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清朝皇帝

                               陈贤庆

      写罢《闲话明朝皇帝》一文,有朋友认为,不如顺势也写写清朝的,清朝的皇帝也是很值得写的,我觉得也是,幸好暑假还有点时间,那就趁热打铁,再写一篇《闲话清朝皇帝》,自我欣赏也罢,普及历史知识也罢。

    公元1644年至1911年这两百多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清朝时期。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位的一共有十位皇帝;但是,清朝以1644年为起点又是不够准确的,这一年只是明朝灭亡(其实也并非最终灭亡),清兵入关,统一中国的开始,而“清”的立国还要早些,起码还有两位开国皇帝,所以,要从努尔哈赤写起。

   在我国的东北地区,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曾称肃慎、挹娄、勿吉、靼鞨、女真等。明朝时,东北女真分化为东海女真、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归属明朝设置的军政机构奴儿干都司管辖。

   1559年,努尔哈赤出生于建州女真一个贵族家庭,姓氏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祖上曾在元朝、明朝任指挥使等职,但到了他的父辈,家道中落。十岁时,努尔哈赤丧母,他更开始过上艰苦的生活,以采集、狩猎、贸易等为生,到过许多地方,见识过不少世面,学会蒙语、汉语等,还了解到明朝的一些政治、军事情况。

   明朝万历十年即公元1582年,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在一场争权夺利的纠纷中被明朝的军队误杀,明朝边吏道歉,还让努尔哈赤袭封建州左卫指挥使,但他不满;次年,即1583年,25岁的努尔哈赤以为祖父和父亲报仇为名,拿出父亲“遗甲十三副”起兵,开始了统一女真的战争,这事,史称“努尔哈赤十三甲起兵”。

   努尔哈赤起兵后,以十年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又以二十多年时间征服了海西女真和东海各部,使得东北出现了一个以建州女真为主体的新兴民族——满族。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将部队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军事编制,即“八旗制度”。其具体编制是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统领;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统领;五甲喇为一固山,即“旗”,设固山额真统领,并设左右梅勒额真作为副职。起初只有黄、红、蓝、白四旗,后又增加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共为八旗(黄、红、蓝、白四旗亦称正黄、正红、正蓝、正白四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6万人。八旗队伍兵虽不多,但乃是一支军纪严明、能征善战的劲旅。

   万历44年即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自尊为“大英明汗”。他统一女真,雄据东北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要问鼎中原,取代明朝的统治。1618年,他公开打出反明旗帜,连破东州、马根丹、抚顺、清河等城。

   努尔哈赤的建国称汗与反明行动,震惊了明廷,于是,1619年,明朝派兵部侍郎杨镐任辽东经略,坐镇沈阳,集结十多万兵力分四路进攻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先采取各个击破后采取集中优势兵力的战略,仅用了五天时间,即在萨尔浒消灭了明朝的三路大军。萨尔浒大战是满清与明朝兴亡的转折点,战后,明朝转入守势而努尔哈赤转守为攻,掌握了对明朝的主动权,乘势夺取了沈阳、辽阳等七十余城,并于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1926年旧历正月,努尔哈赤率兵攻打宁远(今辽宁兴城)。宁远城有明朝名将袁崇焕率二万人把守,运用西洋大炮,硬是打退了努尔哈赤十几万军队的多次进攻,八旗兵的尸体布满城外,努尔哈赤本人也中炮身负重伤,只好含恨撤退。这就是著名的宁远之役。八月,努尔哈赤伤重身亡。有关努尔哈赤的死因,另一说是忧愤成病而死,享年67岁。但不管怎样,努尔哈赤死于宁远之役后,灭明之壮志未酬。

   努尔哈赤手下有八固山即八旗军,八旗军的旗主有“四大王”“四小王”之称,四大王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小王当时只有三个(镶黄旗无旗主),即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此七人,除阿敏是努尔哈赤之侄,其余都是儿子。努尔哈赤在生时,于1622年曾告诫八固山王(旗主),日后大家共理国政,若国君无道,可另立有德之人,国君死后也并非一定传位长子。努尔哈赤死后,九月,大贝勒代善与诸贝勒拥立四贝勒皇太极,年号天聪。时镶黄旗无旗主,由皇太极兼领,皇太极挟有两黄旗,势力自然超过诸王。皇太极即位后,率诸贝勒誓告天地,皇太极立誓敬兄长,爱弟侄;诸贝勒立誓拥护皇太极;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与诸贝勒对誓,表示合作团结。此情景,当是很感人的吧。在这仪式上,皇太极还宣布设立八固山额真即各旗军政长官,与旗主有隶属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皇太极在即位之时,可以信誓旦旦,但在坐稳皇位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皇太极即位之初,还是依满族旧制,与三大贝勒共同管理国政,并座受群臣朝贺,但是,不久,皇太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先将阿敏削爵幽禁,继之废并座受贺的旧制,加强君权。莽古尔泰也在死后被剥夺爵位;唯有代善主动赞成废除并座旧制,为皇太极所优礼。

   皇太极即位后的任务,就继承父亲的遗志,灭亡明朝。1627年,他派阿敏攻打朝鲜,至平壤,渡大同江,朝鲜被迫议和。1628年,皇太极又攻打蒙古察哈尔部,迫使察哈尔部退出了西喇木伦河之外。他又亲自率兵攻打宁远、锦州,结果又被袁崇焕击败,这是明朝继“宁远大捷”后的“宁锦大捷”。

   皇太极南下攻打明军不利,知道山海关难以进入,于是,于1629年绕道龙井、喜峰等长城口下遵化,经顺义、通州,直逼北京城。袁崇焕得知消息,即率军堵截追击,在北京城下展开激战,次年2月,皇太极在关内停留了四个月后只得撤走。

   皇太极南侵受挫,深感袁崇焕是最大的障碍,于是,他施行反间计,诬陷袁崇焕通敌,结果,糊涂的崇祯皇帝处死了袁崇焕,解除了皇太极的心腹之患,但由于袁崇焕给明朝经营的山海关、锦州一带的防线仍很牢固,皇太极一时之间也难以攻破。尽管如此,但皇太极仍不断攻击蒙古察哈尔部和明朝其他州县,将蒙古兵编为蒙古八旗;收降了明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1934年、1936年、1938年,皇太极又进行了三次绕道入关,但也没能攻至北京。

   1636年旧历四月,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所谓“清朝”,实际应该从这一年算起。皇太极的庙号为清太宗,努尔哈赤的庙号为清太祖。

   1641年旧历四月,清兵围困锦州,切断松山、杏山的援兵之路;明朝东北边防统帅洪承畴、总兵吴三桂等率13万军队支援锦州;八月,两军在松山一带掀起大战,结果,明军大败,丧失关外四城,吴三桂败走宁远。洪承畴率残部入松山,清兵围松山。1642年旧历二月,清兵攻破松山,洪承畴被俘后投降;三月,清兵又攻破锦州,明朝总兵祖大寿投降。松锦之战是清军继萨尔浒之战后的又一次大捷,清军不仅摧毁了明朝的东北防线,而且军力大增,不仅有满族八旗、蒙古八旗,而且还有了汉人八旗。

   松锦之战后,皇太极踌躇满志,准备灭亡明朝,而就在崇德八年即1643年旧历八月,皇太极突然病死,享年51岁。这时,离明朝的灭亡,不过就半年时间。清太宗皇太极一死,大清的皇位继承权面临一场激烈的争夺。前面说过,满清建国,并不受汉族嫡长子继承制的约束,皇太极本人就不是嫡长子。皇太极死后,他的弟弟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太祖第14子)和皇太极长子和硕肃亲王豪格都想做皇帝,两人剑拔弩张,差点就要发生武力冲突。这时,皇太极的妃子庄妃,认为由自己六岁的小儿子福临继位,可以化解矛盾。庄太后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贵族博尔济吉特氏,与姐姐及姑姑一起嫁给皇太极,所以,她也是属于有强硬后台的。于是,她多方做说服工作,使得多尔衮也同意福临继位,由自己与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侄)共同辅政。和硕礼亲王代善等王公大臣不愿看到流血事件,也表示支持。豪格势单力孤,只得放弃;而多尔衮也发誓:“如不秉公辅政,妄自尊大,天地谴之!”这样,在大清最关键的时刻,避免了一场流血冲突,使得大清灭明的事业能够继续。于是,同月,福临即位,是为清世祖,改次年年号为顺治。因此,福临也称顺治帝。顺治帝年仅33岁的母亲庄妃被尊为皇太后,俗称庄太后。

   顺治即位时,明朝的气数已尽,东北有清军入侵,南有李自成、张献忠攻打,已是风雨飘摇。不过,灭明之事并非他六岁小皇帝可为,而是要靠他的叔父多尔衮、阿济格、济尔哈朗、多铎等人。

  1644年旧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是时,总兵吴三桂拥数十万大军于山海关,处于清军和李自成之间。李自成招降吴三桂,吴三桂接受招降,率军离关向北京而来。但是,吴三桂行至半途,遇家人密报,说家父吴襄被囚,财产被抄,爱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部将刘宗敏抢去,登时勃然大怒,率军返回山海关,并立即派人持书到清朝邀兵入关。多尔衮在宁远接吴三桂书信,立即挥师西进。李自成得知吴三桂拒降,仓促率二十万军队,并带上吴襄和崇祯太子,急赴山海关,想继续招降吴三桂。结果,李自成军队与吴三桂军队以及清军在山海关一带展开激战,李自成战败,退回北京,杀了吴襄及吴氏全家,匆匆在武英殿举行登极大典,次日即率军撤出北京向陕西转移。

   1644年旧历五月,多尔衮率清兵到达北京,许多明朝官员出城五里迎接。多尔衮从朝阳门入城,登武英殿受朝贺。多尔衮并非一介武夫,很有政治头脑,并能听取范文程、宁我完等汉人参谋的意见,他发布告示,安抚州县,并为崇祯帝发丧,令官民服丧三日。此外,他决定迁都将北京,从沈阳接来顺治皇帝。京城原明朝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的汉族官员一律保留原职,另配满族官员,共同处理政务。这应该是很得体的很得民心的做法,然而,汉族之民,很难忍受满族人的统治,不甘心做“亡国奴”,而明室贵族,更是不想丧失自己的天堂,于是,南明小朝廷相继建立。面对这种局面,多尔衮唯有采取武力征服,别无他法。于是,他派他的兄弟侄儿阿济格、济尔哈朗、多铎、豪格、博洛、尼堪等,以及明朝降将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南下消灭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南明各小朝廷。到了顺治三年即1646年消灭了南京福王政权后,南方的局面大体稳定了。

   清军在征服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出现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残暴行为。之所以出现“嘉定三屠”等暴行,又与多尔衮推行的一项政策有关,这项政策就是“薙发令”,即令所有汉族的男子,亦如满族男子一样,一律薙发。薙发就是将前部额头以上头发剃去,后部余留部分编成辫子盘于头顶或垂于背后。多尔衮的意思,当然是以此使得入主中原的满族人,不至于在发型上成为“另类”,而一国之中,发型统一,也具有征服的意义。明朝的男子习惯束发,薙发这种并不美观的发型,理所当然受到了汉人的强烈抵制,于是,一方“反薙发”,一方是下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矛盾激化必然造成流血杀戮事件,但杀戮破坏的程度远不如李闯王。最后,多尔衮的“辫子政策”获得成功,汉族男子都被迫薙发。不过,这种薙发,历经两三百年后,又习惯成自然,无辫者反而成了“异类”了,当民国初年,革命党人发起“剪辫子”运动,不是又引起另一次恐慌吗?看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风波》等便可知。时至今日,这种“辫子”还是很有用处的,一些编剧导演们,凡拍古装片,都让男人拖着“辫子”;大多数观众也以为封建时代的中国男人就是留“辫子”的,有辫与无辫,便成了时代的分界。此外,“旗袍”,顾名思义是旗人即满族人的服装,是满清入主中原后的“舶来品”,而我们现在看电视剧,旗袍可能就穿在汉唐时女子的身上!

   在征服南方、巩固政权的过程中,摄政王多尔衮无疑是功劳最大的,被尊为父皇摄政王。他的权势越来越大,以至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于顺治四年即1647年停止辅政。顺治五年即1648年,多尔衮又将侄儿、和硕肃亲王豪格构陷削爵下狱而死,还将其妃子博尔济锦占为己有。顺治六年即1649年,功绩同样卓著的多尔衮弟、和硕豫亲王多铎病死,时年36岁。据说多铎在征服扬州时,抢得美女多人,其中有一位叫刘三季的,长发委地,光可鉴人,多铎令其侍寝,三季宁死不从;多铎北归,刚好其妃子死去,答应以三季为继室,三季才委身于多铎。多铎死后,多尔衮在朝中的政敌可能就剩下其兄和硕英亲王阿济格。阿济格自恃功大,要求给与“叔王”的称号,但被多尔衮拒绝。

  多尔衮在朝中位高权重,而庄太后极其依重他,后有二人私通之传说。不仅如此,满族旧制嫂子下嫁叔子为正常事,多尔衮新近亡妻,便让人向群臣提议,迎娶庄太后;群臣通过讨论,同意太后下嫁摄政王。到了乾隆时,纪昀即纪晓岚见到清初档案,认为此事不成体统,不可彰之后世,请示乾隆全部销毁,因此,庄太后下嫁给叔子摄政王多尔衮的事便变成了“传闻”,无卷帙可寻了。

   顺治八年即1651年初,年仅39岁的多尔衮病死。死后被追尊为成宗义皇帝。摄政王多尔衮死后,和硕英亲王阿济格想步多尔衮后尘,想当摄政王,但是,已经14岁的顺治帝不甘心仍受制于人,于是宣布亲政,将阿济格幽禁。不久,又责令阿济格自尽。顺治帝对摄政七年的多尔衮并无感激之情,相反还恨之入骨,一来恨他专权,二来,可能并不高兴母亲下嫁于他,总之,顺治帝一亲政,即接受近侍苏克萨哈等的告发,说多尔衮私制帝服,谋图不轨;郑亲王济尔哈朗也证实其事。于是,顺治帝削去多尔衮(到乾隆时,才恢复其和硕睿亲王的封号)及其家属的一切爵号,唯庄太后不予追究。而以前依附多尔衮的官员,全都入罪处罚。此外,顺治又把正白旗改属皇帝,从此两黄、正白属皇帝,称“上三旗”,其余为“下三旗”。

   顺治亲政后,天下并未太平,尤其南方数省仍未征服。西南有李自成、张献忠旧部,以及孙可望、刘文秀等势力、湖广有李定国等势力;东南有郑成功、张煌言等势力,顺治帝继续派出经略洪承畴、平西王吴三桂,以及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继茂(耿仲明子,耿仲明因部将犯法,惧罪自缢)、平南王尚可喜等继续征讨。到了顺治十六年即1659年,南方基本平定。是年旧历三月,清朝命吴三桂镇云南,尚可喜镇广东,耿继茂镇四川(后改镇广西、福建)。顺治十七年即1660年,顺治帝制定上述三藩的兵制,吴三桂辖五十三佐领,另绿营十营,每营一千二百人;耿、尚各辖十五佐领,绿营各六七千人。

   顺治十八年即1661年正月,清世祖福临因天花病死于养心殿,年仅24岁。可能,一位皇帝病死,实在太平常了,也太不够刺激了,所以,有关顺治帝的死或者说下落,民间则流传着另一种说法,更加浪漫些,传奇些,悲壮些,这更符合一般民众的欣赏心理。当然,也可能无风不起浪,也说不定事情真如流传的版本呢。

   且说顺治帝长大以后,庄太后等为他立过两位皇后,但他都不中意,第一位被废,第二位也被打入冷宫。在妃子之中,有一位叫佟妃的,其祖辈与父辈为汉人,但都是清朝的开国功臣,后成为汉族旗人。原先满汉是不通婚的,后清政府为了笼络汉人,冲淡满汉民族对立情绪,巩固统治,实行了尊孔政策,顺治帝亲至孔庙祭奠孔子,推崇《四书》《五经》,提倡忠孝节义,并允许满汉官民通婚。由于允许满汉官民通婚,也打破了不从汉人中选妃的清宫旧制,所以,出身于汉族旗人的佟妃得以选入宫中。顺治11年即1654年,15岁的佟妃生下一子,取名玄烨。然而,17岁的少年皇帝顺治帝并不喜欢佟妃,当然也不喜欢她所生的儿子玄烨。那么,顺治帝有否意中人?原来,他有他的所爱,那就是另一位妃子,叫董鄂妃的,顺治对她情有独钟,痴心一片。后来,董鄂妃也为他生了四皇子,但三个多月就夭亡了。顺治17年即1660年秋,董鄂妃病死,顺治帝伤心欲绝,不顾群臣反对,追封她为皇后;而自己,也悲不欲生,多次寻死自尽,不几个月,也病死了。

   从人性或爱情的角度看,顺治帝能够对一位妃子如此真心实意地钟爱,并为她忧郁而死,的确是令人感动的;但民间觉得这样还不够动人,传说顺治帝并非病死了,而是伤感过甚,干脆离宫出走,遁入空门,到五台山当了和尚!而朝廷没有办法,只得假告大丧,掩饰过去。这真是一种更富有传奇性的结局!写书编戏以及观书赏戏的人,肯定更喜欢后一种结局吧。因此,我们今天观看某些电视剧,真的就是如此演绎的。

   回头还要说说董鄂妃。如果董鄂妃仅仅是满族旗人之女,选入宫中,那也没有多少故事性,于是,又有了另一种版本:原来董鄂妃并非满人,而是汉人!而且不是一般的汉人,原为江南才子冒辟疆的爱妾,名叫董小宛!后为清军所掳,辗转入宫,大受顺治宠爱,于是用满族的姓称董鄂妃。这故事,也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于是,又为后世的小说编剧家们提供了广阔的“戏说”空间。

   不管怎样,在1661年旧历正月,清世祖顺治帝病死或遁去了。去位前夕,就皇嗣问题他专门问过在朝中任职的德国人汤若望,在福全、玄烨、常宁三位皇子中,汤若望主张立玄烨,理由是他出过天花。当然,庄太后喜欢和看重玄烨,更极力主张玄烨继位。于是,顺治帝与庄太后共同商议,遗诏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辅佐佟妃八岁的儿子玄烨即位。正月初九,玄烨在庄太后的主持下举行登基大典,改次年为康熙元年,玄烨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清圣祖康熙大帝

   前面讲过,由于顺治帝只爱着董鄂妃,因而并不喜欢佟妃以及二皇子玄烨,直到董鄂妃所生的四皇子夭折后,顺治才对玄烨关注多些。玄烨的成长,全靠他的祖母庄太后。庄太后一切按帝王要求严格培训使玄烨从小即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在登基大典时,庄太后在群臣百官面前问康熙有何愿望,六岁的康熙答道:“臣无他欲,唯愿天下治安,民生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可见他已经少年老成,初具帝王风范。

    然而,康熙毕竟年幼,庄太后特意安排四大臣辅政,互为制约。四大臣开始辅政时,在顺治帝陵前发誓,要同生共死,尽忠辅政。在开始几年,也没有发生大的矛盾,大事均由皇太后决策,然后再具体执行。但是,慢慢,鳌拜自恃战功卓著,并救过皇太极,野心膨胀,开始结党营私,陷害异己,辅政几年来,已在各个重要部门安插了亲信,如秘书院大学士班布尔善,吏部尚书阿思哈,兵部尚书噶褚哈,工部尚书济世等,形成了一个鳌党政治集团。四大臣中,索尼年老多病,不久又病死了,遏必隆胆小怕事,都不是鳌拜的对手,唯有苏克萨哈敢于与之对抗。

   康熙五年即1666年,鳌拜制造镶黄旗与正白旗调换土地事端,借以排挤苏克萨哈。苏克萨哈以及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和保定巡抚王登联等均坚决反对。鳌拜欺13岁的康熙年幼,竟矫旨将苏纳海等三位大臣处以绞刑,并籍没家产。康熙六年,康熙14岁,开始亲政。苏克萨哈提出引退,想迫使鳌拜也交出辅政大权;鳌拜反而利用此机会,联合党羽,给苏克萨哈罗织了24条罪状,奏请凌迟处死。刚刚亲政的康熙很是吃惊,认为不可,但鳌拜瞪眼叫嚣,迫使康熙批准,硬把苏克萨哈及长子查克旦一起推上凌迟台,苏克萨哈其余六个儿子、一个孙子和两个兄弟也被处斩家产籍没。

   面对如此嚣张的鳌拜,14岁的康熙在谋求对策。他以对弈为名,将索尼之子、吏部右侍郎索额图召入宫中谋划方案。对弈之后,索额图被调回宫中担任一等侍卫,并负责从八旗子弟中挑选一些孔武有力的少年儿童,组成一个“善扑营”,每日在内苑陪伴康熙进行扑击游戏,鳌拜看到,认为是儿童闹剧,全然不放在心上。在其后的两年中,康熙对鳌拜表面还十分敬重,但暗中在作充分的准备。康熙八年即1669年,16岁的康熙认为时机已到,决定翦除鳌拜。在行动之前,他先已各种借口将一些重要的鳌党派遣出京,然后召他和遏必隆“入宫议事”。当鳌拜一进宫门,训练有素的“善扑营”的少年儿童即将鳌拜生擒。康熙把他交付康亲王杰书审讯,列出30条罪状,最该论斩。行刑前夕,康熙召见鳌拜,问他有何话说。鳌拜无可抵赖,只有解开衣襟,让康熙看自己救皇太极时留下的伤痕。康熙也念他昔日功劳大,免去死刑,改判终身监禁。不久,鳌拜即病死狱中。康熙翦除了鳌拜,其党羽也根据罪行轻重处罚;苏克萨哈、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等平反昭雪;任命索额图为大学士,明珠为右都御史。

    内患消除,康熙又面临外患,即“三藩”问题。明亡之际,有多位明朝将领降清,并帮助清军灭明,立下大功,其中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分别被封为平西王、靖南王和平南王。耿仲明死后,儿子耿继茂袭父爵;耿继茂死后,儿子耿精忠袭父爵。此三位藩王,分别留镇云南、广东和福建,形成三藩拥兵自重,盘据南疆的局面,其中,又以吴三桂的势力最大。吴三桂因爱妾陈圆圆被抢,“冲冠一发为红颜”,引清军入关,率军助清占领北京,夺回陈圆圆,然后入陕西进湖广,由四川而贵州、云南,甚至深入缅甸追击南明桂王。坐镇云南后,他在昆明建造了豪华的平西王府,他并非专宠陈圆圆,后宫佳丽不下千人,其中一位爱妾叫连儿的,最得他宠幸。

    康熙12年即1673年旧历三月,年届70的平南王尚可喜奏请告老还乡,康熙趁机令其撤藩归辽东。七月,吴三桂、耿精忠也奏请撤藩,但其目的是要试探朝廷的意思。康熙与明珠等商议,决定撤藩,而且三藩并撤。但朝廷使者到昆明时,吴三桂却不肯服从,这年十一月,他杀死不肯追随的云南巡抚朱国治,囚禁朝廷使者,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假托收养着一位朱三太子,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举行叛乱。靖南王耿精忠响应;此外,贵州提督李本深等也相继响应。于是,三藩之乱爆发。尚可喜不肯追随,但两年后,袭封平南王的儿子尚之信也劫持其父叛附吴三桂。

    面对来势汹汹的三藩之乱,年仅20岁的康熙沉着应战,发布檄文揭穿吴三桂叛乱的目的,斩杀吴三桂的儿子、附马吴应熊,调兵遣将抗击叛军。康熙16年,尚之信兵败投降;康熙17年即1678年旧历三月,吴三桂见大势已去,在衡阳匆匆举行即位大典,国号为周,年号昭武,同年八月,67岁的吴三桂病死。其后,叛军拥立其13岁的孙子吴世璠即位,改元洪化,随即撤退贵阳。康熙20年即1681年,清军进取云贵,攻入昆明,叛军投降,吴世璠服毒自尽。后耿精忠被凌迟处死。经过历时八年的战争,波及滇、黔、川、桂、闽、粤、湘、赣、陕、甘十省的三藩之乱终于平息。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