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从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战国

        第一节  战国的形成和七国的政治改革

公元前453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有关春秋、战国的分界,史学界有四种不同的说法:一为前481年,二为前475年,三为前453年,四为前403年。这四种说法均有一定的依据,都能言之成理。我们取第三种说法,即 赵、魏、韩三家灭智家,晋国实际分裂为三家这一年算起,为战国的开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混战不止,“战国”就由此而得名。

战国是春秋的继续,是兼并更加剧烈的时期。在此期间,奴隶制基本崩溃,社会从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在长期的战争中,逐渐形成了在西部崛起的秦国对山(殽山)东六国的对抗局面。

战国的开端,以三家分晋为标志。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先后在中原称霸,中原的诸侯都衰落下去。可是,诸侯的势力越是衰落,大夫的势力就越发强盛。那时候,鲁国的“三桓”,即叔孙氏、孟孙氏、季孙氏把持着鲁国的大权;齐国的田恒把持着齐国的大权;晋的“六卿”把持着晋国的大权。黄池大会后,田恒杀了齐简公,灭了各大家族,独揽齐国的大权,变“姜齐”为“田齐”;晋国的六卿也跟着争斗,争斗的结果,范氏和中行氏被消灭,晋国的大权归了四家:智家、赵家、魏家、韩家,他们的首领分别是:智伯瑶、赵襄子无卹、魏桓子驹、韩康子虎。这四家又数智伯瑶的势力最大。智伯瑶想独吞晋国,先寻找借口,联合魏桓子和韩康子,消灭赵襄子。赵襄子退守晋阳城(今山西太原),三家的军队把晋阳城围了两年多。没打下来。后来智伯瑶又挖开晋水,淹没晋阳城,赵襄子和全城的老百姓还是不投降。后来,赵襄子派人偷偷和魏、韩两家议和。魏桓子和韩康子也怕智伯瑶灭了赵家,回头再向他们开刀,于是和赵襄子里应外合,杀了智伯瑶,灭了智家。这一年,是公元前453年,把它作为战国时期的开始,也是很有道理的。

三家彻底分晋,实际上还经过了数十年。公元前438年,已经毫无实权的晋哀公死了,儿子晋幽公即位。三家欺新君软弱无力,便把晋国的土地平分了,只留两座城给晋幽公。公元前425年,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相继病死,他们的位置分别由赵籍、魏斯、韩虔来继承。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成周见周天王周威烈王。周天子分别封韩虔为韩侯、赵籍为赵侯、魏斯为魏侯。于是,这三个新兴的国家宣布了周天王的命令,各自立了宗庙。

韩、赵、魏分晋后,晋君还保留着名号。公元前416年,无所事事的晋幽公夜间外出奸淫妇女,被杀,晋发生内乱,魏出兵平乱,立公子止,就是晋烈公。到了公元前377年,晋烈公死,儿子晋静公立,但是,次年即公元前376年,三国把这个挂名的国君也废了,连晋国的名号也不用了。实际上,这一年,才是三家彻底分晋的一年。

春秋时期的一百多个国家,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见于文献的约有十几国。大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即所谓的“战国七雄”。此外,还有越国。小国有周、宋、卫、中山、鲁、滕、邹等。还有不少少数族分布在四周,北面和西北面有林胡、楼烦、东胡和仪渠,南面有巴、蜀和越人。

七国的疆域情况大约这样:秦国的国土包括今陕西关中和甘肃的东南部。魏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东部。赵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的中部、西南部以及内蒙的一部分。韩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齐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东南部。楚占有今湖北全部以及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等的一部分。燕占有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在东周时期,政治上还有些象征性的号召力的周王室,到了战国时期,完全失去了作用,它只是作为一个小国存在着,不再是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王朝。到公元前249年,周王室也被秦国灭了。

战国时期,自周贞定王开始,依次继位的有以下这些周王:

周贞定王介(在位28年)、周哀王去疾(不足年)、周思王叔(不足年)、周考王嵬(15年)、周威烈王午(24年)、周安王骄(26年)、周烈王喜(7年)、周显王扁(48年)、周慎靓王定(6年)、周赧王延(59年)。

随着春秋时期的列国混战进入到战国时期的七个大国的争斗,随着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转化,上层建筑也势必有所调整,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战国初年各国进行的变法活动,正是顺应当时经济变化而出现的政治改革。

魏国  各国中以魏国进行变法为最早,开始于魏文侯时。魏斯为魏国的开国者,最早自称为侯。公元前445年,他即自称魏侯,就是魏文侯,到周天子册封他为诸侯时,他实际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国君。 魏文侯善于纳谏。有一天,他伴着音乐边舞边唱:“让我的话不被违抗吧!”有位叫经的乐师突然将琴掷向他,撞到了帽子的流苏。魏文王要处死他。乐师说:“过去尧舜当王时,惟恐自己的话别人不反对;桀纣当王时,惟恐自己的话别人违抗。我撞的是桀纣,不是我的国王。”魏文王立即知道自己错了,说:“放了他,是我的错,将琴悬于城门上,用以作为我错误的凭证;破了的帽子不要补了,用来作我的警示吧!”

魏文侯还礼贤下士,师事孔子弟子子夏,以及子夏弟子段干木等。如对段干木,魏文侯亲自登门拜访,请他出山做官,但是,段干木不肯,竟逾墙逃跑。以后,魏文侯经过他的家门,都会站起身扶轼而望。后来,魏文侯又多次屈身前往,请他当相,但是他还是不肯,两人站着说话,文侯站累了也不敢坐下休息。虽然请不动段干木,但是,魏文侯求贤若渴的诚意自然就会感动其他的能人。子贡弟子田子方 ,就当上了魏文侯的师傅,田子方不仅辅助魏文侯,还经常教育太子,要礼贤下士。上卿翟璜,自己很有才能,又推举了李悝、乐羊、西门豹、吴起等人。

李悝(又作李克;但有些史家认为李悝、李克是不同的两个人)是战国初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政治家,曾任魏文侯的相,主持变法。政治上,他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于国家的人。 曾建议魏文侯“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还向魏文侯提出了选拔相国的标准。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惜已失传。在经济上,他推行“尽地力”和“商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他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李悝的这些改革措施,很快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魏文侯攻灭中山,李悝经翟璜推荐出任中山相。

乐羊文武全才,品行端正。他能有高尚的品德,和他的妻子分不开。据说乐羊曾在路上检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他妻子批评他,他就把金子放回原来的地方。有一次,乐羊外出求学,中途想家而归家,他妻子用断机织来教育他,学习不能半途而废,他立即离家继续求学。后来,乐羊当上魏国的将军。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派他越过赵国去收服中山国。他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姬窟以此要挟,但乐羊不为所动。后来,姬窟把乐羊的儿子杀了煮成肉羹给乐羊送去,乐羊不因丧子之哀而退却,反而当着使者的面把肉羹饮下。他化悲痛为斗志,继续率军围攻,经过三年,终于收服了中山。凯旋回国后,乐羊因立了大功有点飘飘然,魏文侯送他一只箱子,打开后,乐羊看到里面全是大臣们毁谤他的奏章。乐羊感动地说:“要不是主公能够坚决信任我,我哪儿能成功啊!”后乐羊封于灵寿(今河北省平山东北),子孙世代为将,乐毅就是他的后代。

西门豹是个很有才能的人,魏文侯派他去治理令人头疼的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城因常遇水患,人民被神权迷信害得很苦,官府与神棍勾结敛财,每年都有年轻姑娘因“河伯娶妇”而被推落河中淹死。上任后,到了“河伯娶妇”的那一天,西门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借口“姑娘不漂亮”而通知河神改期可否,先后将巫婆、弟子和三老投到河里,打击并制止了“河伯娶妇”这一虐害人民的罪恶活动。然后,他发动群众,修治河道,把水害变成水利,发展了生产。

吴起原是卫国人,后来做了鲁国的大将。吴起领兵攻齐,齐国散步流言,使鲁穆公怀疑吴起暗通齐国。吴起只好逃到魏国。经魏国上卿翟璜推荐,魏文侯重用吴起,派他率军西攻秦国。吴起为将,十分爱兵,与士兵同吃同睡,行军时也和士兵一样徒步,不肯骑马乘车。有个士兵长了毒疮,吴起亲自用嘴给他吮吸脓汁。那士兵的母亲听到这消息,伤心地哭。人们问他为何哭。她说:“当年吴将军也曾为他父亲吮吸脓疮,他父亲感恩图报,英勇战斗死去。现在,吴将军又为我儿吮吸脓疮,看来,我儿不知什么时候又会英勇作战死去啊!”吴起如此爱兵,士兵都肯为他卖命。吴起在西河,修筑城池,训练兵马,不但挡住了秦军的进攻,还夺去了秦国的五座城。魏文侯任他为西河守。

魏国由于有了这些人才的辅助,战国初年,国家强大,魏文侯成了新兴的霸主。公元前396年,魏文侯死,在位50年,儿子魏击立,就是魏武侯。魏武侯初立时,还很有作为,攻郑,攻楚,攻秦。但是,公元前390年,吴起受到魏国大臣的排挤,不得已投奔楚国,魏国渐渐衰败。

公元前370年,开始了魏惠王时期, 魏惠王叫魏莹。魏惠王即位后,攻破秦国都城栎阳,重创秦军。此役之后,魏惠王迁都大梁(因为迁都大梁,魏国又被称梁国,故魏惠王又被称为梁惠王),招贤纳士,尤其有相国公孙痤在辅助。公孙痤曾率军于浍水北岸战胜韩赵联军,擒赵将乐祚。魏惠王赏以田100万亩,他辞谢,认为是吴起教导有方,部下巴宁、爨襄之功。惠王因赏巴宁、爨襄各田10万亩,赏吴起后人田20万亩,又加赏公孙痤田40万亩。

公孙痤死后,曾有一位邹国人孟轲到了魏国,宣扬他的“仁政”主张,但魏惠王不加采纳,致使孟轲又跑到齐国去。不过,魏惠王32年即公元前338年时,有位思想家、宋国人惠施到了魏国,凭着魏国大臣白圭的关系见到魏惠王,魏惠王很赏识惠施,不久即让他担任相国。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用惠施联齐的计策,与齐威王会于徐州(今山东省滕县南)尊 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为王。这事,史称“徐州相王”。

魏惠王还做了一件大好事。在魏惠王十年即公元前361年起,为了战争需要,魏惠王还两次兴工,开挖了人工运河鸿沟。鸿沟自荥阳以下引黄河水为源,向东流经中牟、开封,折而南下,入颍河通淮河,将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济、濮、汴、雎、颖、涡、汝、泗、荷等主要河道连接起来,构成鸿沟水系。

魏惠王当政时期,一度使魏国复强,然而,最终还是因为外交和军事上的失败,国家由盛转衰。

楚国  春秋时,楚国的楚庄王曾称霸一时。楚庄王之后,依次的楚王有:楚共王、楚康王、楚熊郏敖、楚灵王、楚平王、楚昭王、楚惠王。楚惠王于公元前488年即位,死于公元前431年,跨越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在叙述吴越争霸时,我们提到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王孙胜,因被陷害而出走,跟随伍子胥出走到吴国。楚惠王即位后被召回,任巢大夫,号白公,因而又称白公胜。楚惠王时代,控制朝政的是令尹子西,司马子期,与白公胜矛盾很深。白公胜总想除掉子西和子期。楚国有位勇士叫熊宜僚,相传善于弄丸为戏,可以敌五百人。公元前479年,白公胜请他杀死子西和子期,但是, 熊宜僚坚决不肯,白公胜用剑威胁,也不少动。白公胜没有办法,只得自己起兵,幸而成功杀死子西和子期,控制了楚都城。有位叫申鸣的左司马,白公胜起兵攻杀子西时,劫去其父,他击鼓攻打白公胜,白公胜兵败自缢死,申鸣父亲亦在战乱中死去。事后,楚惠王重赏他,他说:“食禄避难非忠臣,定国杀父非孝子。”于是,自刎而死。这是春秋末年楚国的一次内乱。

楚惠王后,楚国国君依次传到楚简王、楚声王、楚悼王。公元前390年,吴起因被魏国大臣排挤,被迫逃到楚国后,楚悼王素知吴起的才干,拜他为相国,进行变法。当时,楚国的封建领主势力很大,吴起的改革便先从摧毁强大的封建领主势力入手,编定官员的等级,订出惩罚贪污官吏和奖赏有功人员的章程。他用严厉的手段,把多余的和挂名的官员裁去。大臣的子弟不能靠父兄的势力当官吃 俸禄。功臣的子孙三世以后就要收回爵禄。同时,吴起又把一些贵族迁徙到边远的地方。封建领主被除之后,国家收入增多了。吴起便用这笔钱来养兵。吴起率兵,南平百越,西攻秦国,北吞陈、蔡击退三晋,建立了一连串的卓著功绩。

吴起的变法,触犯了楚国封建领主的利益;他的功劳,也让楚国的大臣将军们嫉恨。只是楚悼王在世时,他们没有机会除掉吴起。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尸体在宫中还未入殓,楚国的旧贵族们就迫不及待,趁吴起独自守着楚悼王的尸体,七十余家联合起来,就在楚悼王的停尸间围攻吴起,乱箭朝吴起射去,吴起身中数箭。吴起冷眼看着这些旧贵族,他忍痛拔出箭,奋力插到楚悼王的尸身上,然后死去。原来,楚国有法律:加兵于王尸者罪诛宗族。新即位的楚肃王,见楚悼王尸身有箭,正是利用了这一条法律,将围攻吴起的七十余家贵族一律诛灭。这是吴起以死为楚国做了一件大好事。但是,由于吴起的改革时间太短,新的法制还没有巩固,吴起一死,旧势力又差不多复辟了。

齐国  齐国是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国家。齐桓公之后,齐国的国君依次为:齐孝公、齐昭公、齐懿公、齐惠公、齐顷公、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齐晏孺子荼、齐悼公、齐简公、齐平公。战国时期开始的国君,是齐宣公。齐宣公即位时,田成子也刚好死去,田襄子、田庄子相继为相。齐宣公45年即公元前411年时,田庄子死,田悼子继为相。到公元前405年,齐宣公死,齐康公立。这一年,也是田和子开始执政。到了齐康公14年即公元前391年,田和子仗着魏文侯的势力,干脆将齐康公送到一个海岛上养老。公元前379年,齐康公也死了,田氏完全替代了姜齐。以后的齐国也称田齐。

公元前384年,田和子死。田和子又称齐太公,在位21年。儿子田剡继位,称田齐侯剡。田齐侯剡在位9年,于公元前374年被田午杀死,田午自立,即田齐桓公。公元前357年, 田齐桓公病重,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这时,来了一位叫扁鹊的名医。扁鹊原名秦越人,渤海人,正行医四方,来到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国的国君田齐桓公。他看齐桓公的气色不好,就断定他已经生病了,便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你有病在肤表,如不快治,就会加重。”齐桓公听了很不以为然,说:“我没有病。”扁鹊见他不听劝告就走了。这时,齐桓公对左右的人说:“凡是医生都是贪图名利的。他们没有本事,就把没有病的人当作有病的来治,以显示本领,窃取功利。”过了五天,扁鹊又来见齐桓公,作了一番观察之后,对齐桓公说:“你的病到了血脉,不治会加重的。”齐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根本没有将扁鹊的话放在心上。再过五天,扁鹊又来见齐桓公,经过细致的观察,严肃地对他说:“你的病进入肠胃之间,再不治,就没得救了!”齐桓公听了很生气,当然也没有理睬扁鹊的话。等到扁鹊第四次来见齐桓公,他只瞥了一眼,就慌忙跑开了。齐桓公觉得奇怪,就派人询问。扁鹊说:“病在肤表,用烫熨就可以治好;病进入血脉,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到了肠胃,用酒剂还能治愈。如今齐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再也没法治了,我只好躲开。”有过了五天,齐桓公果然病重,派人去请扁鹊,扁鹊早已逃离齐国,而齐桓公因误了治病时机,不久就死了。

田齐桓公死,儿子田因齐继位,就是齐威王。 齐威王初即位时,并不是一位好国君,他不理朝政,好享乐,常作长夜之饮,把国家大事全推给卿大夫,九年间,齐国就受到三晋、鲁国、卫国、越国等侵犯,国家处于危难之中。齐威王能够醒悟过来,还得靠两位人物。一位是平民乐师,叫邹忌,有一天,他抱着一张琴去见齐威王,他说:“九年也没有弹琴,都不好意思了。”齐威王明白,邹忌是借弹琴来讽刺自己即位九年而无所作为,他也感到自己应该振作起来。于是,经过三个月,他就任邹忌为相国。另一位是学者,叫淳于髡。淳于髡出身“赘婿”,受过髡刑、且相貌丑陋,因博闻强记,滑稽善辩、善于谏诤,齐威王往往 不理朝政,置酒后宫,通宵达旦,淳于髡讽谏说: “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皆然。”齐威王听后,连声说 “善”。从此罢长夜之饮,每到宗室置酒,都让淳于髡在身侧监视。齐威王还任淳于髡为大夫,使他在稷下招揽学者,让他们参与政事。

邹忌为相,善于进谏,他明知自己不及城北徐公美貌,但是,妻、妾以及朋友都异口同声说自己美于徐公。邹忌以这事讽谏齐威王,不要受到身边的人蒙蔽,应该广开言路。于是,齐威王发布命令,让全国上下的人都勇于给自己提意见,当面指责自己过错的还可以领得大奖。于是,齐国的官与民纷纷提意见,开始门庭若市,后来,就没有什么好提了。

齐威王尊重人才,广纳人才,以人才为宝。有一次,齐威王24年即公元前333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面,魏惠王炫耀自己有直径一寸、能同时照耀12辆车的十颗夜明珠,问齐国有何宝物。齐威王回答 ,齐国没有夜明珠之类的宝物,但有檀子、朌子、黔夫、种首等人才,他说:“我的这些国宝可以光照千里,岂止是12辆车呢?”说得魏惠王很惭愧。齐国除了上述提到的人才,还有将军田忌、田婴等;而由田忌,又引出了一位军事家孙膑。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齐国阿(今山东省阳谷东北)人。孙膑曾与庞涓、苏秦、张仪等同在鬼谷子处学兵法,后来庞涓到魏国当了魏惠王的将军。庞涓忌孙膑的才能,说为他谋了一份职务,将孙膑骗到魏国。后来,庞涓又以私通齐国的罪名诬陷孙膑,让魏惠王处孙膑以膑刑(去掉膝盖骨,所以叫孙膑)。当孙膑知道自己的遭遇,都是庞涓所害时,他装疯卖傻,使庞涓放松了警惕。后来,齐国使者淳于髡到魏国,孙膑偷偷见淳于髡,诉说了自己的遭遇。淳于髡知道他是个人才,便秘密将他载回齐国,交给田忌将军。田忌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与孙膑谈兵法,很佩服他的军事才能,随即封他为军师。齐威王还想封孙膑为将军,孙膑不肯,说:“刑徒不宜为将。再说,也不要让庞涓知道我在齐国。”于是,欺威王便叫他住在田忌家。有一次,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田忌老是输,孙膑为田忌出谋,以下马对齐威王上马,以上马对他的中马。以中马对他的下马,这样,田忌赢了两场,只输一场,齐威王和田忌更加敬重孙膑。

齐威王的改革,还有一项,就是有功者赏,有罪者罚,赏罚分明,严刑重赏,以法治国。有即墨大夫和阿大夫,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不同,指责即墨大夫而赞美阿大夫。齐威王经过暗中调查后,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地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於齐二十余年。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庞涓率军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孙膑认为,直趋邯郸已无用,不如佯攻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于半道伏击魏军。庞涓攻下邯郸,听说齐军攻打大梁,马上退兵,到了桂陵(今山东省荷泽县东北),遭遇齐军,魏军大败而归,庞涓这时才知道孙膑到了齐国,并当上军师。这是采用“围魏救赵”之计的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后,齐威王给兵权交给田忌和孙膑。有人认为田忌权力过大,引起齐威王的猜疑,田忌和孙膑都主动辞职。这事传到魏国,庞涓很高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以国势强盛,自称为王。同时在逢泽(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邀集秦、韩、宋、卫等国参加会盟,并带同朝见周天子。这是战国时期七国君主称王的开始。

公元前343年,赵国联合韩国进攻魏国。魏惠王派庞涓领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又派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领兵十万去救韩国。孙膑采取攻魏救韩的方法,庞涓闻讯,即退兵,追赶齐军。庞涓在齐军经过的路线上细数做饭的炉灶,发现齐军一天比一天减员,于是,便放心地追赶齐军。这天,当魏军追到马陵道(今河南省范县西南)时,天已黑下来,庞涓看到道旁的树都砍光了,只剩下一棵孤零零的立着。那棵树被挂去树皮,树身好象写着什么。庞涓叫士兵拿火来照明,庞涓看得清楚,树上写着“庞涓死此树下”几个字。庞涓猛醒,知道上了孙膑的当了!原来,孙膑运用“减灶计”,麻痹了庞涓,并引诱庞涓进入马陵道齐军的埋伏圈。此时,万箭齐发,庞涓被射死,魏兵被射杀无数,魏国太子申也被俘杀。史称“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大军”。这就是著名的齐魏马陵之战。齐威王打垮魏国后,又对其他侵齐者各个击破。如 齐威王二十五年和三十年两次联魏伐赵,杀赵将韩举。齐威王二十五年,齐乘燕文公之丧,夺取燕国十城。其他国家如宋、鲁、卫等也都一战即溃,纷纷“还齐侵地”。

   马陵之战后,魏王彻底屈服了。齐威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为了讨好齐国,在徐州尊齐侯为王,齐国也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是为 “徐州相王”。此为齐国君主称王的开始。之后,秦、韩、赵、燕等才相继称王。

   魏国屈服后,韩、赵、燕、宋、鲁、卫等国也都对齐畏敬顺从。史称马陵战后,“韩破魏弱”,两国的国君都“北面而朝田齐”。韩君称王的次年,又和魏惠王一起,会齐威王于平阿,求其认可。另外,赵君也到齐邑平陵朝会齐君。 齐威王三十六年即公元前321年,约会燕、赵、楚的相国相会,各国也都前往。齐国代替了魏国的地位,称雄关东。

    这时,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日益强大,曾多次打败韩魏,把势力伸向东方,成为齐国的强大敌手。一次,秦国借道韩魏,进攻齐国,齐军大败秦军,使秦王称臣谢罪。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齐国雄霸的地位和声望。史称“威王始以齐强天下”。又称威王时,“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死,儿子田辟疆继位,就是齐宣王。齐宣王也是一位有为的国君,他继承祖父桓公和父亲威王的做法,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者,任其讲学议论。他喜欢听音乐,尤其喜欢听一大群人吹奏乐器,因此,使得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也能混在其中领取俸禄。他任孟子(孟轲)为卿,常与孟子议论政事,不过孟子主张的“仁政”他不大接受。但是,有一位女人的进谏他反而采纳了。这位女人叫钟离春,相貌极丑,四十岁也嫁不出去。某天,她请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四点危难,齐宣王不仅采纳了她的话,还立她为王后。齐宣王 六年即公元前314年,他趁燕国内乱,派大将匡章领兵攻占燕国。后因齐军残暴,燕民反抗,齐军才被迫撤回。

 

    秦国   秦国自秦穆公之后,执政的国君依次为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秦哀公、秦惠公、秦悼公、秦厉共公。进入战国时期,依次为秦躁公、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子、秦献公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王位传到了秦孝公。

    秦国在战国初年,社会经济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农业和商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秦国的这种发展,比起关东各国仍要落后一步,主要原因是封建领主势力十分强大。当时的山东各国,都把秦国当作戎族对待,秦国在外交上地位很低。到了秦孝公时,在内外压力下,秦孝公迫切要求变法以改革现状,于是下令求贤。

    卫国人公孙鞅(又叫卫鞅),在魏相国公孙痤的门下任事。公孙痤临死前,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但魏惠王并不看重年轻的公孙鞅。公孙痤说:“你如果不用他,就要杀掉他,免得他为别国服务,对魏国不利。”但魏惠王也没有照办。公孙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于是离魏而入秦,向秦孝公陈说自己的变法主张。秦孝公听取了他的主张,便用他进行变法,先后封他为左庶长和大良造。后来秦封公孙鞅于商地,所以公孙鞅又称商鞅、商君。

    公元前356年,商鞅下令变法。新的法令主要有下面几条:

    一、实行连坐法。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监视。如一家作奸犯科,别家必须告发;如不告发,连坐受重罚。二、奖励军功。官职的大小拿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的高低看打仗的功劳而定,如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三、奖励耕织,限制商业、手工业。不准商贾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游手好闲的流民,连同妻儿一概没入官府为奴婢。

    第一个变法令公布以前,商鞅恐怕人民不信任,就在都城南门竖立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赏给十金!”这是不难的事,人们感到奇怪,只是观望着,没有人去搬。商鞅下令把赏金增加到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把木头搬到 北门去,果然领取到五十金的赏钱。

    政令下达后,许多人起来反对,商鞅使用严厉的手段以制裁,据说有一回,一天之内就杀了七百多人,渭河的水都染红了。大夫甘龙、杜挚起来反抗,被商鞅削职为民。新法实行了一年,太子驷也违法,商鞅把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公孙贾两人施以黥刑(面上刺黑字),从此无人敢公开反对。秦国行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战,乡邑大治,秦渐渐成为一个强国。

   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秦迁都咸阳,使得政治中心东移,便于它向东方扩张。商鞅又下第二次变法令,进行更大规模的改革。最重要的有下列几项:

   一、归并各小都、乡邑、村落为大县,全国共四十一县,县置令、丞,掌管全县政事。二、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按各人所占土地面积定赋税,准许土地自由买卖。三、全国统一度量衡制度。四、禁止父母兄弟同室居住,革除残留的戎狄旧俗。

   商鞅的两次变法,破坏了领主的宗族制度,也限制了地主的家族制度,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而富强的国家,也为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法令制度提供了样板。

   商鞅还向秦孝公提议,攻打魏国,将势力范围向东迁移。秦孝公派商鞅为将,领兵攻魏,商鞅用计擒拿魏将公子卬,大败魏军,迫使魏国割河西之地献秦求和,并将都城东迁,迁到大梁(魏惠王因此又称梁惠王)。魏惠王迁都时悔恨地说:“恨当初没有听从公孙痤的话啊!”

   秦孝公晚年,有位叫赵良的贵族告诫商鞅,他因变法得罪了不少人,劝商鞅及早隐退,或许可免除异日的杀身之祸。商鞅没有听从。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驷即位,就是秦惠文王。商鞅是惠文王、公子虔、公孙贾的仇人,遭到追捕。商鞅逃到魏国,结果被魏惠王送回。于是,商鞅遭到车裂(用马车把身体撕开)而死,而车裂这一刑罚正是商鞅自己发明的。此外,他们家人也全部被杀害。 秦惠文王虽然杀死商鞅,但对商鞅的变法并不反对,变法的成果仍沿袭下来,使秦国走上日益强大的道路。

 

    韩国  春秋末年,三家分晋,韩康子立国。公元前403年,韩虔受封韩侯,称韩景侯。公元前400年,公子韩取即位,就是韩烈侯。韩国东邻魏国,西当秦国函谷关大路,两面受敌。连年被兵。韩烈侯即位不久,还遇到了韩国一场内乱。当时,相国为侠累(又叫韩傀),是韩烈侯的叔父,大权在握。大臣严遂与侠累争权,曾在朝廷上直指侠累的过失,遭到侠累斥责。严遂愤怒地拔剑要决斗,后被大臣劝阻。事后,严遂害怕遭到杀害,逃亡到齐国。 有位侠客叫聂政,原为韩国人,因杀人而逃到齐国,与母亲和姐姐住在一起。严遂知聂政有侠名,献巨金为其母上寿,求其代为报仇,聂政以老母在,不许。及母病故,诀别严遂,仗剑入韩,直入相府刺死侠累,然后自杀。

    韩烈侯之后,继位的是韩哀侯、韩共侯。公元前362年,韩昭侯即位。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韩国才出现良好气象。

    申不害,亦称申子,郑国京(今河南荥阳)人。早年,他的思想受老子等道家的影响,后来,又接受法家的思想。他本来在郑国当官,但是后来,郑国灭亡,他成了亡国的贱臣。韩昭侯即位后,知道申不害是位人才,于是,将他召纳,不久,便任他为相。申不害相韩时,韩国已处弱势。韩昭侯颇具雄心,要振兴国家,这就使得申不害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关于君主的权势,申不害认识得很清楚。在战国诸侯争霸的情形下,君主专制是最能集中全国力量的政权形式,也是争霸和自卫的最佳组织形式。他说:“君之所以尊者,令也,令之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之。”令是权力的表现,是一种由上而下的“势”能。“权势”是君主的本钱。申不害提出“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秤轻重。”为了说明“法”,他提出“正名责实”的理论。“正名”主张,首先由孔子提出。申不害吸收了这个主张,是名分等级,不得错乱。与孔子“正名”不同之处在于包括责任、分工的内涵。申子“正名”的意义在于确定了“主处其大,臣处其细”的大原则,而且把这个原则具体化,即把名分按实际情况规定下来,然后进行任命,听取意见,检查监督。《史记》在《老子韩非列传》后面带了他一笔,说他是“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前351~前337)。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也就是说,申不害在韩昭侯时期,当了15年韩国的相,能够做到“国治兵强”,其他国家都没有入侵韩国。对于弱小的韩国来说,应该说,这已经是个很不错的成就了。

 

   赵国   赵国的开国国君为赵襄子。之后的国君依次为赵桓子、赵献子、赵列侯、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公元前326年,赵肃侯死,儿子赵雍继位,就是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是个贤明的君主,目光远大,善于向外国和外族学习,敢于对传统习惯和保守势力作彻底的改变。他身边的大臣楼缓、肥义等,是他的得力助手。

 

   赵国四面受敌,尤其是北有北狄,经常向南侵扰中原。赵武灵王派兵打败北狄,占领了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平原,并在北边的国境线上修筑了一道长城,堵住了北狄进入这个平原的道路。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亲自攻灭了中山,收复了胡林、楼烦几个部落。

   在与北方民族的战斗中,赵武灵王觉得北方民族也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公元前302年,有一天,赵武灵王对楼缓说:“我们东边有齐国、中山,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我们要不发奋图强,随时会被人家灭了。要发奋图强,就得好好来一番改革。我觉得我们穿的服装,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脚上穿皮靴,灵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你们看怎么样?”

   楼缓听了很赞成,说:“我们仿照胡人的穿着,也能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了,是不是?”赵武灵王说:“对啊!我们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马拉车,但是不会骑马打仗。我打算学胡人的穿着,就是要学胡人那样骑马射箭。”这个议论一传开去,就有不少大臣反对。赵武灵王又跟肥义商量:“我想用胡服骑射来改革咱们国家的风俗,可是大家反对,怎么办。”肥义说:“要办大事不能犹豫,犹豫就办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认为这样做对国家有利,何必怕大家讥笑?”赵武灵王听了很高兴,说:“我看讥笑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会赞成我。”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首先穿着胡人的服装出来。大臣们见到他短衣窄袖的穿着,都吓了一跳。赵武灵王把改胡服的事向大家讲了,可是大臣们总觉得这件事太丢脸,不愿这样办。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是赵国一个很有影响的老臣,头脑十分顽固。他听到赵武灵王要改服装,就干脆装病不上朝。赵武灵王下了决心,非实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这个新办法,首先要打通他那老叔叔的思想,就亲自上门找公子成,跟公子成反复地讲穿胡服、学骑射的好处。公子成终于被说服了。赵武灵王立即赏给公子成一套胡服。大臣们一见公子成也穿起胡服来了,没有话说,只好跟着改了。赵武灵王看到条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过了没有多少日子,赵国人不分贫富贵贱,都穿起胡服来了。有的人开头觉得有点不习惯,后来觉得穿了胡服,实在方便得多。

   赵武灵王接着又号令大家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到了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即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把势力扩大到北边的燕代、雁门,西边的云中、九原等。赵国更加强大起来。赵武灵王就打算同秦国比个高低。

   赵武灵王有儿子赵章、赵何、赵胜、赵成等,赵章被立为太子,但后来废为安阳君,改立公子何为太子。赵武灵王经常带兵在外打仗,把国内的事交给儿子管。公元前299年,他正式传位给太子何,就是赵惠文王。封公子胜即平原君为相国,武灵王自己改称主父(意思是国君的父亲)。赵主父为了要打败秦国,把国内的事安排好以后,决心亲自到秦国去考察一番地形,并且观察一下秦昭襄王的为人。他打扮成赵国的一名使臣,带着几个手下人,上秦国去。到了咸阳,赵主父以使臣的身份拜见秦昭襄王,还向他报告了赵武灵王传位的事情。秦昭襄王接见了那个假“使臣”后,觉得那个“使臣”的态度举止,既大方,又威严,不像个普通人,心里有点犯疑。过了几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请他,发现那个“使臣”已经不告而别了。客馆里留着一个赵国来的手下人。秦昭襄王把他找来一问,才知道他接见的原来就是有名的赵主父。秦昭襄王大吃一惊,立刻叫大将白起带领精兵,连夜追赶。追兵到函谷关,赵主父已经出关三天了。

    燕国  燕国是个古国,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君主为召公奭。从西周开始到春秋时的国君依次为燕釐侯、燕顷侯、燕哀侯、燕郑侯、燕穆侯、燕宣侯、燕桓公、燕庄公、燕襄公、燕桓公、燕宣公、燕昭公、燕武公、燕文公、燕懿公、燕惠公、燕悼公、燕共公、燕平公、燕简公、燕献公、燕孝公。战国开始后,燕国的国君依次为燕成公、燕湣侯、燕釐侯、燕桓公、燕文侯。到了公元前320年,王位传到了燕王哙。

    燕王哙当了三年国君,居然自动将王位让给相国子之。子之任燕国的相国,办事果断,善于监督考核臣属。公元前318年,燕王哙“禅让”给子之,还规定所有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大官由他重新任命。子之当了国君,太子平以及其他人都会不服,公元前314年,太子平与将军市被起兵攻子之。次年,子之攻杀太子平和市被。由于燕 国发生内乱,齐国的齐宣王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大将匡章领兵攻燕,只用了五十天就将整个燕国拿下,并杀了子之和燕王哙。齐军残暴,遭到燕国人民的反抗,齐军被迫撤退。这时,孟轲担任齐国的上卿,劝齐宣王行仁义,不要俘杀燕国人民, 应为燕国立一位新君。但是,齐宣王不听。赵国趁这个机会,护送流亡在赵国的燕公子职回国为王,就是燕昭王。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后,整顿政治,立志向齐国报仇。他苦于燕国缺少人才,向相国郭隗问计。郭隗说:“这好办,你就从我开始。如果我这样的人大王也能恭敬对待,何愁真正的人才不来?”于是,燕昭王为其筑宫,并恭敬地拜他为师。燕昭王又听从郭隗的建议,在易山(今河北省易县)旁边盖了一座高台,里面堆着黄金,作为招待客人的费用和礼物。这座台就是黄金台。这么一来,许多有才能的人都跑到燕国去,其中著名的有剧辛、苏秦与苏代兄弟、邹衍、屈庸、乐毅、秦开等。

   乐毅是乐羊的后代,燕昭王特别赏识他,让他训练全国的兵马。在此期间,燕昭王派苏秦到齐国去,从事间谍活动,诱使齐国疲于对外战争,其便攻齐复仇。到了公元前284年,燕国见时机成熟,便联络了秦、赵、韩、魏四个国家,一同去攻打齐国。燕军由乐毅统率,秦军由白起统率,赵军由廉颇统率,韩军由暴鸢统率,魏军由晋鄙统率,而乐毅当上将军,统领五国兵马。秦、赵、韩、魏四国军队,打了几个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池,就不愿再往下打。乐毅率领本国军队一直打到齐国都城,赶走了齐湣王。乐毅出兵半年,接连打下齐国七十多座城,只有莒城和即墨城仍在抵抗。齐湣王躲在莒城,终于等到楚国的救兵。楚将淖齿见燕军强盛,暗中与乐毅勾结,杀死了齐湣王。后来,楚将淖齿被齐民杀死,齐民找回逃难的太子法章,立他为齐王,固守莒城。

   在乐毅攻齐时,秦开也破东胡,扩地至辽东,燕国陆续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

   乐毅围困莒城和即墨城整整三年,眼看就能把齐国最后两座城拿下。不料,这时,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继位,就是燕惠王。齐国这时施行反间计,说乐毅并非攻不下两座城,而是故意留着,另有企图。燕惠王听信流言,把乐毅调回,另派骑劫为大将去接替他。乐毅知道回到燕国肯定没有好结果,于是逃到赵国去。

   骑劫到了前线,完全改变了乐毅原来的部署,燕军便出现危机。齐国即墨守将田单,首先派人向燕军诈降,使燕军麻痹;又想出了一个特殊的战术——火牛阵。他找来千余头牛,牛角上缚上兵刃,牛尾上缚上苇草并浇上油,夜间以火点燃,使牛猛冲向燕军军营,并以五千勇士随后冲杀,结果大破燕军,杀死骑劫。田单乘势,不到几个月工夫,乐毅占领的七十余城陆续全被齐国收回。
 

  接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