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影业公司及中国教育电影协会

        陈贤庆

                             (一)三大影业公司

上世纪初,电影已经传入中国,并从无声电影逐渐发展成有声电影。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戏剧片京剧《定军山》,谭鑫培主演,北京丰泰照相馆1905年摄制,长约半小时。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1913年拍摄的《难夫难妻》,无声片,郑正秋编剧导演。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由明星公司于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早期的电影人,并没有组织或社团维系,而是由电影公司将他们收归旗下。最早成立的电影公司是1922年成立于上海的明星公司。之后,电影公司迅速增长,到1924年至1926年达到高峰,据统计,中国共开设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如祖籍广东香山、出生于上海的张慧冲,1922年在明星公司从影,1928年分得遗产25万,即自组慧冲影片公司,专拍武打片。后因经营不善,专事魔术。张慧冲的另一贡献,就是将同乡阮玲玉介绍入影坛。上海的影片公司,经过优胜劣汰,大浪淘沙,最后形成了上海三大公司鼎立的局面,这三大电影公司即明星影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及1925年成立的天一影片公司和1930年成立的联华影业公司。

张石川,浙江宁波人,1890年生。早年在上海经商。郑正秋,广东汕头人,1889年生于上海一个富裕家庭。1913年涉足影坛,负责编剧、导演等。1922年3月中旬,张石川与郑正秋在上海贵州路上创立明星影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人还有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公司附设有明星影戏学校,后改为明星演员养成所,郑正秋兼任校长。1926年集股承租了7家电影院。同时,又与上海、大中华百合、民新、华剧、友联5家公司组成六合影戏营业公司,与天一影片公司展开市场竞争。先后拍摄了《孤儿救祖记》《空谷兰》《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啼笑因缘》《狂流》等影片。

邵玉轩,浙江宁波人。清末民初在上海经营颜料生意,支持孙中山革命,1920年在上海病逝。邵玉轩的几位儿子没有继承他的产业,都热衷于娱乐事业。1925年6月,邵氏兄弟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在上海虹口成立天一影片公司,专门从事影片的摄制和发行。邵醉翁任总经理兼导演,二弟邵邨人负责制片兼编剧,三弟邵仁枚、六弟邵逸夫负责到新加坡、马来亚开拓南洋市场。公司的宗旨是“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公司成立后,即拍摄了《女侠李飞飞》《梁祝痛史》《乾隆游江南》等。之后,有拍摄了《歌场春色》《王先生》《白金龙》《花花草草》等约百部电影。

罗明佑,广东番禺人,1900年生于香港,出身富豪之家。1927年在北京建立华北电影公司。1929年,在天津、太原、济南、石家庄、哈尔滨、沈阳等地拥有的影院达20多家。黎民伟,原籍广东新会,1893年出生日本,先后娶严珊珊、林楚楚为妻。1923年与兄黎海山、黎北海在香港创办民新影片公司。黎民伟曾作为战地摄影师拍摄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26年,民新影片公司迁往上海。1930年,罗明佑的华北电影有限公司,与黎民伟的民新影片公司,还有吴性裁的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和单杜宇的上海影戏公司合并,又吸收在上海经营印刷业的黄漪磋加入,组成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六家电影公司联合,也是为了对付天一电影公司的独大,史称“六合围剿”。1932年,公司改称联华影业公司。总管理处在香港,上海设分理处,北平设分厂。罗明佑为公司总经理,但董事长为英国籍贵族、富豪何东,董事中还有张学良夫人于凤至、前国务总理、前司法、财政部长等人。联华公司拥有三大导演:史东山、孙瑜、蔡楚生;编剧有田汉、夏衍;演员有阮玲玉、金焰、黎莉莉、王人美、陈燕燕、高占飞等。先后拍摄了《故都春梦》《野草闲花》《三个摩登女性》《城市之夜》《小玩意》《王老五》《渔光曲》等影片。

张石川、郑正秋、罗明佑、黎民伟、邵氏兄弟、张慧冲等,是中国最早的电影事业家。上述三家影业公司,囊括了当时著名的电影人,如洪深、夏衍、阳翰笙、欧阳予倩、卜万苍、史东山、朱石麟、费穆、程步高、孙师毅、吴永刚、桑弧、蔡楚生、郑君里等。女演员有蝴蝶、徐来、陈燕燕、阮玲玉、王人美、袁美云、黎明晖、叶秋心等,号称“八大女星”。此外,还有龚秋霞、吴茵、舒绣文、陈波儿、上官云珠、路明、蒋天流、陈依萍、黎莉莉、周曼华、李丽华、夏佩珍、严月娴、王莹、周璇、林楚楚、王丹凤、白杨、秦怡、张瑞芳、紫罗兰、陈云嫦等。至于男演员,则有赵丹、陶金、金焰、袁牧之、王献斋、洪警铃、龚稼农、章志直、蓝马、石羽、崔嵬、张翼、刘琼、魏鹤龄、韩兰根、张伐、石挥、李纬、殷秀岑、薛觉先、张瑛、吴楚帆、张活游等。

1937年后,日寇入侵,抗战全面爆发,使得明星影业公司消亡、联华影业公司解体、天一影业公司南迁香港,成立南洋影业公司。1941年12月,日寇入侵香港,香港的电影业也陷入低潮。抗战胜利后,许多电影人又回到上海,电影事业得到复苏,拍摄了一些反映抗战时期人民疾苦的影片。香港的大中华电影公司保持有较大规模,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还有名导演朱石麟、吴祖光等,1946年至1949年,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

民国时期拍摄的电影,有名的可数:

《故都春梦》(1930年,孙瑜导演,阮玲玉、王瑞麟、林楚楚主演)

《银汉双星》(1931年,朱石麟编剧,史东山导演,金焰、紫罗兰等主演)

《一剪梅》(1931年,黄漪磋、导演卜万苍,阮玲玉、金焰等主演)

《歌女红牡丹》(1931年,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蝴蝶、王献斋、夏佩珍等主演)

《啼笑因缘》(1932年,张石川导演,郑小秋、蝴蝶主演)

《三个摩登女性》(1933年,卜万苍导演,陈燕燕、金焰主演)

《春蚕》(1933年,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龚稼农、郑小秋、严月娴等主演)

《渔光曲》(1934年,蔡楚生编导,王人美、韩兰根主演)

《新女性》(1934年,孙师毅编剧、蔡楚生导演、阮玲玉、郑君里等主演)

《桃李劫》(1934年,编剧袁牧之、导演应云卫、袁牧之、陈波儿等主演)

《神女》(1934年,吴永刚编导,阮玲玉、章志直等主演)

《国风》(1935年,朱石麟编剧、罗明佑导演、阮玲玉、郑君里等主演)

《都市风光》(1935年,袁牧之编导,张新珠、白璐、唐納等主演)

《新旧上海》(1936年,洪深编剧、程步高导演,舒绣文、王献斋等主演)

《马路天使》(1937年,赵丹、周璇、魏鹤龄等主演)

《春闺梦断》(1937年,费穆编导,陈燕燕、张翼等主演)

《陌生人》(1937年,谭友六编导,郑君里、白璐、刘琼等主演)

《压岁钱》(1937年,夏衍、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龚稼农、黎明晖、龚秋霞等主演)

《中华儿女》(1939年,沈西苓编导,赵丹、顾而已、陈依萍等主演)

《木兰从军》(1939年,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陈云裳、殷秀岑等主演)

《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年,史东山编导,白杨、吴茵等主演)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年蔡楚生导演,陶金、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等主演)

《太太万岁》(1947年,桑弧导演,张伐、上官云珠等主演)

《天堂春梦》(1947年,徐昌霖编剧、汤晓丹导演、蓝马、上官云珠等主演)

《万家灯火》(1948年,阳翰笙、沈浮编剧,沈浮导演,蓝马、上官云珠等主演)

《小城之春》(1948年,李天济编剧、费穆导演,石羽、张鸿眉、李纬等主演)

《夜店》(1948年,柯灵编剧,黄佐临导演,石挥、周璇等主演)

《三毛流浪记》(1949年,阳翰笙编剧、赵明、严恭导演,王龙基、关宏达等主演)、

                            (二)中国教育电影协会

在电影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有识之士认识到,电影这一新兴的艺术,不仅仅只是引进和拍摄一些故事片娱乐大众,还可以利用电影作为教育国民的工具。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成立有教育电影协会之类的组织。国际教育电影协会就设在意大利首都罗马

1931年,国联派五人考察组到中国考察,其中一人萨尔蒂就是国际教育电影协会的会员,非常关注中国电影教育的现状,然而,他看到,中国并没有类似的组织,政府对电影事业也没有规划和引导,这令他很失望。

郭有守,四川资中人,1901年生。北京大学毕业,留学法国巴黎,获博士学位。在巴黎期间,郭有守参与徐悲鸿、张道藩等组织的文学艺术团体“天狗会”。归国后,1929年,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二科科长,兼任教育部电影检查委员会主任。

1932年的一天,郭有守在一份报纸上看到,在上海工作的一些意大利籍人士,以中国人的名义组织了一个“教育电影协会”,在国际上代表中国。郭有守认为很不妥,联合陈翰生,号召政界、学界、商界、文艺界人士,发起由中国人自己组建“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于是,1932年7月8日,有政府官员、教育专家、社会活动家、社会慈善家多方人士蔡元培、褚民谊、段锡朋、罗家伦、钱昌照、谢寿康、徐悲鸿、宗白华、黄健中、高荫祖、许炳堃、王平陵、宋梅村、沙孟海、李景泌、吴妍因、彭百川、方治、朱坚自、李相钰、叶楚伧、陈立夫、陈布雷、谷剑尘、何思源、叶恭绰、洪深、钟灵秀、郭有守等五十余人发起,在南京成立“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并通过报刊公之于众。协会“以研究利用电影、辅助教育、宣传文化,并协助教育电影事业为宗旨”。

成立大会选举执行委员、候补执行委员、监察委员、候补监察委员、常务委员等。

常务委员5人:郭有守、徐悲鸿、彭百川、李昌熙、吴妍因

监察委员7人: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汪精卫、陈果夫、朱家骅、蒋梦麟

候补监察委员3人:陈璧君、叶楚伧、胡适

执行委员21人:褚民谊、陈立夫、杨铨、段锡朋、钱昌照、彭百川、郭有守、罗家伦、曾仲鸣、高荫祖、张道藩、徐悲鸿、杨君动、李昌熙、谢寿康、田汉、洪深、方治、陈泮藻、吴妍因、欧阳予倩

候补执行委员7人:钟灵秀、宗白华、陈石珍、顾树森、罗明佑、郑正秋、孙瑜

协会成立时,有会员318人。协会原属民间组织,第二年,国民政府将这一组织纳为政府统领的单位,并指定为“罗马国际教育电影协会”的中国分会。其后,在上海、杭州、青岛、济南、昆山、成都、重庆、新加坡、香港等地成立了分会。1933年起,协会开始从国外购买教育影片,在学校等地巡回放映。同时,协会还组织力量,自行拍摄关于农业、工业、中等教育、建设、家庭卫生、音乐等的影片。协会以年会的形式进行研究、交流有关教育电影事宜。协会始终与与国外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吸收国外最新思想和技术成果。协会从1932年到1942年,共举行过9次年会。协会出版和发行书记和刊物,《中国电影年鉴》是中国最早的电影教育百科。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于1945年后结束,前后存续有13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