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五日游

                                      
 陈贤庆

                                        

 

 2008年4月,我到了退休年龄。5月,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但领导还是让我留在学校,干到这个学期的结束。镇政府知道我退休了,即聘我担任《黄圃历史文化志》一书的编辑。所以,在上课之余,我又兼着这工作。
    5月12日上午,收到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卢先生的短信,告知集团将组织优秀通讯员于21日至26日到四川成都、海螺沟和四姑娘山参观旅游。我即到学校领导处谈及此事并请假。学校领导认为我现在的状态,兼顾两头,并不利于工作。而我亦有同感。于是,决定上完这一周的课,即彻底脱离学校和教育战线,专心做其他的事。
    下午上了一节课,3点多钟,接朋友电话,说四川成都发生7.8级地震。打开互联网,大概3点半钟,始看到消息。再查一下四姑娘山,原来就在震中汶川县和小金县交界处,心想,此番旅游,可能要取消了。下班回家后看电视,感觉灾情十分严重,严重到难以估量。后回校看管学生晚修,但心里一直惦记着汶川的地震。10点钟晚修结束,即赶回家看电视。再次感觉到我国自冰雪灾害后又遭一劫,心情十分沉重。
    事后,我们才知道,其实,中山日报报业集团与四川方面联系考察的时间,正是5月12日前后,因四川方面有些具体问题,才推迟到21日以后。试想,如果我们在四川地震期间刚好在四姑娘山或都江堰等地,真不知会如何!当然,也有可能,我们都没有遇难,反而可以以记者和通讯员身份第一时间亲眼目睹和报道这场大灾难。
    这些天来,全国人民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四川汶川大地震。从电视上,我们看到了许多悲惨的画面,也看到了许多感人的场面。地震无情人有情,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只要众志成城,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大灾难。市作协也给我们发了短信,要作家们即创作诗文,以表达对抗灾的决心和对灾区人民的爱心。故填得鹧鸪天词一首如下:
    《
鹧鸪天•惊闻汶川大地震》:“地陷山摇在汶川,房坍路断满尘烟。家园尽毁人何去?绝望悲声究可怜! 心最痛,梦仍牵。又闻总理动情篇。军民合唱援川曲,再显中华壮志坚。
    除此之外,我也写了多首新体诗歌。其中,《让我再救一个》,以及上述《鹧鸪天》,都在报刊上发表了。
    5月18日为周日,学校还在补课。我回校上完最后两节课,便正式结束我30的教学生涯,以及40年的国家工作生涯。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工作正等着我呢。
    由于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只得组织优秀通讯员改到云南考察旅游。本来,在四川抗震救灾紧张之际,尤其还在悼念日的最后一天,是不应该去旅游的,但是,这活动在地震前早已策划和安排;另外,四川救灾,也不能全国所有活动都取消,至少旅游没有取消;再者,我们这些通讯员们,都为灾区捐献了或多或少的款项,都是数百数千元不等。所以,在21日至26日,我们便有了云南之行。
    5月20日晚上,我在城中过夜,准备明天的云南之行。

                                       
 一
 

 5月21日上午,三位报业集团的领导,带领22位优秀通讯员,一行25人,乘车到深圳机场。除三位领导年纪稍大外,其余的通讯员都是中青年人。当然,25人中,就数我年纪最大了。中午,我们在深圳机场候机。原来是12点多飞昆明的飞机,晚点到3点多,无奈!结果,到达昆明时,已经接近6点钟。但是,昆明这地方由于海拔高,6点钟天还大亮。由于晚点,当天的游览项目取消。

晚饭后,我们住进宾馆。我独自一人坐一部出租车,叫司机带我到滇池。我知道,我们这次行程,并没有昆明市内的滇池这一景点,虽然已经是夜晚,想独自去一趟,看能否作些弥补。

   滇池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有着“高原明珠”之称,沿湖有西山森林公园、观音山、白鱼口、大观楼、海埂公园、云南民族村、郑和公园景点。但是,我到了那里,其实是什么也看不到的,只看到大门楼。于是,司机知道我是游客,很热情地载我到闹市区转了一圈,才回到宾馆。走了很多路,结果,只花了十多元。我回到宾馆后,看到同行者们才下楼,准备外出。听我这一说,也觉得车游不错。于是,邀我带路,我们分别坐出租车到市中心东风路、西昌路、步行街一带游览并吃夜宵。
    昆明的夜市也很热闹,商场食肆都是顾客。在人民广场,有烛光晚会,悼念四川地震的死难者。
 

                                      
 

 22日上午,早餐后,我们坐车,到了离昆明市不远的著名的石林风景区游览。
    对云南石林,我早就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的大哥在云南工作,曾寄回照片。其后,又看了《阿诗玛》等电影,对这一奇景已向往良久。想不到今天能置身其间。而它的独特风貌和景色,的确令人心醉的。
    云南石林属喀斯特地质地貌,分布范围广袤,气势恢弘,类型多样,构景丰富,面积达1100多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350平方公里,以其极高的美学价值令人心驰神往。在石林广袤的土地上,有雄奇的峰林、湖泊、瀑布、溶洞。天造奇观,美不胜收。形态奇特的剑状、蘑菇状、塔状、柱状、城堡状、石芽、原野等,拟人似物,栩栩如生的石林,或隐于洼地,或漫布盆地、山坡、旷野,或奇悬幽险,亭亭玉立,集中体现了世界能给予人类的最大惊奇。
    石林既是自然的风景,也是人文的风景,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陶醉。彝族撒尼人生活在这块石林多彩的红土地上,他们在奇峰异石间和彩云深处创造了阿诗玛文化和欢乐的歌舞,他们祭祀、劳作、相爱、狂欢,每时每刻都创造着与石林一样众人惊奇、感动的艺术和诗意。
    离开石林,在某饭店午餐后,我们到了一个叫“七彩云南”的地方。
    七彩云南,位于昆明至石林公路旁,距昆明12公里。 它是诺仕达企业集团投资兴建的集旅游、休闲、观光、餐饮和购物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企业。是云南唯一一家零售商场示范单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旅行团,几乎都会被导游带到“七彩云南”,那里有百年老店“庆沣祥”茶庄,还有各类购物馆:银饰、玉器、土特产、中药材等。
    在“云南”之前而加“七彩”,何解?原来,这不是一般的修饰语,还是有出处呢。相传,“七彩云南”是三国时诸葛亮带蜀军安营扎寨的地方。诸葛亮第一次擒拿孟获时,天边突然出现七彩祥云,诸葛亮观之以为这是老天暗示:须得七次拿得孟获,才能真正收服此地人心。于是有了这“七擒孟获”的典故,也有了“七彩云南”的由来。如今武侯扎营处也成了“七彩云南”一景。
    我们在此处逛了半天,购物不多,只要是照相。之后,我们驱车继续往西走,傍晚时分,到达楚雄市,入住彝人古镇大酒店,晚上外出,领略彝族风情。
    楚雄是云南的古城之一。汉代即建城,元朝时称楚威,明朝洪武15年起建楚雄县;1983年,撤县建市。楚雄市人口近50万,少数民族占五分之一以上,以彝族为主。几条主要的马路,入夜后也是很热闹的。
 

                                      三
 

 23日上午,我们到楚雄日报社参观访问,与该报领导人座谈。座谈后,报社领导陪同我们去参观城郊的一处旅游区,那里有一座新建的福塔以及其他佛教色彩的建筑物。
    楚雄福塔立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府楚雄市鹿城东山之巅。由楚雄州政协倡议社会捐资,在明代古塔遗址上重建。2003年3月开工,2004年10月告竣。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外廊式建筑,高59米。是中国第一座以彩画木雕石刻铜铸艺术展示中华福文化深厚内涵的景观古塔。
  楚雄福塔广集福之内涵,一层外壁是红岩雕刻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图案和唐太宗、宋徽宗、清高宗、清宣宗手书福字。塔内每层展示福的一个主题,一层财源茂盛、二层事业兴旺、三层学绩长进、四层家庭和睦、五层子孙成才、六层平安吉祥、七层从善积德、八层健康永驻、九层延年益寿。一层大厅置放一枚由两个青铜送财童子扶托,直径3.66米,重3.6吨中国最大的铜铸古钱币“万福通宝”,墙面镶有墨玉大理石雕刻鎏金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手书福字。二至八层各立一尊不同形态铜铸乐施弥勒,九层悬挂高1.48米,重1.2吨百福铜钟。每层的斗拱、梁柱、藻井彩绘各种福吉祥图案。一层有四道刻有双园福字的铜门,二至九层均有椴木雕刻福字及图案的门窗。塔外有三层青石浮雕凭栏,凭栏是108块福雕图案。塔内塔外,各体福字和各种福图案不胜枚数。塔内每层高挂数盏木雕福字宫灯。塔外飞阁安装现代灯光,夜幕降临,流光溢彩,夺目苍穹。
    福塔正南是一块500平方米的红岩石广场,广场两层十七级青石围栏台阶下,立有塔碑,碑座高1.5米,四方为各7米长的石雕凭栏,碑座上矗立6.9米高青石福碑,正面镌刻毛泽东手书福字,背面是楚雄福塔记。塔的东面是古典四合院“福苑”。碑的南面是由青龙河拾级而上的福道,数百米福道立有三道高10余米的青石“福门”牌坊。
    这福塔虽是新的建筑,但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站在福塔景区,尤其是登上塔上,楚雄全市几乎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据资料显示,楚雄的旅游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景观底蕴厚实,有紫溪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峨碌公园、灵秀湖、楚雄博物馆等旅游区(度假区)。尤其是明清时期曾是滇西佛教圣地、现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紫溪山,距市区15公里,林木参天、古藤缠树,草坪如茵,有无数珍稀的古树名木,只可惜时间及安排的原因,我们无法一一游览。
    从福塔回来后,我们与楚雄报社的同行共进午餐。他们有的就是彝族人,每敬酒必有歌,十分热情又有趣。午餐后,我们驱车再往西北走,旅游车常在高高的盘山公路上转,令人心惊肉跳。傍晚时分,到达丽江市,由于天远未黑,还来得及参观丽江古城。由于时间和足迹所及有限,只能大体领略丽江古城的风貌。还是引用资料中的叙述吧:
    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800多年历史。古城座落在丽江坝子中部,面积约3.8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末年。是元代丽江路宣抚司,明代丽江军民府和清代丽江府驻地。丽江古城选址独特,布局上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及周围自然环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忱猴子山,东面和南面与开阔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形成坐靠西北,放眼东南的整体格局。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诗画图。街道不拘于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00多座古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极具高原水乡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韵,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充分利用城内涌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纳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是当地民众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充分体现队与自然和谐统一。城中的木氏土司衙署则呈现出一派“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非凡景象。古城心脏四方街明清时已是滇西北商贸枢纽,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抗日战争时期,因古城处在上通西藏、印度,下达大理、昆明的咽喉位置而成为抗战物资运转的要津,商贸活动一时盛极,至今商贾云集。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其四周6条五彩花石街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既突出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清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居民素来喜爱种植花木培植盆景,使古城享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的美誉。丽江古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蕴含丰厚独特,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单,成为全国首批受人类共同承担保护责任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2001年10月,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2年,荣登“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城市”行列。
    游罢丽江古城,吃罢晚饭,已经夜晚8点多,没有再外出。当然,有些同行者还是要再次领略古城的夜生活的,据说越夜越热闹,越能体验到云南民族的风情。
 

                                     
 

 24日,我们到了离丽江不远的玉龙雪山风景区,乘坐牦牛坪索道,领略了草甸牧场以及玉龙雪山的景色。
    是日阳光明媚,所观看到的草甸牧场以及玉龙雪山,均分外清晰。当我们一进入风景区,首先映入视野的,便是拔地而起的巍巍雪山。那皑皑的白雪,银雕玉塑般的千年冰峰,仿佛要刺破蓝天,气势非凡,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是北半球最近赤道的山脉,它处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分布地带,在大地构造上属横断山脉皱褶带。位于丽江县城北面约15公里处。山势由北向南走向,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25公里,雪山面积960平方公里,高山雪域风景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这里终年积雪,雪山山体高耸,横亘排列的十三座山峰(卜松毛卦峰)海拔5596米,为诸峰之最。龙山诸峰连绵起伏,由北向南排空飞来,足及丽江坝子的北端,是风景区的立体和中心。观看雪山,调个不同的位置,雪山所呈的景色也就迥然不同了。我们是乘坐牦牛坪索道上了一座山,在那片绿草如茵的山顶上走了一圈,主要的项目就是观看如在眼前的玉龙雪山,恐怕一般的游客是只能如此了。
    午餐后,我们先后游览了东巴谷、东巴神园、东巴王国、玉水寨等风景区,充分领略了纳西族的文化和风情。
    纳西族是一个怎样的少数民族?查阅资料得知,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人口不足30万。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意为依据物体形态画出来的痕迹。流传于海内外两万余卷东巴经的内容,涉及到纳西族人民各方面的知识,被中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百科全书”。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纳西族的族源属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明末清初,丽江地区产生了地主经济,清朝实行“改土归流”后,纳西族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不过,云南永宁和四川盐源境内部分纳西族地区,直到解放前夕,仍基本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并保持着对偶婚和母系家庭残余。纳西族主要从事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甘蔗、马铃薯等。畜牧业,、手工业也有发展,“丽江马”闻名全国。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林特产品。
    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火把节、“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会”等。
    1961年4月10日建立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我们先后游览的东巴谷、东巴神园、东巴王国、玉水寨等,都带有浓厚的纳西民族的特色。其中,我对玉水寨的印象最深刻。
    玉水寨位于云南滇西北美丽神奇的丽江县城北部十五公里,地处闻名遐迩的玉龙雪山龙头脚下,山寨自然纯朴,山水相依,风景秀丽,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风水宝地。
  玉水寨是丽江玉水寨生态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开发的一个旅游景区。2001年6月,它被评为国家首批AA级旅游景区。2006年它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玉水寨有众多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景观,如神龙三叠水瀑布群、三文鱼养殖生态观光、古树和玉龙山最大的神泉、东巴壁画廊、东巴始祖庙、白沙细乐展示、纳西族古建筑和传统生活展示、东巴祭祀活动、传统祭祀场、东巴舞展示、纳西族传统水车、水碓、水磨房、高山草甸风光等。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将玉水寨指定为东巴文化传承基地和白沙细乐传承基地,进行纳西古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研究、展示等工作。每年农历3月5日,在玉水寨的东巴什罗庙举行一年一度的东巴什罗会。在丽江古城设立白沙细乐院,面向广大民众展示“音乐的活化石”——白沙细乐。
    完成了今天的游览项目,我们仍回到丽江,晚上仍在丽江过夜。晚饭后,因太疲劳,没有外出,年轻人可能仍去逛丽江古城的。
 

                                      五
 

 25日上午,早餐后,乘旅游车往南走,来到大理市,参观大理古城。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电影《五朵金花》就展示了大理地区以及苍山、洱海的风光,让内地观众心醉,据说北京、上海等地的青年学生远赴云南当知青,也是由此吸引。今天,我得以脚踏大理古城,远观苍山、洱海,也是感慨良多的。有关这古城,我们所到之处毕竟有限,还是据资料作些介绍吧:
    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现在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南北 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 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馆、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吸着金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流连踯躅,寻找东方古韵,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大理古城为人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城的城区道路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被修复一新。
  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的古朴、别致。
  养花种树,已成为传统的习俗,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小不等的花园,名贵的大理山茶花、杜鹃花,争奇斗艳、傲雪开放,各种红花绿划伸出墙外,连成一条条花巷,芬芳的花香四时不绝,弥漫了全城。清洌的泉水,从苍山上流进城里,穿街绕巷,经过一家家门前,洗净污垢污染,大街小巷,叮咚的水声不绝于耳,如弹奏的三弦。“家家流水,户户养花”名不虚传。
  历史悠久,极负盛名的一年一度民族传统盛会“三月街”,就在城西的苍山脚下举行。
  云南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的“世祖皇帝平云南碑”,就耸立在三月街街场上。
在古城西北1公里处,就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理三塔,与古城西南角的弘圣寺一塔遥遥相对,为古城增添了一层灿烂的色彩。
    在大理某饭店午餐后,我们乘车往东走,经过洱海边,也可以近观大理三塔。经过一下午,我们回到楚雄吃晚饭,晚上也是住在楚雄。由于累,没有外出。
 

                                    
 

26日上午早餐后,从楚雄乘车往东走,回到昆明。参观市区景点如金马碧鸡坊、东西寺塔、翠湖公园、陆军讲武堂等。
上述景点,均是走马观花,仅供照相的时间而已。其中,我对云南陆军讲武堂最感兴趣,毕竟我的研究及述著,许多是涉及中国近代史的。
  创办于近一个世纪前的云南陆军讲武堂,直到今天遗址尚存,并且于1988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是位于昆明城中心、著名风景区翠湖西岸承华圃这块土地上,现今还存在着一幢米黄色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的二层建筑。由东、西、南、北四座楼房组成,各楼对称衔接,并设有通廊,楼端各设拱券门一道。占地面积1390平方米。主楼西南尚存有大课堂(礼堂)和兵器库一幢。南楼中部设阅操楼,高约15米,宽13米。楼前即当年宽大的操场,不亚于两个足球场面积,不过今天已为云南省科技馆等高大的建筑所替代。然而,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四合大院尚存,配上四座长120米、宽10米的四座走马转角楼的楼房,不仅平添几分古色古香,也显现了讲武堂当年的雄宏气魄。因时间关系,我只在遗址前走走,照个相,不知里面是否还有陈列;而不了这讲武堂历史或对中国近代史没有兴趣的通讯员,则只在大外看看,并没有入内。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军事院校,开办于1909年。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洋讲武堂(天津)和创办于1908年的东北讲武堂(奉天)并称三大讲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创办与清末新军的建立有直接的关系。20世纪初,清政府决定在全国编练新军36个镇(师)。地处边疆的云南,因国防需要,计划建立新军两镇。新军的编练迫切需要新式军官,因此开办陆军学堂以培养人才,势在必行。云南陆军讲堂是清末各地创办的讲武堂中最为重要的一所。云南陆军讲武堂这块地方,不仅紧靠着昆明城内中心一颗耀眼的明珠——翠湖,而且还由于其绿树成荫、湖水清澈、环境幽雅、鸟雨花香,更使之成为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云南陆军讲武堂与翠湖两相陪衬,从而又使之成为人文色彩浓郁的风景名胜旅游之地。  
    云南陆军讲武堂复办之际,正好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6期中国留日学生毕业回国,云南当权者便从中物色人才,任命大批回国留日学生为讲武堂的骨干和教官。在这批人中,同盟会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李根源、李烈钧、张开儒、方声涛、赵康时、沈汪度、唐继尧、庾恩旸、顾品珍、刘祖武、李鸿祥、李伯庚、罗佩金等。
  与清王朝统治者的愿望相反,云南陆军讲武堂为同盟会提供了重要的活动场所,革命党人事实上掌握了讲武堂的大权,使之成为云南革命的重要据点,成为西南地区团结革命力量的核心。辛亥革命爆发前,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接受过军事训练和民主革命思想洗礼的近800人。这批人返回新军和巡防营,成为辛亥云南起义的重要骨干和基本力量。
  辛亥革命以后,云南陆军讲武堂改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堂学校,继续办了19期,先后培养了数千名人才。讲武堂师生在后来的护国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推翻蒋家王朝的解放战争中,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中国人民以至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云南讲武堂走出了两位元帅,二十几位上将,他们是李根源、顾品珍、唐继尧、李烈钧、张开儒、罗佩金、刘存厚、赵又新、杨杰、朱德、叶剑英、崔庸键、武元甲、朱培德、金汉鼎、范石生、胡瑛、盛世才、赖心辉、龙云、卢汉;更令人惊奇的是,有三个国家军队的总司令出自这里,他们是中国的朱德元帅,朝鲜的崔庸健次帅、越南的武元甲大将。从这里先后走出数百名将军,中将以上的高级将领有数十人,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云南陆军讲武堂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光辉的历史,朱德称之为“中国革命的熔炉”。
    午餐后,我们参观了昆明市的鲜花市场和商场,大家买了一些物品和礼品,然后赴机场。原来3点多的飞机,亦晚点到5点多,回到中山,已经是夜深时分了。
 

                                      尾声
 

 此番在云南地区乘车旅行,感触最大的,则是这一点:我们所行的路所爬的山并不多,但已感到疲劳。在四川抗震救灾的军民,可以想象他们是多么的辛苦。再而想到当年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战士,真不知是如何征服那些崇山峻岭、大川深谷的。
    在云南旅游时,就想填一首词,以概括云南之旅,但未能完成。数天后,将此行再作回顾,终于填得一首《
千秋岁》,附于此记:“昆明初探,夜静灯犹灿。歌祝酒,楚雄汉。玉龙峰顶雪,牛马青溪伴。丽江美,纳西民俗诗情唤。 莽莽苍山畔,大理茶花绽。望洱海,波蓝湛。古城何处觅?信步街衢看。云南好,和谐各族同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