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诸侯割据和兼并的时期——春秋
第一节
周室衰微和郑、齐、晋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放弃镐京而迁都洛邑。由于镐京在西而洛邑在东,为了与前一段周朝相区别,从这年到公元前454年,称为东周,而把前一段称为西周。由于孔子写了一部编年体史书叫《春秋》,记载了东周的历史,所以,东周这段时期,又称为春秋时期。
把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并不是简单地以京城的地理位置来划分,实际上,西周和东周,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时期。
东征以后的周,起初尚占有今陕西东部到豫中一带的地方,后来有些土地被秦、虢等国割去,周的领土仅限于洛阳周围几百里的范围之内。过去以封建从属关系而形成的统一纽带逐渐废弛,中原各诸侯国不再定期向天子述职和纳贡。周王室由于贫弱而不得不放弃天子尊严,向诸侯伸手去求取钱财。周王室实际已和一个小国差不多,它不能向各诸侯发号施令,反而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必须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东周天子虽然地小贡少,非常贫弱,但是,它名义上仍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地位,为华夏各国所尊崇。大国要取得霸主的地位,必须依仗周王这杆旗号,才能得到诸侯的信从。所以,周王室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才灭亡(公元前256年)。
在春秋近300年中,自周平王开始,依此继位的有以下这些周王:
周平王宜臼(在位51年)——周桓王林(在位23年)——周庄王佗(在位15年)——周釐王胡齐(在位5年)——周惠王阆(在位25年)——周襄王郑(在位33年)——周顷王壬臣(在位6年)——周匡王班(在位6年)——周定王瑜(在位21年)——周简王夷(在位14年)——周灵王泄心(在位27年)——周景王贵(在位25年)——周悼王猛(在位不足年)——周敬王匄(在位44年)
春秋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代,也是我国各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走向大发展的时代。
春秋时代,除了反映奴隶制危机的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外,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和各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新的不平衡,有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或国家,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和民族融合的新的基础上,很快赶上甚至超过了原先较先进的民族和国家;而中原各国之间也因为政治经济条件不同,呈现了有的强大起来和有的衰弱下去的状态,因而就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
周平王东迁以后,西土为秦所有。秦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和国家,成为西方的强国。在今山西南部,晋国并灭了一些姬姓国家和北狄部落,强大起来。今河南中部,新迁的郑国在中、小国中是比较强盛的。其北是卫国,东是宋国,东南有陈、蔡等国,有的逐渐停滞下去,有的衰亡下去。在今山东境内的两个大国——齐和鲁,齐并吞了周围的一些小国,强大起来;鲁国勉强维持旧的局面。今河北北部的燕国,这时不大和中原交往,北戎诸部的势力倒是一度有所发展。在今湖北境内,楚国先后向四周扩展土地,成为南方强国。而长江下游的南岸,后来兴起了吴、越两国。在上述这些国家之间和四周,还散布这许多蛮、夷、华夏、戎、狄的小国和部落,以后大都为大国所兼并。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国,
除了周为天子,其中重要的是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等国,这就是春秋十二诸侯。到了春秋后期,还有吴、越等强国出现。
春秋时期的列国之间的战争是非常频繁的,可以说是充满着冲突和战争的时代。大国和大国之间,大国和中、小国之间,以及各国内部贵族之间,都不断地进行战争,反映出新旧社会更替的历史过程。冲突和战争的结果,产生了一些大国和霸主,有春秋五霸之称。五霸者,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下面介绍几个大国和几位霸主的情况。
郑国和郑庄公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已经调动不了各国诸侯,有的诸侯国就利用周王这块破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郑国在这方面最先讨得便宜。西周末年,周宣王封弟弟姬友为诸侯,就是郑桓公。郑桓公还担任周朝的司徒。郑桓公看到西周的统治不会长久,征得周幽王同意,把自己的财货和奴隶迁寄到东方的两个小国——郐和东虢。郐和东虢献出十个城,郑桓公建立郑国,建都于新郑。犬戎灭西周时,郑桓公战死,儿子掘突继位,就是郑武公。郑武公不仅继承王位,周平王还让他接替父亲当周朝的卿士。
郑武公的夫人姜氏(称武姜),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小儿子叫叔段(又叫共叔段)。大儿子之所以叫寤生,是因为武姜生他时难产(寤就是忤,逆的意思),所以武姜喜欢叔段而厌恶寤生,常怂恿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不同意。公元前743年,郑武公死,寤生继位,就是郑庄公。姜氏见叔段不能继位,就逼着郑庄公把制(今河南省汜水县西)这地方封给叔段。因制是重要之地,郑庄公不同意。姜氏又逼郑庄公把京(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南)地封给叔段,京也是重要地方,但郑庄公碍于母子情面,只好答应了。于是,叔段便称作京城太叔。大夫祭足劝郑庄公不要把京地封给段,说段日后一定会谋反。郑庄公是个有心计的人,他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就等着瞧吧!”果然,叔段到了京地后,招兵买马,和母亲策划,企图里应外合,杀死郑庄公。郑庄公心中有数,等他们准备动手时,令公子吕率兵讨伐,一举粉碎了这次反叛,把叔段也杀死。郑庄公恨母亲勾结叔段反叛,将她送到城颖(今河南省临颖县),立下誓言说:“不到黄泉,再也不见面!”但不久,郑庄公也后悔了,怕别人说他不孝;但誓言在先,又不可反悔。正在左右为难之时,城颖的长官颖考叔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说:“黄泉就在底下,掘一条地道,在里面相见,不就行了吗?”郑庄公听了他的话,真的叫人掘了一条地道,和母亲在地道里见面,母子又和好如初。这是2700多年前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带有戏剧性的故事。
叔段的儿子公孙滑逃到卫国,卫国卫桓公收留了公孙滑。郑庄公便率军伐卫,并以周王室卿士名义调动王师,以及虢国、邾国、鲁国等军队伐卫。不久,卫国发生了州吁、石厚的叛乱。州吁杀了自己的哥哥卫桓公,自己当了国君,然后联合宋、鲁、陈、蔡四国,一起来攻打郑国。后来,卫国发生内乱,州吁、石厚被本国人杀死;而郑国因收留宋国的公子冯而获罪宋国。于是,郑国便与卫国、宋国交战多年,最终联合齐国、鲁国,打败了宋国、卫国,并制服了陈国、蔡国,灭了不肯跟他出兵的许国。由于郑庄公连连打胜仗,当上诸侯的首领。
因郑庄公要对付叔段的反叛,以及与宋、卫等交战,难以主持周室政务,周平王想让虢公分掌部分职权,同时也想削弱郑庄公的权力。当郑庄公平定叔段的反叛后,又有精力主持周政。当他知道周平王的想法时,很生气,责问周平王;周平王否认,郑庄公不信,于是,双方决定交换人质以表示诚实:周平王之子王子狐到郑国做人质;郑庄公之子公子忽到周室做人质。这周郑交质之事,前所未有,也为后世作出榜样,同时,这事也表明,周王室已经衰微,降到与诸侯同等的地位。
不久,周平王病死,其孙子周桓王继位。周桓王不满郑庄公专权,更不满他借着“奉天伐罪”的幌子去攻打宋、卫、陈、蔡等国。于是,他让虢公当右卿士,让郑庄公做左卿士,共同辅政。郑庄公很生气,干脆不再朝周。周郑矛盾日益加剧,战争不可避免。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终于忍无可忍,亲率陈、蔡、卫大军攻打郑国,双方在繻葛(今河南省长葛东北)摆开阵势。郑庄公并不害怕,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他部署三军,调兵遣将,前去迎敌,一战下来,周桓王率领的三国军队大败而逃,连周桓王也被郑国的大将祝聃一箭射中肩膀。祝聃请求继续追击敌军,郑庄公知道周桓王毕竟是天子,也不能做得太绝,于是,派大臣祭仲慰问周桓王伤势,并与王室言和。
周郑这一仗,使周王威风扫地,也拉开了诸侯争霸的序幕,而郑庄公也得以在中原称霸一时。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病死。郑庄公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子忽、子突、子亹、子仪。庄公死后,掌握朝政的祭仲拥立子忽继位,就是郑昭公。但是,子突的母亲是宋国雍氏之女,靠着宋国的帮助,子突得以回国即位,就是郑厉公。但是,其后,子忽、子突、子亹、子仪四子都在各自的势力的帮助下,进行王位的反复争夺,时间长达二十多年。直到公元前680年,郑厉公最终取得胜利,入都复位。
郑厉公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是在外流亡多年,未能施展才能经营郑国的霸业。他复位后,倒是做了一件很光彩的事。当时,周王室刚好遇到内乱,其时是周惠王当政,有几位大臣勾结燕、卫军队讨伐周惠王,把周惠王赶出都城,拥立周惠王之叔王子颓为王。郑厉公接纳了周惠王,联合虢公等攻杀王子颓及其乱臣,拥周惠王回都城复位。郑厉公这次“勤王”,大大提高了他在诸侯间的威望。可惜,不久,郑厉公便病死了。
郑国由于处于中原,占有地利,很快成为春秋初年最强大的国家。可惜,郑庄公到郑厉公之间,郑国发生了二十余年的内乱,未能完成霸业。而要成就霸业的,则要看另一个大国齐国了。
齐国和齐桓公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姜太公为齐侯,赐给他一种特权,可以征伐有罪的诸侯。西周厉王时,齐献公迁都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县)。齐献公以下,依次有齐厉公、齐文公、齐成公、齐庄公、齐僖公。
公元前720年冬,齐僖公和郑庄公在石门结盟。公元前717年,齐国又与紧邻的鲁国结盟,这使得齐国的政治地位在诸侯国中大幅提高。
齐僖公在位期间,多次主持多国会盟;平息宋国与卫国之间的争端;以宋国、郕国不向周天子朝觐而出兵讨伐;平定许国、宋国内乱;与郑国击败狄戎等,使齐国初步形成霸主局面。
齐僖公有一位妹妹叫庄姜,长得很漂亮,《诗经》中的“硕人篇”就形容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峨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总之全身哪里都漂亮!相传她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后来庄姜远嫁卫国,成为卫庄公的王妃,因不能生育子女,在魏国王宫中了结一生。
齐僖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姜诸儿,还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齐僖公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宣姜,小的叫文姜。女儿长大后,都成绝世美女。齐僖公要将宣姜嫁给卫宣公的儿子公子伋。但卫宣公亲自到齐国与齐僖公商谈儿女婚事时,见到了宣姜,被宣姜的美貌惊到,以致婚期之时,他却派公子伋出使宋国,强占了宣姜。公子伋出使回来,才知道娇妻被父亲夺走
,只得忍气吞声。齐僖公得知此事,也无可奈何。
宣姜的故事还有后续,在此也作交代。宣姜被卫宣公强娶后,生了两个儿子,就是公子寿与公子朔。两兄弟长大后,公子寿与长兄公子伋友善,但公子朔为了接班,将公子伋以及同母兄弟公子寿也害死,当上卫国国君,就是卫惠公。卫国上下不服,贵族们发动政变,将他赶跑。卫惠公只好跑到齐国,找舅舅齐襄公撑腰。卫国贵族们要为公子伋伸冤,想杀掉卫惠公的母亲宣姜,但她毕竟是齐襄公的妹妹,最后决定,因公子伋已去世,就将宣姜嫁给公子伋的弟弟公子顽。与此同时,齐襄公与卫国贵族也达成妥协,默认这桩奇妙的二婚,卫国迎回被赶走的卫惠公。其后,宣姜与公子顽生下五个子女。
再说齐僖公的小女儿文姜。齐僖公开始想将文姜嫁给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但公子忽
知道未婚妻娘家势力大,自己不会好受,于是退婚。文姜与异母哥哥姜诸儿,从小就很要好,此时,大概为了排解心中怨恨,兄妹竟有了不伦之恋。齐僖公生气又无奈,赶紧将文姜嫁给了鲁桓公。齐僖公死,姜诸儿继位,就是齐襄公。后来,鲁桓公带着文姜到齐国作客,齐襄公竟不顾兄妹之别,
又和文姜私通起来。这事被鲁桓公知道,十分气愤,怒责文姜,对外,又不便声张,只好辞行。文姜将鲁桓公责骂的话告诉齐襄公。齐襄公为鲁桓公饯行,鲁桓公喝醉了,齐襄公指使公子彭生抱着鲁桓公上车,公子彭生是个大力士,结果把鲁桓公活活夹死了。鲁国大臣知道齐襄公害死国君,要新任国君鲁庄公出兵攻打齐国。齐襄公自知理亏,就以“伺候不周”的罪名杀了公子彭生,算是了结这事。
文姜在丈夫死了之后,一直住在齐鲁边境,还不时与齐襄公幽会。后来,齐襄公又替郑国立国君,消灭纪国,攻打卫国,企图以武力压服他人,但是,他反而越来越不得人心,连他的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去避难。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到了贝丘(今山东省博兴县南)去打猎,齐襄公的弟弟公孙无知勾结大将连称和管至父,带兵去把齐襄公杀死,自己想当国君。
得知哥哥齐襄公死于内乱后,文姜也只好回到鲁国,收拾心情,辅佐儿子鲁庄公,遥控鲁国朝政,成为早期的女政治家。
齐国内乱,齐襄公被杀死。但是,很快,公孙无知、连称和管至父又都被齐国的大臣杀死,国君空缺,于是,逃亡在鲁国的公子纠和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想抢先回国即位。由于莒国离齐国近,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公子小白抢先,就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半路,果然把公子小白截住了。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是管仲最好的朋友,以前他们在一起相处时,管仲知道他家贫及其他原因,处处让着他,处处体谅他,甚至连做生意的盈利也分给他多一些,鲍叔牙也十分感激管仲,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管叔!”“管鲍之交”成为美谈。但这时,两人分别护送自己的主子回国夺王位,也不讲什么情面,双方就要动手。管仲人马不多,只好退下来。他偷偷拿起弓箭,对准公子小白,一箭射去。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里。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死,立即奔回鲁国。其实,管仲射中的只是公子小白的带钩,他故意咬破舌头,流出血来,好骗过管仲。于是,鲁国护送公子纠的行程减慢,而公子小白则日夜兼程,抢先回国即位,他就是齐桓公。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他即位后,马上讨伐鲁国。齐桓公说:“公子纠是我的兄弟,我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但是管仲,要把他交出来!”鲁国也是春秋初年一个大国,国君依次有鲁惠公、鲁隐公、鲁桓公、鲁庄公。面对比鲁国更强大的齐国,鲁庄公没有办法,只好照样办,杀了公子纠,献出管种。管仲到了齐国,鲍叔牙先去迎接他,还把他介绍给齐桓公。齐桓公虽然
憎恨管仲想射杀自己,但想到他也是为了主子,而管仲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也不记仇了,拜他为相国。于是,管种整顿内政,开发富源,他在经济上采取“相地而衰征”的制度,促进农牧鱼业发展;管仲还想出了开设妓院的办法,这个发生在公元前640年的做法,可为国家增加税收,缓解社会矛盾,吸引
四方游士,还可供齐桓公及贵族们娱乐。这是中国历史上妓院的最早起源。在行政上,管仲采取“参国伍鄙”制度,巩固了政治和军事实力。不久,齐国军政财力加强,为齐桓公的霸业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鲁庄公被齐桓公戏弄了一番,十分气愤,立志报仇。齐桓公知道了,想先下手。管种劝他不要莽撞,但齐桓公刚即位,想出出风头,管种的话听不进去,于是,公元前684年,他命鲍叔牙率领大军,一直打到鲁国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东北)。面对齐强鲁弱的形势,鲁国举国震惊。这时,有位名叫曹刿的人求见鲁庄公,鲁庄公问他是否可与齐国交战。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国人支持,可以一战。两军在长勺列阵后,齐军击鼓,鲁庄公准备马上出击,曹刿加以阻止。等到齐军三次击鼓进攻,这时,曹刿才抓住敌方勇气衰竭的时机,发动反攻,击败齐军。这时,鲁庄公要军队立即追击,曹刿
又阻止,他在车下车上观察到齐军“辙乱旗靡”,断定不是诈败,才下令追击,取得全胜。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一个战例。
齐桓公吃了这次亏,才想起管种的话有理。于是,更加踏实地进行国内改革和拉拢诸侯。他首先拉拢宋、鲁两国,接着把郑国也争取过来。这时,戎狄势力很盛,对华夏的小国有很大威胁。公元前661年,狄伐邢(今河北省邢台);公元前660年,狄又伐卫(今河南省淇县),卫只剩下遗民五千人。齐桓公于是出兵救邢存卫,迁邢于夷仪(今山东省聊城),迁卫于楚丘(今河南滑县)。这样,齐桓公在中原的威望更高了。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召集宋、陈、蔡、邾、遂等国会盟于北杏(今山东省东阿)。这是齐桓公首次会盟诸侯。不久,齐伐鲁,鲁战败求和,两国国君在柯地会盟。在这次会盟中,发生了一件恐怖事件。鲁国将军曹沫突然用匕首劫持齐桓公,要他当众承诺将占领的鲁国土地归还。在这种形势之下,齐桓公不得已答应。脱险之后,他很气愤,想收回承诺杀死曹沫,但管种劝他,不要因一己之忿失信于诸侯。于是,齐桓公果然践约,诸侯闻之,反而更信服他。两年后,齐桓公又在鄄地会盟诸侯,开始称霸。
齐桓公既然当上霸主,就得有霸主的威严,尤其对小国应起到保护作用。山戎入侵燕国,齐桓公亲自率军前往救助;自己的妹妹哀姜嫁到鲁国,与鲁庄公的弟弟庆父私通并作乱,齐桓公也大义灭亲,帮助平息鲁乱并召回哀姜,把她处死;北狄入侵卫国,齐桓公也派公子无亏率兵车300辆,甲士3000前往救助。齐桓公的这些做法,大大提高他在诸侯中的威信。
南方的楚国,到楚成王时,势力已逼近中原。这时,由于齐国的强大,一些原来臣服于楚国的小国也转向齐国。楚国当然不甘心,于是连年伐郑,以此来对齐国施加压力。公元前656年,
一天,齐桓公与年轻的妃子蔡姬坐船游湖,蔡姬不断摇动小船,齐桓公受惊震怒,认为她无礼,将她遣返蔡国。蔡姬的哥哥蔡穆侯觉得没有面子,很生气,于是,将蔡姬嫁给楚成王。蔡国于是与齐国反目。齐桓公知道蔡姬另嫁他人,自觉颜面尽失,也异常恼火,他亲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之师伐蔡,蔡军溃败;齐桓公率八国之师继续向南,抵达楚国国境。楚成王害怕,遣使与齐桓公及管仲谈判,双方在召陵(今河南省郾城)结盟,楚成王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齐桓公也见好就收,率诸侯联军退兵。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省兰考),参加盟会者有鲁、宋、郑、卫、许、曹等国的代表,周天子也派人前往。在这盟会上,各国达成协议,同盟国都要言归于好,凡同盟之国,互不侵伐,必须共同对付外敌,规定不可壅塞水源,不能阻止各地粮食流通,不可改换嫡子,不可随意杀死大夫,要尊贤育才,选拔能士,不让士世袭官职等。通过这次葵丘之会,齐桓公便真正成为中原霸主。
齐桓公在位40余年,建立了煌煌霸业,但晚年尤其是死时却十分凄惨。齐桓公有三位正夫人,皆未生子,而偏房姬妾共生了十几个儿子,其中郑姬生公子昭,卫姬生公子无亏,还有公子元、公子潘、公子商人等。开始,齐桓公与管仲商议,立了公子昭为太子。但是,卫姬不满意,想立自己的儿子公子无亏。于是,他联络易牙、竖刀、启方几人,鼓惑齐桓公。齐桓公喜欢美食,易牙便蒸了自己的幼子做成美食给齐桓公吃;竖刀为了亲近齐桓公,而自己阉割;启方为表现对齐桓公忠心,父亲去世也不回家。齐桓公被蛊惑得昏了头,答应卫姬改立公子无亏为太子。这些人的所为,管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劝齐桓公疏远他们。齐桓公听从,将易牙等人逐走。不久,管仲
去世,齐桓公又将易牙等人召回。
公元前643年,在管仲去世两年后,73岁的齐桓公也病重,易牙、竖刀等人相与作乱,把齐桓公关在高墙之内不管。不久,齐桓公即死去。但是,宫外各公子互相混战,谁也没有理会齐桓公死于何时。混战中,公子昭逃离临淄,投奔宋国宋襄公。公子无亏在易牙、竖刀的支持下被立为国君。这时,他们才入宫料理齐桓公的遗体,那遗体已在床上搁了67天,尸身生出的蛆都爬到宫门外。
公子昭逃到宋国,宋襄公联合了卫、曹、邾三个小国,领兵护送公子昭回国。齐国的大臣见四国兵马打来,就杀了公子无亏和竖刀,轰走了易牙,迎接公子昭即位,就是齐孝公,这一年是公元前642年。之后的国君有齐昭公、齐懿公、齐惠公、齐顷公、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齐悼公、齐平公等。
齐桓公之后,齐国从此也失去霸主的地位。
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曾在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公元前547年,齐景公继位。此时,田氏的势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到国君的统治。齐国有三位将军,分别是田开疆、公孙接和古治子,时称“三杰”,武艺高强,战功显赫,地位崇高,很可能会为田氏效力,此时,国相晏婴想了一个办法,铲除“三杰”。恰逢鲁昭公来齐国访问,齐景公设宴款待,晏婴与鲁国的叔孙大夫分别作陪。晏婴以鲜桃招待。最后盘子只剩下两只桃子,齐景公说要赏赐给三位将军,结果,三位将军都称自己功劳大,应该吃到桃子,但是,两只桃子不够分给三人,田开疆首先愤而拔剑自杀,公孙接和古治子也相继慷慨自杀。晏子采用这一“阳谋”,“二桃杀三士”,暂时解除了齐国的后顾之忧。
晋国和晋文公 帮助齐孝公回国的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之后做中原的霸主,但是,诸侯都瞧不起他,一来,宋是个不算大的国家,国力不强;二来,宋襄公本人,是个只会讲仁义道德而不会打仗的国君,在战场上还闹出笑话。齐桓公死后,宋襄公就与楚国争霸。公元前638年,宋攻郑,楚派兵救郑,两军战于泓水(今河南省柘城西北)。楚君正在渡河,宋将目夷主张乘机出击,宋襄公拒绝说:“君子不乘人之危。”等到楚军渡完河,尚未排成阵势,目夷又请出击,宋襄公仍说:“君子不攻击不成阵势的敌军。”直到楚军排好阵势开战,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受了重伤。
宋襄公称霸不成,而这个时候,晋、秦、楚三国都强大起来,都想争当霸主地位,首先脱颖而出的,是晋国的晋文公。
晋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前面篇章已提到“桐叶封弟”的故事。初封时名唐,叔虞死后迁都晋水旁,改称晋。春秋初年,晋建都在翼(今山西省翼城),它的疆域不大,包括今晋南和汾、浍流域一带。西面有吕梁山,东面有太行山,南面有中条山,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于晋和中原的交往是大有妨碍的。晋在春秋初年的数十年间,内乱一直未停息,无力参加争霸。国君继有晋文侯、晋昭侯、晋孝侯、晋鄂侯、晋哀侯、晋小子、晋侯湣等,到公元前687年,晋武公才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而把晋统一起来。
公元前676年,晋献公立。
晋献公有五个儿子,叫申生、重耳、夷吾、奚齐、悼子。原配夫人齐姜生申生和申生妹妹。齐姜是齐桓公的女儿,早亡;申生的妹妹嫁给秦穆公。重耳和夷吾的母亲是北狄狐家的姑娘;奚齐的母亲是骊戎国进贡的美女骊姬;
悼子的母亲是骊姬的陪嫁妹妹。
骊姬年轻、聪明、漂亮,深得晋献公的宠爱;儿子奚齐也得晋献公宠爱,晋献公想废太子申生,立奚齐。他只把奚齐留在都城绛都,其余公子都派遣在外。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在晋献公面前造谣污蔑,说太子申生想谋杀晋献公,并调戏自己。晋献公一怒之下,派人去杀申生。大臣狐突给申生报讯,叫他快逃。申生心灰意冷,自杀了事。太子一死,重耳和夷吾知道下一步就轮到自己,还是早点逃命。果然,晋献公派人追杀两公子,于是,公元前655年这一年,重耳跑到翟(狄)国,夷吾跑到梁国。
重耳自少好士,喜欢交游,17岁时身边就有五位甘愿终身追随的贤士:赵衰、狐偃(重耳舅,又名舅犯、咎犯)、贾佗、先轸、魏武子。重耳逃离晋国时,已经43岁,五贤士都在身边,另外还有几十位追随者。重耳出奔在外遇到的事,后面再提及。
晋献公也想称霸,他把原来的晋国的一军改为二军以扩大兵力,随后又灭了耿(今山西省河津)、霍(今山西省霍县)、魏(今山西省芮城)三个小国。接着,它向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借路进攻虢国(今河南省陕县)。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与虢是唇齿关系,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切不可借路。但是,虞君不听,答应晋国。晋军在灭虢回师时,顺便又灭了虞国,并俘虏了虞君和大夫百里奚。晋的疆土开始从黄河北岸伸展到南岸。另外,它又占领了黄河以西的一些地方。于是,晋国也越来越强大起来。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病重,将奚齐和悼子托付给大臣荀息后,便死去。但是,这两位公子很快就被大臣里克和丕郑杀死,荀息自尽。晋国臣子想迎立重耳,但重耳见国内仍动乱不止不敢继位。国人又到梁国迎立夷吾。夷吾争取了秦国的支持,答应即位后割河西之地给秦。于是,夷吾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惠公。晋惠公上台后,违背诺言,不给秦割地,结怨于秦;他害怕大臣暗中帮助重耳回国争位,于是滥杀大臣,连帮助过自己上台的里克和丕郑也杀了。这样一来,晋国有才能的人如狐毛、胥臣、魏犨、狐射姑、颠颉、介子推等都跑到狄国跟着重耳。
回头再说重耳。重耳出奔,先到了翟国。翟国战败一个小国,得到二女,长女就嫁给重耳,生了二子;少女就嫁给赵衰,生了赵盾。当重耳在翟国住了12年,也就是晋惠公即位后七年,他担心重耳会回来争位,于是派人去刺杀重耳,重耳得知消息,只得离开妻儿,逃到卫国。卫文公不接纳,他们只好往前走,走到五鹿(今河南省濮阳县南)饥饿无力,向农人讨点吃的,可农人却拿起一块泥块给他们。重耳气得想揍他一顿,狐偃忙说:“公子,这是老天赐给你土地呀!”重耳转怒为喜,忙向天磕头,继续赶路。最后,他们到了齐国,齐桓公接纳了他们,并把一位美女姜氏嫁给重耳。他们在齐国又住了5年。齐桓公一死,齐国内乱,从者认为不宜留下,但重耳迷恋安逸,不想离开。赵衰等将重耳灌醉再用车载走。之后,他们到了曹国,再到宋国,再到郑国,但曹共公、宋襄公、郑文公都表示无法帮助他回国,最后,重耳到了楚国,总算楚成王待他不错。楚成王问重耳,将来用什么报答,重耳说,将来如果两军相遇,我先退避三舍。
再说秦穆公帮助公子夷吾做了晋国国君即晋惠公,但是,秦国没有从晋国得到一点好处。公元前644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向秦借粮,秦穆公问百里奚应否借出,百里奚认为应该救灾。于是,秦国用车船把粮食运到晋国国都。第二年即公元前645年,秦国发生灾荒,秦反过来向晋借粮。晋大臣庆郑认为应该礼尚往来,但晋惠公舅虢射认为应趁此机会出兵讨伐。晋惠公同意,于是出兵伐秦。秦穆公大怒,也发兵攻晋,两军在韩原展开大战。在战争中,晋惠公与秦穆公以战车交战,结果,晋惠公战车陷入泥中,晋军亦被秦军冲垮,晋惠公被俘虏。秦人恨晋惠公多次背信弃义,要杀他祭天。晋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夫人,哭着向秦穆公求情,秦穆公于是与晋惠公结盟,放了他回国。回国后,晋惠公把庆郑杀了,按约送太子圉到秦国做人质。后来,晋惠公病重,公子圉偷跑回到晋国。第二年即公元前637年,晋惠公一死,公子圉继位,就是晋怀公。晋怀公即位后,命随重耳出亡者回国,狐毛、狐偃都是大臣狐突的儿子,狐突不召,结果被杀。晋怀公也不跟秦国来往,这可气坏了秦穆公,他决定要立重耳做国君,把他从楚国接到秦国,还嫁了五位宗室女儿给他为妻。
公元前636年,这年重耳62岁,已经在外流浪了19年,秦穆公派大兵护送他回国,晋怀公逃跑,晋国大臣欢迎重耳归国,立他为国君,就是晋文公。跟随晋文公在外流浪的人,都得到任用。但是,也有功成身退者,那就是介子推。介子推不肯当官,
遂和母亲跑到一座叫绵上的山(今山西介休东南)去隐居。晋文公遍寻不着,便以绵上作为他名义上的封地。后世便称绵山为介山。又有另一传说:晋文公派人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谁知,
他竟抱木被烧死也不出来。晋文公很伤心,将那山号称“介山”;宣布每年在介子推的忌日,国中都不许生火,以作纪念,相传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晋文公即位后,派人杀了晋怀公,平息了国内的动乱,稳定了局势。他重用赵衰、狐偃等人,安息民众,发展生产,很快,政权得到巩固。
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发生了王子带之乱,周襄王被王子带勾结狄人赶跑,流落在外。晋文公认为这是取威定霸的好机会,便约会诸侯,出兵打败了王子带,把周襄王送回王都。于是,晋国抓住了“尊王”这张王牌,提高了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
自从齐国衰落以后,楚国又成了中原局势的支配力量,不仅鲁、郑等国都屈服于楚,甚至象齐这样的大国也受到威胁。野心勃勃的晋文公,为了要称霸中原,就非和楚交锋不可。
公元前633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文公先派兵去攻打楚的盟国曹和卫,并将侵占的曹和卫的土地送给宋国。楚国被激怒了,来攻打晋国。公元前632年,晋文公联合了秦、齐、宋,出兵车700乘,于楚国大战于城濮(今山东省濮县)。战争开始之前,晋文公真的实践承诺:命军队退避三舍(90里)。其实,也是看到楚军来势凶猛,避其锋芒。楚军将士看到晋军后退,认为已得胜,已很有面子,便松懈下来。而楚军主将成得臣(子玉)又刚愎自用,命军队继续进攻,这便形成了楚军将骄兵疲的局面。晋文公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再集中力量攻击楚军左翼,取得全胜。楚军败退到连谷城,成得臣因兵败而自杀。这就是春秋前期最大的一场战争——晋楚城濮之战。
战后,晋文公和齐、鲁、宋、郑、陈、蔡、邾等国的国君会盟于践土(今河南省荥泽),周襄王也被召来参加,册封晋文公为霸主。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死,公子驩继位,就是晋襄公。晋襄公手下还有一批老臣,仍能保持霸业,但是,这时,西方的秦国却想趁晋文公刚死,向东扩展自己的势力。
接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