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与洪秀全
观潮
历史上有些人和事,如果在某一时间汇合了,是很有趣的,这里要谈的,是林则徐和洪秀全。
林则徐与洪秀全是否同时代人?有没有见过面?他们俩属同时代人,这很容易考证;但要回答他俩有没有见过面,就不那么容易了。
林则徐,生于1785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少穆。他自幼聪明好学,12岁参加府试即夺魁;19岁考中举人。1818年33岁时考中进士,历任编修等京师文职及地方布政使等职。1832年,47岁的林则徐担任江苏巡抚,1837年,又升任湖广总督。
林则徐少年时代即怀有雄心壮志,充满爱国激情,尤其崇拜民族英雄岳飞,曾专程到河南汤阴岳飞故里访问,谒拜岳飞祠。他身高不满六尺,但双目炯炯有神,英光四射,浑身充满凛然正气。任江苏巡抚,断狱公平,被百姓称为“林青天”。任湖广总督,严令禁烟,成效大著,因而激起道光皇帝全面禁烟的决心,将林则徐召入京师,商议大计。
林则徐至京,道光帝八次单独召见,磋商禁烟措施,于是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于1839年初南下广东,主持禁烟。林则徐到广东后,与两广总督邓廷桢一起,坚决禁烟缴烟,并于虎门烧烟,大长了国人志气。当然,此举严重触犯了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利益,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又领导广东军民,痛击英国侵略者,使得英军不得不移师北上,攻打定海、天津等地。首席军机大臣穆章阿、直隶总督琦善等趁机攻击林则徐,道光帝也改变了态度,于是年10月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谈判。
琦善到了广州,局面立即逆转,1841年初,英军进攻虎门,琦善不但不派兵增援,反与英人私定《穿鼻草约》。对此,道光帝大怒,将其革职,改派弈山为靖逆将军,杨芳为参赞大臣,南下广州主持,但也无法阻止英军攻占广州。道光帝再次迁怒于林则徐等,是年5月,下令将在浙江筹划海防的林则徐谪戍新疆伊犁。这无理的处罚使得正直的大臣不满,大学士王鼎就气愤难抑,上吊自杀,以死抗议。
林则徐是个正直爱国忠君的大臣,命运恰恰把他安排在鸦片战争这一历史时刻,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戏剧由他导演而成。可以想象,他被革职之时,心中是何等的悲愤,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又无可奈何;当他被谪戍新疆伊犁时,他是何等的忧心忡忡,不知沿海军民,能否抗击英军,保住疆土,取得胜利!伊犁,多么遥远的地方,现在要到那里,也不是容易的事,更何况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历史上,能称为“民族英雄”的已不多,林则徐无疑是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历史上,“悲剧英雄”不少,林则徐又可以说是最“悲”的之一!
回头说说洪秀全。洪秀全生于1814年,比林则徐小29岁。他是广东花县人,字火秀。洪秀全的出身与林则徐也不同,他出身于农民家庭,自幼父母双亡,曾做过村塾教师。洪秀全知道,只有走科举道路,才有出头之日,他多次到省城广州参加科举考试,但都名落孙山,后来只得以卖卜为生,游食江湖。
如果洪秀全象林则徐那样,考中举人,继而考中进士,就可以某得一官半职,走上仕途,谱写另一首人生之乐曲的,但由于他屡试不中,只得另辟蹊径,于是,在广东已经广泛传播的基督教,被他接受并加以改造,形成了一个“上帝教”(又称“拜上帝会”),他被推为教主。
1836年,就在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时,洪秀全与同乡冯云山赴广西传教。桂平人杨秀清、韦昌辉,武宣人萧朝贵,贵县人石达开、秦日纲等争相入教,成为骨干。不久,洪秀全卧病在床,七日未起,病愈后自称死而复生,并有了能知未来的神术,宣扬全世界将有灭顶之灾,唯有入教拜上帝的人才可幸免。在上帝教中,教徒一律平等,男称兄弟,女称姊妹,只拜上帝不拜他神……有教而没有教义,难以宣传,于是,洪秀全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等书进行宣传。(写着写着,我怎么觉得和现在的“法轮功”有些相似?)
鸦片战争后,国家更加腐败,加上广西连年灾荒,人民流离失所,而官吏对此置若罔闻,依旧文恬武嬉,使得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由于拜上帝会主张“平等”,颇受贫苦农民、矿工、挑夫等欢迎,他们纷纷入教,不几年,教徒发展到两千多人。广西巡抚郑祖琛是个昏庸老朽,对此并不介意,洪秀全感到,广西是武装起义的理想之地。
1850年6、7月,各地教徒从四面八方云集桂平县的金田村。洪秀全等对这些教徒进行整编训练,准备武装起义。同年10月,洪秀全率教徒攻破平乐府,杨秀清夺取永安数城,武装起义爆发;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王”,后改号“太平天国”。是年,洪秀全37岁。本文不是介绍和分析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全过程,所以,洪秀全于金田起义后的经过,我不再写,而是又要提到本文的另一个人物——林则徐。
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怎么又会和林则徐扯上关系?本来,是不应该有什么关系的,但是,世事就这么奇妙,有时本不相关的两个人物,又会拉扯到一块。前面说过,广西巡抚郑祖琛是个昏庸老朽的官僚,洪秀全坐大时,他掉以轻心,隐瞒情况不报,待到平乐府失陷后,才不得不上报咸丰帝。咸丰帝一怒之下,立即将他革职,起用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兼署广西巡抚,令他驰赴广西进行镇压。这不,两位本不相干的人物不就拉扯上关系了吗?
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被道光帝革职。1841年,他又被派往浙江,筹划海防,实际只是有职无权。英军攻占广州后,道光帝又认为广东兵政废弛,是历任总督之过,又下令将林则徐、邓廷桢谪戍新疆伊犁!作为一代忠臣,林则徐即使到了万里之遥的伊犁,也没有灰心丧气,他领导当地民众,兴修水利,垦辟屯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久,他又被起用为陕西巡抚,擢升云贵总督,后因病辞职回原籍侯官。
想不到,就在他65岁那年,咸丰皇帝一道圣旨,起用他为钦差大臣兼署广西巡抚,立即驰赴广西镇压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我想,如果当年林则徐能如期赶到广西,凭着他的精明才智,把洪秀全起义镇压下去,就象他在陕西、云贵镇压过的小规模的起义一样,那么,中国的历史则会改写,起码没有了一场历时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革命,历史上也没有了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林凤祥、李开芳、胡以晃、李秀成、陈玉成、洪仁玕等一大批响亮的名字;也许也没有了曾国藩、李鸿章的崛起。不过,这样一来,林则徐就会晚节不够光彩了,尽管洪秀全起义颇有迷信色彩,后来更加自相残杀,腐化堕落,但按一贯的评价标准,只要是农民起义,都是被肯定的。
不过,反过来说,如果不是林则徐镇压了太平天国,而是林则徐被太平军打败或杀死,那么,又会出现怎样的结局?太平天国方兴未艾,以林则徐老病之身,率领广西的腐朽官兵,要将洪、杨镇压于境内,实在很不容易,弄不好,他真的会象后来的清军将领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何桂清等,或呕血而死,或自缢而死,或被击毙。如此一来,林则徐固然死得不光彩,但洪秀全也会遭人骂,林则徐毕竟是民族英雄,如此死去,只会让义律等英国侵略者高兴的。
感谢上天的安排,他没有让林、洪二人相会,65岁有病在身的林则徐,接到圣旨后,不敢怠慢,立即从家乡侯官起程,驰往广西。但是,当他行至广东潮州时,终因一路奔波而病倒,并一病不起。诸位,你们说林则徐是否死得合适?两位近代史重要的人物,最终没有正面交锋,总是好事吧。林、洪二人,一位是封建统治者的忠实臣子兼抗英英雄,一位是宗教教主兼农民起义领袖,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孰优孰劣,是很难作比较的,还是让他们各自书写自己的历史为好。后世学者,应有自己的一套评价标准吧。
现在的潮州,不知是否仍保留林公逝世之所,如果其所仍在,把它辟为纪念馆,也会有后人去凭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