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唐玄宗(开元年间)

公元712年,唐睿宗退位,自称太上皇,太子李隆基即位,就是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唐玄宗虽然已在帝位,但是并没有掌握多大的实权,凡三品官以上的任免,以及重刑要政,都要奏知太上皇,才能执行。同时,太平公主仍仗着太上皇之势,擅权用事。唐玄宗的亲信王琚劝唐玄宗及早行动,诛杀太平公主,唐玄宗犹豫未决,而太平公主却准备废掉唐玄宗。

   公元713年,唐玄宗改年号为开元。太平公主加紧密谋,准备毒死唐玄宗,但被王琚所闻,未能得手,她又召集党徒密议,崔提出用羽林军入宫杀唐玄宗,大家都赞成。左散骑常侍魏知古 早得风声,即告知唐玄宗,唐玄宗马上召集岐王李范、薛王李业(两人因避唐玄宗名,减去隆字),兵部尚书郭元振、内给事高力士(宦官)、龙威将军王毛仲等商量定计,决定先发制人。次日,唐玄宗先设伏兵于殿中,然后召萧至忠、岑曦以及羽林军将领常元楷、李慈等入殿。萧至忠等人不知是计,结果统统被擒杀。窦怀贞闻讯,自缢身死。太上皇知道事变,即下诏书将军国大事交与唐玄宗处理,唐玄宗放胆行事,派兵擒拿太平公主,迫令自杀,其余太平公主的私人及党徒崔、薛稷等人不是处死就是流放。

   唐玄宗除灭了太平公主及其党徒,政权才切实掌握在手中。唐玄宗知道姚崇是个难得的人才,即召还他,任命他为宰相。唐玄宗在开元年间,是励精图治的皇帝,为求得国内的安宁,他曾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现在用人和纳谏上。

   姚崇是一个有才有能有办法的政治家,他上任时,就向唐玄宗提出禁用宦官、禁止贵戚干预政事,禁止佛寺道观的营建、奖励群臣劝谏等十条建议,唐玄宗都表示接受。他在相位期间,推行各种积极的富国强民的措施,稳定了社会秩序,当时关东连续发生严重的蝗灾,老百姓很多都焚香设祭,不敢捕杀。在姚崇的主持下,朝廷派出专使,督察州县官吏大力捕蝗,并规定他们把各州县捕蝗 促耕的情况上报,这才使得连年蝗灾,不至发生饥荒。公元716年,姚崇的儿子和亲信受 贿犯罪,姚崇自请退位,推荐宋景自代。宋坚守姚崇所制订的政策,宽赋役,省刑罚,禁销恶钱,选择人才,使百官称职。公元720年,宋景因受唐玄宗猜疑被罢相。姚崇、宋是唐前期的贤相,时人称为“姚宋”, 与贞观时期的“房杜”齐名。

   姚崇、宋之后,张嘉贞、张说、李元 纮 、杜暹、韩休、张九龄等人都先后被唐玄宗任用为宰相。这些人各有所长,都能直言谏诤、补救缺政。韩休与萧嵩同作宰相,韩休正直,见唐玄宗有过失,即上书指陈。一次,唐玄宗照镜子,默默不乐,左右人说:“韩休作宰相,陛下比以前瘦了,为什么还要用他?”唐玄宗说:“我是瘦了些,天下人却一定肥了。萧嵩来奏事,一味顺从我的意旨,他退下去,我总是不敢放心。韩休常常力争,他退下去,我睡得很安稳。我用韩休,是为国家,不是为我一身。”

    为了管治和开发岭南,公元716年,唐玄宗命宰相张九龄负责在梅岭开凿山道。仅两个月,打通一座长20丈、宽3丈,高10丈的大山凹,开通了一条宽1丈余,长30多华里的山间大道,这就是“梅岭驿道”,又称“大庾岭驿道”。此驿道成为长江与珠江相连 ,成为商旅如梭、物资交易、人民迁徙、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南雄的珠玑巷,更成为后世中原人民避乱南迁的驿站。

    公元713年至公元741年,是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在姚崇等人的辅佐下, 唐朝政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当时经济繁荣,人口骤增,人民生活安定,唐朝成为亚洲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旧史家誉之为“开元之治”。开元年间是大唐帝国发展的最高峰。

   在开元年间,唐玄宗对一些制度进行了改革,这在当时并没有显出积极意义,可是,到了唐中期和后期,却产生了巨大的恶果。唐玄宗采纳张说的建议,将府兵制改成募兵制。府兵制是寓兵于民的一种兵制,而募兵制则使兵农分离,兵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唐玄宗在边境的一些重要的区,设置管辖几个州的军镇,又称藩镇,主将叫做节度使。当时有河西 、陇右、幽州(后改称范阳)、剑南、朔方、天兵(后改称太原以北,又改称河东)、安西、北庭、平卢、岭南节度使。节度使除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宰相往往出任节度使,节度使有功,也往往入朝作宰相。唐玄宗设这样的官,目的是在对外侵略,结果却给野心家们制造了培养势力和割据称王的条件。募兵制和设置节度使造成了唐中期的祸乱。

   宦官高力士在除灭太平公主时立有功劳,唐玄宗封他为监门将军,管领内侍省。从此,宦官人数逐渐增多,开元年初就有3千余人,而且,他们的地位日益显赫。宦官杨思勖屡次出击南方少数族人,杀戮极惨,曾一次斩杀6万人,唐玄宗给他辅国大将军称号,后来又加封骠骑大将军,封虢国公。开元末年,高力士掌握宫中政事,外间进奏文表,都得先经高力士阅看,小事便直接处理,大事才告诉唐玄宗。唐玄宗曾说:“高力士值班,我才睡得安稳。”宦官除了在宫中掌握大权,还被派到军中充当监军。由于宦官都是出身于寒微人家,唐玄宗认为这些没有家庭和家族 背景的阉人最忠实可靠。在重用宦官的同时,唐玄宗采用禁闭诸王的措施,防止他们掌握权力,争取帝位。唐玄宗对兄弟、皇子一般都比较友爱,然而他对他们又怀着猜忌心,因此他们过着优厚的生活,却没有丝毫权势,还要受到宦官的监视,信任宦官和禁闭诸王造成了唐后期祸乱。

   唐玄宗是个半明半暗的皇帝,到了开元后期,他已经失去了励精图治的雄心,自然不能纳谏,当时宰相张九龄遇事力争,他很不耐烦,发怒问道:“事情都得照你的办才行么?”他在位年久,骄侈之情日益增长,他想要一个顺从意旨的人,自己可以纵情享乐。于是,老奸巨滑的李林甫便登场了。

   唐玄宗即位后,立妃子王氏为皇后,因王皇后没有儿子,唐玄宗便立次子李瑛(原名李嗣谦,赵丽妃所生)为太子,后来唐玄宗纳武惠妃,生下李瑁,封寿王。唐玄宗十分宠爱武惠妃,而武惠妃野心很大,想当皇后。她生下儿子以后,更加骄恣,常在唐玄宗面前诬陷皇后。公元724年,唐玄宗终于废了皇后。唐玄宗想立武惠妃为皇后,但遭群臣反对,武惠妃虽然没有当上皇后,但她甚得唐玄宗宠爱,不少官员都想巴结她,李林甫是唐朝宗室,小名哥奴,原为御史中丞。李林甫厚结武惠妃,又求高力士传语给武惠妃,说愿尽力 呵护寿王。武惠妃便在唐玄宗的面前替李林甫说好话,公元735年,李林甫当上礼部尚书兼宰相,位在张九龄之下。李林甫知道张九龄是位直臣,不除掉他,自己就无法掌握大权, 于是施他展伎俩,勾结武惠妃,诬陷张九龄。唐玄宗也因张九龄遇事力争,很不耐烦,于是,公元736年,罢张九龄相位,重用李林甫。李林甫为了蔽塞唐玄宗耳目,自专大权,告戒谏官们说:“现在明主在上,群臣专心顺从就成了,用不着多说话,你们见过朝会时仪仗队里的马匹么?它吃的是三品食料,叫一声便斥去不用了,后悔那里还来得及!”李林甫平时说话很甜美,内心却非常狠毒,当时有人说他“口有蜜,腹有剑”(成语“口蜜腹剑”来源于此)。谏官们都不想因多说话而掉脑袋,谏诤的路被李林甫绝了。

   李林甫排挤了张九龄后,接着便要陷害太子。他指使驸马都尉杨洄(娶寿王妹咸宜公主)告发太子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等谋反,李林甫和武惠妃又在一旁吹吹风,唐玄宗一怒之下便废太子李瑛及李瑶、李琚为庶人,不久又迫令三子自杀,并连坐数十人。太子死后,李林甫一再劝唐玄宗立寿王李瑁为太子,唐玄宗犹豫未决,刚好这时武惠妃得病死去,唐玄宗听从高力士的建议,立忠王李屿为太子,改名李享 。这一年是公元738年。

   除李林甫外,开元末登历史舞台的,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一个是安禄山,一个是史思明。安禄山是胡人,本姓康,初名轧荦山,父亲死后,随母嫁给突厥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安禄山懂得九蕃语言,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派他领兵讨伐 契丹。他恃勇轻进,被契丹打败。张守珪将他囚送京师,请求斩首。唐玄宗爱惜他的才干,将他赦免。不久,又提升他为平卢兵马使。到公元741年,再提升他为营州都督。史思明是突厥人,原名史干,和安禄山先后一日出生,少时为邻居,长大以后一直很亲爱,他也在张守珪手下服务。有一次,张守珪派他到京师奏事,唐玄宗召见他,和他谈了话,十分有好感,因此赐名思明。安禄山、史思明都是靠唐玄宗的赏识发迹起来的,但是他的却成为日后“安史之乱”的制造者。

   唐玄宗在开元前期是大有作为的,但到了后期,他日渐骄恣腐化,他指使宇文融等人强化对人民控制,加紧搜刮民财,供自己享受,又任用奸相李林甫,断绝了谏诤之路,疏慢了朝中直臣。再加上安禄山,史思明等野心家的出现,开元之治很快变成了天宝之乱。

   唐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社会经济十分繁荣,尤其表现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唐朝的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了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唐朝兴建的水利,也比过去大为增加,经过农民一百多年的辛勤劳动,大量的荒地重新开辟出来,粮食丰富,粮价低廉。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手工业作坊。当时的织绵业,印染业、陶瓷业、造纸业、冶炼业等都很发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也有了发展。国内交通线可以通达全国各个边远地区,沿途 设有驿站、旅店。长安和洛阳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都市,扬州、广州则是著名的外贸港口。唐前期,四邻边境基本上是平静的,虽然契丹、突厥、吐番等时有侵扰,但唐朝在军事上始终占有优势。公元710年,唐朝把金城公主嫁给吐番赞普尺带珠丹,汉藏人民有了更进一步的交往。唐朝和外国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当时不少新罗人,日本人、波期人 、大食人、天竺人等纷纷来我国经商、学习或长期居住。

接下一章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