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路桥连四方

 

      陈贤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让国人感受最深刻的,路桥建设应是其一。中山市亦不例外,三十多年来,所建设的路桥数不胜数,令人慨叹和兴奋。而我有幸也是见证者之一。

古代的香山,由多个岛屿组成,渐渐形成五桂山、铁城、小榄、黄圃等几处较大的陆地。随着岁月的推移,河流的冲刷,泥沙的积聚,一片片沙田开始形成,到了清代,逐步完成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这块土地,是大自然的恩赐,它河网交错,加上亚热带的温和气候,雨水日照十分充足,于是,沙田变成沃土,沃土变成良田。但是,到了工业化的时代,落后的交通便成了发展的绊脚石。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从省城广州到中山的石岐,只有一条三级公路相连,始为沙土,后为沥青,而广州到中山不过相隔百余公里路程,中间起码有四道江河阻隔,靠四个渡口连接。1966年,笔者在广州读高中,遇到文革爆发,兴起串联之风,曾与同学步行从广州到中山,深感路况之恶劣、过渡之艰难和车辆之稀少。在渔农种养的时代,在这块土地上,船只便是最好的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1968年末,中山也是广州的中学生“上山下乡”选择的去处,我的不少同学,就以为中山离广州不算远,选择到或黄圃、三角,或南朗、坦洲落户,然而,落户之后,才知道往返之艰难。

十年浩劫,建设几乎停顿,路还是那条路,河还是那道河。1980年,改革开放,神州苏醒。19858月,我从湖北调回广东中山,从广州乘班车到位于黄圃镇的学校报到,此时,我欣喜地看到,在那条105国道上,神奇般地架设了三洪奇、容奇、细滘、沙口四座大桥,使得天堑变通途。然而,要到黄圃,那时须得在东凤的一个路口转入一条狭窄公路,公路两旁的竹子拍打着车窗,令人感到似乎转入了越战中的越南丛林小道。到了南头某处,班车还要渡过一个渡口,方可进入只有一条老街的黄圃镇。黄圃也有一条须转数十个弯的狭窄公路,尽头便是南头镇。而南头与顺德,则是望河兴叹。

快,我还发现,从黄圃到阜沙和三角,均有河流阻隔,靠小艇过渡。原来,我来到了一座四面环水的“岛屿”上。我曾有一首写于1986年的诗,可回味旧日“野渡”之情景:“河堤小径慢车游,野渡多人往返忧。三角饮茶兼小憩,阜沙菜市买泥鳅。”即使到了1992年,我的诗里还有“野渡”一词:“鱼塘蕉树接田畴,野渡多人聚艇舟。春日采风村里去,时闻屋内透香油。”当年,黄圃的客运码头也开通了一种快船,直达广州大沙头,本人坐过一回,很觉快意,可惜,后来因客源不足,很快停航。

不过,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山市路桥的建设在加速。进入90年代,更是突飞猛进。105国道从三级公路改造为二级公路再改造为一级公路;在东部,又出现了一条连接番禺与中山的番中公路;1994年,连接105国道和番中公路的南三公路开通,并且成为一条黄金走廊,彻底改变了大沙田区的面貌。作为镇人大代表的我,多次骑自行车载着女儿去视察该路,亦兴奋赋诗:“行村过镇载孩童,黄圃南头大路通。菜地畦畦生紫翠,鱼池片片跃银红。民情细赏寻新意,土俗时询探古风。最喜城乡浑一体,初春气象八方浓。

随着南头大桥、东阜大桥、黄沙沥大桥和大南沙大桥的通车,以前老死难以往来的黄圃、南头、东凤、阜沙、三角、民众等镇区,变得“若比邻”。当年,除了长途公交车,公路上也飞驰着扬手即停的大小中巴,往返于中山与广州,大大方便了我回老家,但由于管理欠规范,乘客不时被“卖猪仔”,本人亦被卖过多次。

进入新世纪,从首都北京到珠海的京珠高速公路,以及从中山到江门再连接粤西的中江高速公路,以及广珠西线高速等,纵横于中山大地,大大缩短了四周地域的距离。就是令人生畏的105国道中山路段,经过了立交式的改造,也变得全线畅通。舒适的直达大巴车取代了各种野鸡车,一个多小时便可从中山城区到达广州、珠海、江门、东莞等地。

 201117日,历经5年建设的广珠城际轨道正式通车,在广州南站与武广高铁无缝对接。喜事啊!那天,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组织100人的读者团首试,我亦被邀,还接受电视台的采访。40分钟,我们到达广州南站。同样40分钟左右,我们又回到中山北站。这一天,中山结束了“地无寸铁”的历史,实现了半小时到珠海,40分钟到广州的愿望。广珠城轨与其后建成通车的京广、贵广、南广等高铁衔接,本人与许多中山市民一样,坐着舒适便捷高铁,轻松地到祖国各地旅游观光。

中山与深圳,隔珠江口而相望,本人因事到深圳多次,深感行路之难。2015年,喜讯传来,深中通道立项并将兴建。深中通道建成,那么中山与深圳即有同城之便。2016年春节期间,城区翠亨快线通车,本人亦驱车尝试,在翠亨新区,远望伶仃洋,有感而赋诗:“道路宽平阻隔无,城东直达贸工区。严寒不惧江头立,展望伶仃变坦途。

更可喜的是,在“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谋划发展轨道交通,打造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除了深中通道这类大型建设项目,还有客运的深茂铁路、货运的南沙港铁路,以及广中珠澳城际轨道。市内交通方面,还规划了7条城市轨道,全长252公里,作为城市主骨架,快速公交为延伸,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完善的城市交通体系。这些,相信我还是可以见证到的。

 

(为《中山日报》“见证中山改革开放”征文而写,刊登于2016年7月31日《中山日报》,为此征文栏目之第一篇。收入2018年1月出版的《我与中山改革开放》一书)  

                                                                                         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