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清朝

                  第一节  清太祖和清太宗

  公元1644年至1911年这两百多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清朝时期。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位的一共有10位皇帝;但是,清朝以1644年为起点又是不够准确的,这一年只是明朝灭亡(其实也并非最终灭亡),清兵入关,统一中国的开始,而清 朝的立国还要早些,起码还有两位开国皇帝,所以,要从努尔哈赤写起。

   在我国的东北地区,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曾称肃慎、挹娄、勿吉、靼鞨、女真等。明朝时,东北女真分化为东海女真、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归属明朝设置的军政机构奴儿干都司管辖。

   1559年,努尔哈赤出生于建州女真一个贵族家庭,姓氏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祖上曾在元朝、明朝任指挥使等职,但到了他的父辈,家道中落。十岁时,努尔哈赤丧母,他更开始过上艰苦的生活,以采集、狩猎、贸易等为生,到过许多地方,见识过不少世面,学会蒙语、汉语等,还了解到明朝的一些政治、军事情况。

   明朝万历十年即公元1582年,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在一场争权夺利的纠纷中被明朝的军队误杀,明朝边吏道歉,还让努尔哈赤袭封建州左卫指挥使,但他不满;次年,即1583年,25岁的努尔哈赤以为祖父和父亲报仇为名,拿出父亲“遗甲十三副”起兵,开始了统一女真的战争,这事,史称“努尔哈赤十三甲起兵”。

   努尔哈赤起兵后,以10年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又以20多年时间征服了海西女真和东海各部,使得东北出现了一个以建州女真为主体的新兴民族——满族。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将部队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军事编制,即“八旗制度”。其具体编制是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统领;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统领;五甲喇为一固山,即“旗”,设固山额真统领,并设左右梅勒额真作为副职。起初只有黄、红、蓝、白四旗,后又增加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共为八旗(黄、红、蓝、白四旗亦称正黄、正红、正蓝、正白四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6万人。八旗队伍兵虽不多,但 却是一支军纪严明、能征善战的劲旅。

   万历44年即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自尊为“大英明汗”。他统一女真,雄据东北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要问鼎中原,取代明朝的统治。1618年,他公开打出反明旗帜,连破东州、马根丹、抚顺、清河等城。

   努尔哈赤的建国称汗与反明行动,震惊了明廷,于是,1619年,明朝派兵部侍郎杨镐任辽东经略,坐镇沈阳,集结10多万兵力分四路进攻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先采取各个击破后采取集中优势兵力的战略,仅用了5天时间,即在萨尔浒消灭了明朝的三路大军。萨尔浒大战是满清与明朝兴亡的转折点,战后,明朝转入守势而努尔哈赤转守为攻,掌握了对明朝的主动权,乘势夺取了沈阳、辽阳等70余城,并于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1626年旧历正月,努尔哈赤率兵攻打宁远(今辽宁兴城)。宁远城有明朝名将袁崇焕率2000万人把守,运用西洋大炮,硬是打退了努尔哈赤十几万军队的多次进攻,八旗兵的尸体布满城外,努尔哈赤本人也中炮身负重伤,只好含恨撤退。这就是著名的宁远之役。八月,努尔哈赤伤重身亡。有关努尔哈赤的死因,另一说是忧愤成病而死,享年67岁。但不管怎样,努尔哈赤死于宁远之役后,灭明之壮志未酬。

   努尔哈赤手下有八固山即八旗军,八旗军的旗主又有“四大王”“四小王”之称,四大王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小王当时只有三个,即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镶黄旗暂无旗主。此七人,除阿敏是努尔哈赤之侄,其余都是儿子。努尔哈赤在生时,于1622年曾告诫八固山王(旗主),日后大家共理国政,若国君无道,可另立有德之人,国君死后也并非一定传位长子。努尔哈赤死后,九月,大贝勒代善与诸贝勒拥立四贝勒皇太极,年号天聪。 当时镶黄旗无旗主,由皇太极兼领,皇太极挟有两黄旗,势力自然超过诸王。皇太极即位后,率诸贝勒誓告天地,皇太极立誓敬兄长,爱弟侄;诸贝勒立誓拥护皇太极;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与诸贝勒对誓,表示合作团结。此情景,当是很感人的吧。在这仪式上,皇太极还宣布设立八固山额真即各旗军政长官,与旗主有隶属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皇太极在即位之时,可以信誓旦旦,但在坐稳皇位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皇太极即位之初,还是依满族旧制,与三大贝勒共同管理国政,并座受群臣朝贺,但是,不久,皇太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先将阿敏削爵幽禁,继之废并座受贺的旧制,加强君权。莽古尔泰也在死后被剥夺爵位;唯有代善主动赞成废除并座旧制,为皇太极所优礼。

   皇太极即位后的任务,就继承父亲的遗志,灭亡明朝。1627年,他派阿敏攻打朝鲜,至平壤,渡大同江,朝鲜被迫议和。1628年,皇太极又攻打蒙古察哈尔部,迫使察哈尔部退出了西喇木伦河之外。他又亲自率兵攻打宁远、锦州,结果又被袁崇焕击败,这是明朝继“宁远大捷”后的“宁锦大捷”。

   皇太极南下攻打明军不利,知道山海关难以进入,于是,在1629年绕道龙井、喜峰等长城口下遵化,经顺义、通州,直逼北京城。袁崇焕得知消息,即率军堵截追击,在北京城下展开激战,次年2月,皇太极在关内停留了4个月后只得撤走。

   皇太极南侵受挫,深感袁崇焕是最大的障碍,于是,他施行反间计,诬陷袁崇焕通敌,结果,糊涂的崇祯皇帝处死了袁崇焕,解除了皇太极的心腹之患,但由于袁崇焕给明朝经营的山海关、锦州一带的防线仍很牢固,皇太极一时之间也难以攻破。尽管如此,但皇太极仍不断攻击蒙古察哈尔部和明朝其他州县,将蒙古兵编为蒙古八旗;收降了明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1634年、1636年、1638年,皇太极又进行了三次绕道入关,但也没能攻至北京。

   1636年旧历四月,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所谓“清朝”,实际应该从这一年算起。皇太极的庙号为清太宗,努尔哈赤的庙号为清太祖。

   1641年旧历四月,清兵围困锦州,切断松山、杏山的援兵之路;明朝东北边防统帅洪承畴、总兵吴三桂等率13万军队支援锦州;八月,两军在松山一带掀起大战,结果,明军大败,丧失关外四城,吴三桂败走宁远。洪承畴率残部入松山,清兵围松山。1642年旧历二月,清兵攻破松山,洪承畴被俘后投降;三月,清兵又攻破锦州,明朝总兵祖大寿投降。松锦之战是清军继萨尔浒之战后的又一次大捷,清军不仅摧毁了明朝的东北防线,而且军力大增,不仅有满族八旗、蒙古八旗,而且还有了汉人八旗。

   松锦之战后,皇太极踌躇满志,准备灭亡明朝,而就在崇德八年即1643年旧历八月,皇太极突然病死,享年51岁。这时,离明朝的灭亡,不过就半年时间。清太宗皇太极一死,大清的皇位继承权面临一场激烈的争夺。前面说过,满清建国,并不受汉族嫡长子继承制的约束,皇太极本人就不是嫡长子。皇太极死后, 清太祖第14子、皇太极的弟弟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和硕肃亲王豪格都想做皇帝,两人剑拔弩张,一场争夺皇位的武力冲突眼看就要爆发。

   这时,皇太极的妃子庄妃挺身而出,主持大局,她认为由自己六岁的小儿子福临继位,可以化解矛盾。庄妃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贵族博尔济吉特氏,与姐姐及姑姑一起嫁给皇太极, 她还有一位陪嫁侍女叫苏墨儿(后改满名苏麻喇,去世后尊称苏麻喇姑),通晓蒙满文字。所以,她也是属于有强硬后台的。于是,她多方做说服工作,使得多尔衮也同意福临继位,由自己与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侄)共同辅政。和硕礼亲王代善等王公大臣 也不愿看到流血事件,都表示支持。豪格势单力孤,只得放弃;而多尔衮也发誓:“如不秉公辅政,妄自尊大,天地谴之!”这样,在大清最关键的时刻,避免了一场流血冲突,使得大清灭明的事业能够继续。于是同月,福临即位,是为清世祖,改次年年号为顺治。 由于清朝与明朝一样,每位皇帝在位期间都没有改变过年号,因此,福临也称顺治帝。顺治帝年仅33岁的母亲庄妃被尊为皇太后,俗称庄太后。

         接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