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贤声》出版之后

       陈贤俊

         序言

201110月,我们出版了一本“聚贤茶室网站文选”,取名为“贤声”的一本书,这本由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厚达414页的书,得到一些亲戚朋友的赞赏和欢迎,我们不敢飘飘然,认为有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细读这本书,甚至反复阅读它,就觉得我们四兄妹虽不是什么出色的政界名人或球星、歌星、影星之类的人物,经历虽不能说十分曲折,但也觉不平凡,再加上对“聚贤茶室”的进一步了解,我们有几个共同点,或者说是优点,在此我不妨把它明确一下,让后辈人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这辈人值得学习和可以借鉴的地方。

         一

我们四兄妹都有一种克苦勤学的精神,在极端困难的环境条件下,创出一条新路来,应该说是勤奋好学一辈子,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面对完全陌生的工作,都能应付下来,边干边学,还做得很出色,这是一个好传统。

贤芳,本来是初中二年级的程度,一直是知青的身份,没有进过高中和大学的门,而她现在弄到大学本科学历,经济师职称,能在上海质量教育培训中心担任教师,这不能不是自学成才吧!她到海南农场是割胶能手,后调到团部科研所,后又从海南岛调到黑龙江,从摄氏30度的气候环境,调到摄氏零下30度的环境,到那北大荒去牧羊、干农活,如果没坚强的毅力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贤庆在他(她)们结婚时写了一首长诗祝愿他们,叫做《南燕北鹰》赞美这只南方的燕子就要飞到北方这只雄鹰的身边,描写了他们的爱情故事。

再说他们调回上海的时候,也是面对完全陌生的工作,边干边学,把工作做好,这都归结到她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效果。

贤庆,也是知青,他的文学底子较好,在农场虽被人认为是个书呆子,但他孜孜不倦地学,写剧本、写诗词、写文章。还感到在学校时学的是俄文,缺了英语,于是从头学起英语,直至调到湖北某校时,就可以胜任语文、英语的教师,而且很快就成为先进教师,他本身还没有高中毕业,去担任高中的语文及英语课程,而且是毕业班的班主任,如果没有过硬的本领,怎么教人呢!?所以他读了电视大学语文类专业三年,刻苦学习,各个科目都达到了优秀的成绩,现在他已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作家、诗词家,大专学历,高级教师职称。

贤杰,也是初中毕业的程度,受过军队的陶冶,在地质学校工作四十年,在工作中也闯过了很多关口,如在文革后学校分配他教语文课,这不是他的本行,但他硬着头皮的上,编写教案,自己边干边学,从拼音学起,后又调他当校刊的主编,又当印刷厂的厂长,他也是边工作边学习,他到《人民日报社》办的新闻专业班学习了十几门课程,满足了工作的需要,提高了自己的水平,他现在是高级讲师,东南大学副教授的职称。

他在退休之后的1994年下海,到番禺的俊邦公司,兴办企业,那是开荒牛的角色,而自己却是外行,但是他能在克服困难中前进,在学习中不断把工作做好,而且还带动许多人,帮助了许多人的工作,真是难能可贵。

我本人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克服了许多的困难,才有今天,从劳教所回广州后,在广州失业三年,那就不必说了。

叫我去代理人家做会计,那是一项完全陌生的工作,只是经过我父亲的稍为指点,我就接手干啦,干得还很出色,你说我是天才吗?不是的,那是经过一段刻苦学习的结果。

又如学习做木模的技术,也是在一两个月的时间,就过关了,那时真的是日以继夜,既看书、又实践,很快就掌握基本的技术。再说,我在公司是抓基建工作的,这项工作,我也是外行,但为了做好工作,也拼命的挤出时间学习,从建筑图到具体操作,还到工地向工人学习,所以公司建设了一批楼宇,从未发生过什么问题。

还谈谈我的学习书法吧,那也是用足心机去钻研,勤学苦练,虽然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但至少也可以把自己的字幅拿出来吧,有些还拿到外省、外国去,还可以称之为不大不小的书法家。

         二

我们无论在什么单位、什么企业,都能热情地工作,做出良好的成绩,因而得到领导的赏识,领导也就有信心委以重任,这是一个优点。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说,总是希望下属听话、肯干、有水平。从我们的经历来看,我们都做到了使领导满意这一点。

贤芳擅长于文书,当个劳资科副科长很称职。但回到上海,叫她到安美公司,那是制衣厂,叫她管理仓库,那是完全不对口的工作,但她迎难而上,干了四年,还干得很好。

贤庆的本职工作是教师,能做到语文科组长,我已很满意,我曾几次拜会过他们学校的校长,校长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他是个好帮手。

贤杰在南京地质学校四十年,已评为高级教师,好多个岗位工作都做过,先进教师、模范党员这些称号挂了好几次,他总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受到学校领导的器重,那是必然的。

致于我个人,那工作的热情负责,得到很多人的夸奖,那就不多讲了,光说我办了退休手续之后,领导还不让我走,一定要反聘我,我接着又工作了七年,到1997年才批准我离开工作岗位。

又回想我在部队当军事教员时,在13军也好,在37师也好,都是当射击教员,第一期是普通教员,第二期即叫我当射击教研组的组长,须知那组长是不容易当上哩!那是经过教育长、大队领导等的人考察,还深入到学员中,听取反映意见,还要看你在步枪、轻、重机枪的实弹射击中的成绩和表现,然后才决定的,我这不是自吹自擂,那时工作的积极性和钻研精神,的确可嘉(可惜后来遭到了不幸)。

         三

在长期的工作中,我们四兄妹都有个特点,就是无论那个单位,那个群体,都能和霭待人,乐于助人,对周围的同事、朋友,相处得很好,朋友很多,而且是知心朋友。这是热情交友,真诚待人的结果,所以往往当我们调离单位时,原单位的朋友,总是难舍难分,有很多动人的场面。

你看,贤芳和裴海荣离开854农场时,那种欢送的热闹场面,不管是领导、职工、老乡,都来帮他们搬东西,那都是自发的,不少人含泪送他们。

又说现在的质量教育培训中心,她和一班同事们的感情都是很融洽的,和很多来培训的学员都变成了好朋友,因为这些学员都是来自第一线的干部,和他的年龄相当。

贤杰和贤庆都是教师工作,当他们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时,这些学生和老师之间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所以贤杰他桃李满天下,不管是到了新疆、西藏、沈阳、阳江、惠州等地,都有五六个甚至更多一些学生来欢迎他、宴请他。

我还高兴地得知2005年某日有二、三十个老同学开着小汽车到陈贤庆家探望他,而这些同学大多是从加拿大、美国及海外回来的朋友,证明他们的朋友之情是多么深厚。

我也碰到过几次这样的场面,如1957年我调离邱北农场时,那时中队的一班干部约20多人,都是难舍难分,有的远送了将近十里路,许多人含着热泪送行。

再说我从东山机械厂调往羽毛球厂时,那时我是车间主任,和我一起工作的会计和出纳都热泪盈眶为我送行,表现出极端的痛苦和无奈。

再回想我在劳教所的生活,如果不是在职时与同事结下的深情和友谊,又如果不是过去对一些人施了恩典,则今天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来营救我,那包括干部、民警、家属、生产员(留场就业人员)、犯人,乃至附近村寨的老百姓,他们都发自内心的同情心,周济我,使我度过了难关,不至死于水围寺农场。

         四

由于我们四个人,做的都是文秘工作或教师工作,在写文章方面还是有点基础,同时也因为我们聚贤茶室网站开办了十年,有充份时间给我们写文章,所以我阅读了弟妹们所写的文章,都还算得上具有可读性,比较顺畅,错漏之处不多,用词用句还比较洽当。

例如贤杰的回忆1946年,他才10岁,母亲带着他来广州的情景,就写的很真实感人。《教坛四十年》,时间跨度极长,在60多岁的时候再作回忆,要写好实在不易。贤杰按时间顺序,剪裁得当,详略合理,既写了自己四十年于教坛的经历,又恰当地叙述了学校的变迁,与学生的情谊,颇具资料的价值。又如两篇南下打工的回忆,既写出了老来打工的难处和困窘,也写出了自己学有所用、余热得以发挥的自豪。至于打工期间所遇到的各地好人,以及有趣的事,又能专节记述,可读性很强。

贤庆的三篇回忆学生时代的长文,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可让年轻人了解到五六十年代中国人的悲与欢。尤其是读到文革时“破四旧”“斗走资”“大串联”“打派仗”等情景,让人感慨唏嘘。《金秋时节故人回》一文,表面看是写接待旅居美国回来探亲的老同学,但是,文章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忽而现实,忽而过去,回忆对比,如行云流水,将读者牢牢牵引, 实在是表现手法高超。他写的《夜阑枕畔忆沉浮》的读后感,得到许多亲戚朋友的赞赏。他讲出了问题的根源,一矢中的。有几个刊物的主编者都向我反馈了这个看法,的确是一篇好文章。

贤芳写了在海南岛、北大荒的难忘岁月,又把质量培训中心的现状说得十分清楚。在她的文章里,充满友情和激情,有许多难忘的往事。那篇回忆黑龙江农场的文章,也颇具功力。十八年的北国生涯,先后身处两个不同的农场,写作时真的需要做到详略得当。贤芳在文中,还倾注了无限的“真情”——那些朴实的北大荒人对他们的离去的依依不舍,其实也表达了她和裴对那片黑土地以及生活劳动在那里的人们的深情。《近五十年的姐妹情》一文,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选取了一些典型的事例,说明姐妹情深。

如果说到我自己的文章,我只能说是贯穿着“真实”二字。有不少读者读了《夜阑枕畔忆沉浮》一文,深受感动。其实,也不一定是我的笔力如何好,我不过是将往事如是写出罢了。有些朋友惊讶我在七十多岁时还能将往事回忆得如此细致,我只能说,是那些往事刻骨铭心!《我与街道工业》和《住房逐步升级,往事岂可忘怀》两文,同样包含了许多细致入微的资料,正是这些具体可信的资料,支撑起两篇文章的内容。而那些资料,我何以清楚记得?皆因那些往事,也是刻骨铭心的,难以忘怀啊!上述文章,虽有点罗嗦,但也得到许多同辈人的共鸣和赞许。

至于我们父亲的诗词,除了记录了他晚年被遣返回乡的经历,有些作品的艺术性也是很高的。如写于抗战时期的《寄呈关岳丈》,“一年四季风尘客,万怨千嗟主妇书。尽孝尽忠情未尽,除奸除恶恨难除。”叙事、抒情、感叹结合,充分体现了一位抗日军人的高尚情怀。《退休》一首,“传来喜讯不寻常,两老相看笑一场。今日蒙恩妻与我,解颜私语庆飞觞。”不是蒙冤得解放的人,是难以充分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喜悦之情的。《复俊儿诗步其韵》中的“孟尝三窟自安排”,充满了人生的哲理。《月夜远怀胞弟们》,“老死百年休闻讯,今生半世未相逢”,读来催人泪下!

有人称我们是才子,不敢当;又有人称我们为佼佼者,更不敢当,我们只是在某种情况下,把自己的情况实录出来,让亲戚朋友们知道我们是怎样走过来的,也是给后辈人留下一点可寻的事迹罢了。我们之所以都能写写文章,也得益于“聚贤茶室”网站的建立,使分隔于四地的兄妹能够通过各自的文章互相了解,增进亲情。

     尾声

以上说的几点,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首先就是勤恳好学,再则积极踏实工作,勇于克服困难,然后是待人诚恳,助人为乐,这都是做人之道。从文章中的许多事实看来,我们都这样做了,须知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由于我们的家庭出身和海外关系,我们变成了另类,我们的才华得不到施展,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对自己树立信心,有所作为,得见今日这种境况,很不容易啊!

我们贤字辈的第二代看来也能继承这些传统,最近我到过南京、上海、中山等地,接触过他(她)们的第二代。二弟的子女赞宁和逸秋、庆弟的两个女,贤芳的儿子裴小川等都已大学毕业,都已成材,到社会工作多年啦,我的儿女险峰和劲帆亦大学毕业多年,工作已有成就。纵观他(她)们各人在单位的表现,不管工作方面,交友方面都能令人满意,贤芳的儿子裴小川已能接他父亲的班,而他父亲裴海荣是创业的佼佼者,相信裴小川可以继承父亲的基业,发扬光大,这是极其可喜的事。

我们的父亲早逝,那时弟妹尚小,还在农场,而我这个当大哥的在一个相当时间里,自身难保,对他们的情况,只是了解,而没有帮助,但他们很争气,都闯出新路子,今天看来,大家都跟上了新形势,实现了小康之家,我很高兴,我很欣慰。

以上,是我在《贤声》出版后,再细读内中的文章而得出的体会,也可以说是《贤声》一书的读后感吧。

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