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代宗、明宪宗

   公元1424年,蒙古部落阿鲁台侵扰大同、开元,明成祖亲征,不见敌而还,旧历七月,在榆木川(今内蒙多伦)病逝,享年64岁。八月,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年号洪熙。

   明仁宗同母弟朱高熙,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熙立有战功,封汉王,据说朱棣当时曾许诺给朱高熙太子之位。后来,某夜,朱棣做梦,梦到父亲朱元璋赐给他一个刻有“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字的大圭。醒来后,他的孙子朱瞻基就出生了。朱瞻基的父亲是朱高帜,体重300来斤,而且有足疾,朱棣并不看好这个儿子,由于朱瞻基的出生,于是,朱棣便将太子之位传给了朱高帜,好让朱瞻基成为皇太孙。如此一来,汉王朱高熙心中极为不满,但又无可奈何。

   明仁宗朱高帜即位时已46岁,身体本已孱弱,次年旧历五月即病死。仁宗朝中,辅政的大臣有杨士奇、杨荣、杨溥、黄准、蹇义、金幼孜、夏原吉等人,他们采用一些较开明的政策,如减轻赋税、释放家奴。 但他死后,为他生下三位皇子和公主的郭贵妃也被迫殉葬。

   明仁宗病死,皇叔朱高熙便觉得机会到来,其时,他驻守山东安乐州。而皇太孙朱瞻基则远在南京。朱高熙在朱瞻基回京的路上设下重病埋伏,准备篡位。然而,埋伏了半天,等来的是朱瞻基已经在京城继位的消息。很有可能,是朱瞻基的母亲张皇后预先已经给孙子通报了消息,所以朱瞻基抢先一步到达京城。 

   于是,明仁宗死后,27岁的皇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

   明宣宗即位后,朱高熙心中不忿,使出给种手段扰乱朝政,对明宣宗步步紧逼,明宣宗忍让了一段时间,朱高煦不但不收敛,1426年,打着“靖难”之名,起兵反叛。 大臣杨荣、夏元吉都主张明宣宗御驾亲征。于是,明宣宗亲率大军抵安乐,朱高煦被迫出城请罪投降,明宣宗将他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朱高煦始终不服,某日,明宣宗前往视察,朱高熙趁明宣宗不注意,伸脚将他绊倒在地。明宣宗怒而将其塞入一铜缸内,用火将他烧死。他的儿子相继也被处死。

   宣德元年(1624年)九月,在料理完明仁宗后事与平定汉王叛乱后,大位初定的明宣宗想起了儿时的乳母李氏,于是便将其册封为“奉天夫人”,同时追赠其亡夫吕斌为都督佥事。吏部尚书蹇义等当即表示反对,认为此举恩泽过厚。明宣宗解释,乳母对自己的抚育爱护之恩,说得情真意切,大臣们也不便反对。幸而,其后李氏安分守己,61岁时在家寿终正寝。朝廷闻讯,将其风光大葬。

   宣宗朝,杨士奇等选郎中九人为知府,况钟得首选,任苏州知府。以于谦、周忱等为侍郎,巡抚两京、山东、山西、河南、江西、浙江、湖广等处。各省专设巡抚始于此。于谦曾以御史巡按江西,雪冤狱数百件。况钟、于谦、周忱等都是明朝著名的清官。宣德在位十年, 采用休养生息德国策,国力得到恢复,国家日渐强大,航海家郑和曾七下西洋,而规模最大的第七次,就是在宣德六年至八年进行的,海船200余艘,人员近3000,远达17国。后世提到焚香的香炉,常称“宣德炉”, 可知宣德年间的铸造业陶瓷业也很发达。后世将他和父亲在位的11年称为“仁宣之治”,认为是大明王朝最好的一段时期。

   不过,明宣宗即位时,似有些不祥之兆,当年南京地震40余次;宣德元年,地震9次;二年,地震10次;四年,地震7次。称他为“地震皇帝”可能也合适。 此外,坊间也传说宣德皇帝爱玩蟋蟀,被称为“促织天子”,以致宫中玩蟋蟀作游戏,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还将这传说写进《聊斋志异之促织》篇中:“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证民间……”

   公元1435年旧历正月,37岁的明宣宗病死,10位妃子被迫殉葬。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年号正统。明英宗即位时才9岁,左右请太皇太后(仁宗张后)听政,但太皇太后不肯,政事均送内阁,由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文渊阁大学士杨荣、武英殿大学士杨溥辅政,史称“三杨”。由于得“三杨”辅政,英宗初年还算平静。

  其时,有宦官王振,任司礼监,招权纳贿,并常在英宗身边教唆,已露出奸恶本性。由于太皇太后以及“三杨”在,加上明太祖立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碑,王振时受指责,不得不收敛。1440年,杨荣死;1442年,太皇太后死;王振即毁铁碑;1443年,况钟死;1444年,杨士奇死;1446年,杨溥死。随着太皇太后及辅政大臣的死去,随着英宗的渐渐长大, 钱氏被立为皇后。宦官王振也渐渐掌握大权,于谦巡抚山西、河南十二年,还京师,因不谒见王振,被诬为“怨望”,下狱论死,旋释出,降为大理寺少卿。

   在此看似平静的政局下,社会矛盾却在日渐激化,1449年,在广东,就爆发了一场黄萧养领导的起义。黄萧养是南海县冲鹤堡潘村(今属佛山顺德区)人,因事被捕入狱。这年春天,他越狱,领着170多名狱友逃亡,竖起造反大旗,四乡尤其是南海县、香山县的农民、盐工、疍家、贩夫、木工、石匠、游民等纷纷相应,短短数月,就聚集了数万大军,150多艘战船。黄萧养大军围攻广州,占领了广州南岸。又分兵进攻新会、佛山,围攻香山县县城铁城达三月之久。次年,朝廷派左佥都御史杨信民巡抚广东,不料杨信民在平乱期间病故。朝廷再授董兴为左副总兵,调江西、两广军队前往平乱。董兴大军与黄萧养军在珠江洲头咀水面展开激战,黄萧养被流矢射中,落水身亡。造反民众群龙无首,围城之役失败。黄萧养的余部大多流落珠三角四乡,继续抵抗,直到1467年才最后平息。  

   由于王振的弄权,导致了一场危害社稷更大的“土木之变”。元朝势力被明朝赶回北方蒙古后,仍保持一定的政权,史称北元。后北元势力尤其是也先部坐大,屡犯明朝边境。王振把持朝政,不予防范。1449年,也先侵犯大同,王振想显示“挟天子”立奇功的威风,怂恿英宗御驾亲征;23岁的英宗也想率50万大军到塞外玩玩 。于是,就由这两位不谙军事的人物,导演一场闹剧!明军逼近,也先佯退;明军进入大同,王振得知前线战事惨烈,又怂恿英宗退兵,结果部队大乱,也先趁机追击;撤退时,王振想绕道家乡蔚州显威风,走了40里,忽又担心军队会对家乡他的产业造成破坏,又命部队改道向东;到了土木堡,因他的1000多车财物未到,又强行命令部队在没有水源的土木堡驻扎,结果, 是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之日,几十万军队被也先 部围而歼灭。王振被愤怒的将军打死,而英宗,则被也先俘虏!历史上,皇帝在战场上被俘虏的事甚少,明英宗便是一个。

   也先俘虏了英宗后,挟持其到大同,大同守军闭门不开;后到宣府,宣府守军也不开;于是,也先挟英宗转而兵临北京。大臣徐有贞上书监国的郕王朱祁钰,说夜观天象,老天警示,只有举国南迁,才能保住大明江山,主张南迁,但于谦等坚决反对,于是在皇太后支持下,立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 但朱见深只有2岁,难以应付眼下困局,群臣呼吁从朱瞻基在世的兄弟中寻找一位贤明的藩王为帝,于是选中襄王朱瞻墡,但朱瞻墡拒绝入京继位,请求朝廷册封朱见深为帝,以朱祁钰监国辅政。

   明英宗被掳,钱皇后最焦急,她将自己的金银首饰都变卖,要尽一切办法将明英宗赎回。钱皇后耗尽钱财,还未能赎回明英宗,钱皇后日夜哭泣,竟将一只眼睛哭瞎了。又由于长时间跪地求神,将腿也跪瘸了。

   八月二十三日,满朝文武满怀悲愤,集结于午门,跪请朱祁钰以监国的名义下诏,将太监王振满门抄斩。朱祁钰迟迟没有下诏,百官躁动,围住朱祁钰,不放他走。朱祁钰无奈,只得下令让锦衣卫指挥马顺带人去把王振家人收监处置。马顺是王振的党羽,众人又抗议,认为应让都御史陈镒去执行。司礼监太监金英出面为朱祁钰说话,传旨命百官退下。众人愤怒,结果将金英揍了一顿。马顺出面与百官理论,结果被愤怒的百官活活打死。百官仍不解气,还要朱祁钰下令交出王振的帮凶毛贵和王长随。金英平时与此二人不和,现在正好借刀杀人,他从人群中踹出毛贵和王长随,随即,二人死在百官的拳打脚踢之中。此事,史称“午门血案”。 

   最后,于谦等出面调停,事件平息。于谦立明英宗21岁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明代宗,年号景泰(故代宗又称景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最终,北京军民团结合作,抗击也先 。也先无奈退兵,他认为明英宗已无价值,多次要明朝派大臣接回。明代宗已做了皇帝,并不希望哥哥回来 。明英宗得知后表示,回来以后绝不争位,这才被接回,被软禁于南宫。在被软禁的7年之中,夫人钱氏 始终不离不弃,陪伴在他身边。虽然钱氏没有生下儿女,但还是得到朱祁镇的专爱。得知朱祁镇被幽禁,朱瞻墡再次上疏,请求朱祁钰宽恕他的兄长,说朱祁镇毕竟还是太上皇,应该每日请安,不能坏了礼法。

   明英宗宠信王振,自己也贪玩,也想建功立业,以国事为儿戏,导致了一幕悲剧。本来,这戏剧已完结,但偏偏,又节外生枝,使他重新当上皇帝。

   明代宗朱祁钰在位,国内似没有什么大事,但他的年号“景泰”却很出名,皆因有一种工艺品叫“景泰蓝”的,因景泰年间盛产而得名。明代宗既当了皇帝,当然也不愿意太子是哥哥的儿子,于是,景泰三年,他就废了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太子很短命,仅仅一年,即病死。到了景泰八年即1457年,明代宗病危,没有儿子,谁来继位?于是,众大臣尤其是大学士王文改而推举朱瞻墡为帝。这次,朱瞻墡依旧婉拒。正在为难之时,武清侯石亨认为拥立明英宗复辟可以立大功,于是,与太监曹吉祥 、左都御史徐有贞等合作,从南宫接出明英宗,坐上奉天殿,群臣也只能接受此现实。此事,史称“南宫复辟”或“夺门之变”。

   明英宗复辟后,为区别于第一次当皇帝,改年号为天顺,成为明朝唯一拥有两个年号的皇帝。他不忘钱氏的恩爱,不顾群臣的反对,仍册立眼瞎腿瘸的钱氏为皇后。他将还未断气的弟弟朱祁钰迁往西山,朱祁钰几天后死去,享年29岁。由于他是靠石、曹二人才得以复辟的,所以,他当皇帝后,又宠信石、曹二人,给石亨、曹吉祥等加官进爵。石亨、曹吉祥等担心于谦的存在,在他俩的怂恿下,明英宗将当初拥立朱祁钰的兵部尚书于谦,以及王文、范广等处死。

  明英宗也深知叔叔朱瞻墡极受群臣推崇,对他怀有戒心,甚至动了杀心,孙太后找来昔日朱瞻墡维护朱祁镇的奏疏。读罢奏疏后,明英宗大受感动。朱瞻墡除了不时劝谏朱祁镇要轻徭薄税,与民休息外,处处小心谨慎,知足常乐,终获得明英宗的敬畏。1478年2月18日朱瞻墡病逝,得以享寿73岁。

  奸臣当道,各人自认为拥立有头功,不久便开始内斗,曹吉祥联手石亨,将徐有贞逐出京城贬到云南;石亨因骄横跋扈,明英宗也无法忍受,1460年,将其下狱论死;石亨一死,曹吉祥慌了,率领弟子阴谋造反失败,被碎尸万段。

  朱祁镇第二次登基,由于经历了一番磨难,人也成熟些,还是做了几件值得称道的事的。首先,他选贤任能,也提拔重用了李贤、王翱等一批能臣。此外,他为政寛缓,纠正不少前朝的弊端。其次,他下令释放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靖难之变时,朱文圭只有2岁,便被永乐帝幽闭在中都凤阳府广安宫,称为“建庶人”。明英宗自己经历过7年的幽闭生活,推己及人,想到自己这位堂叔,竟被幽闭达50年之久,太可怜可悲了!他与内阁大学士李贤商议,说:“亲亲之意,实属不忍。”李贤赞同。经请示太后,明英宗将建庶人开释,并给他娶妻生子,延续建文帝的血脉。

  1464年, 明英宗病重。自明太祖起,皇帝死后,都要妃嫔宫女陪葬,明英宗朱祁镇临终前,担心无儿无女的钱皇后会被迫殉葬,他下令废除殉葬制度,另外还叮嘱太子,要对她孝顺,奉养至天年。 明英宗这一改变历史的做法,很值得肯定和称道。

   明英宗病死,结束了他既“传奇”的一生,年仅38岁。明英宗死后,太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年号成化,又称成化帝。这朱见深,因父亲经历复杂,他的经历也随之复杂。他两岁时,发生“土木之变”,叔父做了皇帝,他被立为太子;父亲返国被软禁南宫,叔父要废他的太子地位,汪皇后力争,但无效,他与汪皇后一起被废去名位。之后,他在生母周贵人及汪氏的爱护下成长,到父亲“南宫复辟”时,他仅得10岁。由于叔父明代宗几天后死去,英宗要让代宗的妃嫔宫女陪葬,也包括汪氏在内。朱见深即向父皇说情,使汪氏得免。到明英宗死,朱见深即位,也遵从父亲的遗令,顺便也把这一规矩废除。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见深也是个重情义的人。

   体现朱见深重情义,还不止这事。朱见深两岁立为太子时,开始服侍他的,是19岁的宫女万贞儿;他10岁再被立为太子时,万贞儿已27岁;到他18岁即位时,万贞儿已35岁。他不忘万贞儿对自己的爱护和体贴,也不因她比自己年长17岁、颜色渐衰而嫌弃,册封她为贵妃。更为少有的是,明宪宗朱见深在位23年,始终如一地专宠万贵妃,1487年,58岁的万贵妃病死,宪宗很伤心,也一病不起,于同年而逝,享年仅41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宪宗或许因童年的经历,产生了一种“恋母情结”,故而可以专宠万贵妃一辈子。

  不过,别以为这个万贵妃是个“好母亲”,首先,在治理国家方面,她并没有给宪宗提供多少帮助,倒是由于她的专宠,使得朝廷内外官员纷纷攀附万家,奸臣相继涌现。太监汪直得宠,被受命成立一个新的特务机构——西厂,地位又在东厂和锦衣卫之上!平庸官员万安,自认万贵妃本家侄子而得宠升迁,诱使宪宗不理朝政,把政事交太监去办,而自己,则专修万安提供的“房中术”,以及研究神仙丹药。更为可怕的,就是万贵妃的嫉妒,由嫉妒而害人!她37岁时生过一个儿子,不到一年就死去,以后再没有怀孕,于是,凡内宫的怀孕者,她都想办法使其流产或将婴儿害死!一天,宪宗偶尔到内藏观书,与管藏书的瑶族女儿纪氏发生关系,纪氏怀有身孕,万贵妃想害她流产不成;纪氏生下婴儿后不敢养,让太监张敏去淹死;张敏不忍,把婴儿藏起,多人冒死 将孩子养至六岁,才敢告诉宪宗。宪宗接回胎发披地的皇子朱佑樘,立为太子,朝廷上下欢天喜地,唯独万贵妃不高兴,不久,纪妃暴死,张敏也吞金自杀。在周太后等的严密保护下,朱佑樘才得以安全长大。当然,亦有例外者,除了万贵妃,邵宸妃也得到明宪宗的宠爱,而邵宸妃也尽量巴结万贵妃,平安生下了朱佑杬、朱佑棆、朱佑枟三个儿子,分别受封兴献王、岐惠王和雍靖王。

   从宪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以一位心理不正常的人为君,国家能不危哉!万贞儿服侍宪宗一辈子,受宠一辈子,同年而逝,本可成千古佳话,怎奈她心胸狭窄,继而做出许多阴险之事,受后世唾骂。

   明宪宗在位的成化年间,国内还算太平,倒是两广发生了一起瑶民起义,两广总督上疏请求救兵,朝廷派遣南京的一支千余人的回族军队前来镇压。瑶民起义被镇压之后,朝廷指令这支回族军队长期驻扎在广州,如 当代广州的越华路有一条叫小东营的小巷,巷内设有清真寺,便是当时回族兵的兵营旧址。广州从隋唐时期开始,便有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和大食番客来经商,他们有不少后裔就留在广州。元明时期,从北方又陆续有派来岭南驻扎的回族官兵,由此,广州城更增添了不少回族的色彩。

   成化年间,还有一件遗憾的事。兵部郎中刘大夏上奏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被刘大夏等人这么一反对,明宪宗也断了下西洋的念头。这无形中也中断了明朝与外国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的往来。

             接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