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诗词如何体现时代特征和气息?

                ——在顺德中山诗词艺术沙龙上宣读

 

中山 陈贤庆

   

各位诗家,大家好!中华诗词经历数千年,有近体诗以来亦千余年,流行至今而不衰,足见其生命力之旺盛。过去,中国人以市井田园山野为主要的生活环境,而这种生活环境,与中华传统的情调味道十分吻合,读来倍觉亲切,时至今日,在高度现代化的时代,传统诗词如何表现新的事物,如何体现时代气息而又不失传统诗词的味道?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且看以下一首临江仙词。 

〈临江仙·秋夜怀人〉:银汉迢迢星黯淡,怕看天际孤鸿。秋风萧瑟月如弓。夜深惊露冷,独坐忆音容。    书得相思三尺简,却怜难得芳踪。西窗剪烛几时重。桂花今又馥,恨不与君同。

〈诗词〉报06年第14期第5版刊登了广西巫道充先生的这阕〈临江仙·秋夜怀人〉。人非草木,最是多情,即使远古之人,亦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尤其是爱情,古今“怀人”之作甚多,只要写得真挚,写得清雅,便是佳作。

〈秋夜怀人〉,上阕点出季节与时间,乃秋季之夜深。诗人以景物衬托人的孤寂,再暗示诗人内心的悲凉。下阕以抒情为主,运用回忆对比的手法,揭示诗人与所怀之人曾有过幸福的过去,如剪烛西窗的密语,如桂花树下的温馨……

应该说,整阕词,层次分明,叙述流畅,韵律和谐,感情真挚,除了“今又馥”三字似欠雕凿外,其他语句都是不错的。

不过,我在赏玩此词之余,忽然也产生了另一种想法。如果以挑剔的标准评论这首词,我认为也有一处可供磋商。这首词,如果不注明作者为谁,而把它说成是清人、明人,甚至宋人、唐人之作,读者也是会相信的。并不是说它写得有多么好,而是在整首词中,我们无法找到二十一世纪的痕迹,也就是说,无法在词中体会到时代特征和气息!在上阕的景物描写中没有,在下阕中,作者的通讯方式与唐人“鱼书欲寄何由达”没有任何区别;作者的生活方式,与唐人“何当共剪西窗烛”也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当然,有人会马上反驳我:“这两处,不过是比喻,或用典而已,难道你不懂?”这点,我当然知道。我认为,用典不是不可以,但如果用典没有起到必要的作用,反而因用典使诗词变得迂腐、陈旧,就有不妥。我觉得,如果在这两句下些功夫,或许可以减少一些陈腐之气。

有人肯定也会这样反驳我:“难道一定要在诗词中用上一些现代的、时髦的词语,诸如‘电视’‘手机’‘网络’‘民工’‘超女’……才有时代特征和气息吗?”我说,如果在诗词中用上某些现代的词语,肯定能够体现到时代特征和气息,只不过,这种运用,是应该自然的,合理的,而不是生硬的,强加的。将“怕看天际孤鸿”改为“怕看大厦霓虹”如何?将“书得相思三尺简”改为“敲得相思三博客”如何?将“西窗剪烛几时重”改为“K房共唱几时重”如何?……当年,胡适曾有“匹克尼克去水边”这样的诗句,这样不古不今的混合体,受到当时文人的嘲笑,“匹克尼克”是“野餐”(picnic)的英语译音,有“野餐”不用故意用“皮克尼克”,显然是不必要的,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是,我们今天,有些词语则是避无可避的,如“麦当劳”“迪士尼”“地铁”“股市”等。如何表现现代化的生活,包括如何写好“怀人”这一类的内容,如何写得既要避免象流行歌词那么庸俗,又要避免与古人同声同气,能体现时代特征和气息,的确很费心思,需要诗词作者们共同探讨了。

前年潘根老师到黄圃采风,写了多首诗词,其中有〈鹊桥仙·樑园〉:平湖玉宇,刚杨媚柳,娱乐消闲会友。怡情留住那春光,且早备佳肴美酒。    商机聚至,群雄竞秀,策划科研详究。摇旗擂鼓上征程,迈阔步朝前疾走。

樑园是广东格兰仕集团的一处研发中心,风景秀丽,上阕,潘老师既写了景,又写了主人的热情;下阙巧妙而自然地将“商机”“策划”“科研”“征程”等现代语言融入词中,我认为是古今结合得成功的一例。

今年,是我市东升镇建镇20周年,该镇准备举行庆祝活动,出版一册《东升诗词集》,在今年四月间,我市诗社组织一批诗人到东升镇参观采风。我们所参观的景点,包括学校、社区、工厂、楼盘、市场、公园、养殖场等,现代化的气息较浓,如何既表现出该镇各参观点的特色,又不失传统诗词的味道,的确是对诗人们的一种挑战,但又是一个绕不开,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趁今天这个交流会的机会,也想将拙作一首公诸于众,作为解剖的事例,与诸位共同探讨这一课题。

东升中学校园幽且美,游赏到东中。石伟藏湖畔,花鲜缀草丛。闲行随竹柳,小憩伴莺蜂。最爱欢声里,棒球疾似风。

这首诗写的是一所中学,如果光写教学楼、实验室、书声朗朗等,则显雷同;我着力描写校园的一处有别于他校的幽雅之景点。尾联,更点出了此校的一个特色——中山市棒球训练基地。不知尾联可否融会进一丝现代气息。

诗词是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我们现在继承这一传统,是要用旧的形式去表现新的内容,而事实上,传统诗词完全可以达到这一推陈出新的目的。时代特征和气息并不一定要用一些现代的时髦的词语去作提示,它应该体现在诗词的内容本身。只要诗词作者谨记古典诗词在当今的作用和使命,既吸取古人用字用词用句用典之精华,又关心现实生活,能自然巧妙地融会一些新鲜活泼的词汇,那么,他笔下的诗词作品,是不会欠缺时代特征和气息的。

本文仅以巫先生、潘先生以及本人的诗作为例,小议传统诗词与现代生活如何更好地结合的问题,说得不妥,敬请在座诗家批评指正。

 

(此文刊登于《中山诗苑》第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