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考对联

                                    陈贤庆

    去年底,我参加市诗社的一个年会,有感而发,写了一篇题为《也谈中华诗词进课堂》的文章,后来,这篇文章刊登在《中山诗苑》49期上。在这篇文章中,我谈到,要继承中华诗词这一文化瑰宝,光是“君子动眼动口不动手”,是不行的,也就是说,学生光是懂得“鉴赏”诗词,而不去学写,那么,总有一天,中华诗词这一美好的文学体裁就会消失。中华诗词不仅要进入课堂,还要借助于高考这根指挥棒。目前,要考学生诗词写作会比较难,但可以先考考简单的,譬如考一些三字或五字的对联,我还拟了一道“中考题”和一道“高考题”。我认为,会写对联,那么离会写诗词也不远了。

    我那文章,不过是说说而已,谁会注意?但是,可喜的是,今年广东省语文科高考的题目中,竟然就有一道题是对对子的!那些出题者,莫非看过我的文章,同意我的做法,又或者“英雄所见略同”?据监考回来的老师说,那对子的上联为“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考生要据此上联对出下联。

    对联,实际就是运用对偶这一修辞形式,只不过,对联还有平仄的要求,而这一点则不易掌握。在考试之前,我也跟学生特别谈到对联的写法,我强调的是四点:一是字数相同;二是词性相同;三是用字不重复;四是下联末字用平声字。能掌握这四点,起码在形式上就象一副对联了。

    回头再看那对子。上联12字,我认为很关键的是“岭南”二字。它决定了地域,以及与之关联的物产。“南”肯定要对或“东”或“西”或“北”,当然还有“左”“右”“中”“外”等方位名词,最好的,应该是“北”吧。“岭”是个地理名称,能对的可以“江”“河”“山”“关”“塞”等。

   方位确定后,你就要想想,那地方有何物产了。想出三个并列的具体的名词,似乎不难,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佳果”这个偏正短语。你不能随便列举三样事物,这三者,应是些出名的人或物,才能对得上“佳果”。这里,也考了学生的地理知识,以及一些常识。

   最后,我认为还有一处难点,就是“皆是”二字。不要少看这二字,因为能对得上“皆是”的词并不多,而考生也容易忽视。

    好了,这个下联该如何对?如果要求不高,那么并不算难;但是如果想对得工整而出色,就真要有些功底了。下面是笔者试着拟出的几对,供同好把玩。

  举例一:“草原雪山大漠,同为塞外美景”。对得还可以,但“景”字落在仄声,不好;换成“图”字,又觉别扭。

  举例二:“泡镆拉面凉皮,都属关西美食”。古韵“食”字为仄声,但新韵为平声,如果以古韵要求则不妥。

  举例三:“腰鼓秧歌锁钠,都属塞北民风。“民风”对“佳果”,虽同属偏正结构,但“民”对“佳”毕竟不好。

  举例四:“李白苏轼巴金,同属川中名流”。这句可以了吧,但还觉得有瑕疵,巴金为当代人,与李、苏并列,似不协调。

  举例五:“奔驰丰田宝马,都属国外名车。这句似无懈可击了吧,但毕竟跑得太远了,兼有“崇洋媚外”之嫌呢。

  举例六:“牡丹月季芍药,同为国中名花”。以花对果,这句真的无懈可击了。但如果再挑剔,这个“国中”毕竟范围大了些。

举例七:“南京苏州无锡,同属江左名都”。如果要选出最佳的,当数此联!用“江左”而不用“江东”,用“名都”而不用“名城”,皆含有古意,而又不冷僻。

  今年高考广东试卷中的这一小题,分值占了6分,其意义很是重大,这起码说明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感受到中华诗词联的可贵,需要努力继承并发扬光大。运用高考这根指挥棒,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我还了解到,不仅广东题考了对联,其他省市也有考对联的,如全国题,上联分别为“春晖盈大地”“科学能致富”“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河南山东安徽题,上联分别为“扫千年旧习”“祖国江山好”“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我相信,起码在此后的一年中,高三级学生语文科复习的内容,必然会增加“对联”这一项。当然,我更希望,高考试卷中的这一考点,能够长期保留,那么,就是做了一件功在当世利在千秋的事了。

               (此文刊登于(阳江市)《炎黄文化》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