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沪浙记游

         陈贤庆  

        

20008月,我写了《我们的父亲母亲》这篇长文。在文章的结尾,有如下一段文字:

“在这篇文章将要结束之际,我忽然想起,我们的家庭还有一件奇特的事,虽不可能举世无双,但肯定也属罕见的,那就是,父亲母亲和我们四兄妹共六人,在数十年之间,竟然从来没有过一回是六位成员聚在一起的!因而,也就没有一张全家福的照片!这事,还得细细道来:

1948年贤庆出生,家中便有父母和三兄弟,但贤芳未出生。

1951年贤芳出生,但大哥贤俊参军去了云南。随后,1952年二哥贤杰也参军去了东北。

1961年暑假,贤杰回广州探亲,但贤俊仍在云南。是年冬,贤俊回了广州,但又缺了贤杰。

1968年贤庆、贤芳分别去了雷州和海南,家分四地。

1970年贤杰距上次探亲9年后全家回广州探亲,此时已缺了贤庆和贤芳。

1973年贤杰、贤庆、贤芳一起回到家乡探亲,但缺了贤俊。三兄妹离开家乡后去了广州,一天后,父亲随后也到了广州,而此时,又缺了母亲!

1975年父亲病危及去世,贤俊、贤庆及贤芳都回到家乡,但此时又缺了贤杰!

根据上述,读者可知,区区不过六位家庭成员,在数十年间,竟没有过一次的团聚,确实也算是一件可悲的事吧!至于原因,当然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等等。”

父母与我们四兄妹,从没有过一次的团聚,这已经成为历史,至于我们四兄妹,相聚的时日也是不算多的,说“以小时来计算”可能会夸张些,但是,“以天来计算”,则是事实。回忆所及,也就那么几次:

1973年贤杰、贤庆、贤芳一起回到家乡探亲。三兄妹离开家乡后去了广州,与大哥一起,实现了四兄妹的首次团聚!但也就是一两天时间。

1982年寒假,我又南归。114日夜到达广州,……次日,从黑龙江远道而回的芳妹、海荣及小川出现在大家面前。又次日,从南京而来的二哥二嫂及小秋又到达。……这样,1982年的春节,实现了我们家庭的一次大聚会。

19907月,台湾的九叔与九婶回广州探亲。这是我们陈氏家族在广州的一次大聚会。香港的四叔来了,南京的二哥二嫂来了,黑龙江的芳妹海荣小川来了……

1993年春节后,南京的二哥、小秋以及黑龙江的芳妹一家来中山探亲,这又是一次难得的相聚机会,其后,我们到广州,四兄妹也团聚了一两天。

1996年春节,年初四,芳妹从上海到中山探亲,……年初七,我与妹妹一起到广州,与大哥一家、二哥及小秋他们相聚。

19971月,母亲病重和去世期间,我们四兄妹聚会于中山。

此后,兄弟、兄妹间亦时有聚会,但并不齐全;直到2005年春节,妹妹回广州探亲,年初二,四兄妹才再有机会团聚于大哥家。

进入2009年,南京的二哥和上海的妹妹,都有此心愿,趁着已79岁的大哥身体尚好,走动方便,到南京、上海一行。久病卧床的大嫂于20062月去世,长期照顾她的大哥也得到解脱。而在最近这几年间,南京的二哥,上海的妹妹,均搬迁了更大更好的房子,大哥希望去看看。更重要的是,大哥自1980年后,都没有再去过南京和上海。而这三十年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期,南京和上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更希望实地了解。

我于20085月退休,虽还担任市老干部大学的一些教学工作,但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请一两个星期的假还是可以的。于是,二哥和妹妹希望我能陪同大哥实现此行;同时,又可以促成我们四兄妹在南京、上海的一次历史性的团聚。经和大哥几度商量后,原来还有点担心身体状况的大哥终于下了决心,在2009年金秋十月即新历1021111日完成了此宁沪之行。

在探亲旅游期间,我简单记下每天的行程;回广东后不久,即收到二哥发来的我们这么多天活动的较详细的记录,这为我写作此文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为记叙的清晰,此文我就按照“日记体”的形式来写了。

此文的标题是《苏沪浙记游》,原因是此行,我们还到过江苏的昆山市、浙江的慈溪市,光是“宁沪”是概括不了的。

             1021日  周三  

21日,天晴,26度。早上,与太太到附近的商场买了 不少土特产,腊肠、腊肉、腊鱼之类,因口袋中有了点钱。昨天,下午有课。课前,要先到市委会议中心开一个会。这个会,是孙中山文化周的筹备工作报告会,会前先举行市委宣传部和中山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中山颂全国征文大赛颁奖典礼,我的一首《桂枝香》词获得诗歌类二等奖(一等奖一篇,二等奖三篇),昨天的《中山日报》也刊登了此词。虽说二等奖,但不知二等奖的奖金是多少。领完奖,拿到信封之后才知道,我这101字(不算标点)的一首词,竟然为我赢得3000元的奖金(扣除税金308元),正好作北上旅行之用!

9点钟,坐车到广州,12点钟前,到了大哥的家,并在大哥家吃午饭。侄女险峰、侄儿劲帆及侄孙昊仔亦在座。1点半钟,与大哥、劲帆打车到民航售票处,然后乘机场大巴到新白云机场。

广州新白云机场建成后,大哥还没有乘过飞机,也没有见过此机场。身临其境,始觉它的宏大。劲帆送我们进入候机室后离开。我们乘坐的,是飞往南京的CZ3507航班,427分起飞,起飞的时间稍稍晚了一点,大概4点半才上机。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飞行,6点半到达南京 禄口机场。提取行李后,我们即坐上机场大巴,往市区而去。在广州时,还担心南京天气会凉,谁知,这里和广州一样热,这就很好。

顺便一提,大哥以前是个走南闯北的人,但是,近二三十年,出门少了,现代化的事物自然陌生,所以从进机场到候机到坐上飞机到在飞机上用餐到取行李到出闸到坐大巴等程序,都得靠我来提点。从这一点也可说明,外面的世界,的确变化太大了!

7点多钟,机场大巴在火车站东广场停车处停下,其时,二哥已经在那里等候。二哥带我们到火车站的出租车上客处,坐了一会出租车,即到了 汽轮四村二哥的一处住处。进门后,见到二嫂,已弄好了一桌饭菜,等候我们。我们虽在飞机上吃了一点,但是,见到南京特有的盐水鸭,还有啤酒,早就垂涎三尺。三兄弟南京聚会,很是高兴,饭后闲谈,10点钟左右大家休息。

这里要作交代的,是二哥何以住在气轮四村?他们原来不是住在市中心丹凤街南京地质学校(后并入东南大学)的房子吗?原来,2007年,二哥将丹凤街那房子卖了,将那笔钱买了气轮四村这一室一厅的二手房子,再加上江北威尼斯水城的一套两室一厅的新房子,还有些剩余。这一室一厅,方便他们在市区活动;那水城的房子,是休闲的好处所。一套换两套,这应是很划得来的交易。

是夜,二哥二嫂睡在厅里,我和大哥睡房里。由于睡得早,很难一下能入睡 。半夜,电视有欧冠足球联赛的转播,我当然不便观看。既然又睡不着,很自然想起自己和南京这座城市的渊源。197410月,我送父母来此小住,第一次踏足南京这座古城。其后,19772月、19792月、19812月、20047月、20067月,都来过此地。因此,对南京比较熟悉。但是,城市的建设和变化日新月异,06年到现在又过去三年多,南京该有大的变化吧……

                          1022日  周

    10月22日为周四。晴天,气温为26度,非常舒服,甚至稍嫌有点热了。

    在二哥家吃完早餐后,二哥二嫂陪同我们到市区游览。尽管三年前我来过,但是,还是不容易分得 清东南西北。我们先在南京长途汽车站附近乘车到鼓楼广场。鼓楼广场恐怕是到南京的游客必去之地。这广场似乎有变,变得更阔大更美观。尤其感到陌生的,是四周的建筑物,我只记得不远处那座鼓楼,其他的楼房已经没有多少印象了。在四周的高楼大厦中,最显眼的,莫过于紫峰大厦。此大厦高耸云霄,是为世界第七高楼,我们要以它为背景照个相,也觉得困难。此大厦目前已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下次到南京,可以登高望远了。

    离开鼓楼,我们乘地铁到新街口。三年前,南京还没有地铁,这回,算是领略了南京的地铁了,也是很先进的。据说,南京也在加快地铁的建设,有多条地铁正在建设之中。新街口是南京第一商圈。印象也是有点模糊了。我们在步行街处漫步一会,看到休闲购物的人也不少,一派热闹景象。

    之后,我们从新街口坐出租车到夫子庙一带游览。这一观光带,更是来南京的游客必去之处。这地方我是去过多次的,但大哥没有去过,初到,他便大加赞赏,认为广州就没有这样的一个好去处。我们先后在白鹭洲公园、秦淮河、夫子庙、贡院、乌衣巷等处游览,吃了金陵一绝的鸭血粉丝汤等名小吃。由于其他景点我在以前的游记中均有记载,在此则不详叙。重点要写的,倒是游览白 鹭洲公园的情景。

    记得1974年时,我曾慕名而来。该园有何名声?原来,白鹭洲早有名气,唐李白早有“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句。至于由“洲”而为“园”,则到了明代。该园是明朝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天顺年间,在园内建有鹫峰寺,烟火鼎盛一时。至正德年间,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 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新中国成立后,已作了修葺成公园。但我到了门前得知,“文革”初期,公园即遭受破坏,拆除花房,园景荒芜;到了1972年,公园更是闭门整修,所以我虽慕名而来,却不得其门而入。此番来到,见公园已是另一番景象,当然十分欣喜。

    我们漫步于园内,但见湖水清澈,寺庙花圃,水榭别墅,遍布园内。园内幽静,有人唱曲弹琴,更显雅致。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园内座座小桥,记得有玩月桥、朱雀桥、二水桥等,计有13座。这些桥根据所处特定环境而建,体量、形式、高度各异,有三曲、七曲平桥,单孔、七孔拱桥,或桥上建亭,结构有石质、钢筋混凝土等,丰富多彩,成为公园一大特色景观。另一特色,是园内树木丰茂。据资料介绍,计有香樟、广玉兰、黑松、桧柏、海桐、枫杨、水杉等。各景点配植相应的花灌木。而常年则花开不断。我们游览时正值秋季,处处可闻桂花飘香。事后,我填得《蝶恋花》一词记行,词云:“再赴金陵秋景秀,十里秦淮,热闹人依旧。白鹭洲中幽气透,评弹越调胡琴奏。    朱雀桥边垂翠柳,二水中分,应胜唐时候。此日重行人已瘦,风华不似当年茂。”词中所说,“人已瘦”似不确,其实陈郎现在反而“胖”了,但是,时隔35年,垂垂老矣是真,的确“风华不似当年茂”了。

    游览夫子庙后,我们坐出租车到总统府。在总统府门前,聚集了多个旅游团,人头涌涌,可见这里也是南京市的主要旅游景点。总统府这地方,04年时我进去参观过,是个值得参观的地方;但是,要参观,须得半天时间, 大哥表示,民国时期的照片和实物也见得多了,所以我们没有进去,只在马路对面照个相,表示到此一游。这次,我发现总统府对面有座漂亮的建筑,原来是南京市新的图书馆。我们也在馆前照个相。之后,我们漫步到附近的1912酒巴街。这街名有点怪,是否表示1912年民国建立?这酒巴街类似上海的新天地,只是规模小些。之后,我们乘15路车返回四村 。休息后,收拾行装, 按计划再坐出租车到威尼斯水城。途中,我们经过曾经闻名一时的南京长江大桥,看到那仍在“飘扬”着的“三面红旗”。近45分钟车程,我们到了长江北岸,身处二哥另一处住所——威尼斯水城。

    读者看到这里,或许会有疑问:何为“威尼斯水城”?莫非这三兄弟飞到意大利去了?原来,改革开放后,国人也时尚了,起名喜欢“洋化”,楼盘取个洋名字并不奇怪,不过,此“威尼斯”也不宜过多指责其“崇洋媚外”,因为它的建筑风格,都仿照威尼斯的特点,至于象与不象,我不得而知,但是,欧式风格,则是显然的。而又何为“水城”?原来,此楼盘就在长江边,住宅区内也有小河流经,故发展商取名“水城”,虽有哗众取宠之嫌,但也还说得过去。

到威尼斯水城后,我们先上到二哥所住的那套住宅。此住宅两室一厅,近百平米,客厅和阳台都很大,装修得也很雅致,大哥见了,赞不绝口。之后,我们到小区附近走走,看到周围的环境也很不错,绿树绿草很多。二哥于2007年购买时,因这楼盘地处江北,周围还未开发好,交通也不够方便,那套房子花了不过29万,现在已翻了一倍,原因无非是四周环境改观,楼盘成片,加之过江隧道以及地铁将到达此处,不升值也难。

我们在周围观光,随意照相。然后,趁着黄昏将至,乘三轮摩托到长江堤岸,漫步在长长的大堤上,远观浩瀚长江东流水。为何要“远观”?皆因当时属枯水期,长江的水位很低,河水已在远处了。买房子,最好当然是靠山靠水,随时可以看到“无敌江景”,市中心的杂乱、喧嚣,实在不可与此相比啊!大哥和我都对二哥他们在此购房之举表示赞许。

从江边步行回到小区,在一家叫“万事成”的酒家吃晚饭,点的是青菜为主,又可口又健康。饭后,已是华灯初上。小区内显得很宁静。我们漫步到威尼斯酒店附近观光。小区的夜景就算这部分最亮丽。这威尼斯酒店据说正争取五星,外面灯光闪烁,古罗马式的雕塑若隐若现;内部的设施也是富丽堂皇。08年春节期间,妹妹一家就曾在此酒店住过一晚。我们在酒店内外照相留影。

    回到住宅内,洗澡、休息。半夜,也有欧冠的赛事,也是不便观看的。

                        1023日  周

    10月23日为周五。晴天,气温为27度, 如同广州,有点热。

    早餐后,我们再一次在水城观光照相,皆因昨天有些地方还是没有去到的。9点钟后,我们乘坐公交车进城,到三牌楼下,穿过和会街,步行到广东路的侄儿 赞宁家吃中饭,侄儿与儿媳用盐水鸭、螃蟹等菜肴招待我们。1974年我初到南京时,侄儿还是个10岁出头的小孩,如今,已是一位45岁的汉子了,我的侄孙女儿绪寒今年也考到上海读大学了,说不定我们到上海后也会见到她的。

    午饭后,我们乘坐出租车回到四村,整理行李,再乘坐出租车到火车站。按计划,我们下午出发到昆山。二哥已预先买好了火车票。南京新的火车站就在玄武湖边上,上火车前,我们匆匆在湖边照了一个相。从南京到昆山,坐的是沪宁线,这是我过去坐过多次的路线。然而,此线已非彼线,此火车亦非彼火车。我们现在所坐的火车叫“动车”,磁悬浮列车我也坐过,但是,还没有坐过“动车”。大哥也没有坐过。这种列车自带动力,外表美观,平稳快速,沪宁之间,如今已经“公交”化, 十多分钟即发车一趟。我们坐的是D5431次,1443分由南京开出的那班车,到上海之前的昆山站,也就是1643分,只需两个小时。记得以前从南京到上海,需要六个小时呢! 到了昆山车站后,见到妹夫海荣已开车来等候我们。于是,我们坐上车,望昆山市的花桥镇而去。

    读者看到这里,肯定又有疑问:我们的妹妹不是住在上海吗,怎么又到了昆山的花桥镇?看来,这里要作些解释了。芳妹的小姑阿六妹志华的丈夫小李的父母去世后,留下了一些苯重而又珍贵的红木家具,当时在上海没有地方放置,后来,小李为放置家具 而寻找合适的地方。在昆山市花桥镇,有一处大楼盘,即绿地21城,由绿地集团投资兴建,里面有许多套房和别墅,富人买下,多留作保值或投资。而志华的大哥,就是在那里买了三室二厅的一套房子。 阿六妹夫妇发现,在那里,一幢未经装修的别墅,每月一千元便可租到;而租下一套别墅,用来放置家具,还可以作度假 用,是很化算的事。于是,芳妹与阿六妹两家每月各出500元,租下那44号别墅。先是放置家具,后稍作装修,亦可住人。其后,这离上海并不算太远的花桥绿地21城,便成了他们周末度假的好去处。后来,去得多了,他们发现这里的环境的确不错,如同世外桃源,树木繁多,空气清新,幽静少人,远离尘嚣,不久, 阿六妹夫妇就在那附近买了一幢别墅,装修得美轮美奂,父母遗留的那些家具也有了更好的地方安置。那原来的44号,由妹夫装修布置了一番,生活设施更齐全,可以住得更舒服了。于是,花桥绿地21城便变成他们周末休闲度假之所。二哥二嫂也曾两度来此小住呢。

    我们到花桥时,天已经黑了,我们到达44号时,见到了已先期到达的芳妹,大家很高兴。接着,我们再坐车到到镇上光明路上的一家酒家吃饭,裴家的大哥大嫂已在酒家等候并点好了菜肴。这顿饭,颇有点历史意义,我们兄妹四人,在本应很陌生的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上吃晚饭,这是 之前很难想象的事。

    饭后,芳妹带我们去到镇上的公园——花溪公园游览。这公园虽不大,加上在夜间,许多景物未能看得清,但是,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湖池山石,一应俱全,感觉还是很漂亮很幽雅的。我们在公园的灯光明亮处照了一些相。事后,觉得还是应给这公园留下一首吟咏,于是,填得《谒金门》词一阕:“秋夜静,身在花溪梦境。淡月霓灯相对影,徐行花木径。    柳拂清波如镜,石畔黄鹂初醒。远觉琼楼声和应,喜闻昆鼓磬。

    从花溪公园回到小区后,大家先到附近裴家大哥家参观。他家在一幢楼的底层,也是装修得美轮美奂,温馨舒适,令人羡慕。从裴家大哥家回到44号后,裴家大哥大嫂随后也过来,大家围桌喝茶聊天,很是热闹。趁此机会,我们也到处参观,了解到这别墅共三层,三楼有一个天台,底层外还有一个园子,二哥二嫂曾在此种了瓜和菜,那丝瓜正到了收获时节呢。

    这小区没有多少住户,晚上安静得惊人……

                           1024日 周六

10月24日为周六。晴天,气温依然为27度, 很舒服。

由于昨天是傍晚的时候到的绿地21城,对于这个号称几乎是全国最大的楼盘还未窥其全貌。今天上午,我们主要的活动,就是外出参观这楼盘。

这绿地21城位于上海与昆山交界处,在上海市区的人民广场等地就有直达的班车,交通也算方便。 上海地铁11号线,将延申到花桥,这里的房产要升值是肯定的事。原来,这21城还分A、B、C、D、E等区,不同的区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妹妹她们所住的区为D区,据她们说,房屋的密度最低,自然景色最多最好。由于二哥二嫂早已熟悉这里的环境,早上,妹妹只带着我和大哥在44号周围参观。我和大哥的感觉,也是认为草木繁多,风光不错,但缺乏人气,可能生活会很单调。但是,住在上海闹市区中的妹妹她们,正是要寻找“世外桃源”偷得浮生一两日闲,所以才选了这地方。

之后,妹夫开车,车上坐着我们六人,先后参观周围CAE各区房子和周围景观。游览了一圈,有多种感觉:一是这绿地21城真大,走了半天,也只能略见一斑!二是,这21城各区似乎不见多少住户,莫非人们买来是为了炒卖?抑或留待将来养老?三是,有钱真好!有钱,你可以随意选住英式、日式、西班牙式等的房子,虽说房子的均价为7、8千元每平米,你买不起,还有大把人买得起!

中午时分,我们回到住处。不久,阿六妹与丈夫小李、女儿思阳也从上海来到,中饭在妹妹所租的别墅里吃,饭菜是饭店订的外卖。1974年11月,我在上海裴家住了一段时间,其时阿六妹大概18岁,刚开始工作。我与她有文学、音乐等共同爱好,还是很谈得来的。如今,阿六妹在外资企业干得很出色,是上海滩成功的女白领,且风韵犹存,女儿明年便要考大学了。这番见面,大家都很有感慨,毕竟人生易老,逝去的光阴不可追啊。

后,我们参观阿六妹的新居。她们的别墅就在附近,走一点路即到。虽然我也不算孤陋寡闻,也见过一些阔人住的豪宅,但还是对阿六妹的别墅赞不绝口。别墅原来只有两层,但在小李的巧妙安排下,弄成了三层;第三层楼,如果睡地铺,可以安置解放军叔叔一个排。尤其令人羡慕的,是那面积不小的庭院,有花圃有草地,配以桌椅,阳伞、灯盏、暖炉等;而且,庭院之外,便是一条小溪,溪中卵石磷磷,两旁垂柳依依,望中,四处皆景。此庭院,真是休闲养神读书赏曲的好处所。

3点半钟后,小李及妹夫 海荣分开两部车, 载着我们一起到淀山湖边一个度假民俗村观光。

淀山湖又称薛淀湖。在上海青浦区西,邻接江苏省。2004年夏天,我曾到过朱家角镇游览,接近这淀山湖,但没有去到。有关这湖的情况,我肯定知之甚少,只能查查资料,再引用若干了。淀山湖呈葫芦形,面积63平方公里,为杭州西湖的12倍,水深约2米,并与黄浦江、吴淞江相通,水产丰富。湖中原有淀山,湖名即源于此。淀山上有三姑祠、鳌峰塔等景物。南宋后,因在湖畔围田,湖面渐小,今淀山已在湖东2公里的陆地上。湖水碧澄如镜,沿岸烟树迷茫,富有江南水乡风光。湖区面积60多平方公里,西接太湖,东连黄浦江,烟水迷蒙,碧波浩淼。
  著名的淀山湖旅游风景区,是我国八十年代新建的一处大型风景区,经过多年的扩建,现在已成为上海最大的旅游胜地。景区内建有运用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再现的红楼胜景大观园,在这160余亩的绿野上,仿古建筑成群,布局奇巧豪华,汇集了南北园林的特色。20多处景点,建筑精致,风格典雅。
  随着旅游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在淀山湖的东畔,又建起了水上运动场、游艇俱乐部、高尔夫球场、钓鱼俱乐部、游泳场、保龄球场、射击场等。在淀山湖风景区的边缘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有丰富的古建筑,如唐代的青龙寺、青龙塔、泖塔,宋代的普济桥、万安桥,明代的报国寺、放生桥和清代的曲水园、万寿塔等。

资料是如此说,但是,我们无法处处去到,眼中所见,只是一个烟波浩淼、茫无际涯的大湖,以及湖边的一些仿云南少数民族和仿东南亚的庙宇建筑。我们去到时,已近黄昏日落。我们沿着湖边走了一段,湖光景色很美。阿六女儿思阳用一台很高级的相机给大家抓拍了不少好照片。

很快,天黑下来,凉风渐起。我们到了离湖边不远的一家餐厅吃晚饭。菜肴多具江南地方风味。晚饭后,趁着夜色,我们踏上规程。回到21城后,已9点多钟, 大家稍作座谈,便洗漱休息了。对今天的淀山湖之游,我觉得也印象深刻,不可无题,便填得《贺圣朝》词一阕:“繁华都市辛劳苦,有何方胜处?车行远道淀山湖,正日悬山树。    清波无际,扁舟飘渡,赏闲云渐暮。松间食店蟹方肥,似忘怀归路。

                         1025日 周

10月25日为周日。依然27度,天晴,暖和。

上午,大家起床后,主要在别墅内活动,妹妹则做些准备离开花桥的杂事。中午,大家依然到阿六妹别墅。裴家大哥、大嫂也过去,他们的儿子裴蕾也从上海赶来,于是,那别墅便显得特别热闹。午饭是很丰富的,依然是叫的外卖,但是,主要的食品则是小李托人买来的阳澄湖大闸蟹!这东西,如今可是贵,多少钱一斤我还说不上,而且不容易买到,尤其是不容易买到真货。有些别处的螃蟹,拿到洋澄湖泡上一两天,就也可称来自洋澄湖的,你说假吧,又有点真;你说真吧,其实绝对的假。总之,现在这类造假的人和事,是当年在洋澄湖一带战斗的郭建光、阿庆嫂们万万想不到的。我们入口的螃蟹,绝对是货真价实吧,肉嫩膏肥,边吃边齿颊留香。只是,我对这么珍贵的食物不懂得爱惜,那些小爪内藏着的肉,竟弃之不吮,使得裴家大嫂直责怪。

午饭之后,稍作休息,便到了3点钟左右,也就是到了返回上海城内的时间。我们与裴家大哥、大嫂们依依惜别。妹夫 海荣开车,载着我和大哥、二哥、二嫂,可直接到家;而芳妹则乘小李的车回到市区后再转地铁回家。一路上,我很难说出个什么,只知道大方向是从西往东走,里程有大概50公里,也就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城市,中间是看不到乡村、田野之类的。

入上海市区后,我们到达妹妹所住的闵行区。妹妹她们原来住在浦东区,靠近世纪公园,2004年我到上海时就住在那里。但是,妹夫的工厂在闵行工业开发区,为了上班的方便,也是看中了颛桥镇的一套复式房子,于是,2006年夏天,她们卖旧房换新屋,从上海的东北方搬到了南方,足有百多公里的距离。可幸的是,颛桥镇通地铁,有地铁,再远也不远了。2006年暑假期间,我校组织教师参加”华东五市游“时,我在某个晚上来过,但是,她们的房子正在装修。

回家之前,妹夫送我们到他们的工厂参观。他们的工厂叫“上海高荣新型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工厂的规模不小,机器设备都是从德国进口,主要生产组合式地毯。以前,我参观过他们的旧厂,以及现在的新厂。妹夫从1968年11月上山下乡到了黑龙江的北大荒,直到1994年才调回上海。一般的知青,在”老迈年高“之时能回城就很不错了,很难再创造另一番事业的,然而,妹夫硬是白手兴家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成为一名企业家;如今,妹夫淡出“老总”的岗位,让她们的儿子小川离开干得很不错的百事食品公司的某主管岗位来接班。

参观完工厂后,车子再走了一段路程,我们便来到了妹妹所在的颛桥镇,以及她们所居住的在老闵行路上的“东苑米蓝城”。“颛桥”的“颛”字,也算一个冷僻字,我也是在高中教书时,语文教科书中选入了一篇《论语》里的让学生们恨之入骨的文章,叫《季氏将伐颛臾》,才知道那“颛”字与“专”同音。想到不在上海竟是个常见字。至于要弄清楚“东苑米蓝”这几个字的意思,恐怕就不容易了,妹妹住了几年,仍不解其意。2006年夏天我来时,乃来去匆匆,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更没有看清这小区的面貌;而这次我们到来时,由于天已黑尽,还是没有看清,这就留待明天了。不过,不远处那5号地铁不时经过的列车的声响,则是清晰可闻的。

到家后,看到妹妹已经先回来了。进门后,我们见到了外甥小川夫妇,以及在她们家多年做家政服务的阿姨,自然很高兴,2006年我来时,此屋正在装修,看不出全貌,此时,我与大哥,忙于在屋内上下参观品评。这是一幢六层的电梯洋楼,每户占两层,妹妹她们住的是五六层。底层是一个客厅,一个饭厅,一个厨房,一个阳台,两个洗手间,两间住房;上层是一个小厅,一个阳台,三间住房,两个洗手间……总之,是很不错的家居,即使我们一下来了多人,也很容易安置得下。

晚饭自然是很丰盛的,有从南京带来的盐水鸭,以及上海的特色美食,还有美酒……席间,大家倾谈甚欢。我们四兄妹聚集在上海,也是历史性的事件啊!晚饭后,主要看看电视,便较早休息。然而,大哥先后看到弟妹的居住条件的改善,很有感慨,不禁将他在昆山花桥时已酝酿的一首诗示我,诗云:“亲人聚会在昆山,忆旧谈新宴席间。别墅华堂非是梦,沪宁粤海尽欢颜。”这首诗,表达了历尽沧桑的我们对今天生活的满足。

                        1026日 周一

10月26日为周一。上海的天气和南京的一样,也是天;气温和南京的也是一样,27度。

由于妹妹、妹夫、外甥们都要上班,而上海的地方,二哥、二嫂和我都基本了解,所以,今天的活动,主要由我们带着大哥去游览。不过,妹妹提议,早上,可以先去离颛桥镇不远的、二哥二嫂也没有认真参观过的七宝镇,那里有一条老街,也算上海一景点。于是,我们准备乘坐公交车去。但是,等了一会,不见车来。之后,准备转乘出租车。但是,怪事来了,问了多部出租车,司机都说不去。为何?他们却不说出理由。后来,我们揣测,可能太近了,司机希望跑长途。但是,后来坐上以后我们发现,这段路其实也不算近的。总之,到头来大家始终弄不明白那些司机为何不去七宝镇,包括妹妹,包括载我们去的司机。

到了七宝镇,发现那里真的很热闹,游人很多,尤其是老年人。忽然醒悟,今天是重阳节。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单位或街道安排老人到不远的七宝镇一日游,也是很恰当的。这七宝老街,和江南一些地方一样,也就是原来属于一古镇,改革开放后春风不度,没有拆迁,没有盖大楼盖工厂,到后来,人们醒悟过来:原来原始、古老、陈旧,也是旅游资源,于是,这沿河而建的老街便经过修葺加工,旧中带新,配上牌坊、石桥、凉亭、曲径等,渐成景点,街中店铺专卖地方特色食品和工艺品。在高楼大厦的夹缝中生活久了的人们,偶尔到这样的老街来转转,也是一种生活的调剂。

我注意到,为了使古镇具有文化特色,建设者在某些地方弄了一些楹联,有的还是拟得好的,如一钟亭的楹联“风迴高阁钟声远,日落长廊树影稀”;但是,有些就很糟糕了,如一进入七宝街的牌坊,就有一副如下:“飞沙十里接蒲溪,市声百年唱金鸡”,完全不合平仄格律,看来,堂堂上海空无人啊!芳妹陪同我们在七宝镇老街观光,老街其实很窄,人山人海。特别是买重阳糕的,都得排长队。其后,我们在一家食店品尝了汤团,也算是应节吧。中午时分,芳妹去上班,留下我们继续游览,参观了一位七宝籍的美术家的纪念馆。逛了一会,我们就在食街上吃碗羊肉面当中饭,吃罢离开此镇。

我们先坐出租车到莘庄站,转乘地铁1号线到人民广场站下车。我们先游览南京路步行街。南京路是上海最著名的马路,到上海不去南京路,等于白去了。二三十年前,南京路以其商场林立、货品琳琅而独领风骚,但是,今天,中国各个城市都有商业圈,都有步行街,南京路也就不新鲜了。不过,既到了上海,还是去走走吧。沿着南京路步行街,我们只是在街中走走,很少光顾商场,主要是不需要购物。我们往外滩方向走去,准备踏足每位旅游者都会到的上海外滩。谁知,到了黄埔江边,看到江堤一段已被封蔽,即使过了马路,也上不了外滩。原来,为了明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海到处都在修葺、建设,如同广州为了迎亚运而到处修路以及给老房子“穿衣戴帽”一样。如是,我们只有以浦东的东方明珠塔为背景,照张相便离开。

我们往回走,回到南京路步行街。这回大家都走累了,坐了一段小火车。再从某商场的地下找到一个出口,来到人民广场。此时,大家又累又渴,于是在广场前的一间小咖啡厅喝杯饮料,8元钱一杯的咖啡和茶,也不算贵。休息了一会,再走到广场,在那里坐一会,照照相。人民广场很大,四周都是高大的建筑物,往哪个角度照相,都会有不错的风景。在南京时领略了古楼广场,在上海又观赏了人民广场,我觉得广州真的太落后了,在市中心,似乎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广场!

上海的地铁在上下班的时段是很拥挤的,所以,我们争取在下班前坐地铁离开。先坐1号线到莘庄站,再转坐5号线到颛桥站后步行回妹妹家。今天坐了几趟地铁,似乎有些话要说。在广州和南京坐地铁,老人一般会被让座;在我们中山坐公交车更是如此。但在上海,似乎没有这种风尚,即使大哥站立在车厢,秃顶白发,也不见哪位年轻人让座。其后与妹妹她们议论此事,她们认为,一是,坐5号线的乘客多是郊区人、外地人,风格没有那么高;二是,上海的地铁路线长,一般人都要坐到很远的目的地,故舍不得让座。但我们觉得,这两者的理由都不是很充分,以这种风尚去迎接参加世博会的国内外客人,岂不丢脸?

回到东苑米蓝城,未及5点钟,我们在小区内走走,因昨天并未认真参观过。这小区四周是小河,其状如一把竖琴,故有琴岛之称。小区不大,只有大概八幢住宅楼。隔河南岸,是另一更漂亮的小区。北面不远处,有一条高架的地铁的路轨,那就是地铁的5号线,一直到闽行区。我们趁着天色未暗,照了一些相片。

晚饭在家吃,品尝着阿姨做的美味佳肴,当然,还与妹夫海荣喝了些酒。晚饭后,主要是看看电视,休息为主,没有外出。

                         1027日 周二

27日为周二,气温25度,阴天。今天上午我们四人的活动,就是逛逛颛桥镇街道。妹妹所住的小区在颛桥镇。这镇,在上海市中心区之南的闵行区,离上海的市中心还是很远的,看《上海市城区交通图》还找不到这镇,要翻到背面的《上海市全图》,方可看到。当然,比闵行区更远的还有奉贤区和金山区。可以想象,10年或20年前,这颛桥镇应该属于郊外吧。不过,地铁的开通,改变了人们的居住习惯,地铁5号线开通后,选择颛桥镇,甚至更远的剑川路、华宁路甚至闵行开发区等处购房安家,就大有人在了。

就颛桥镇而言,它本身已属一个成熟的街区,各种商场、酒店、食肆、公园皆有,就一般生活而言,很是方便,无须要到南京路、淮海路去的。而要到市中心区,坐地铁也就是半个小时左右。我们在镇上转了几条马路,既有热闹的,也有宁静的,感觉还不错。后见到某街上有一代售火车票的网点,我和大哥商量,觉得坐火车回广州也是很惬意的事,反正不赶时间,还可看看沿途的风光。于是,顺便买了下月1号回广州的T169次火车票,买的是两张卧铺的下铺,每张369元。买完火车票,我们四人便回妹妹家。

下午,二哥的孙女绪寒从上海商学院出来,到了妹妹家,她下午没课。绪寒就在今年考上上海商学院,上海商学院远在奉贤区,奉贤到市中心还未有地铁,主要靠A4公路相通。2点多钟,我们五人一起进城,乘地铁至黄陂南路下,参观中共一大会址、新天地酒巴街、太平湖公园。

新天地酒巴街和太平湖公园我以前都来过,而中共一大会址是经过而没有进去。不是不想进去,而是当年没有开放,又或是要买票吧。这回,不用买票,随便可以进去,但是,感觉没有什么内容,更没有什么实物。当然啦,就这一大会址,新中国成立后还是有争论的,不知到底是哪一间。本来会议在李汉俊的哥哥李书诚的公馆开的,新中国成立后,李书诚仍健在,怎会不知道自己的居所在哪里?真是奇怪了。甚至,中共一大召开的日期是否7月1号,也成了疑问。可见,当年,那13位与会者,对此会还不是很重视,连陈独秀、李大钊都没有参加,与会者多是20来岁的教师和学生,还有只有19岁的刘仁静。他们更没有想到,这会议,会成为使中国乃至世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开端。

参观完上述三个地方,已近5点钟,我们往淮海路方向走,本想坐公交车到淮海西路唐二仟酒家,但后来一直坐不上,于是坐出租车去。今晚在唐二仟酒家吃饭,是属家庭晚宴,之所以选择这酒家,也是方便在此附近上班的几位。我们到时,芳妹也同时到。阿六妹等和小川夫妇、妹夫海荣等后到,共十一人聚会,十分热闹,也算领教了上海的偏贵的饭菜价。

8点多钟,晚宴结束,与阿六妹她们分手。小川开车,海荣陪同二哥、二嫂送孙女回上海商学院奉贤校区,二嫂还到她宿舍看了一下。从学院到颛桥的家,约需半个多小时,也不算太远。而我和大哥,还有小云,则跟着妹妹走了一段路,经过使馆区,还有如巴金等名人的旧居所,到附近的某公交车总站坐车,有座位坐,车上人也不多,车经过上海的一些闹市区,可观看上海体育馆等夜景。到了上海火车南站,我们才下车,并到站内参观了一下。上海火车南站是新站,规模很大,我和大哥回广州,就将在此上车的。之后,我们再乘坐地铁1号线,再转5号线,方可回到家。

回家后,已近10点钟,大家洗澡,休息。

                          1028日 周

28日为周三。天晴,气温26度,很舒服。上午休息,大家在或看电视,或整理照片。午饭后,与大哥、二哥、二嫂四人外出,准备到浦东去。我们先坐地铁5号线,转1号线,再转2号线,大半个小时到达科技馆站下,然后参观在世纪广场。在两天前参观人民广场时,大哥包括我已发出感慨,广州在大广场建设方面就大大落后于上海、南京及其他城市。如今见到世纪广场,那宏大的气势更是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加上广场四周的崭新高大的建筑群,如科技馆、歌剧院等,将世纪广场衬托得更加漂亮。我们在广场四周行走并照相,发现无论哪个角度,都有照相的好背景。

下午4点钟左右,我们再乘2号线至中山公园站下,步行至武夷路芳妹约定的虎啸饭庄。饭庄而起一个“虎啸”之名,确实奇特,有点江湖味道。为何到这虎啸饭庄吃饭?原来,我们约了两位原先与妹妹她们在黑龙江时同一农场的场友笔友马琳、翁德坤相聚,他们知道我们弟兄到来,很想和我们一聚。他们和我因为写作关于知青的文章和诗词早已互相知道,但从未谋面。进入虎啸饭庄后,我们见到了这两位上海的同龄的文友,他们现在虽已退休,但仍在从事联络北大荒知青的工作,创办《黑土》杂志,并筹备成立上海知青研究学会等。今晚,大家畅谈了许多话题,相聚甚欢。大哥和我都给他们送了书,至晚8时多才散席。

离开虎啸饭庄后,我们在妹妹的带领下,步行到不远的武夷路,参观妹妹的单位和办公楼。妹妹的单位是上海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中心。妹妹在黑龙江当知青时,能自强不息,学习不倦,完成了本科的函授,并考取了经济师的职称。因而,她不是以返城知青的身份回到上海,而是以技术人才引进上海。在上海牛奶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便再受聘这单位,一干就是10年长,并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我们常笑她,是否准备干到70岁?她说,只要愿意,恐怕也是可行的。40年前那场“上山下乡”运动,浪费了一两代人的青春,教训是沉重的。而能象妹妹那样,在逆境中求存挣扎,闯出自己一条生路、并至今仍在发光发热的知青,毕竟是不多的。

我们在办公楼前照了个相。再步行到附近的816路公交车总站,乘车返颛桥。车上人不多,由于有位置坐,又靠着窗口,一路上还可以看到上海的街市夜景,似乎又比坐地铁惬意呢。

                          1029日 周四

29日为周四,天晴,气温为26度,真好!

今天准备去什么地方?妹妹介绍,现在,上海的老闵行区也是建设得不错的,且离家不远,值得一去。上午,她特地请假带我们去观光。怎么去?当然可以坐地铁或坐公交车,但都于观光不便,妹妹认为坐出租车去好,也不会很贵的。于是,我们坐上一部出租车,望南而去。

出租车司机是位正宗的闵行人,知道我们不过是到闵行观光,并没有指定的目标,很高兴作导游,在老闵行绕一大圈,一路解说。按距离来说,老闵行离上海市中心区的确很远,堪比广州的南沙到北京路,可以想象,这里肯定是上海的远郊了,如果没有发达的交通,是不宜在此置业居住的。就我的记忆,大概我们经过剑川路、江川路、东川路等,都是很不错的马路;有不少大型的商场,还有从市区迁来的大学,还有科学园区……沿途,则有不少漂亮的住宅群,这说明,地铁开到这里,配套设施日渐齐备,人们也愿意来此购房。引用一段从网上复制来的介绍,权当为房地产公司做做广告吧:

    老闵行位于闵行区西南部,是闵行区的前身,解放初期大批的重工业从市区迁到黄浦江边,随着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老闵行地区聚集起了不少产业工人,他们在这里建立起了家庭,慢慢的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极具规模的聚居区。然而偏远、落后的印象让人们始终难以接受老闵行地区,多年来,这里的房地产市场滞后不前,除了消化当地的人群,很少有外来人口到老闵行来购房。

    连接莘庄和老闵行工业区的轻轨莘闵线通车,因此而受益的老闵行房产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轨道交通房。莘庄至东川路站下车,耗时不超过20分钟。沪闵路上的公交线路非常发达,徐闵线、东闵线等公交车班次多、路程远、车速快。

    老闵行又可以分为两个板块,一块是原先老闵行的中心地区,这里是目前老闵行的商业中心,医院、银行、学校、大卖场等一系列生活配套设施都一应俱全,但这里的房子多数都是老公房。另一块就是东川路沿线,这里是老闵行新兴的居住区,这里有交大、华师大所组成的大学城,有轻轨莘闵线穿越,还有刚刚落成的千代广场、欧尚这两个大型商业广场,目前已有多个楼盘在这块区域里安营扎寨。新一点的小区就有好第坊,文馨苑,南洋博士欣居,金铭福邸,剑桥丽苑,星河景苑,畅馨苑,南洋瑞都,合生城邦,丽都城等……

    随着交大、华师大闵行校区的逐步落成,紫竹科学园区的正式启动,老闵行板块内的人群素质和人文氛围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同时大批高素质人口的导入也为板块内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带来了较为持久的利好,无论是新房出售、二手房买卖或者是租赁市场,都将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此外,千代、置业这两个大型商业广场都建在东川路上,以东川路为发展重心的新兴商圈已初见端倪,相比原老闵行中心的一些商业配套,东川路的商业规划起点较高,规划更好。一旦轨道五号线与一号线实现零换乘,这里通向市区的绿色直通道就被打开了,老闵行板块目前尚处于低位的房价持续攀升它的潜力就在于此。 很多在此住久了的居民都爱上了这片土地,这里生活设施齐全,环境也很好不象市区那么拥挤,生活在这里感觉很惬意,而且去市区也很方便。很多老年人都选择到这边买房安亨晚年……

从老闵行的改造和建设,使我想到广州市。要想解决市中心的交通拥挤以及高房价,唯一的办法,也就是学上海,大力发展道轨交通,将人口往远郊迁移。

我们这趟车游最远到达黄浦江边,看到一条在建的大桥。从老闵行再折回,特地看了交通大学和华师大的新校区,在紫竹工业园区的门前经过,也看了上海网球馆等。回到颛桥,结账才66元,真的很便宜。妹妹在一个老菜场买菜,二哥顺便买了1号回南京的火车票,是特快7786次车(义乌至泰州)。也是上海南站上车的,到时可以和我们一起出发。

下午,妹妹去上班,大哥在家休息,顺便为他的书法作品集签名,便于送朋友,约好下午妹夫送他到浦东与我们会面。而我和二哥、二嫂,则另有约会。

下午2点钟,我和二哥、二嫂坐地铁,到黄陂南路地铁站下。我和二哥约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苏编辑在此碰面,二嫂也约了学生丁盛在此碰面。见到苏和丁二人后,我们到附近一家商场。和二哥与苏编辑在楼上一家港式茶厅喝午茶,谈改稿之事;二嫂和丁盛在楼下喝咖啡喝茶聊天。

1991年,辛亥革命80周年之时,我和二哥合编的《民国军政人物寻踪》一书由南京出版社出版。我们以为该书早已堙没于书海中,谁知,也有人看中,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苏编辑与我们联系,说此书出版后已十多年,应有不少内容可以补充,很有再版的价值,可否由他们再版,稿酬为千字50元等。我们当然同意。于是,双方便为此书操作起来。不料,中途,苏编辑病了,动了两次大手术,工作停顿下来,拖至今天。现在,苏编辑身体稍好些,决定完成最后的三审,争取明年出版。我们主要是谈了一些细节问题。二哥与妹妹都与苏编辑有数次见面,而我是第一次。令我想不到的是,苏编辑的祖籍竟然是广东南海,还是广东同乡呢,不过,他并不会讲广东话。

5点钟时,我们两边的约会都结束。于是,我们三人乘地铁赶往陆家嘴,约好和妹夫、大哥观光浦东滨江夜景风貌。几乎同时,他们也到达东方明珠。上了妹夫的车后,车开到滨江大道附近停好,我们上了江堤。

东这段观光堤,可能比不上香港的尖东海堤,但肯定胜过广州的长堤。此时天色已黑,浦江两岸华灯初上,但还不是很灿烂。直到7点半钟,两岸四周的高大的建筑物方渐渐大放异彩。这里的夜景,我和二哥他们是见识过的,唯有大哥未领略过,大赞漂亮。不过,我三年前来时,除了东方明珠塔,最高的楼是金茂大厦,如今,又冒出了更高的环球大厦,上海的建设速度真快!沿着江堤,我们一边观赏夜景,一边抓紧时间照相。

8点多钟,我们才尽兴而坐妹夫的小车回颛桥。回到家后,才吃晚饭。

晚上躺在床,一下又睡不着,想起夜游陆家嘴,不可无记,于是,填得《渔家傲》词一阕:“日落霞光随水逝,江滨漫步兄和弟。仰望浦东楼栉比,明珠立,环球金茂云端里。    幕墙广告霓灯密,星光闪耀多奇异。美景相机留忆记。同惊喜,廿年一片新天地!

                          1030日 周

30日为周六。天晴,气温为27度。天气预报说有冷空气即将南下,但今天仍不断升温。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路桥建设,不能说没有成就,如青藏公路、成昆铁路、成渝铁路、南京长江大桥等,都是大建筑,但是,就民生而言,显然是远远不足够的。在中国的广大地区,依然是公路稀少,铁路稀少,桥梁稀少,甚至连一条高速公路也没有,就不要说高铁、磁悬浮,跨海大桥了。我们将有限的资金,拿去“深挖洞”,拿去搞“阶级斗争”,拿去……人民群众,依然是行路难,生存难。幸而,这种状况,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结束了,中国迎来了长达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常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给国人带来最大的方便的,一是信息,二是交通。十年二十年前,谁能想到手机如同玩具、互联网使千里如在目前?五年前,谁能想到,城市地铁纵横交错、从广州到武汉,只需三个小时?……

闲话休提。上述的引子,无非是要带出今天出行的主要目的地——杭州湾跨海大桥。摊开地图可知,杭州湾象个喇叭口,很宽阔的;从上海到浙江其他地区,非得绕道经过杭州不可。以前,大概谁也不会异想天开,建一条跨海大桥,从上海直接到达浙江慈溪、宁波、温州等地。谁知,如今,这事不仅敢想,还敢做,而且做成了!未来旅游时,已听说了这桥,但不知如何可以去到。恰好,妹夫,以及走南闯北的二哥二嫂也没有去过,大家都有此愿望,于是,便决定今天到那里一游。

上午8点钟,妹夫海荣开车,我们五人沐浴着秋日的艳阳,望南而去。从上海A4高速转沈海高速,大概一小时后,便到了跨海大桥的北入口。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第二长的桥梁。全长36公里,近90公里时速在桥面上走,需近半小时才能通过。过桥收费单程105元。通过大桥可直达浙江慈溪市、宁波市。比原先节省100多公里。我们的车子在桥上快速行驶,桥下两边是“黄波万倾”,说“黄波”,皆因桥下的水还不是“碧波”或“蓝波”,但毕竟是令人心旷神怡了。在我们到达桥中段的时候,发现那里正在建一个服务区平台,还有一座很高的瞭望塔。我们开车进入后,工作人员态度很好,告诉我们说还未建好,还未开始服务,明年来就好了。这个服务区以及那暸望塔,显然是供驾车过桥者休息兼观光用的。将来,这里肯定成为一处观光景点了。

过桥后,我们在桥南入口处的服务区稍作休息。然后,再驾车往南去。从地图上看,过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就是浙江省的慈溪市。我们对这个市都不熟悉,只是从路上的指示牌上看到,有个叫“上林湖越窑风景名胜区”的景点,我们便依指示牌探索前往。几经周转,来到了一山青水秀之处。

上林湖是一个不算大的湖,但湖水很清澈,四面有青山环抱,特别幽静。上林湖出名之处,恐怕不是风景,而在于“越窑”。我们到那里时,并没有看到什么“窑”,问那里的船家,说在附近的山上,有个博物馆,但中午时分,不开放,要等到下午。查资料得知,这越窑位于慈溪市鸣鹤镇西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带,为越窑青瓷主要产区之一。上林湖青瓷烧制始于东汉,盛于隋唐、五代,延至北宋。东汉至隋代,上林湖瓷窑的产品主要是罐、壶、钵、碗等,釉呈青灰、青绿或褐色。到唐代,其出品造型优美,釉层均匀,胎体细薄,釉色呈青翠,故称"青瓷"。从五代到北宋,上林湖瓷窑一直为官窑。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青瓷的发展,使瓷器同丝织品一样成为明州港输出的主要商品。在唐代,开辟了从明州通向海外的"陶瓷之路"。1988年12月28日,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上林湖,并没有什么娱乐设施,也没有什么游客,只见几对新人正在湖边拍婚纱照。唯一的旅游项目,大概就是游船。于是,我们包船在湖中游览一圈,每人10元,约半小时,大体领略了周围山水风光。不过,那船开动时噪音很大,在游船过程中,游客基本是难以交谈的。

游湖罢,我们在有“上林湖”三字的一块大石头上照相后,便开车离开,回到慈溪市区。原以为慈溪市很小,进去后才发现,它毕竟是个中等城市,要找到市中心区闹市区,还真费了一些周折。寻找吃饭的酒家,也费了一些周折;并非没有饭店,而是想找一家有点特色的。几经询问,才找到一处叫“一洲餐厅”的酒家,在那里点了一些海鲜,有海虾、海蜇、海瓜子、鲳鱼、烩三鲜等,菜做得相当可口,价钱也实惠。我们还喝了啤酒。

饭后,我们问路人,又找到该市最热闹繁华的步行街,街心广场,在秋日的阳光中漫步。从慈溪的市容,以及它的商场、饭店,可以感觉到这个城市也很美丽,经济也很发达,住在这里的人们会很舒适。下午2点钟时,我们才离开慈溪踏上归程。又一次通过世界第一的跨海大桥。回到松江、闵行时,妹夫给大家介绍附近的大学、航天城等,我们感受到上海建设发展的快速和气魄。回到新桥附近,有点塞车,车子实在太多了,交通太繁忙,可能是接近周末的缘故。近5点钟,我们才回到家休息。

在上林湖游玩时,我忽然接到一个电话,是中山日报社的编辑阿果打来的,她说给我发过邮件,不见我回应。原来,离家这么多天,我都没有用过电脑,更没有收过邮件,所以不知她给我发的信息。原来,阿果编辑是要约我写一篇有关“香山人与世博会”的文章,周日的“文化”版就要用。我答应她,晚上回家后即写好,争取今晚或明早发给她。所以回家后,我即抓紧时间写作。

晚饭后,忽接到香港朋友张穗强的夫人的电话。她是一位电器工程师,来上海、常州等地公干,明天就要回香港。张穗强是我和妹妹的老朋友,三十多年前,大家同是广州学生,后又同是广州知青。回城后,他在广州的大学教书,后移居香港,当上香港商会总干事之类。不久前,外甥小川到香港,张穗强还接待过他。张穗强最大的业余兴趣是研究“知青问题”,现已成为“知青问题”研究专家。张夫人坤姐也是广州学生、广州知青,与我妹是同龄人,但没有和我们见过面。妹妹和我商量,尽管时间紧迫、路途较远,但张夫人难得这时来到上海,最好大家能见上一面。于是,我们约她,在莘庄地铁站会面。我和妹妹去接她。在地铁站接到张夫人后,再将她接回家,和大家见了面。张夫人很健谈,与我们一见如故。10点多钟,她才离开,由小川开车送她回所住的酒店。

送走张夫人后,我继续写文章,到12点多钟,终于完成了《香山人与百年世博梦》一文,文中主要介绍了中国参加世博第一人徐荣村,以及最早介绍世博并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的郑观应。即发给阿果编辑。两天后,此文刊登在《中山日报》周日的“文化”版。

完成了约稿,本应可以安安静静睡一觉,但白天的游玩情景历历在目,不禁又填得《苏幕遮》词一阕以记:“沐秋阳,风正爽,惊叹长桥,美卧钱江上。百里杭州湾顺畅,对岸慈溪,越国新模样。    上林湖,舟漂荡,涌动诗情,付与清波浪。远古瓷窑山顶望。水畔新娘,正照婚纱像。

                          1031日 周六

31日为周六,天晴,气温26度。说寒潮要来,但今天仍未来,大家仍可穿着衬衣。

上午,大家在家休息。二哥整理多日来的照片,并刻录成光碟给大哥和我带回广州。明天就要离开上海,今天 还要整理一下行李。到下午4时多, 海荣提议开车带我们到闵行黄浦江边的滨江大道观光。 这地方,离颛桥不远,二禾二嫂是去过的,认为很不错。于是,我们同意。

今天适逢周末,有许多小车停在大道的外面。 进去以后,我觉得,这滨江大道并非就是一条有花草树木的大道,这里实际占地很大,应该算一个公园,一个很不错的公园,风景很好,又幽静,大哥和我都给予高度的赞美。我们沿 着江边向东漫步,黄浦江上轮船往来穿梭,夕阳西下红胜火,是照相难得的背景。 离开江滨,我们穿过一些弯弯曲曲的林间小道,以及一些富有原始风味的自然湿地,走出 这片风景区。在景区入口处,见有当地农民在卖菜,二嫂顺便买了些新鲜青菜。

回家后,见阿姨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在等候我们。这是我们四兄妹上海聚会的最后一顿晚餐。大家举酒祝愿,健康愉快。下一次的聚会,我们计划能同到台湾,顺便与在台北的九叔一家见面……

晚上睡觉时,发现起风了,降温了,寒流真的来了。不过,明天,我和大哥就可以南下,冷不着我们。这次旅游,天公真的作美,给了我们最最舒适的天气!

                            111日 周日

11月1日为周日。是我们离开上海的日子。早上,天气果然冷了,可让我们穿多些衣服,少提些行李。我们先到小区附近的商店,买了一些烟和酒,送给这些天给我们提供很多服务的妹夫海荣。9点钟,海荣开车送我们到上海火车南站,由于停车不便,他先回家。妹妹坐地铁到来,给我们送行。二哥二嫂回南京的动车是9点多钟开车,他们先进站,与我们挥手作别。其后,我和大哥也进候车室,和妹妹挥手作别。

我们的列车11点27分准时开出。离开上海不久,便收到二哥发来的短信,说他们已经回到南京。整个下午,列车在浙江大地奔驰。这条线路,三十多年前我是多次经过的,但那时,我还是一个落魄的知青,而现在,我是一位可以享受每月四五千元退休金的退休教师,还挂着诗词家、作家、学者等头衔,似乎可以沾沾自喜;然而,那时虽落魄,毕竟还是个翩翩少年,而现在,则垂垂老矣,只能作黄昏之叹,惟有珍惜每一天,尽可能散发点余热余光吧。

我和大哥在火车上相处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谈了许多往事。作为比我年长18岁的大哥来说,人生的经历则更加曲折,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后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刘伯承、邓小平的二野进军广西、云南,不管怎么说,也是共和国的功臣之一。不料,1957年的“反右”运动,他无辜成了“右派”,于是人生际遇来了个大逆转,倒霉了二十多年,到80年代才恢复干部待遇。如今,他也可以享受数千元的退休金,并成为全省全国享有名气的书法家。他还有两个心愿,一是再回去云南昆明看看;一是到台湾,探望比自己年长一岁的九叔。希望这两个心愿都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吧。

我们乘坐的T169次列车本应于次日早晨6点多钟到达广州站的,但是,列车晚点两个小时,到近9点才到。出站后,侄儿劲帆来接,我和大哥就此分手,我即回中山,中午到家。

至此,我们这次在上海的探亲旅游活动便结束了。屈指一数,我们从广州出发已有十二、三天,几乎每天都有一两项活动,每天都过得很是充实,很有意义。分别在四个城市的兄妹四人在一起的时候从不曾有过这次这么长久。所以这次真正是历史性的相聚!

                                                           (2010年1月15日最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