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七:“七七事变”前日本侵华史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序列抗日战争中国军投敌部队简介 抗日战争主要战役日军战败投降大事录

“七七事变”前日本侵华史

在全面侵华战争前,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半个世纪的侵略,请看下列的史实:

    1874年 

    5月,日本以台湾高山族杀害54名琉球渔民为由,悍然出兵3600余人侵我台湾,残酷杀戮高山族同胞。

    10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日台事专条》及“会议凭单”,默认琉球人是日本人,并赔偿日本50万两白银。1875年,日本以“凭单”中“日本国从前被害难民之家,中国先准给抚恤十万两”一句而强迫琉球国王停止向中国朝贡。1879年,日本吞并曾是中国属国的琉球国,改其为冲绳县。 

    1894年 

    是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驻守牙山。6月,日本以清军入朝为借口,调遣大批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

    7月25日,日军不宣而战,向牙山中国驻军突击,同时,日本军舰袭击在丰岛海面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军舰,重创“济远”号和“广乙”号;击沉“高升”号运输舰,造成700多中国官兵死亡,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8月1日,中日同时正式宣战。9月17日,日舰队在黄海海面袭击中国北洋舰队,击沉3艘军舰。“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及全船250人、“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及全船270人壮烈牺牲。 

    10月,日军分两路侵犯我辽宁省。

    11月,日军占领大连、旅顺。日军进入旅顺后,见人就杀,在4天3夜的大屠杀中,全市近2万中国人全遭杀戮,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 

    1895年

    1月,日军从水陆两路夹攻驻威海卫中国海军,2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月,日军占领整个辽东半岛,日军所至,烧杀淫掠,无所不为,仅在田庄台一地,就杀死我军民2000多人。 

    4月17日,日本迫使战败的中国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割地赔款的《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要求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5月5日,日本因俄、德、法等国的干涉,被迫“放弃”辽东半岛。

    5月27日,日军进犯台湾。 

    11月,日占领台湾全岛。 

    同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日辽南条约》,中国向日本加付3000万两白银,才“赎回”辽东半岛。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成了“暴发户”。日本外务大臣井上馨兴奋地说:“一想到现在有35000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或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

    1898年 

    4月,日本强行将福建划为其势力范围。

    1900年 

    5月,日、俄、英、美、德、法、意、奥八国联军进犯北京。

    6月15日,日本内阁决定向中国派遣25000名官兵,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

    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京烧杀淫掠。

    8月24日,日舰“和泉号”上的陆战队在厦门登陆。28日,又从台湾派两个步兵连入侵厦门。

    1901年

    9月7日,清朝政府与日本等11国在北京签订《辛丑和约》,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天津、山海关沿线的12个地区,赔款白银4.5亿两,日本从中分得3479.31万两。

    1904年

    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俄国在中国旅顺口的舰队。10日,两国相互宣战,日俄战争爆发。12日,清朝政府宣布(对日俄战争)中国“局外中立”。

    1905年

    1月,日军攻陷旅顺。3月,日军占领奉天(沈阳),与俄为争夺中国领土和权益在我东北进行大规模厮杀。

    9月5日,俄国战败与日签订《朴茨茅斯和约》。

    12月22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北京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条约规定,清朝政府同意根据日俄《朴茨茅斯和约》将俄国在辽东半岛的租借地转让给日本,并在中国东三省增加开放城市和港口,安东和奉天之间军用铁路由日本经营,禁止修建与“满铁”平行的线路。

    1906年 

    6月,日本成立了对我国东北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的大本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和关东都督府。

    1907年 

    7月,日本与法、俄签订秘密协定,把南满和福建定为日本势力范围。 

    1914年 

    8月,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把山东黄河以南地区划为日本对德“交战区”。 

    10月,日军占领济南和胶济铁路全线。

    11月,日、英联军攻占青岛。英军(约千人左右)很快撤走,日军却拒不撤军,妄图长期侵占山东。

    1915年     

    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会见袁世凯,针对中国政府要求日军撤出山东的照会,提出了秘密条款,共有5号,分为21条,即“二十一条”。

    5月,日本以最后通牒方式,迫使袁世凯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25年 

    5月15日,日本人开枪打死上海日商内外棉纱厂工人代表顾正红、打伤工人十余名。

    后又伙同英国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当场打死工人和学生71人,打伤数十人。

    1926年 

    3月,日舰炮击大沽炮台,中国驻军死伤10余人,后日本调军舰于大沽对中国进行威胁。3月18日,北京群众举行集会向段祺瑞政府请愿,遭到镇压,47人被打死,200余人被打伤,酿成“三·一八惨案”。

    1928年 

    5月3日,日军制造“济南惨案”,打死中国军民1000多人,5月11日,攻占济南,并大肆烧杀,中国军民共死亡6123人、伤1700多人。

    6月,日本在沈阳皇姑屯车站炸死张作霖,阴谋乘乱夺取东北。 

    1931年 

    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郊外柳条湖的“南满”铁路,诬指中国军队所为,悍然对附近的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日军连续攻陷沈阳、鞍山、铁岭、抚顺、长春等重要城市,随后数月,继续进犯东三省其他地区,1932年2月5日占领哈尔滨,东北全境沦陷,3000多万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

    1932年 

    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驻防上海的中国十九路军奋起反击,与日军激战33天,中国军民死伤达1.6万余人,财产损失达20亿元以上。5月5日,中日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日军得以进驻上海。

    3月9日,日本制造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在长春宣告成立。清逊帝溥仪就任“执政”,并“委托”日本关东军维持“国防”和治安、管理铁路,并聘请日本顾问。

    1933年 

    1月至5月,日军攻占热河省后,大举进攻长城各口,先后占领察哈尔省及河北省北部大部分土地,进逼北平、天津。5月31日,迫使国民党政府签署了限令中国军队撤退的《塘沽停战协定》。确认长城一线为日军占领线,等于认可了日本对东北四省的非法侵占;划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区,便利了日本进一步控制整个华北。

    1935年 

    10月至12月,日本制造“华北事变”。10月22日,日本在河北香河指使汉奸暴动,占据县城。11月7日,策动宋哲元等进行“华北五省自治运动”。11月25日,策动殷汝耕等汉奸在通州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冀东22个县宣告脱离中国政府管辖,沦为日本殖民地。北平学生爆发“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 

    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随后借口演习中失踪一名士兵,炮轰宛平城,守桥的中国29军官兵奋起反击,震惊世界的“七七”事变爆发。这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

 

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序列

“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系列

一、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序列(1937年8月31日)

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

参谋长:冈部直三郎少将

司令部驻天津,次年1月移北平,总兵力约37万人。

第一军:司令官 香月清司中将,辖第六师团、第十四师团、第二十师团

第二军:司令官 西尾寿造中将,辖第十师团、第十六师团、第一0八师团

方面军直辖第五师团、第一0九师团、中国驻屯混成旅团、临时航空兵团等

二、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序列(1937年8月15日-10月)

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

参谋长:饭诏守少将

司令官驻上海。

第三师团:师团长 藤田进中将

第十一师团:师团长 山室宗武中将

第九师团:师团长 吉住良辅中将

第一0一师团:师团长 伊东正喜中将

第十三师团:师团长 狄洲立兵中将

第十军:司令官 柳川平助中将,辖第六师团(由华北调来)、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师团

1937年11月12日日军攻占上海后,“上海派遣军”改为“华中方面军”;12月13日攻占南京后,司令部移至南京。

三、“关东军”序列

司令官:植天谦吉大将

参谋长:东条英机中将

司令部驻长春。

第一师团:师团长 河村恭辅中将

第二师团:师团长 冈村宁次中将

第四师团:师团长 松井命中将

第十二师团:师团长 山天乙三中将

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等

四、“台湾军”序列

五、侵华日军舰队序列

第二舰队(1937年7月28日编成)

司令官  吉田善吾中将

“中国方面舰队”(1937年10月20日编成)

司令官  长谷川清中将

第三舰队  司令官 长谷川清中将兼

第四舰队  司令官 丰田富武中将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侵华日军序列

一、“中国派遣军”序列(1945年8月)

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

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

华北方面军

司令官:根本博中将

参谋长:高桥坦中将

第一军:司令官 澄田赉四郎中将;辖第一一四师团、独立混成第一旅团、独立步兵第六旅团、第十四旅团

第十二军:司令官 鹰森孝中将;辖第一一0师团、第一一五师团、骑兵第四旅团等

第四十三军:司令官 细川忠康中将;辖第四十七师团、独立混成第五旅团、独立步兵第一旅团等

方面军直辖坦克第三师团,独立混成第一、八、九旅团,独立步兵第二旅团等

第六方面军

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

参谋长:中山贞武少将

第十一军:司令官 笠原幸雄中将;辖第五十八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二、八十八旅团

第二十军:司令官 板西一良中将;辖第六十四、六十八、一一六师团,独立混成第八十一、八十二、八十六、八十七旅团

方面军直辖第一三二师团,独立混成第十七、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旅团,独立步兵第五、七、十一、十二旅团

第六军:司令官 十川次郎中将;辖第七十、一三三师团、独立混成第六十二、八十九、九十一旅团

第十三军:司令官 松井太久郎中将;辖第六十、六十一、六十五、六十九、一0一师团,独立混成第九十、九十二旅团,独立步兵第六旅团

第二十三军兼香港占领地总督部:司令官 田中久一中将;辖第一0四、一二九、一三0师团,独立混成第二十三旅团、独立步兵第八、十三旅团

“中国派遣军”直辖第三、十三、二十七、三十四、四十、一三一师团,第十三飞行师团

以上“中国派遣军”共105万人。

二、第十方面军(1944年9月,“台湾军”改称第十方面军)序列

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将

参谋长:谏山春树中将

第三十二军:司令官 牛岛满中将;辖第二十四、二十八、六十二师团,独立混成第四十四、四十五、五十九、六十旅团

方面军直辖第九、十二、五十、六十六、七十一师团,独立混成地七十五、七十六、一00、一0二、一0三、一一二、六十一旅团,第八飞行师团

以上第十方面军共约12.8万人。

三、“中国方面舰队”序列(1945年8月)

长官:福天良三中将

参谋长:左近充尚正少将

第二遣华舰队:长官 藤田类太郎中将

香港、厦门、上海、青岛、长江等特别根据地队

以上“中国方面舰队”共约6.3万人。

四、“关东军”序列

总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

总参谋长:秦彦三郎中将

第一方面军

司令官:喜多诚一大将

参谋长:樱井镣三中将

第三军:司令官 村上启作中将;辖第七十九、一一二、一二七、一二八师团,机动第一旅团,独立混成第一三二旅团

第五军:司令官 清水规部中将;辖第一二四、一二六、一三五师团等

方面军直辖地一三四、一二二、一三九师团

第三方面军

司令官:后宫谆大将

参谋长:大坪一马少将

第三十军:司令官 饭田祥二郎中将;辖第三十九、一二五、一三八、一四八师团

第四十四军:司令官 本乡义夫中将;辖第六十三、一0七、一一七师团,独立坦克第九旅团

方面军直辖一0八、一三六师团。独立混成第七十九、一三0、一三四旅团,独立坦克地一旅团

第四军:司令官 上村干男中将;辖第一一九、一二三、一四九师团,独立混成地八十、一三一、一三五、一三六旅团

第三十四军:司令官 栉渊鍹一中将;辖第五十九、一三七师团,独立混成第五十三、一三三旅团等

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日句168个步兵师团。其中分布在中国战场53个师团:华北地区5个,华中18个,华南3个,东北22个,台湾5个;占其师团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二。

 

抗日战争主要战役

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

淞沪抗战 (又称一二八抗战,1932年1月-1932年3月)

长城抗战 (1933年1月-1933年5月)

热河抗战 (1933年2月-1933年2月)

绥远抗战 (1936年11月-1936年12月)

卢沟桥事变 (又称七七事变,1937年7月)

平津作战 (1937年7月)

太原会战 (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南口战役 (1937年9月)

平型关战役 (1937年9月)

忻口战役 (1937年10月)

娘子关战役 (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太原保卫战 (1937年11月)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937年11月)

 四行仓库抗击战

南京战役 (1937年12月)

徐州会战 (1938年2月-1938年5月)

台儿庄大战 (1938年3月-1938年4月)

武汉会战 (1938年8月-1938年10月)

 万家岭战役

广州战役 (1938年10月)

南昌会战 (1939年3月-1939年4月)

随枣会战 (1939年5月)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9月-1939年10月)

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940年2月)

昆仑关战役 (1939年12月-1940年1月)

枣宜会战 (1940年5月-1940年6月)

百团大战 (1940年8月-1940年12月)

上高会战 (1941年3月-1941年4月)

晋南战役 (1941年5月-1941年6月)

第二次长沙战役 (1941年9月-1941年10月)

第三次长沙战役 (1941年12月-1942年1月)

香港保卫战 (1941年12月)

滇湎路战役 (1942年3月-1942年9月)

浙赣战役 (1942年5月-1942年8月)

常德会战 (1943年11月-1944年1月)

豫湘桂会战 (1944年4月-1944年12月)

豫中会战 (1944年4月)

长沙会战 (1944年5月)

衡阳保卫战 (1944年6月-1944年8月)

桂柳会战 (1944年8月)

湎北滇西战役 (1943年10月-1945年3月)

密支那战役 (1944年5月-1944年8月)

强渡怒江战役 (1944年6月-1944年7月)

湘西会战 (1945年4月-1945年6月)

桂柳反攻战役 (1945年4月-1945年8月)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来总理签署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通告,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抗日战争中国军投敌部队简介

11933年春东北军骑兵第17旅旅长李守信于绥远林西率部投靠日军。李守信原为热河土匪,东北易帜时投靠东北军,被委任为骑兵第17旅34团团长。1933年升任旅长不久后即投靠日军。被日方委任为经林留守司令。9月又改编为察东警备军,与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作战,司令官李守信。下辖两个师又一个炮兵队。

   伪蒙疆政府成立后所部改编为伪蒙疆军第1军,李守信任伪蒙疆军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伪蒙疆军总司令部下辖九个师又一个炮兵团、一个直属炮兵队、宪兵队。实际兵力约五、六千人。所部除炮兵外,全部为骑兵。该总司令部驻绥远。

   1939年9月1日所辖之第1军第1、2、3师被改编为靖安警备军(武装警察),所辖部队缩减为六个师。1944年秋所改编的靖安警备军又恢复原建制。1945年10月该部为国民政府收编为新编第10路军,总司令李守信。李守信后与德王依靠旧部另组西蒙自治政府,任蒙古军副总司令。1949年潜逃蒙古人民共和国后被逮捕引渡回国。1964年12月被特赦释放。1970年病逝。

 21935年绥远义勇军司令王英投敌。王英为绥西土匪,长期盘踞绥远。后任东北军之师长、察北游击司令。王英投敌后于张家口召集旧部,编成五个旅。日方授予大汉义军称号。1936年11月该部进攻绥远傅作义第35军,结果为傅作义大败,所部五个旅有四个旅反正。王英逃亡天津。1937年日方又委王英为绥西自治委员会委员长,王又召集所余残部及地方反动武装。该部于1939年改编为绥西自治联军,总司令王英。下辖三个师,师长由陈秉义、乌青云/王万抚、常志义分任。驻包头。兵力约四千人。1940年3月该部又在绥远五原遭受傅作义部重创,从此一蹶不振。

   1945年10月该部为傅作义收编为骑兵第1集团军,王英任总司令。旋又改编为骑兵第14纵队,王英任纵队长。王英后任北平行营高参、剿共军总司令。于1950年被逮捕,1951年1月死于镇反。

   31938年国民党中央党务训练团军训处长刘夷被俘投敌。刘夷为黄埔二期生、刘峙之侄。投敌后任汪伪军官训练团团长、军事参议院参议。1942年成立汪伪中央警备军后任命刘夷为独立警备旅旅长。所部负责南京卫戍任务,装备为汪伪军之最。1945年10月该旅被国民政府编入第74军。刘夷被国民政府逮捕,经刘峙说情获释移居香港,后返回江西定居。

   41939年春第19军68师副师长蔡雄飞和团长汤家谟于山西离石被俘投敌。蔡雄飞为东北人,早年服务于东北军,长城抗战后随68师转入晋绥军。日方将该部俘虏编组为兴亚皇军,蔡雄飞、汤家谟分任正副司令。下辖两个纵队。兵力500人。所部后改编为日伪河东道保安队,指挥官蔡雄飞、副指挥汤家谟。兵力约三千人。该部驻山西赵城。

   1945年7月所部为阎锡山收编为新编第2师,师长汤家谟。蔡雄飞因任伪职时未与阎锡山合作,于抗战胜利后被逮捕枪决。

   51939年秋军统忠义救国军第8支队支队长丁锡山率部于淞沪地区投敌。1940年所部被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暂编第13师,师长丁锡山。1941年5月26日该师编入暂编第2军序列。1943年1月该师改编为浙江保安队。5月反正,继续抗日。丁锡山下落不详。

   61940年初第1战区豫北游击队总指挥刘昌义率部投敌。刘昌义出身西北军,曾任东北抗联第3师师长,后赴河南组织游击队抗日。1941年5月第6集团军独立第3旅旅长谭松艇率部投敌。

   1941年6月3日上述两部被日伪改编为豫北绥靖司令部,司令刘昌义。下辖暂编第21师,师长刘昌义(兼)。9月刘昌义反正,反正部队被国民政府扩编为暂编第15军,军长刘昌义。所留部队保留番号,以师参谋长陈玉瑄代理。1942年5月11日实任师长。1943年4月23日该师被改编为地方保安队。1945年11月该部为国民政府徐州绥靖公署收编。刘昌义后任国民政府集团军副总司令、绥靖区司令官、淞沪警备副司令。1949年率领第51军残部起义。1981年被授予起义证书。

   71940年春东北挺进军高参白凤翔于绥西率所部千余人投敌。白凤翔原为东北军骑兵第6师师长,西安事变后拟升任军长,因张学良南京被扣调任马占山东北挺进军高参。

   所部被改编为伪骑兵第6师,师长白凤翔。到1938年白凤翔又相继收编傅作义所部投敌官兵千余,乃受命成立伪东亚同盟救国军总司令部,白凤翔任总司令。所部扩编为骑兵第3、4、5、6师。兵力约二千人。驻绥远固阳。1942年白凤翔又拟率部反正,事为日方知悉,乃将白毒杀。所部或解散、或分割使用。

   81941年2月13日鲁苏皖边区游击纵队副总指挥兼第1路游击总指挥李长江于苏北率领所部8个支队投敌。该部原为地方武装,抗战爆发后改编为游击纵队。所部被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第1集团军,总司令李长江。该部下辖四个师两个旅又一个独立团。驻江苏泰州、江都、靖江地区。兵力约12000人。

   1942年4月15日该部改编为五师一旅制。1943年12月24日被撤消番号,所部编入第5集团军序列。其中又有第24、25、26师三个师于1944年11月调隶第2方面军序列。李长江被调任汪伪军事委员会委员,抗战胜利后寓居上海。1956年12月30日病逝。

   91941年春军统忠义救国军一部由蔡鑫元率领在江苏泰兴投敌。所部被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暂编和平建国军第7路,司令蔡鑫元。11月该部改称暂编第19师,师长蔡鑫元。1944年1月26日该部被改编为苏北屯垦警备队。

   101941年4月第33师副师长兼团长潘干丞、鲁苏战区独立团团长刘湘图于苏北率部投敌。

所部分别被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暂编第28师和暂编第22师,师长由潘干丞、刘湘图分任。这两个师分驻江苏高邮、宝应、兴化地区,直属苏北行营。其中暂编第28师于1943年9月改归伪淮海省节制。所部下落不详。

   111941年6月21日江苏省保安第8旅旅长杨仲华于苏北率部投敌。该部原为地方武装,抗战爆发后改编为保安旅。所部被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苏皖绥靖总司令部,总司令杨仲华。该部下辖三个师又一个独立旅。1942年2月18日改编为第2集团军,总司令杨仲华,编制未变。该部驻江苏东台、盐城、如皋、南通地区。兵力约一万人。

   1942年10月14日因日方怀疑杨仲华暗中通“敌”(重庆国民政府)被扣押,集团军番号撤消所属各师直属苏北行营,1943年12月22日又编入第5集团军。

   121941年8月第173师518团团长刘子清率部于皖北投敌。所部被改编为护国救民独立师,师长刘子清。驻安徽无为。兵力约二千人。

   131941年11月第69军军长毕泽宇于山东韩城率领所部文大可教导师投敌。毕泽宇原为第69军参议,后与高树勋联合将准备投日的军长石友三活埋,得以升任军长。所部被日伪改编为暂编第31师,师长文大可。1943年4月23日该师被改编为山东保安队。1945年11月为国民政府徐州绥靖公署收编。毕泽宇投敌后任汪伪军事委员会参议。抗战胜利后曾任哈尔滨市市长。1949年逃台。1968年1月8日病逝。

   141942年7月26日骑兵第1军代理军长兼骑兵第1师师长赵瑞、副师长段炳昌、骑兵第4师师长杨诚、副师长何焜于山西净化率领所部投敌(据赵瑞回忆,所部于1942年7月14日在山西净化遭日军围击,损失一部,后奉阎锡山命率领所部开赴太原受日军改编。7月26日改编为山西剿共军)。所部被日方改编为山西剿共军,司令赵瑞。下辖第1师(师长赵瑞兼任,副师长段炳昌)、第2师(师长杨诚兼任,副师长何焜)。其中第1师师长后易为李宝森。该部司令部驻太原,第1师驻山西武乡,第2师驻山西崞县。兵力约五千人。

   1945年7月该部为阎锡山收编为新编第1军(军长赵瑞)、新编第2军(军长杨诚)、新编第4师(师长段炳昌)、新编第5师(师长何焜)。10月所部皆改为省防军。后又并编为第8总队,赵瑞任总队长。太原解放前夕,该部起义。

   151942年4月22日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游击总指挥、39集团军副总司令孙良诚于山东定陶、荷泽地区率所部陈光然暂编第28师、赵云祥暂编第30师、王清瀚独立第4旅、黄贞泰新编第13旅、郭俊峰特务旅、于飞第4游击纵队投敌(其中独立第4旅段海洲、孙兴斋两个团、于飞第4游击纵队在冀察战区副总司令部参谋长傅二虞的率领下继续抗日)。投敌兵力约3万人。其中暂编30师、独立第4旅、新编第13旅为69军2个团扩编,第4游击纵队为地方武装组建,暂编第28师为181师一部扩编。所部为汪伪国民政府授予第2方面军番号,赵云祥暂编第30师扩编为第2方面军第4军,王清瀚独立第4旅扩编为第2方面军第5军。该部驻河南东明、考城。1944年11月该部调驻江苏扬州、泰州。

   1945年10月该部为国民政府收编为新编第2路军,总司令孙良诚,下辖第2纵队(辖赵云祥第4总队、王清瀚第5总队)。11月该部第4总队由赵云祥率领参加新4军,余部遭受重创,被缩编为第5纵队。1948年初又为汤恩伯缩编为暂编第25师(师长孙玉田,副师长王清瀚),所辖第12、13旅由正副师长兼任。是年秋,该师又扩编为第107军,下辖王清瀚第260师、孙玉田第261师。该军最终在淮海战场向解放军投诚(其中第260师为起义部队)。孙良诚于1950年在上海被捕,1951年病逝于苏州监狱。

   161942年6月新编第5军副军长刘月亭于河南林县被俘,旋投靠日伪。日方将新编第5军俘虏及地方散兵合编为暂编第7军,任命刘月亭为军长。1944年9月16日被缩编为第9师,编入暂编第11军序列。刘月亭下落不详。

   171942年夏江苏保安第5旅旅长徐继泰率部投敌。所部被改编为和平反共兴亚建国第3军,军长徐继泰。该部驻江苏灌云。兵力约3800人。抗战胜利后所部被国民政府收编,徐任第一二三军第三三四师师长。1949年5月在上海外围作战时被俘。1950年1月29日逝世。

   181943年1月18日新编第4师师长吴化文、新编第1师师长于怀安、鲁西保安司令宁春霖于山东临沂、莱芜率领所部投敌。投敌兵力12000人(1945年兵力约9000人)。其中新编第4师为原第3集团军手枪旅扩编,新编第1师前身不详,鲁西保安司令部为地方武装组建。所部为汪伪国民政府授予山东方面军番号。新编第4师、新编第1师以及鲁西保安部队被改编为山东方面军第1军。7月又扩编为第6、7军两个军,山东方面军改称第3方面军。该部驻山东鲁村、南麻、悦庄地区。

   1945年9月该部为国民政府收编为新编第5路军,吴化文任总司令。下辖于怀安第6梯队、杨友柏第7梯队。同年11月该部两个师被8路军歼灭,第6梯队梯队长于怀安被俘,第46师师长许树声阵亡。1946年2月该部被改编为暂编第7纵队,旋又改称山东保安第2纵队,司令吴化文。1947年5月该部被改编为整编第84师,吴化文任师长。下辖杨友柏整编第155旅、徐曰政整编第161旅。1948年7月该部整编161旅被歼,旅长徐曰政被俘。旋以山东保安第2旅补充,旅长何志斌。9月19日济南战役期间该部起义,被解放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吴化文任军长。下辖杨友柏第103师、赵广兴第104师、何志斌第105师。该军第104师315团是率先攻占南京总统府,并在门楼上升起红旗的部队。吴化文在建国后曾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于1962年4月病逝。

   191943年2月25日第128师师长王劲哉、副师长李德兴、第六战区挺进军司令金亦吾于湖北咸宁被俘投敌,所部第128师第381、382、383旅旅长赵天时、任兰圃、薛豪平、第5战区独立1、2、3、5旅旅长潘胜富、苏景华、张海平、苏振东亦随同投敌。该部为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暂编第6、43师,师长由金亦吾、王劲哉分任。暂编第6师于1944年经汪伪军事委员会点验取消“暂编”字样。1945年9月为国民政府收编。暂编第43师成立不久即为师长王劲哉率领反正,于敌后开展游击战,坚持到抗战胜利。金亦吾于内战时曾任第15绥靖区高参、第14兵团参谋等职。1949年10月向解放军投诚。1951年1月13日死于镇反。王劲哉于建国后曾任山西省政协委员。

   201943年4月23日新编第5军军长孙殿英、副军长杨汝贤、暂编第3师师长杨克友、副师长王瑞庆、暂编第4师师长王廷英、副师长王瑞亭于河南林县率所部投敌。投敌兵力约1万余。新编第5军为原冀北民军扩编。所部仍以新编第5军番号称呼,隶属汪伪第24集团军,孙殿英任第24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新编第5军军长。该军下辖孙殿英暂编第3师和王廷瑛暂编第4师。

   1943年12月23日该军脱离第24集团军序列,为汪伪国民政府授予暂编第11军番号,隶书由孙殿英新组建豫北剿共军司令部。所辖两个师分别改番号为暂编第7、8师,师长未变。1944年9月16日又将暂编第7军缩编为暂编第9师、暂编第6军缩编为暂编独立第16旅,加入该部序列。10月7日该部经汪伪军事委员会点验,所属各师取消“暂编”字样。10月10日改编为第6方面军,总司令孙殿英。该部驻河北新乡。1945年9月该部为国民政府收编为新编第2路军,孙殿英任总司令。1946年初该部又缩编为暂编第3纵队,司令孙殿英。1947年5月2日该部于河南汤阴被歼,孙殿英被俘。孙殿英被俘后于1947年夏病逝。

   211943年5月10日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第24集团军总司令、太行山游击总司令庞炳勋、第106师师长李震汾于河南陵川被俘后通电投敌,所部第27军、第40军未及撤往黄河南岸者皆随庞投敌。其中第27军为北伐时的鄂军第1师延续而来,第40军为原西北军暂编第14师延续而来。所部仍以第24集团军番号称呼,总司令庞炳勋。下辖第27军、第40军、新编第5军。第27军和第40军两部实际只有一个师的兵力,故两军最初都只是空番号而已,虽然又陆续收编国民党散兵,扩编为暂编第23、46师和暂编独立第14旅和两师一个旅,但两个军的番号最终还是没有继续使用。

   1943年12月23日该部新编第5军脱离序列,另组豫北剿共军司令部(见上文)。1944年1月所辖之暂编第46师改番号为暂编第51师。10月7日经汪伪军事委员会点验,各师、旅皆取消“暂编”字样。10月10日改编为第5方面军,总司令庞炳勋。该部驻河南新乡、汲县等地,后移防开封。兵力约2万人。1945年9月该部为国民政府收编为新编第1路军,总司令庞炳勋。1946年初所部被编并入国民党第40军,庞炳勋去职,寓居开封。庞炳勋的寓公生活并没有长久,随着国民党的溃败,庞炳勋还是逃往到了台湾,与昔日的西北军旧友孙连仲合开餐馆度日,于1963年1月12日病逝。

   221943年5月山东保安第5师师长齐子修、山东保安第8旅旅长邱吉胜被俘投敌。所部被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第8师,师长齐子修。

                   

国民党及国民政府投敌的高级官员

        

         姓名     投敌前主要职务  所属派系  所任主要伪职
    

        汪精卫  国民党副总裁(中央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主席
    

        陈公博  实业部长(中央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立法院长
                          
    周佛海  宣传部长(中央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
                           
    褚民谊  行政院秘书(中央监察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外交部长
                         
    陈  群  内政部次长(候补中央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内政部长
                         
    陈璧君  中央监察委员          汪伪国民党中央委员
    

        缪  斌   江苏省民政厅长(候补中央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
                       
    何世桢  安徽省民政厅长(候补中央委员)      汪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徐苏中  粤汉铁路局长          汪伪国民政府文官长
                       
    曾  醒   中央党部妇女部部长       汪伪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曾仲鸣  铁道部次长(候补中央委员)       河内被刺
         
    吴开先  中央委员              逮捕后释放回重庆
    

        陈中孚  青岛市长(候补中央监察委员)       汪伪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
                      
    恩克巴图 中央监察委员           汪伪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陈孚木 交通部政务次长(候补中央委员)      汪伪国民党中央委员
        
    顾忠琛 中央监察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
                           
    溥  侗  中央候补监察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委员
    

        罗君强 侍从室秘书             汪伪国民政府安徽省省长
                           
    陶希圣 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曾在汪指定的“最高委员会”负责宣传
                           
    梅思平 国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实部长业
                         
    董道宁 外交部亚洲司第一科科长      汪伪国民政府外交部参事主席
                           
    汤良礼 外交专门委员会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
                           
    朱履深 立法院立法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司法院副院长
                         
    李圣五 外交专门委员会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教育部长
                           
    陈君慧 财政专门委员会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建设部长
                           
    林柏生 立法院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宣传部长
                           
    周学昌 陕西省教育厅长           汪伪国民政府南京市长
                           
    陈耀祖 铁道部财务司长         汪伪国民政府广东省长
                           
    赵尊岳 铁道部参事           汪伪国民政府铁道部次长
                           
    赵毓松 川康甘青设计委员会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农矿部部长
                           
    焦  莹  铁道部官员               汪伪国民政府考试委员会委员长
                           
    苏体仁 绥远财政厅长           汪伪国民政府山西省长
                           
    陈春圃 侨务委员会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中央组织部长
                           
    蔡  培  交通部航政司长         汪伪国民政府驻日大使
                           
    蔡洪田 上海特别市党部秘书长        汪伪国民党中央委员
    

        刘  云  苏州反省院院长           汪伪国民党监察委员
    

        陈  箓 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副委员长     汪伪国民政府外交部长
    

        陈锡康 外交部驻北平特派员         汪伪开封绥靖委员会机要组长
                            
    潘毓桂 行政院冀察政务委员会政务处长    汪伪国民政府天津特别市长
                            
    周龙光 外交部亚洲司司长          汪伪中日经济协议会秘书长
                            
    陈锦涛 财政部币制委员会主席        汪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财政部长
                            
    何炳贤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长        汪伪国民政府陆军经理总监
                            
    余晋和 厦门市长              汪伪国民政府北平特别市长
                            
    朱  朴  实业部农村财政整理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宣传部副部长
                            
    周迪平 津浦铁路局局长         汪伪国民政府天津市长
                            
    许修直 内政部次长            汪伪国民政府北平市长
                            
    张一鹏 江西财政厅长            汪伪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长
                            
    林康侯 赈济委员会常务委员         汪伪中日贸易协会理事
                            
    戈定远 行政院秘书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淮海省秘书长
                            
    李  芳  外交部视察专员           汪伪国民政府湖北省政府委员
                            
    吴颂皋 外交部国际司司长           汪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汪曼云 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行政院清乡事务局长
                            
    章正范 国民党宣传部驻沪特派员        不详
    

        黄香谷 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宣传科主任    汪伪国民党中央委员
    

        刘坦公 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委员       不详
    

        张北生 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苏北绥靖公署参谋长
                            
    马元放 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主任委员       1940年被捕1943年返回重庆
                            
    石顺渊 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       汪伪储备银行总务处长
                            
    崔步武 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组织委员       汪伪清乡委员会少将专员
                            
    掌牧民 江苏省政府参议            汪伪军事委员会苏北行营秘书长
                            
    邵式军 苏浙皖税务总局局长         汪伪国民政府政务参赞
                            
    戴英夫 江苏省农矿厅厅长           汪伪国民党组织部副部长
                            
    徐天深 行政院参议              汪伪国民政府文官长
    

        孙绍康 最高法院推事            汪伪国民政府上海高等法院院长
                            
    梅哲之 实业部总务司司长         汪伪国民政府财政部钱币司司长
                            
    麦静铭 经济委员会驻沪办事处主任      汪伪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
                            
    陈之硕 监察院审计部政务次长        汪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陈福民 安徽省高等法院院长          汪伪国民政府首都高等法院院长
                            
    乔万选 内政部统计司司长         汪伪国民政府特别法庭庭长
                            
    董修甲 江苏省政府财政厅长          汪伪国民政府江苏省政府委员
                            
    邹静芳 湖南省党部指导委员          汪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周化人 津浦铁路副局长          汪伪上海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
                            
    夏奇峰 不详               汪伪国民政府审计部长
                            
    郑洪年 立法院立法委员          汪伪国民政府铁道部次长
                            
    汤澄波 实业部主任秘书长         汪伪国民政府工商部次长
                            
    金家凤 国防最高委员会专任委员      汪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日军战败投降大事录

    1945年2月,苏、美、英三过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会议,秘密签订《雅尔塔协定》。该协定对加强同盟国合作,加快消灭德、日法西斯力量,有重要作用。

    1945年春、夏,美军连续占领菲律宾群岛、硫球岛、冲绳岛,取得了进攻日本本土的前进基地;中国正面战场在豫西、鄂北会战中给日军以相当打击,取得了湘西会战和收复桂林、柳州地区的胜利,解放区战场在我军民连续猛烈的反攻下,侵华日军被困守于大中城市、交通要道及沿海地区,面临崩溃只势。

    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指出,目前已处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夜,号召解放区军民从各个方面准备大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7月26日,中、美、英三政府发表《波茨坦公告》,勒令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

    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第一颗原子弹。

    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同时参加《波茨坦公告》。

    8月9日,苏联百万红军在中国人民和东北抗日联军的配合下,向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同日,美国向日本长崎投掷第二颗原子弹。

    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

    8月10日、11日,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发出第一至第七号命令,我各路大军向日伪开展了全面大反攻。国民党个战区的军队也同时发起反攻。

    8月10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通过中立国瑞士、瑞典,向盟国发出乞降照会。

    8月11日,蒋介石下了三道命令:一是要解放区人民军队“就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敌伪“擅自行动”;二是要其嫡系部队“积极推进”,“勿稍松懈”;三是要伪军“切实维持地方治安”,“趁机赎罪”。

    8月13日,美国800架B-29轰炸机轰炸东京。

    8月14日,日本裕仁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并颁布停战诏书。日本政府向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发出接受《波茨坦公告》之照会。

    8月15日,日本政府向全国广播了天皇的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16日,日本大本营虽令各地日军停止战斗行动,但仍提出“为了自卫可采取战斗行动”。由于日军没有放下武器投降,中国军队的大反攻和苏联向关东军的进攻,仍按原计划进行。

    8月19日,日本派出参谋次长河边虎四郎中将为全权代表的一行16人到达马尼拉,接洽盟军进驻和投降书签字问题。

    8月21日,日本乞降使节今井武夫一行8人飞抵芷江,接受中国战区日军投降应准备事项的指示。中国战区受降范围为中国(东北由苏军受降)、越南北纬16度以北地区。日本驻华派遣军所辖投降兵力计有:华北方面军、华中第六方面军、京沪地区第六、第十三军,广东地二十三军,台湾方面第十方面军,越南北纬16度以北地区第三十八军,总共投降日军132.32万人。

    8月26日至28日,盟军先遣队、空运部队、海军部队进驻日本。

    8月30日,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元帅飞抵日本。

    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旗舰上,举行日本向盟国投降的签字仪式。代表中国方面签字的是徐永昌上将。

    9月3日,被定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

    9月9日,何应钦上将在南京主持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日本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土地上,横行一时的日本侵略者终于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得到它应有的下场。

    自9月11日至10月中旬,蒋介石宣布将中国战区分为十六个受降区,任命卢汉、张发奎、汤恩伯、王耀武、胡宗南、阎锡山、顾祝同、刘峙、孙蔚如、余汉谋、薛岳、李品仙、孙连仲、李延年、傅作义、陈仪为受降主官。这命令排除了八路军、新四军受降的资格。对投降的一百二十多万日军及其日本战犯,蒋介石又用“以德报怨”的政策,实质是达到与日合流的目的,“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冈村宁次等大批日本战犯,摇身一变成了蒋介石的军事顾问。对投降的六十多万伪军,蒋介石也“既往不咎”,实行收编。大汗奸周佛海、罗君强被委任为上海行动正、副总指挥,任援道被委任为南京先遣军总司令,门致中被委任为北平绥靖司令。伪军将领、集团军总司令庞炳勋、孙良诚、张岚峰、孙殿英、吴化文、郝鹏举,分别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四、五、六路军总司令。蒋介石在结束抗日战争的同时,实质也在酝酿着发动旨在消灭共产党的全面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