具、糖、人参、牛马、谷物、豆、羊肉、麦粉等,进口的商品多为毛织品、五金、玻璃、珊瑚、玳瑁和各种香料、海味等奢侈品。在嘉庆以前,中国在国际贸易上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

   4、失去经济现代化的两次机遇

   但是,由于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地大物博,无需同外国进行交易,再加上害怕中国人同外国人接触对他们的统治不利,因此采取了闭关自守政策。清廷不断下达各种有关海外贸易的禁令,对中国人出海经商和外国人来华贸易,都有种种严厉的防范和限制。这不仅严重地阻碍了对外贸易的正常进行,而且也影响了国内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失去两次经济现代化的良好机遇。在300年前,在世界经济现代化启动的前夕,中国仍然是世界财富的中心,也是世界经济的两个中心之一,另一个是崛起的欧洲。当工业革命悄悄改变欧洲经济体系的时候,中国还沉睡在“中央之国”的迷梦里。在世界经济现代化的300年里,中国丧失了三次经济现代化的良好机遇,在清朝就有两次。

   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在1763年前后,1825年英国议会解除机械出口限制,工业革命向欧洲大陆扩散。1793年,也就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的第30年,英国国王乔治派使者访华,请求建立外交关系。当时的清朝皇帝乾隆,拒绝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使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晚了约70年。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没有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反而用幻想来欺骗自己,拒绝去认识外面的世界,拒绝改变旧制。当时的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酝酿之中。1870~1913年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美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抓住机遇并获得成功。尽管1860~1894年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但这种工业化是被迫的和被动的。

   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上海等地开埠,开辟租界。到50年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开设的工厂企业出现,才产生了首批近代产业工人。此后,在清朝官办工业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工业企业中,也产生了近代产业工人。与此同时,在中外资本经营的近代航运业、码头仓栈业和商业金融业中,还有一批船员、苦力和店职员。例如,到清末,上海已有一支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约5万人职工队伍,数量虽然还很小,但表明与大工业生产相伴而来的上海工人阶级已经产生。除了上海,天津、唐山、济南、郑州、武汉、长沙、福州、广州等城市都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工人阶级。在重工业方面,也只有一些造船业、采煤业、采矿业,一些规模不大的枪炮厂等。值得骄傲的,是广东南海人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京张铁路建于1905至1909年,是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一条工程巨大的铁路。还有广东恩平人冯如,1909年在美国自行制造出一架莱特式飞机,并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公司。

   5、文学艺术

   清朝长达268年,产生了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以及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

   著名的思想家、学者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杭世骏、洪亮吉、阮元、林则徐、龚自珍、魏源、俞越、王闿运、严复、辜鸿铭等。

   文学家有钱谦益、归庄、尤桐、毛奇龄、陈维崧、朱彝尊、屈大均、张潮、戴名世、曹寅、方苞、刘大櫆、纪昀(纪晓岚)、赵翼、姚鼐、张惠言、吴汝伦、林琴南等。

   文学批评家有毛宗岗、金圣叹、刘熙载等。

   小说家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吴敬梓,著《儒林外史》;曹雪芹,著《红楼梦》;高鹗,续《红楼梦》;程伟元,整理《红楼梦》;李汝珍,著《镜花缘》;文康,著《儿女英雄传》 ;刘鹗,著《老残游记》;吴沃尧,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著《官场现形记》;黄小佩,著《廿载繁华梦》;曾朴,著《孽海花》等。 游记作家有张德彝,著有《航海述奇》系列。

   诗人词人有吴伟业、宋琬、施润章、王士祯、查慎行、纳兰性德、赵执信、沈德潜、严遂成、袁枚、张维屏、周济、陈澧、莫友芝、李慈铭、冯煦、黄遵宪、陈三立、郑文焯、朱孝臧、况周颐 以及出自苏杭一带的才女柳如是、徐灿、贺双卿、陈端生、沈善宝等。

   史学家有章学诚、汪中、夏曾佑等。

   书画家有蓝瑛、王时敏、普荷、萧从云、朱耷(八大山人)、王翚、吴历、恽寿平、石涛、王原祈、华喦、汪士慎、好凤翰、金农、郑燮(郑板桥)、任熊、虚谷、居廉、居巢、翁方纲、何绍基、赵之谦、吴友如、任颐等。

       返回目录

        

清朝年号

年号 庙号 名字 即位时间 即位
年龄
在位
年龄
死时
年龄
世 系
顺治 世祖 福临 崇德八年八月(1643.10) 6 18 24 皇太极之第九子
康熙 圣祖 玄烨 顺治十八年正月(1661.2) 8 61 69 福临之第三子
雍正 世宗 胤禎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1722.12) 45 13 58 玄烨之第四子
乾隆 高宗 弘历 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10) 25 60 89 胤禎之第四子
嘉庆 仁宗 禺琰 嘉庆元年元旦(1796.2) 37 25 61 弘历之第十五子
道光 宣宗 文宁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 39 30 69 禺琰之第二子
咸丰 文宗 奕宁 道光三十年正月(1850.3) 20 11 31 文宁之第四子
同治 穆宗 载淳 咸丰十一年十月(1861.11) 6 13 19 奕宁之第一子
光绪 德宗 载恬 光绪元年正月(1875.2) 4 34 38 奕宁之侄
宣统   溥仪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1908.12) 3 3 61 载恬之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