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寄自抗日前线的诗

       陈贤庆

先父陈显唐,原名陈象尧,原籍广东阳江县,生于1905年,卒于1975年。父亲能诗词与书法,生前与同乡文化人关山月、阮退之等交游。1938年广州沦陷前夕,父亲投笔从戎,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在粤北、江西、浙江、广西一带坚持抗日,官至军需少校。在抗战的空隙时间,父亲写了不少诗词作品,但多在文革抄家时散失。1971年,父亲作为“历史反革命”被遣返回乡。1973年获得平反,就地安置。

1974412日,父亲忆记了六首抗战时的旧作,用毛笔抄于报纸上。其中一首七律,题为《寄呈关岳丈》。诗云:“六载从戎岁月虚,暮云遥望怅何如!一年四季风尘客,万怨千嗟主妇书。尽孝尽忠情未尽,除奸除恶恨难除。几时舒我双眉展,安步还乡也当车。”

对这首诗,父亲有一段小注:“此诗是我于抗日战争中期,在曲江时,接到关岳丈来诗及信,大约嗟怨我远离家庭,所以我即复此诗,现在回忆起来录之。关岳丈原来诗信,久已散失矣。”

这首诗,我认为无论思想性或艺术性都是十分高的。关岳丈当然就是母亲之父、我们的外祖父。外祖父也能诗,从父亲这一旧作中可知。1938年,广州沦陷前夕,父亲参加了抗日军队,投身到抗日战争之中,一去六年未归家。母亲孤身在家,带着两个孩子,其嗟怨不会少,连岳丈也看不过眼,不得不写诗及信代女责备。而父亲此时,正在粤北曲江,是可以归家而不归,抑或战事紧张不能归,还是沿海一带已沦陷,有家归不得,我一时难以考证,但父亲六年未归,却是事实。父亲有家归不得,其实自己也很痛苦,“暮云遥望怅何如”便是写照,在战争的空隙,他肯定经常遥望南天,想象着遥远的家乡的父母、妻儿等亲人。父亲为何不归,其实他诗中亦说得很清楚,“六载从戎岁月虚”“一年四季风尘客”,作为一位抗日军人,他要转战东西,有家难回,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即使明知收到的总是“万怨千嗟主妇书”,亦无可奈何。是什么使他有家不回?“尽孝尽忠情未尽,除奸除恶恨难除”一联,感情跌宕起伏,充分表现了一位抗日军人忠孝两难全的复杂心情,正所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读来催人泪下!父亲当然不是有家而故意不归,末联“几时舒我双眉展,安步还乡也当车”,即表达了他对抗战胜利,早日还乡的强烈渴望。 

父亲这首诗,采用六鱼韵,声调沉郁,诵之和谐;四联结构紧密,颔联与颈联更是对仗工整。而整首诗,感情起伏、悲愤交织,结尾处,寄托愿望,真挚而自然,不失为一首反映抗日军人心声的难得的好诗。

抗战八年,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是最悲壮而光辉的一页,正是有着无数象我们父亲那样的热血男儿,抛弃小家而保国家,中华民族才不至于沦为亡国奴。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翻出父亲的这首诗,也顺便向诗友们作介绍。我不是向我的父亲,而是向诗歌的作者、一位并无留名青史的抗日军人致以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