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之风永远吹送

 

陈贤庆

 

   20051026日,从首都北京传来消息:中山市荣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如今,评这称号评那称号的事多着呢,甚至有点“太公分猪肉”的味道,开始我并不在意。及至看完报纸,我发现这“全国文明城市”并非一大片,而是仅仅12个城区,作为一位在中山市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年的外地人,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也到过一些别的城市,中山市的市容市貌,市民的文明举止,的确胜于他市。不少从广州等地来拜访我的亲朋好友,都有同感。

  在高兴之余,我产生了一些感想。

 

  感想之一是,全国上百个城市,都在争取“全国文明城市”的头衔,国家只安排了9个名额(其余还有三个属“区”),而不是19个或29个;如此,这9个城市的确要经过多年踏踏实实地工作,创造条件,造出成绩,并的确要经受得起各种评估和检查,方能实至名归。临阵磨枪或弄虚作假,肯定是难以服众的。评出的典型少而精,这很好!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模范作用,榜样作用,如果“全国文明城市”评出一大批,那就和没有评是一样的。

 

  感想之二,这次评比,据报上说,是采用明察暗访的方法,这又是值得表扬并大书特书的事。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经常会遇到个种的“评估”“评比”,但形式往往是一样的:到了预先定好的“验收”时日,沿着当地划出的“检查”路线,采访若干“偶遇”的群众,于是回到会议厅,宣布评估验收的“结果”……挂牌之日,便是“革命成功之时”。不能说这种形式一无是处,至少它省事,容易操作等,但是,实质如何,则又另当别论了。这12个市区,并不是用这种方式评出的,这应该让我们感到欣慰,同时,也应该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殊荣。

 

  感想之三是,文明之风,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培养而成。它要经过各级人民政府,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工作的首位,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利国利民的事。同时,每一位市民,要有主人公的精神,要热爱自己的家园,要为创造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而不是一昧地怨天尤人。中山市的领导和民众,正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取得如此成绩的。昨天,我在经过镇上某个路口时,见一外地人蹲在地上吃桔子,把桔子皮和渣滓丢了一地。我在他身边停车,和颜悦色地对他说:“垃圾桶就在那边,不要把地面弄脏了。”那外地人感到不好意思,于是,把桔子皮和渣滓装进塑料袋。我对他说了一声“谢谢”,然后离开。不久,我又回到那里,见到地面变得干干净净了。这一小事也说明了,歹徒和专搞破坏的人当然有,但是,绝大多数人是希望社会变得文明健康的,只要我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行为得体,人与人之间是可以达到和谐,文明的局面也可以创造的。

  

  感想之四是,文明的行为举止,文明的思想意识,要从小培养起。城市“文明”了,我们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是否也已达到“文明”的尺度?我不敢说。但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常抓不懈,则是肯定的。德育并不需要博大而精深,关键还是要把“小事”做好。某天我到一个车站公厕小解,见到墙上有一块《公厕守则》,我见很有趣,于是,掏出笔来把它抄下,惹得周围的人好奇地注视。那《守则》如下:“1、小便时要小解到尿斗里。2、大便时要站正蹲位,粪便要入坑。3不要用硬物或报纸代替便纸。……”老实说,这三条说得都没有错,但是,却又让人苦笑并深思:这些应该从小做到的事,绝对应该做到的事,还要写在《公厕守则》上吗?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们有不少“大人”,活到二十、三十、五十岁,可能还不懂得怎样如厕,尤其是在公厕中如厕!我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某人在某公厕如厕,听到旁边的厕所不停地发出响声,他奇怪地打听,原来是一位外国的小男孩,在摆弄那抽水马桶。抽水马桶是坏的,他冲不了水,急得他直想哭……显然,这小男孩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如厕后要把自己的粪便冲干净。我们的孩子,大概可以理直气壮地离开,因为责任不在我!

 

  中山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可喜可贺;但是,我相信,这并非中山人努力的终点,在我们的身边,还随时可以看到一些不和谐的景象,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创业难,守业更难,而要创造“两个适宜”城市,还须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衷心希望文明之风,在伟人故里中山大地永远吹送。

                               

                                                                       20051028

 

                     (此文载《中山日报》 05年11月2日教育版头条,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