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该社为一俱乐部性质的团体,主要成员是诗人、作家,有的甚至为政客和银行家。此圈中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多为英美留学生。

                                                    一、   九先生与新月社

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余上沅、丁西林、陈西莹、林徽音,以及梁启超、张君劢等,聚集在北京。这些人多曾留学英美,志趣相投,来往日久,他们便有了组织一个俱乐部,开展一些文化活动的愿望。他们说是希望与“几个爱做梦的人”在艺术上“开一条新路”。于是,说干就干,他们决定结社。但是,给这个新成立的社团起一个什么名字?这时,有必要引出另一位人物。


  当时,南开校长是天津人张伯苓。张伯苓有一个少16岁的弟弟叫张彭春。张彭春才华横溢,风度翩翩,人称九先生。人们以为他行九,其实只因他出生那年父亲59岁,故取乳名五九,后来叫着叫着就叫成九儿了。

  张彭春于1892年生。字仲述。1904年张伯苓和严范孙创建了私立中学堂(南开学校前身),张彭春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与梅贻琦同班。1910年张彭春考取清华第二届庚款留学生,与胡适、竺可桢、赵元任等71人赴美深造,1915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及教育学硕士学位。他课余的兴趣是研究戏剧,最喜欢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他说,是易卜生使他这个学哲学的年轻人爱戏剧胜于爱哲学。

  1916年夏,风华正茂的张彭春获硕士学位归国,回母校任教。当时南开的新剧(即话剧)活动在张校长的积极提倡下正蓬勃开展,每逢节日都要演戏,这已成为学校的传统。由于九先生擅长戏剧早就名声在外,所以一回校便受到热烈欢迎,立即被推选为新剧团副团长。九先生走马上任后没有辜负大家的厚望,将南开的新剧活动推上了发展的新阶段。

  当时国内还没有建立导演制度,张彭春便将西方的正规的导演制度用于南开新剧团,排演了自己在国外创作的剧本《醒》。尽管《醒》还比较稚嫩,然而它的历史意义却不容忽视:《醒》比发表于1919年、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胡适的《终身大事》,要早3年;张彭春在排演这出戏时,开始运用了一套完整的、效仿欧美的导演方法,比1922年留美归来从事戏剧导演工作、被话剧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导演的洪深,也要早6年。

  1919年南开大学创立。为适应未来更高的教学要求,张彭春再次赴美深造,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中国女留学生蔡秀珠,两人由相识到相恋。19215月,他们在纽约举行了婚礼。1922年4月,张彭春的论文通过博士学位。6月,长女明珉出生。

  1923年9月,张彭春受清华学堂之聘,携带妻女迁居北平,任清华教务长。同年11月,他的次女降生。女婴健康可爱,夫妇俩欣喜万分。为弥补当初没照顾好长女,他们对这个新的小生命百般呵护,并要给她起一个最美丽、最动听的名字。张彭春一向崇拜印度诗歌泰斗泰戈尔,热爱他的诗歌。由于泰戈尔著有诗集《新月集》,因此张彭春为二女儿取名新月,英文名为露丝

  在这时期,张彭春正同徐志摩、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文友筹备组织文学社,社名尚未确定。张彭春便把女儿新月这个名字推荐给朋友们,大家欣然接受,新月社由此诞生。

                         二、新月社的活动

新月社成立以后,最初以小型聚会形式出现,后发展成俱乐部形式举办年会、灯会、书画会和演剧等活动。19244月,泰戈尔访华,58日在北平度过他的64岁生日。新月社为给老诗人祝寿,特地用英语排演他的著名诗剧《齐德拉》,邀请张彭春担任导演,由林徽因、徐志摩分别扮演剧中的主要人物,布景绘制则是梁思成。58日和10日分别演出两场,鲁迅、梅兰芳等文艺界名人前来观看。演出结束,徐志摩满怀深情地说:我们几个朋友只是一般的空热心,真在行人可说是绝无仅有———只有张仲述一个……”
   
这段时间,闻一多、徐志摩等虽已经开始写诗,但一时影响还不大。该社真正活动,并产生影响,是1925年以后的事。这一年,闻一多从美国回国,在周围聚集了一批文学青年。而这时,徐志摩又刚好接办《晨报》副刊,希望“露棱角”,他便和有志在文学上“导潮流”的闻一多结合起来,在《晨报》上办了《诗镌》。

《诗镌》于192441日出版第1期,由徐志摩、闻一多编辑。当时参加活动的主要诗人还有饶孟侃、朱湘、刘梦苇、孙大雨等。徐志摩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情做。”也就是说,他们不满意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没有格律、过于自由的新诗,希望创制一种人们能够接受的新诗的格律。《诗镌》共出11期,它以爱国主义和反伤感主义为旗帜,提倡新诗格律,影响很大。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朱自清称他们为格律诗派。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韶洵美、余上沅等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此时,新月社也就转移到上海,称为新月派后期。1928年春创办《新月》月刊,30年代初期又创办《诗刊》季刊。这一时期参加的主要诗人有徐志摩、孙大雨、饶孟侃、邵洵美、陈梦家、林徽音、卞之琳等。此外,参加活动的成员还有罗隆基、梁实秋、潘光旦、储安平、刘英士、张禹九人。闻一多只参加了《新月》第一期的编辑,以后就不再参加活动。

1931年,陈梦家受徐志摩委托,编选了《新月诗选》,选了18位诗人的80首诗歌,并撰写了一篇长序。这成了人们评价新月派诗作和诗人的最集中的资料。

1931年底,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诗刊》接着停刊。1933 6月,《新月》杂志出至第四卷第七期后停刊。新月派的最后一个活动基地新月书店也难以维持,只得转让给商务印书馆——1933923日由胡适在让与合同上签字。从此新月社宣告解散,在我国文坛一度名声显赫的新月派就这样结束了它十年的活动历史。

  新月社不是纯文艺的社团,但主要活动和影响却在文艺方面。在文艺活动中,思想倾向上有一个逐渐右转直至与进步文艺运动相对抗的过程。可成员的文艺创作状况比较复杂。他们推行新诗格律化运动,对于新诗格律化和艺术美的探求有一定意义,同时也带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1926年,新月社推行国剧运动,创办了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主张在新文学戏剧运动中借鉴传统的中国戏剧艺术。此外 ,还介绍了莎士比亚、哈代、布朗宁夫人、豪斯曼、易卜生、奥尼尔 、波德莱尔等西方各种流派作家及西方现代诗人。

                         三、新月社主要成员介绍 

胡适,1891生,原名胡洪,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二年多;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期间,发起组织新月社。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抗战胜利后,1946年,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后去台湾。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

  梁实秋,原名治华,1902117日生,浙江余杭人,现代作家、翻译家。

梁实秋,1903生,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191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参加新月社,为该社主要成员。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
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1987113日,梁实秋在台北病逝。

闻一多,1899生,湖北浠水人。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920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1921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 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为新月社主要成员,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

    1928
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收1925年以后的诗作28首,作品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了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同年3月,《新月》杂志创刊,列名编辑,在该刊上发表少量译著。其后,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等。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1942年出版《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19467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抨击国民党,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徐志摩,1896年生,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11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令人敬佩。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