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戏棚到大剧院

                             陈贤庆

    过去,中山和珠三角其他地区一样,文化相对落后,民众所能观看到的,多是粤剧戏班下乡的演出。

    珠三角水网纵横交错,粤剧戏班下乡镇演出,多是坐船。戏班的船,都漆成红色,称“红船”。粤剧界人士,也称为“红船子弟”。旧时的村镇,少有戏院或戏台,戏班到埠,当地人便以竹木搭建戏棚。戏棚多建在空旷之地,甚至建在收割后的稻田之中,人们就在露天观看。传说戏棚附近有不少孤魂野鬼,演员在演出期间内急也不敢离开戏棚解决,于是,便在后台的一张放化妆品称“打面架”的木桌下方便。那打面架便被戏称为“无底尿缸”。上述做法毕竟不雅,于是,戏棚也有建在河涌或鱼塘之上,如是,演员方便时,屎尿可以直接排到河涌或鱼塘之中。

    戏棚建在河涌之上,有时也会惹出灾祸。例如,某年,小榄镇李氏家族办庆典,在祠堂前的空地搭戏棚,戏台则搭在河涌上,座位设于两岸。一连几晚,演出顺利,热闹非凡。某晚,演出《龙虎渡姜公》,忽然,吹来猛烈的北风,河涌两边的葵叶被吹翻,戏棚也被打歪,部分落水,演出被迫停止。有文人编顺口溜“龙虎炖猫公,戏棚吹落涌”戏谑此事。

    戏棚吹落涌还算小事,出人命就大事。而这种事还真有。1948年农历七月初七,五桂山石鼓村请来广州孔雀屏粤剧团来演出。戏棚搭在榕树坝的沙丘上,旁边是石鼓河。晚上,演出精彩,观众陶醉其中,天下小雨仍不离去。其实,当时上游处下了两个钟头的暴雨,山洪暴发。及至晚上十时左右,大家才发现,上游河水咆哮而来,瞬间,戏棚被冲走,演员及观众狼狈走避。结果,村民八人、戏班一人共九人被淹死。

    时光进入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戏棚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宏伟壮观的大剧院。如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每年为中山的民众提供可观的文化大餐。光是20128月份至今,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上演的,就有中山市爱乐青少年乐团成立十周年音乐会、加拿大多媒体儿童音乐剧《爱丽丝梦游仙境》、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演出的《天仙配》、总政歌舞团金奖舞蹈荟萃《燃烧的舞步》、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音乐会、大型音乐剧《断桥》、荷兰最佳爵士歌舞、孟京辉话剧《活着》、现代舞《本质》、舞剧《霸王别姬》、波兰格丁尼亚歌舞团歌舞晚会、相声晚会……此外,还有各行各业的群众文艺演出。中山的民众,可以低价甚至免费在舒适的剧院内,欣赏到国内外各种精彩的艺术表演。

    除了颇具规模的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中山市各镇区,包括各乡,都建有群众活动中心或文化广场,如东凤镇,该镇的文体广场于20102月落成使用,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8.25万平方米,成为该镇群众在工作之余开展体育锻炼、休闲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为与文体广场相配合,20103月,东凤镇文体艺术中心动工建设,总投资1.8亿元,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20129月完工,成为一个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于一体的大型文化中心。917日上午,东凤镇首届文化艺术节在镇文体广场开幕;当晚,首届文化艺术节慈善晚会在镇文体艺术中心大影剧院举办。

    民众能够接触和享受到高雅的文化艺术,是全民修身、社会和谐安定的因素之一。愿有更多的剧院以及文化广场、活动中心在中山的大地出现。

              (此文刊登2012年12月23日《中山日报》、《中山档案》2013年第一期;收入《档案里的中山》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