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绿林赤眉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爆发于荆州一带。当时,这里是阶级矛盾的集中点,广大农民在王莽政权和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下,饥寒交迫,成群地到野泽中挖野菜野果充饥。

公元17年,这些贫苦农民数百人,推新市(湖北京山县)人王匡、王凤为首领,举行起义。因这支起义军最初驻扎在绿林山(今湖北当阳县东北),故史称“绿林军”。不久,在附近起义的马武、王常、成丹等也参加。九个月间,起义军发展到七八千人。起义军乘胜攻占竟陵(今湖北天门县西北),横扫云社(今湖北沔阳县)、安陆(今湖北安陆一带),又打回绿林山,当时已有数万人马。第二年,绿林山发生疫病,人员死去近一半。起义军只好离开绿林山,分两支行动,一支由王常、成丹率领入南郡(今湖北江陵一带),称“下江兵”;一支由王匡、王凤、马武等率领,北向南阳,称“新市兵”。这时陈牧起义于平林(今湖北随县),聚众千余人,号称“平林兵”。在新市兵进攻随县时,平林兵与新市兵汇合。

公元18年,琅琊人樊崇率领数百人起义于莒(今山东莒县),得到附近广大农民的响应。一年之间发展到万余人。樊崇的同乡逢安、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等也先后起义,共数万人,和樊崇汇合。这是一支由贫苦农民组成的队伍。其中地位最高的称“三老”,其次称“从事”,再次称“卒史”。这些官职都是汉代小吏和乡官的名称,这反映出这支起义军领导集团是十分纯朴的。他们由于身受地主阶级的压榨,缺少文化,所以军中没有文书旌旗,只是口头传达命令。但他们纪律严明,明确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在和王莽军作战时,为了便于识别敌我,起义军把自己的眉毛都涂上红色,作为标记,因此史称“赤眉军”。公元22年,赤眉军打了个大胜仗,杀死王莽的大将军景尚。王莽又派更始将军廉丹、太师王匡(不是绿林军的王匡),率领十几万军队前去镇压。起义军和王莽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县)展开激战,结果,王莽军大败,廉丹被杀,王匡逃走。赤眉军大胜以后,人数发展到十多万,活动范围扩大到包括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

与绿林、赤眉起义的同时,北方的广大地区也出现了大小数十支起义队伍。其中城头子路(首领爰曾,字子路)有20多万人,刁子都有六七万人。此外,还有铜马、青犊、大彤等共有几百万人。

正当农民起义力量日益壮大,王莽政权濒于崩溃之时,南阳一带的地主分子,汉朝的宗室,为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也打着反王莽的旗号,混入起义队伍。破落贵族刘玄加入了平林军。南阳大地主刘縯、刘秀(不是刘歆改名的刘秀)兄弟,也招募地主武装,在舂陵(今湖北枣阳县东)、宛(今河南南阳市)起兵,混入新市、平林的起义队伍。

刘縯、刘秀兄弟是汉朝的远房宗室,刘縯性情刚硬、慷慨仗义,喜爱交结天下豪杰。刘秀生性谨慎,态度沉着,但很有头脑。刘秀在家种过庄稼,也上过太学,后来也做些粮食买卖。公元22年,新市兵和平林兵到了南联,刘縯、刘秀兄弟便发动亲戚朋友一同起兵,当时刘秀28岁。和刘家兄弟一齐起兵的,还有李通、李轶兄弟。刘縯带着刘秀、李通到宜秋(今河南唐县西南)去见下江兵首领王常,要求联合。下江兵的其他首领成丹、张卬等不同意和他们联合。王常说服了大家,于是,农民起义军和这支南阳地主武装就混合在一起。

公元23年一月,王莽派甄阜、梁邱赐率10万兵马向起义军进攻,结果,被起义军杀得大败,甄阜、梁邱赐先后被杀死。接着,起义军又攻打王莽大将严尤、陈茂的军队。这时,起义军已发展到10余万人,主力围攻宛,准备西入武关。另派兵马北取昆阳(今河南叶县),准备夺取洛阳,直捣关中。

随着革命的顺利发展,起义军急需建立自己的政权。这时,大地主分子刘縯、刘秀的政治野心开始暴露出来。刘縯野心勃勃,自称柱天大将军,阴谋夺取起义军的领导权。贵族、地主出身的一些将士利用农民的正统观念,提出“人心思汉”的口号,要立刘家的人当王。下江兵首领王常主张立刘縯,但王匡、王凤等农民领袖对刘縯很有戒心,他们联合起来主张立在起义军中还没有私人宗派势力的,加之又是汉朝远支宗室的刘玄为王。刘縯、刘秀觉得南阳的刘家兵力量不够,不便直接反对。就这样,公元23年,刘玄被拥立为帝,年号“更始”。

公元23年,起义军拥立刘玄为更始帝。更始皇帝派王凤、王常、刘秀领兵去进攻昆阳,派刘縯继续围攻宛城。王凤、王常、刘秀他们很快就攻下了昆阳,接着又打下了临近定陵(在河南郾城县西北)和郾城(今河南郾城县)两县。

王莽听说起义军立刘玄为皇帝,又打下了昆阳,围攻宛城,急得坐立不安。这年三月,他派大司马王寻、大司空王邑从各州郡拼凑了42万军队,号称100万,杀向昆阳。在途中,又与严尤、陈茂的军队会合,声势更为浩大。当时,守昆阳的起义军只有八九千人。刘秀请王凤、王常守住昆阳,只守不战,自己带着李轶他们13人骑着快马,趁黑夜冲出重围,到外地调集援兵,迅速会集昆阳城下,夹击王莽军。刘秀他们到了定陵和郾城,说服了这两地的将士,结集了1万多人进援昆阳。王寻、王邑把昆阳城围了数十重,他们自恃兵多,骄傲懈怠。但士兵多是临时胁迫来的农民,痛恨王莽政权,没有斗志。刘秀亲自率领骑兵1000余人作先锋,集中力量,先击王莽的一支。战士人人奋勇杀敌,取得胜利,士气受到极大鼓舞。接着,刘秀又率敢死兵3000人直冲王莽指挥中心,王寻、王邑自恃兵多,亲率精后万余人迎战,刘秀挥军猛击,王寻被砍死,王莽军大乱。城中王凤、王常他们乘胜杀出,内外夹攻,呼声震天,王莽军大败,士卒都逃回本州郡。王邑率数千人逃往洛阳,严尤、陈茂投降汝南郡割据者刘望,王莽的主力军经昆阳一战,完全被消灭。

昆阳之战,起义军能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最主要的原因是广大农民憎恨王莽,要推翻他的政权。但是,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刘秀的勇敢善战。刘秀是大豪强,但在反王莽这一点上,与农民的利益一致,因此,他能利用农民的力量取得胜利的果实。可以说,没有刘秀的率领,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

昆阳之战是决定性的大战,王莽的新朝,跟着这次战败就日渐崩溃了。原来在观望中的各地豪强,包括王莽的某些官吏,纷纷起兵割据土地,自称将军。不到一个月,王莽的主要领土,只剩下长安和洛阳两个大城。

刘縯和刘秀的威名越来越大,新市和平林的将军们越来越担心,他们暗地里劝更始帝消除刘縯,连李轶也和刘縯兄弟分裂。刘秀看出苗头,劝刘縯注意,但刘縯未存戒心。后来,更始皇帝终于以抗命的罪名把刘縯杀了。刘縯被杀时,刘秀正在父城,听说哥哥被杀,痛哭一场。但他兵力薄弱,不敢公开对抗,向更始皇帝谢罪,不和刘縯的旧属来往,也不为刘縯行丧礼,饮食言笑不改常态,只说自己的罪过,不说一句昆阳的战功。这样,更始皇帝反觉过意不去,拜他为破虏大将军,封为武信侯。

昆阳大战后,更始皇帝派遣两路大军。王匡率一路攻洛阳,申屠建率一路攻武关。王匡很快攻下洛阳,把王莽的太师王匡杀死。更始皇帝迁都洛阳,他不敢重用刘秀,只派他带点人去修理洛阳宫殿。申屠建一路人马很快进了武关,向长安逼近。沿途各县的豪强大族纷纷起兵响应。弘农郡守王宪率领几百人先渡过渭河。在长安城外放起火,城里的人民也放火,火一直烧到未央宫,王宪等也冲进宫里。

王匡攻下洛阳,申屠建进逼长安,王莽已惶惶不可终日。大臣刘秀(就是刘歆)伙同将军王涉想杀死王莽献功,但事情败露,被迫自杀。王莽临时把囚犯全放出,拼凑成军队,抵抗起义军。但这支军队还未和起义军交战就逃散了。等到长安城内外都爆发了人民起义,大火烧进未央宫时,王莽和大臣们只好躲到太液池里一座四面环水的渐台上。等到将士全都战死,起义民众冲进宫殿后,王莽在混乱中被一个商县人杜吴杀死,大伙将他的尸体分解,争着去献功。弘农郡守王宪进宫后,自称汉大将军,他拿了玉玺,做起皇帝的美梦。两天后,申屠建进了长安,杀了胡作非为的王宪,派人拿着王莽的人头去向更始皇帝报捷。公元24年二月,更始皇帝刘玄迁都长安。

王莽38岁当上大司马,51岁摄政,54岁当上新朝皇帝,68岁被杀死,一共窃位18年。王莽以虚伪的谦恭笼络人心,登上皇帝的宝座,后来又托古改制,弄得天下大乱,失尽民心。难怪当时有人割王莽舌头切碎分食,因为王莽用那条长舌欺骗了很多人。

       接第三节