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棱宰相
                                          树紫

     读书人大都知道“模棱两可”这个成语,但“模棱”的意思和这成语的出处,却不是人人都知道。
     话要往古时候说。唐代女皇武则天在位期间,有一个文章写得很好的官员,叫做苏味道。此人做过几年宰相,但无甚政绩可言,只有一句话,当时人所皆知,而且一直流传到今天。这名言是:“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持两端可矣。”这话的精绝处,在于告诫人们说话须不偏不倚,表态须不明不白。这样,不管往后事态如何发展,如何变化,有心人都将抓他辫子不着。相反,如果你把话说绝了,遭人“咎谴”的机会就大了。这无疑是苏某为官多年的经验之谈。因为“发明”名言有功,人们赠给他一个外号,叫“苏摸棱”,或叫他“摸棱手”,因为他是宰相,有的人私底下就叫他“摸棱宰相”。日常生活中,苏味道的确有时“摸棱”得很到家,例如他的弟弟因请托上的问题,常常对他大发脾气,甚至肆口谩骂,他都不怎样生气。然而政治上,尽管他满肚子都是“摸棱”学问,最终却不很成功。他曾经因犯事蹲过牢房,又曾经因为毁坏别人的墓田和非法役使劳力而被御史弹劾,贬官坊州。在武则天时代,他过分靠拢她的亲信张易之、张宗昌等人,致使当时在野的中宗李显深为不满,李显复辟之后,就把他外放到郿州去做刺史了。虽然后来还是被召回长安,但为时不久也就呜呼哀哉了。在死与不死之间,他的“摸棱”技巧当然更是无用武之地。

   “摸棱”一词,似乎未见古人解释过。文字学者蒋鸿礼怀疑它是古人口语“无虑”、“孟浪”、“摹略”的声转,其原始意义略约与今天所说的“大概”、“概略”相近。我们说某人办事从来只是大大概概,不肯认真,这“大大概概”的含义,就很有点接近“摸棱”的意思了。曾经有一个时期,报纸上常有“某人就某事表态,旗帜不够鲜明”之类的句子,这“旗帜不够鲜明”,便同样有一种“摸棱”的神味存在。文献上于“摸棱”二字,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解释,说是苏味道当初拜相的时候,有门生问他:“现在国事繁剧,你准备怎样着手处理呢?”苏味道沉默不语,只管用手在那床棱上摸过来摸过去,大概就算是回答了吧。大凡物件上呈条状突起的部位,均可以称为“棱”。摸床棱而不及两面,就是典型的“不偏不倚”的意思了。这个解释很有趣,然而因为是明显的望文生义,所以颇不足征信。
    自古官场中深谙“摸棱”之道的人是相当多的,晚清礼部尚书奎润是其中的一员。他当时也有“摸棱宰相”之目。取笑他的人说,天下的浊气共有十斗,他一个人就占去了八斗。这八斗浊气,固然包含了他外貌上的丑陋(奎润麻面)和举止上的猥琐在内,但更大的部分,应是指他那浓重的“摸棱”味而言。不过有一件事情,似乎可以说明他并非时时刻刻都那么“摸棱”、那么是非不分的。有一年乡试,他担任浙江主考,试后上榜的举子中有一个叫陆寿恬的,某监考官认为“恬”字触犯圣讳(光绪皇帝名“湉”,与“恬”字同音),应该取消他的举人资格。奎润反驳说:“为了一个字而取消人家的资格,不好。倒是地方送考生名单时,应该替他改改名字的。”说完,他提笔把“恬”字抹去,同时在旁边加上一个和“恬”字同音的“田”字。问题于是乎解决。陆寿田还是举人,后来更高中进士,在这件事上他是应该感谢奎润的。

     有人说,做人不妨多点儿“摸棱”气,做官可是绝对“摸棱”不得。我的看法则正好相反,做人万万不可有半分“摸棱”气。因为做人是一辈子的事,至于做官,如果不是终身制,那么多半只是一生中的某段时间而已。当然了,人在江湖,其“心”往往不由自己,当官岁月适时适地地“摸棱”一下,也并不就罪大如天。官场毕竟是官场,有它的游戏规则在,如果事事与它的“传统”倒着干,人家恐怕会说你是疯子。
     末了有一事提醒,假如你还是学生,考试时候千万记得别把“模棱两可”写成了“摸棱两可”,否则,老师手上的那些“标准答案”绝不会迁就你,因为“摸棱”一语中的“摸”字,后来都习惯写成“模”字了,你再顽固地“摸”下去就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