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雷州半岛水山游

         陈贤庆

         (序)

有没有人将当年“上山下乡”当作旅游?我说,虽然牵强了些,但是,如果我们豁达一点,眼光远大一点,将上山下乡的经历当作旅游,其实也未尝不可。农村、农场是“广阔天地”,肯定有山有水,有景有物,将所见所闻记下,不也是游记了吗?本文正是这样做的。

         (一)

翻开祖国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形似一只雄鸡,这雄鸡有两只脚,一只是台湾岛,另一只就是海南岛。而与海南岛隔海相望的,就是雷州半岛。雷州半岛的北部属海康县,南部属徐闻县。徐闻何以得名?据传,徐闻三面环海,形似一叶靠岸的小船。而徐闻城中的登云塔高高耸立,正如桅杆揭起,大有扬帆启航之势,而四周海上波翻浪涌,涛声震荡,徐徐而闻,故而得名。过去,徐闻是赴海南岛的必经之地,故肯定留下过包拯,苏东坡等人的足迹。近日报载,据考古学家考证,徐闻县还可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1968117日晨,天色灰暗,微微有些凉风。这一个早晨,对侨中许多青年来说,是铭心刻骨的,从那一天起,他们已经不是学生,而且已经不是广州人了,他们在广州的户口已经被注销,户口已迁往近700公里外的雷州半岛。

那天一早,他们离开亲人,离开家庭,回到了学校,然后乘坐汽车往城东的黄埔港。港口红旗招展,歌声飞扬,尤其那首《革命青年志在四方》,在反复地播放。除了侨中400余名知青外,码头上还聚集有数千其他学校的首批奔赴粤西的知青,有些父母或亲友来送行。中午12点,运载知青的万吨巨轮建华号启航,知青们站在甲板上,眼含热泪,向亲友,向广州挥手告别。这之中,就有我自己,还有我的七位同班的男同学。

建华轮顺江而下,驶过虎门,进入伶汀洋,在黄昏落日的时分,到达珠江口。这时,火红的夕阳,蔚蓝的海水,雪白的沙鸥,清凉的晚风,构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图景,使知青们暂时忘记了那离愁别绪。当时,我 带去一把小提琴和一把二胡,本该拿出来即兴演奏一番,但终不便在数千知青面前献丑。夜晚, 我们就睡在船的大舱中,可以微微听到海浪拍打着船身的响声……

    事后,我写了一首题为《离广州远赴湛江夜过零汀洋》的七律诗,记下这个时刻:“飒飒秋风别故城,建华穿雾走零汀。微波似诉征人语,冷月时添羁客情。远海茫茫舟板暗,沙鸥磔磔夜星明。此行不作贾生叹,低唱丹心照汗青。

       (二)

1110日凌晨, 我们在湛江港上岸。稍作休息,吃点早餐,又准备上路了。当时,湛江地区各个农场来接知青的汽车已经在等候,由于人多车多,需要认真清点好人数。当我们坐上勇士农场的几部卡车时,大概已九点多十点钟了。汽车往湛江南面开去,沿途是一派亚热带的风光,暗红色的土地,被一条条的防风林带所分隔,里面种着橡胶、剑麻、菠萝、甘蔗等。在1966年秋,我们几个与其他同学一起,曾到过湛江“串联”,后转向广西南宁,而没有往南走,因而,雷州半岛的风光,我们还是初次领略到。从湛江到勇士农场,大概有160公里,在海康县还要过一个叫南渡江的渡口,汽车起码要走半天,知青们就在卡车的车厢中站了半天,这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事,放到今天,就不可想象了。

下午三四点钟,汽车终于到达了徐闻县勇士农场场部。“勇士”,当年,不知是谁给了它如此令人肃然起敬的一个名字。说勇士农场,又得从徐闻县说起。

民国初年起,由于军阀混战,兵不剿匪,以至徐闻渐渐沦为匪窝,匪乱连续15年,人民死亡率达60%。清末全县有三十万人,到解放前夕仅剩七,八万,徐闻全境形成了茫茫的荒山野林。直至1931年,全县匪患始终止,但流浪异乡的百姓未归故土,大片田园依旧荒芜。19338月,国民政府广东省建设厅农林局筹建徐闻垦殖场,以大水桥,那老村,老宿地一带为主要基地。193423月间,垦殖场正式建立招人归耕,开垦土地二千余亩,种植水稻,旱稻,甘蔗,木薯,蓖麻,棉花和豆类等。此垦殖场惨淡经营了12年,终于1946年停办。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朝鲜战争及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中央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国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决定,于195110月在广州成立华南垦殖局,由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兼任局长。11月,即派出勘测队开赴海南岛及雷州半岛进行实地测量。1952年初,从人民解放军抽调部队组成林一师和林二师,分赴海南岛及雷州半岛。林二师5团到达徐闻,在坑仔附近成立徐闻垦殖所,建立26个编号场。林二师526连连长霍连,率部从中山县竹秀园急行军于816日到达北良村即后来场部招待所及幼儿园所在地安营扎寨,宣告0115场正式建立。这就是勇士农场的前身。这里补充一句,中山县竹秀园村,在中山城区之南,现在属“南区”,是著名的侨乡、富庶之地,从竹秀园一下到了雷州这荒蛮之所,足见过去军人严明之纪律以及伟大之奉献精神!

各场成立后,即派人到省内各地去招收民工,各地各界人民群众纷纷自愿报名,踊跃参加垦殖事业。19534月,光现在勇士场的范围就先后有6000多人到达,当时设立14个分场,共编49个中队。1954年,0115场改名为石板垦殖场。1955年,改名为勇士垦殖场。1957年转向企业化,垦殖场改为农场。

勇士农场位于徐闻县东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0.4度,东经110.2度。东与徐闻县的海鸥农场,南与南华农场,西与五一农场毗邻,北则与海康夏的收获农场相接壌。西部边界上的石板岭,海拔245.3米,为徐闻境内的最高峰。第一代雷州农垦工人的悲壮的创业史,不知有没有人详尽地写下或以长篇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但知青们从老工人的口中,已经听到许多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应该承认,这是一种最好的阶级教育和精神鼓励,是知青们从老工人身上获得的最有用的财富。试想,纵横数十里的徐闻山,山高林密,荆棘遍地,瘴雾弥漫,疫病侵袭,猛兽横行,加上34月的阴雨,78月的台风,1112月的干旱,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之下创业,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不屈的毅力,没有强壮的体魄,如何能担当那些高强度的劳动?当知青1968年到达农场时,老工人大多不足40岁,但普遍显得苍老,妇女更有较多病痛。如果说知青的劳动和生活是艰苦的,那么,这种艰苦,和他们比较起来,则又不可同日而语。

        (三)

他们集中在一个礼堂吃晚饭,菜肴中主要是半肥瘦的猪肉,但知青们已经很满意了。农场的领导热情接待他们,场长马凌顺讲话,记得他说:你们提出了一些要求,你们希望近海的,有水库的,我们都满足你们的要求,把你们安排到近海的,有水库的生产队。当时,侨中来的知青是勇士场的第一批,分配得好一些是理所当然,可以想象当时他们听后是多么的高兴!

饭后,宣布人员的去向。侨中的100余名知青,分到9队、13队、14队三个生产队,而蔡为霖等人,则被分到13队。他们上了两辆卡车,卡车往北开去,爬过一个叫石板山的山头,再走上约20分钟,黄昏时分来到了离场部13公里远的13队,队里的领导和职工热情迎接,他们数天前就知道这批知青的到来,并作了不少准备工作。

多天以后,他们才知道,马场长既没有骗他们,又骗了他们!说他没有骗,是这三个生产队的确是勇士场中最近海的,从9队到和安镇海边,只有10公里,而全场唯一的一个水库,就在13队附近。说他骗了,则是这三个生产队是全场最边远、也几乎是全场最落后的第三区的几个队,而且是预先安排了的!在农场那么多年,以及直至今天,他们也没有弄清楚,为什么当初农场会把第一批到来的知青安排在最差的地方!数天以后,黄埔港中学、大塘中学的知青来了,然而,他们却可以安排在三区的中心8队,甚至场部附近的1队、2队、3队等。不过,既然来了,并安顿了下来,还能怎么样?学学孔圣人的“既来之,则安之”的教导吧,于是,蔡为霖等人便在13队落户了,成为了“勇士人”。由于13队不久改称14连,后又改14队,为了叙述的方便,以下一律称14队。

初到雷州,感觉如何?当年有一阕沁园春·初到雷州》,可作描述:“渐近初冬,此地依然,草木葱茏。看浪环半岛,红泥满目;云横诸岭,黄土弥空。甘蔗菠萝,剑麻胶树,村寨依稀晚烟中。沉寂夜,听海涛声响,时隐时浓。   离家我去务农,叹珠水白云渺影踪。昔羊城风月,工余小叙;少年光景,梦里相逢。滨海南疆,高天阔地,沥血山林建业功。壮怀事,遍古今中外,处处如同。”词中,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还是令人感动的吧?

         (四)

14队的地理位置,应在勇士农场的西北部,与12队及黎村北山(后改称15队)接壤,有一条土公路与场部相连,距离约13公里。本文主要介绍附近的几个有公路加拖拉机路可通到的地方,当地习惯叫“墟”,因旧历三、六、九有墟市。

石板墟。石板公社所在地。距离我们所在的生产队有10公里之遥。附近的石板山,是雷州半岛的最高处。墟场那里只有一条短短的小街,房屋低矮破旧,平时冷清,墟日才有一些鱼、肉、菜卖。饭店、商店都是很小很简陋的。

曲界墟。曲界公社所在地。距离我们所在的生产队有15公里之遥。曲界墟比石板墟面积大很多,人口也多些,因它附近就是五一农场的场部,还有一家规模较大的糖厂等。墟上有两三条街道,房屋也较整齐较好,墟场中有饭店、商店,菜市场,还有照相馆等。逢墟日,货品也摆得多些。

和安墟。和安公社所在地。距离我们所在的生产队同样有15公里之遥。和安墟与其余两墟不同之处,就是它地处海边,由于近海,因而海产品就多,也很便宜,这是我们最喜欢来此墟的原因。至于墟场的街道建筑,也是低矮破旧的,毫无景物可言,倒是它因近海,对某些充满浪漫之情的知青来说,还是颇有吸引力的。我有《临江仙·和安望海兼游泳》一词,可见当年的青春气息:“休假和安迎烈日,远来不避艰难。赤身淌汗上高山。风帆天外驶,海水绿如蓝。    健将波涛同竞逐,当惊技艺非凡。豪情壮志满胸间。遥观西岭顶,红日正阑珊。

上述三个墟场,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牛屎、猪屎、狗屎、鸡屎遍地,卫生是完全谈不上的。当地人都穿黑衣,戴草帽,操黎话。由于广州知青大量来到,上述墟场才时见俊男美女,听到广州语言,有了一点现代气息。同时,也促进了商品的交易,如白糖、练奶、罐头、香烟、肥皂、牙膏、邮票、信纸等,当然,还有那鸡、鸭、鹅、虾、蟹、鱼等。知青们的工资甚少,但为了活命,吃的东西是不能吝啬的。我们到墟场去,一般是步行,有时能想老工人借到自行车,但是,那些凹凸不平的道路,使得车子去一次就损耗一次,令老工人心痛不已。

        (五)

雷州半岛不是与海南岛隔海相望吗?你们不是常常可以去到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吗?如果如现在公路发达,自己有小车,常去海安应是不难。但是,在当年,实在不易。我们是因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去到海安的。69年元旦,农场搞文艺晚会,我队的节目获好评,还被选上去慰问解放军。于是,在1月的某一天,一辆解放牌卡车将我们送到海安、西连,这里是祖国大陆的最南端。由于是黄昏日暮,晚上又要忙于演出,其实看不到什么,我只是凭想象,填了一阕《满江红·海安日暮观海,步稼轩韵》的词:“远眺高崖,暮色里,苍茫满目。云涌乱,惊涛拍岸,吼声时续。战士握枪行峭道,白鸥展翅巡天国。望烟笼隔海遥遥处,南大陆。     恨此间,无醽醁,精神爽,诗情足。笑渊明目短,只识黄菊。不爱斯文遗老气,犹当勇猛初生犊。想年前,竟忆贾长沙,凭栏哭!

有人会问,徐闻的县城,你们能经常去吗?很遗憾,从生产队到县城,有三四十公里之遥,交通不便,如何能常常去得了?直到次年即1969年的4月,我才第一次踏足徐闻县城。因为有游徐闻城》一首七律为证:“丁字旧街几处通,九层高刹立其中。猪牛路上来回过,肉菜墟头左右逢。酒肆尽闻他域语,人情都觉异城风。曾经歌舞繁华地,此日南疆我务农。

县城毕竟是县城,比那几个墟场要大很多,但是,也只是一些狭小的马路和街道,那旧街是否“丁字”,我不能肯定,大概也就两条主要的马路吧。最显眼的,是城中有一座塔,叫“登云塔”,塔名三字由赤城应世虞题。登云塔建于明万历43年,即公元1615年,到1623年始落成。塔高36.41米,塔腔为壁内折上式,塔身各层设假平座,有雅号“雁号嘲风”。不过,我们看到那塔,破旧不堪,且有摇摇欲坠之感。县城的商店、食店多些,主要的美食是“白切狗肉”,蘸着酱油即可入口。城中一样是“猪牛路上来回过”,卫生一样是很差的。满耳听闻的,则是黎话。

多年后,开通了公交车,由县城到和安,应是方便出行了,可以时时到县城逛逛了吧。但是,那公交车一天只有两班,去了可能就回不来,所以,我们还是极少能到县城去开开浑的。

       (尾声)

最后要作个说明,文中所引用的诗词,虽是当时写出,但多是日后加以修改润饰的,并非我在6869年间诗词写作就达到那个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